•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大學生社交行為量表》與《大學生活適應量表》做為研究者自 編《情境式關係攻擊量表》之部分效度證據,茲針對《大學生社交行為量表》與

《大學生活適應量表》說明如後。

壹、大學生社交行為量表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Scale—Peer Report, CSSBS-P)

大學生社交行為量表之原始量表為Grotpeter 與 Crick (1996) 編製之《兒童 社 交 行 為 量 表— 同 儕 版 》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 Scale—Peer Report, CSBS-P),國內研究者藍珮君 (2005) 加以翻譯修訂為國中學生使用之「學生社 交行為量表」。本研究在取得量表修訂及使用同意(詳附錄七)後,針對研究參 與者與研究目的再度修訂藍珮君之量表,成為《大學生社交行為量表》。關於量 表編製依據、修訂過程、量表內容與計分方式、項目分析、心理計量特性,茲說 明如後。

一、量表編製依據

Grotpeter 與 Crick (1996) 編製之《兒童社交行為量表—同儕版》採同儕提 名方式測量國小三至六年級兒童之攻擊行為。藍珮君 (2005) 加以翻譯修訂為適 用於臺灣地區國中學生之《學生社交行為量表》,包括三個分量表分別為:(一)

外顯攻擊行為 (overt aggression behaviors) 五題;(二)關係攻擊行為 (relational aggression behaviors) 五題;(三)利社會行為 (prosocial behaviors) 四題,其中 利社會行為是為了平衡填答者的負向感受所設計的過濾題項。而量表的第一、二 題另外測量學生在班級裡的社交地位。

Crick 團隊之原文量表 CSBS-P 多次以內部一致性考驗分量表的信度,外顯 攻擊行為的 Cronbach α 信度係數為 .95 與 .96,關係攻擊行為的信度係數則 為 .87 與 .86 (Crick, Grotpeter, & Bigbee, 2002);另間隔四周進行重測信度考驗,

得 到 外 顯 及 關 係 攻 擊 行 為 信 度 係 數 分 別 為 .82 與 .90 (Grotpeter & Crick, 1996)。藍珮君 (2005) 修訂之《學生社交行為量表》同樣以內部一致性進行信度

考驗,得到「外顯攻擊行為」、「關係攻擊行為」與「利社會行為」三個分量表之 Cronbach α 係數分別為 .91、.87 及 .84,顯示具有良好的信度。

至於效度部分,Crick (1996) 使用因素分析法求得各分量表效度分別為:「肢 體攻擊分量表」之可解釋變異量為12.3%;「利社會行為分量表」可解釋變異量 為6.4%;「關係攻擊分量表」可解釋變異量為 62.7%;Crick 和 Werner (1998) 進 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三個不同的因素,分別為關係攻擊、外顯攻擊和利 社會行為,顯示CSBS-P 可以區別出關係攻擊、外顯攻擊及利社會行為。藍珮君 (2005) 則針對修訂之《學生社交行為量表》以驗證性因素分析進行建構效度考 驗,採用整體模式適配度考驗 (overall model fit),大部分的指標皆通過評鑑標準 或在可接受邊緣,顯示該量表具有可用的效度。

整體而言,《學生社交行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與可用的效度,然而在本 研究中無法完全符合參與者年齡與研究目的等需求,因此加以修訂使用。

二、量表修訂過程

實施本量表之目的在於以同儕提名的方式來檢驗自陳式的《情境式關係攻擊 量表》,做為其效度證據之一,因此攻擊分量表的設計需對應《情境式關係攻擊 量表》。由於本研究聚焦於探討關係攻擊行為及其子類型,因此將藍珮君 (2005)

《學生社交行為量表》中的外顯攻擊分量表刪除;但因關係攻擊分量表為負向提 名,為免學生填答時產生不舒服之感覺或猜測本量表實施目的,Young 等人 (2006) 建議負向提名可混雜正向提名在其中,例如利社會行為的提名,也可在社交提名 的最後加上一些溫和中性的問題以分散填答者對負向提名的注意,例如寫出自己 的好朋友,因此本量表保留藍珮君在《學生社交行為量表》中的利社會行為分量 表以及最後一題提名自己的好朋友,同時也保留第一、二題提名自己喜歡與不喜 歡的同學,藉此測量學生的社交地位以利後續分析。《大學生社交行為量表》內 容詳如附錄八,修訂結果摘要表如表3-11 所示。

表 3-11 《大學生社交行為量表》之修訂結果摘要表

教授的詳細討論與審視後,重新改寫部分陳述,使之符合大學生的用語及生活經

內部一致性Alpha 值將提高者,也考慮刪除。此外,分量表所涵蓋的構念必需完 整,因此題意也是刪題的重要考量之一。

未達以上任一標準的題項包括第3 題「模範」、第 7 題「小團體」、第 14 題

「使對方內疚」。再經過題意的考量後,決定刪除第3 題「模範」。

五、量表內容與計分方式

填答本量表時發給每一位學生各一個公文袋,內含該班之名條及正式量表。

名條上列出全班同學之姓名與對應代號。學生需針對量表中每一題的敘述,在答 案紙上寫出符合敘述的三位同學代號,不分性別。若學生在某一題項無法提名出 三位同學,則要在空格中填上「無」。

正式量表內容包含三個分量表:(一)間接關係攻擊共四題,指攻擊者利用 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來攻擊標的人物的方式;(二)直接關係攻擊共四題,指攻擊 者直接利用自己與標的人物之間的關係來進行攻擊的方式;(三)利社會行為共 三題,指對他人從事的正向人際行為,做為平衡填答者負向感受之用。此外,量 表之第一、二題分別請填答者提名自己最喜歡與最不喜歡的同學各三位,藉此測 量學生社交地位;最後一題則請填答者提名自己的三名好朋友,藉以瞭解友誼情 況。正式量表共十四題,完整內容如附錄八。為了讓填答者了解題項的內涵,各 題項下皆有詳細說明,也藉由這些說明讓所屬分量表構念有更加清楚的分野。

本量表計分方式為先分別累計每一位學生在每一題中,被班上同學提名的次 數。將提名次數轉化為標準化z 分數後,各分量表分別計算其總分,在間接關係 攻擊、直接關係攻擊分量表中得分越高表示其越容易使用該類關係攻擊行為,在 利社會行為分量表中得分越高表示利社會的傾向越高。除了以標準化z 分數做為 每位填答者在連續變項上的得分外,研究者參考Crick 研究團隊以同儕提名測量 界定出外顯攻擊者、關係攻擊者與利社會行為者的方式 (Crick et al., 1996;

Grotpeter & Crick, 1996),將《大學生社交行為量表》中關係攻擊總得分高於全 班平均數一個標準差以上的學生歸類為關係攻擊者,同時將該班未被任何人提名 於關係攻擊任一題項的學生歸類為非關係攻擊者做為對照。

六、心理計量特性

(一)信度分析

本量表以內部一致性進行信度考驗,各分量表的 α 係數則介於 .81 至 .90 之間(詳如表3-13),可見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表 3-13 《大學生社交行為量表》之 Cronbach α 係數

分量表 標準化

Cronbach α 係數

間接關係攻擊行為 .90

直接關係攻擊行為 .81

利社會行為 .85

(二)效度分析

本量表以 LISERL 8.7 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採用整體模型適配度 (overall model fit) 來驗證本量表的建構效度,結果發現本量表的χ2 值為 95.71,p <

0.001。雖然卡方檢定統計量達顯著,但文獻指出χ2 值容易受樣本數影響,亦即 會隨著樣本數變大而使得敏感度增加 (Marsh, Balla, & McDonald, 1988),因此本 研究最好不宜單從χ2值來進行判斷,宜再同時參酌其它指標來評估模式。

整體模式適配度考驗尚包括絕對適配 (absolute fit) 指標(包括:GFI、

SRMR、RMSEA)、增值適配 (incremental fit) 指標(包括:NFI、NNFI、CFI)

和精簡適配 (parsimonious fit) 指標(包括:PNFI、PGFI)等三大類指標 (Bagozzi

& Yi, 1988; Hair, Anderson, Tatham, & Black, 1998)。進行模式評估後之適配度摘 要表如表3-14 所示。

表 3-14 《大學生社交行為量表》整體模式適配度摘要表

絕對適配度 增值適配度 精簡適配度

檢驗

模型 GFI SRMR RMSEA NFI NNFI CFI PNFI PGFI 適配值 .89 .06 .098 .94 .95 .96 .70 .55 評估標準 >.90 <.08 <.06 >.90 >.90 >.90 >.50 >.50 評估結果 U

註: 表示通過評估標準; 表示未達評估標準;U表示接近評估標準

絕對適配度中,此一模式的 GFI 為 .89 ,表示該模式可以解釋觀察資料的 變異數與共變數的比例至少為 .89,與評估標準已相當接近;SRMR 為 .06,達 到評估標準;至於 RMSEA,文獻指出 RMSEA 介於.05 至.08 之間,顯示該模 式能與資料產生良好的適配 (Browne & Cudeck, 1993),本研究之 RMSEA 偏高,

但尚可接受。在增值適配度的部分,NFI、NNFI 及 CFI 等指標皆大於評估標準 的 .90,顯示該模式能與實際資料相適配。精簡適配度方面,PNFI 和 PGFI 皆大 於 .50,顯示該模式具備簡約原則的特性。

圖3-2 為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建構圖。整體而言,模式與本研究蒐集的資 料產生良好的適配。

圖 3-2 《大學生社交行為量表》之驗證性因素分析建構圖

貳、大學生活適應量表

(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 SACQ)

《大學生活適應量表》之原始量表為Baker 及 Siryk (1984) 所編製,而國內 學者李坤崇、韓楷聖、邱麒忠和林幸台 (1987) 加以翻譯修訂。本研究考量題數、

施測時間與研究目的,採用吳佩蒨 (2003) 再度修訂李坤崇等人之量表,在取得 量表使用同意後(詳附錄九),藉以測量研究參與者之生活適應情況。關於本量 表之內容、填答及計分方式、心理計量特性,茲說明如後。

一、量表內容

Baker 和 Siryk (1984) 所編製之大學生適應量表 (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 SACQ) 包括目標承諾 (attachment/goal commitment)、學業 適應 (academic adjustment) 、社會適應 (social adjustment) 和個人情緒適應 (personal-emotional adjustment) 等四個量尺。國內李坤崇、韓楷聖、邱麒忠和林 幸台 (1987) 參考此量表進行編製與修訂工作並建立台灣常模。量表目的在協助 大學生覺察自己適應狀況,增進自我暸解,並協助學校行政單位及師長,做為輔 導之參考,採用Likert 式六點量表,共有 100 題。各分量表的意義如下:(一)

目標適應:指大學生對教育及生活目標的適應狀況,共13 題;(二)學業適應:

指在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課程教學及學習環境的適應狀況,共計 37 題;(三)情緒適應:指大學生覺知影響情緒各項因素之適應,包括學校、家 庭、經濟、生理及心理等因素,共30 題;(四)社會適應:指在校的人際關係及 社交狀況,包括社交技巧與傾向、社團活動及異性交往等適應情形,計20 題(李

指在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課程教學及學習環境的適應狀況,共計 37 題;(三)情緒適應:指大學生覺知影響情緒各項因素之適應,包括學校、家 庭、經濟、生理及心理等因素,共30 題;(四)社會適應:指在校的人際關係及 社交狀況,包括社交技巧與傾向、社團活動及異性交往等適應情形,計20 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