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公共關係相關之實證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學校公共關係相關之實證研究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之公共關係,因此就「學校公共關 係」的概念進行探討。因此,將就國內外針對學校組織進行公共關係之相關研 究加以探討。目前國內關於公共關係的研究相當多,且研究對象多以中小學居 多,相較之下針對大學學校公共關係之研究則相對匱乏。本節將分以三個部分 進行探討,第一部分,學校公共關係之相關研究;第二部分,學校公共關係之 評量;第三部分,探討影響學校公共關係之背景變項相關研究。

壹、 學校公共關係之相關研究

一、 大學公共關係之研究

針對大學公共關係所進行之研究,大多集中在西元 2000 年之後,主要原因 乃是受到社會環境變遷,以及 1994 年大學法修正公布之後,大學校院面臨自行 籌募校務基金,以及少子化現象衝擊之下所造成之招生不足等現象,促使大學 校院積極建立學校公共關係,以提升學校形象、建立學校特色,達成順利招生 與募款之目的。

國內針對學校公共關係進行之研究,以國民小學作為研究對象最為大宗,

首開先河之研究以陳慧玲(1990)針對國民小學推展學校公共關係之理論與實 務研究開始,但學校公共關係最為密切作為研究焦點的時期,乃是 2000 年之後 才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研究者整理出有關大學公共關係相關之研究論文,共有 韓國瑾(1998)、闕淑茹(2000)、孫美蓮(2001)、岑雅慧(2002)、顏朱吟(2004)、 王新昌(2005)、林旻俐(2007)、張耿瑋(2008)、尤敦正(2008)、鄭文怡(2008)

等十篇,以下分別就研究者、論文題目、研究方法和研究向度,綜合討論與分 析,製表進行分析,如表 2-4-1 所示:

- 65 -

- 66 -

根據表 2-4-1 大學公共關係相關研究,進一步討論,大學公共關係相關研究 由韓國瑾(1998)為最早以大學校院為對象的研究,此後,逐年皆有相關研究 產出亦逐漸增加,尤其自 2000 年後大學校院對公共關係議題的重視,有更明顯 地提升。以下則綜合分析各相關研究之議題、方法及向度等層面:

(一) 研究議題層面:

上述十篇大學公共關係相關研究當中,與體育行政相關的研究共有三篇,

是最早期進行探究大學公共關係的研究範圍;另外,有兩篇的研究是較側重於 與傳播媒體相關;近期共有五篇研究,是與學校公共關係負責單位相關。此乃 與近年來大學校院廣設公共關係權責單位有其相關,主要為因應社會變遷,造 成各大學校院需積極拓展外界資源,以協助學校經營與發展,有密切關連。

(二) 研究方法層面:

由上述研究發現,探討大學公共關係實施態度、運作(推動)現況、公共 關係策略等研究中,較常使用文獻分析法及問卷調查法(韓國瑾,1998;孫美 蓮,2001;岑雅慧,2002;林旻俐,2007;張耿瑋,2008);其次,有二篇採以 問卷調查法,輔以訪談法充實研究內容(闕淑茹,2000;顏朱吟,2004);另外,

純以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僅有一篇(王新昌,2005);以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

亦僅有一篇(鄭文怡,2008)。

(三) 研究向度層面:

研究向度是問卷的基礎,根據研究目的、問題及文獻探討,研究者根據上 述舉列相關研究之研究向度發現,以實施態度為主的研究有二篇(韓國瑾,

1998;闕淑茹,2000);亦有探討公共關係策略的相關研究(孫美蓮,2001;張 耿瑋,2008;鄭文怡,2008);其他研究之向度,則是在探究與校內外利害關係 人之層面(顏朱吟,2004;林旻俐,2007;尤敦正,2008)。

- 67 -

- 68 -

- 69 -

- 70 -

(三) 研究向度層面:

研究向度是問卷的基礎,根據研究目的、問題及文獻探討,研究者擬定本 研究主要的探討向度,大致可分為學校公共關係的實施步驟與程序(張明文,

1998;陳慧玲,1990)、公關傳播溝通程度(洪啟昌,2001)及校內外各層級之 公眾對象,近幾年的文獻則慢慢偏向綜合上述的分類(王材源,2004;吳定哲,

2003;汪忠獻,2005;段立國,2007;徐易男,2009)。

綜合上述國內相關研究討論,大學學務處之公共關係之研究議題,尚未有 相關研究產出,使本研究具有開創性之研究價值;另外,有鑑於本研究為開創 性之研究,設計採問卷調查為研究方法,期待可廣泛且直接了解學務公共關係 之現況;在研究向度方面,本研究主要依學校公共關係行銷學、溝通學之理論 基礎,並參考各研究之研究向度,歸結出本研究之研究向度包括「活動計畫與 決策」、「校內外溝通傳播」、「校內外支持參與」、「公關活動成效評估」等四個 層面,並透過問卷調查法,了解大學學務人員知覺各層面大學學務處公共關係 之重要性及實際狀況,深入探討大學校院學務處公共關係之現況。

三、 國外相關研究

在國外相關研究方面,Harold(1980)認為學校機構在執行建立大眾對教 育信任活動時需考慮以下各項(引自洪啟昌,2001:57):(一)特別指明針對 哪些群眾為目標而設計活動。(二)確定各級機關負責推展工作單位的組織。(三)

蒐集整個社會面對學校問題的反應。(四)鑑定各地方學校有效益的活動項目。

(五)確定各機構間合作的方法。(六)評鑑各機構在工作上的貢獻。

Roberta(1981)認為學校並非單獨存在的實體,需要其內部與外部力量的 全力支持,故應重視學校公共關係,所擬訂之學校社區計畫需可評鑑及具效力,

且需大眾參與,活動要多方面變化,負責人員需瞭解如何扮演公共關係的角色。

Lundblad(1999)以地區教育局長、房地產主管、學校校長為對象,研究美國

- 71 -

Kansas 州高級中學公共關係績效表現時發現:(一)校長面對非贊助者,其溝 通與傾聽意願較低落。(二)校長行為表現對學校公共關係推展佔有最高的影響 比率。(三)學校教師團體行為對學校公共關係推展影響最小。(四)學校校長 面對公眾的溝通與傾聽技巧尚待努力(引自徐易男,2009)。

Zoch(1996)以美國南方地區 91 個學區,實際從事學校公共關係之人員 進行有關公共關係角色規範、公共關係功能的層級水準、薪水、工作滿意度、

公共關係現況等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一)學校公共關係人員大都能同時做好管 理者與技術提供者的角色。(二)大部分的學校公共關係人員對於管理的規範都 感到滿意。(三)女性在管理者的角色上是較不積極。(四)公共關係的功能是 直接向管理者報告事情。(五)薪水和性別之間是有關聯性的。(六)女性和經 驗對薪水有負面的關聯性。(七)學校公共關係的功能達到一個高水準的層次。

綜合國內外相關研究之論述,學校公共關係之計劃設定,可就不同校內外 利害關係人分別進行規劃,亦可針對學校欲發展的特色方向進行設計。不論是 強調校長對於學校公共關係的推動,亦或是針對教師、職員進行研究,目的皆 在強調學校公共關係已逐漸受到重視,許多研究所提出的結論與觀點亦表示,

學校公共關係對學校效能有顯著影響,也能夠協助學校塑造良好形象與文化,

以成功連結內、外部資源,強化學校經營與運作之效能。

然而,本研究遂以大學校院學生事務處進行公共關係研究對象,主要基於 學生事務處亦是大學校院中,與校內外利害關係人最具頻繁接觸的單位組織之 外,就相關文獻分析,學務處公共關係對於學校運作有重要影響,因此,以學 生事務工作人員作為探究大學校院公共關係之對象,了解學生事務人員知覺公 共關係對其單位之重要性及實際狀況,綜合歸納出大學校院學生事務處公共關 係之現況。另外,本研究向度主要依學校公共關係行銷學與溝通學之理論基礎,

歸結出「活動計畫與決策」、「校內外溝通傳播」、「校內外支持參與」、「公關活 動成效評估」等四個層面。

- 72 -

貳、 學校公共關係之評量

一、 公共關係評量指標

Alan R. Freitag(1998)整理過去研究公關測量及評估的相關文獻,列舉出 七種公關效果的測量方法,包括從偏向訊息產製、傳佈等的產出面向,到換算 廣告價值回應組織目標的結果面向(引自鄭文怡,2008):

(一) 產品導向

指的是量化的輸出結果,包括發送新聞稿或照片、產製相關宣傳品的數量 等。這些公關品的出量計算,並不能反映出產品的品質和效果,卻可以了解公 關人員努力程度。

(二) 傳佈導向

進一步考量新聞稿及照片的數量、方法、時間是否周到等。如參觀活動的 人數、統計資料索取的數量等,是評估宣傳效果的簡單方法。

(三) 報導導向

對於公關人員提供的資料、舉辦活動的報導或是評論,作最基本的內容分 析,簡單地計算刊登在媒體上的報導版面及面積,並計算出現的則數;或是紀 錄在電子媒體上出現的活動產出(如訪談、記者會、展示會等)。這種分析能夠幫 助一個公關部門知道什麼樣的資訊內容夠吸引媒體報導,並從報導導向的分析 中調整傳佈的方向,獲取最多的回饋。

(四) 印象導向

主要是預估哪些潛在大眾能夠接觸到報導。是將報紙、雜誌的發行量及電 台的收聽率、收視率,乘上曝光的次數,即可知道可能接觸的大眾數量。

(五) 廣告價值導向

研究媒體刊登公關新聞稿的版面大小與位置,或播放時段與秒數,並換算 購買相同尺寸的廣告,以此量度公共關係的宣傳價值。

- 73 -

(六) 內容分析導向

系統化的內容分析是一種更明確的結果論述,同時需要較多的時間和專門 技術。如找尋組織所期望曝露的資訊消息來源,或者可計算正面、負面或中立 描述組織的句子等等。

(七) 目標導向

如透過焦點團體訪談法,針對特定議題進行討論。訪談的結果可以幫助組 織了解公眾的想法,作為改進組織與公眾關係的有效判準。

陳慧玲(1990)提出學校公共關係之評估方法有:(一)以問卷調查或非正 式訪問方式,評估學校與公眾間之溝通情形;(二)學校公共關係目標的評估;

陳慧玲(1990)提出學校公共關係之評估方法有:(一)以問卷調查或非正 式訪問方式,評估學校與公眾間之溝通情形;(二)學校公共關係目標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