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校院學生事務處的公共關係,期待透過研究結果提出 學生事務處推動公共關係之現況,並提出大學校院學生事務處推動公共關係之 建議。本章共分為四節呈現: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 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一、 少子化現象對大學校院招生產生衝擊

過去大學校數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升學壓力沉重,正常教學受到嚴重的擠 壓,學生的身心健康亦受到嚴重的影響。如今,大學院校擴增,但出生率卻逐 年大幅下降,少子化的現象已衝擊國中小學及高中職,而大專校院生源不足的 現象接踵而至,近年部分非都會區的新設私立大學校院招生嚴重不足,報到率 亦嚴重偏低,已是不可忽視的警訊(楊朝祥,2009)。

近年來,在我國大學校院面臨少子化現象之下,招生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

衝擊了高等教育的經營與發展,另外一項衝擊高等教育經營的問題,乃是大學 校院的急速增加。自 1985 年公布了「開放新設私立學校處理要點」開始,將 1970 年代以後政府凍結私校創設的規定破除,再度允許民間自行籌設學校。而 1980 年代後期至 1990 年代初期,在經濟急速發展及社會快速變遷的雙重因素之下,

大學教育深獲社會大眾支持,此時期亦公布「一縣市、一大學」的政策,積極 推動大學興設,在政府採行各項鼓勵措施之下,促使私立院校積極的創立。

面臨少子化現象的衝擊,大學校院無不積極經營學校特色與形象。各校亦 開始規劃經營學校對內與對外的關係,期待由內部的有效經營開始建立學校共

- 2 -

同的發展目標以及學校特色,再進一步拓展至外部,與外部進行資源連結,然 而連結資源之目的,不僅是為獲得高知名度與社會的認同與支持,更重要的是 尋求社會資金與資源進駐校園,以減緩招生不足可能產生的校務運作困難。

二、 高等教育經費緊縮影響學務工作推展

受到大學校院的急速增加,各大學校院接受政府補助之高等教育經費受到 擠壓與限縮,學生事務工作面臨經費不足的狀況亦更為嚴重。張雪梅(2002a)

指出目前各校給予學生事務的條件,不論是經費、人力或人才培訓,各種軟硬 體的配置都相當不足,因此學生事務人員的功能展現,整體而言並不夠理想。

由於,經費問題乃是一迫切需要解決的危機,因此各大學校院積極努力對外進 行募款,或尋求更多外部資源的進駐,藉以社會上的資源與力量穩定學校運作 與發展。

1994 年大學法修正公布之後,其強調學術自由與大學自主的精神,促使教 育部鼓勵國立大學自行籌措部份財源,以校務發展基金制度取代原有的公務預 算制度,然而,募款工作的進行與學校本身的形象是否良好,以及內外部公眾 溝通狀況,實有密切關係。尤其在我國大學校院的數量快速增加之下,大學教 育市場的競爭亦進入白熱化階段,如何提昇學校形象以吸引優秀學生前來就 讀,亦成為各大學重視的課題(劉秀曦,2001)。

高等教育經費緊縮不僅威脅到私立大學的運作,公立大學也面臨著相當程 度的考驗。又因受少子化現象的衝擊,致使各大學校院招生不足的現象更為明 顯,學校運作之基金更易缺乏與困頓,各校又無法以提高學費作為改善經費運 作之手段,便積極向外尋求社會支持與資源投入,以協助學校順利運作。因此,

推動學校公共關係,建立學校與社會之連結,便更顯重要。而學生事務處是大 學校院中,對於學生、社區、學校三者之間最具有連結性的單位,故學生事務 處之公共關係,乃本研究之重要核心。

- 3 -

三、 大學學生事務組織人力不足且人力流動率高

教育部自 89 學年度起,針對「大專校院校別職員、警衛、工友人數」逐年 進行調查,根據筆者統計 89 至 100 學年度教育部網頁資料發現,我國學生事務 處職員總數占全國大專校院總職員人數比例中,89 學年度至 98 學年度,每學年 度皆是教務處、總務處、學生事務處三處之中人數比例最少;自 99 學年度起,

學生事務處的職員人數比例,方有小幅度超越教務處之職員人數比例,列居三 處第二,如圖 1-1。在 1994 年大學法頒訂之後,雖然正式確立了學生事務工作 的範疇,改變了以往「替代父母教育」的典範,開始重視學生學習與發展,但 卻未見學生事務處的職員人數有其顯著的上升。可見大學校院在推動學生事務 工作上,其實一直未投入更多的人力及資源。

圖 1-1-1 大學校院教務、學務、總務三處年度人數曲線圖

學生事務人力不足的現象,再加上高等教育經費緊縮之衝擊,致使各大學 校院僅能以聘用一年一聘之約聘人力為主,且未能投入更多資源進行人力培 訓。駱芳美(1996)之研究指出,學務人員在國內沒有專業訓練的要求,學務 工作內容亦沒有專業的定義,角色的模糊及工作環境的過多壓力,導致學生事 務人員離職率偏高。

- 4 -

高度的人力流動,以及缺乏具體有計劃的人力培訓,致使學生事務工作在 傳承與推動上面臨極大的考驗。同時因經費限縮的困境,各大學校院皆以約聘 雇人力的方式招聘人才,新進人員除了面臨快速適應工作的壓力之外,對於一 年一聘雇的工作容易感覺缺乏長久保障之信任感。種種因素之下,學生事務工 作期待提高其工作效能,亟需仰賴學務人員的能力提昇,除了學務人員自身之 專業能力之外,掌握社會環境變化,具備整合、開拓資源的能力,便更顯重要。

學務工作確實與校內、外利害關係人保有流暢溝通,營造良好之校內外公共關 係,亦可助於學務工作人員適應其工作,並且有效掌握各方資源提升良好之工 作效能。因此,學生事務處之人力狀況與校內外公共關係之現況,乃成為本研 究欲探討之重要核心。

貳、 研究動機

一、 學校機構日漸重視公共關係

國外學校機構早在 1837 年 Carter 和 Mann 在美國麻州(Massachusetts)成 立第一個教育委員會開始,人民開始有了參與校務的機會之後,便開始重視學 校公共關係的經營(陳慧玲,1994)。在我國,學校機構開始運用公共關係經營 學校,時間上則是相對晚了許多。其原因是公共關係的運作概念,是受到幾個 關鍵性時期的影響之後,才開始出現在國內企業界、政府單位、傳播媒體等領 域,這些關鍵性時期分別為:1987 年政府宣佈解嚴、1988 年宣布開放報禁、1993 年開放第一波廣播頻道、1999 年通過衛星電視廣播法(黃懿慧,1993)。公共關 係的發展在各領域受重視之後才開始影響至學校機構。

張慶勳(2007)指出,學校公共關係的起源來自於企業界,然而隨著時空 轉換,臺灣社會日趨自由化與多元化,在政治的民主化、經濟的發展迅速等,

多重外在環境的激盪之下,開始提倡教育改革,關心教育與影響教育的人事物

- 5 -

日趨複雜,諸如:強調校園民主化、教師會之成立、教評會之設置、家長會要 求家長有參與學校教育事務的權利等。而學校公共關係開始正式被大學校院重 視的關鍵點,正如上段所述受到少子化社會現象的衝擊、高等教育經費的緊縮 兩大影響開始,迫使各大學校院開始積極重視學校公共關係的經營。

此外,在大學校院中除了代表校方發言之公共關係室之外,各單位組織亦 應共同重視學校公共關係之經營與發展,又因於大學學生事務工作在大學校院 中扮演的角色與功能,有許多連結外部資源、帶領學生與社區建立友善關係、

整合校內其他單位的資源等機會。因此,本研究將針對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 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務人員知覺公共關係對其單位之重要性,及知覺公共關 係在其單位之實際狀況,探究大學學生事務處公共關係之現況。

二、 公共關係對學生事務工作的重要性日增

在時代變遷之下,我國教育環境受到政策的改變、民主的社會風氣、民眾 教育水準提昇等影響,學校教育受到更多公眾檢視的機會,家長、社會大眾對 於學校辦學的方向與方式,亦賦予諸多期待;而學校亦需要依賴公眾提供多樣 資源以幫助學校運作。在諸多原因之下,學校需以公共關係營造和建立,與校 內、外利害關係人之連結,尤以學生事務工作,需與校內外各方利害關係人保 持良好互動關係,以利各項業務之推展,因此,公共關係對學務工作更顯重要。

李秀貞(2004)提到運用良好公共關係,有效行銷學校教育的策略,亦可 作為塑造學校良好形象的參考:(1)落實分層負責的體制,形塑良好教學成效 的口碑;(2)創造有利事件轉化不利局勢;(3)運用溝通媒介,主動和媒體 聯絡發掘並報導學校特色,讓更多人認識學校,提升學校知名度。而大學校院 中學生事務工作,所需要接觸到的學校內公眾(導師、助教等)、校外公眾(家 長、社團募款單位等)相當多,且互動關係相當密切、亦須保持流暢溝通,是 提升學校公共關係之重要校內組織之一。

- 6 -

針對學生事務工作建立公共關係之重要性,筆者歸納出以下幾點:(一)

塑造學校良好形象:學生事務人員透過結合學生活動塑造良好形象。學生社團 參與帶動中小學的聯課活動、寒暑期育樂營與服務隊的辦理,皆能在有制度的 培訓與活動規劃中,展現學生的能力,塑造學校良好形象。(二)善用學校與 社區資源:學生事務工作有效善用學校資源、連結社區資源推動服務學習,有

塑造學校良好形象:學生事務人員透過結合學生活動塑造良好形象。學生社團 參與帶動中小學的聯課活動、寒暑期育樂營與服務隊的辦理,皆能在有制度的 培訓與活動規劃中,展現學生的能力,塑造學校良好形象。(二)善用學校與 社區資源:學生事務工作有效善用學校資源、連結社區資源推動服務學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