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尋求讀者的反應

在梁榮源所著的《閱讀教學: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提到作者寫作與讀者閱讀 之間的關係:

從寫作方面來看,書面話語是作者思想的記錄。作者任憑他自己的知 識、經驗,預計到讀者的思路疆域到的問題等反饋信息,條理清晰而層次 分明地把思想展在書面上。這是一個通過把詞組成句子、話語的編碼過 程。反過來說,即從閱讀的角度著眼,它則是一個解碼、整理思路和理解 話語意思的過程,也是一種積極的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過程;它是讀 者與作者相互關係的言語活動,是一種極為複雜的智力活動,是一種高級 的神經系統的心理活動,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包括了語言學、生理學、物 理學和心理學幾個層次。(11)

這裡說明作者的寫作是一連串編碼的過程,而讀者的閱讀則是一連串的解碼 過程;身為一個創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時會邊寫邊想,不知道我現在設計 的這段心意能不能被他們猜到;從創作的編碼到閱讀解碼,我好奇自己的作品能

56 

被讀者理解嗎?

然而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試著先釐清「讀者」一詞的定義。在龍協濤所 著的《讀者反應理論》一書中提到熱拉普‧普蘭斯(Gerald Prince)將一本文 本可能的閱讀者分為:真正的讀者(手裡拿著書的人)、實際的讀者(作者認為 自己是為他而寫的、並賦予他一定的品質、才智和審美能力的那種讀者),以及 理想的讀者(他對文本的理解達到完美的程度,並對文本中每一個細微變化都能 欣賞。)(19)而接受美學派的伊舍(Iser)提出「隱含讀者(the implied reader)」 的概念,指的是作者透過對文本結構的創造性安排,而實現一種對未來讀者的預 設和召喚。

根據普蘭斯和伊舍的看法,我們可知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其實心中一直都 會有預設的讀者,而且是一位能理解文本的讀者。但當文本交到真正的讀者手 中,他們如何解讀,這發展運作的工作這就令人好奇了。在《談閱讀》這本書中,

作者 Ken Goodman 認為:「所有讀者要讀懂文章所必須做的----閱讀時必須建構 意義。他們都使用三個線索系統:符號(形音)、語法(詞彙----文法) 、語意----語用系統。」(107)這三項線索系統並非憑空可得,而是一種經驗的累積,依靠 著基模的生成,因此讀者在閱讀之前的先備經驗也是重要的瞭解要項,因此在尋 求讀者反應時,我的第一選擇是自己的學生,因為我對他們的閱讀情況有一定程 度的把握,且他們的閱讀歷程是我可以參與的。

貳、太乖的小孩

我所選擇的讀者是我的學生,我從西元二零零二年開始任職於小學,學校是 位於彰化縣秀水鄉的華龍國小,當時全校共十二班,學校小而迷你,第一次教書,

學校派任給我的是三年級學生,全班共有二十三人,男生有十位,女生有十三位;

開學之前,同事當中就有人跟我說:「你們班超乖的。」初次當老師,聽到「乖」,

心裡不免竊喜,心想乖不就等於聽話,等於上課有秩序,附帶教學會順暢。

57 

當我第一天正式踏入教室,第一天上完課時,真的感覺是遇到一群小天使,

上課秩序好得沒話說,對於老師要求的事情也不討價還價,總能準時完成。但這 樣美好的感覺維持一個星期之後,我漸漸覺得不對了,當我問:「你們喜歡這幅 畫嗎?」沒反應。當我說:「對於這件事情你有什麼感覺呢?」全班安靜。

服從且沒有自己的聲音,這感覺比較像我的童年求學經驗,對照我在實習時 所遇到的班級,活潑有主見,這個新的班級使我有時光錯置的感覺,漸漸的,我 發現我不喜歡這樣的感覺,我不喜歡回到自己小時候的班級當老師。

我再仔細觀察學生為何會如此乖,推前到他們之前所受到的教育方式,我發 現我的學生家長,他們大部分從事工業或農業,工作時間雖然很長,但都會注意 到孩子們的學習狀況,會關注作業寫了沒?有沒有完成學校的要求,但不太注意 小孩究竟學了什麼?家長會跟我說:「你盡量教,該處罰就處罰。」不過遇上我 這麼一位老師,剛大學畢業,帶著一籮筐稀奇古怪的想法,我沒辦法要求孩子只 要乖。因為我任教的學校不用召開班親會,所以每學期我都發雙向通知單跟家長 溝通,告訴他們,有些課程我不會照著課本教,每當回條收回時,在意見欄部分 多數是空白的,會有意見回覆的只有一位家長會寫「請老師放心去做。」不過儘 管家長沒有直接答覆,但我從和學生閒談之間還是可以得知家長們的反應,像是 學生小豪就會說:「我媽媽說老師出的作業都好奇怪喔!跟以前都不一樣。」我 所做的嘗試課程,家長不曾提出異議,但也不曾參與討論。

而班級結構雖然是女多男少的情況,但班上女生個性相當溫和,沒有個性太 凶悍的女孩子,若有不滿情緒時,會來告訴老師,但不會大聲嚷嚷,跟男生相處 起來堪稱和平,而男生雖然只有十個人,但當中有位領導型的同學,被我在私底 下暱稱為「王子」,他是爸媽細心呵護的王子,覺得自己是好孩子,也喜歡別人 覺得他是好孩子,班上的男生都認為王子是個好棒的同學,爭著要跟王子當朋 友,不少女學生把王子拿來當偶像崇拜,而王子對於老師的要求,必定點頭,甚 至還有股強大力量領導其他小孩向著老師,所以很難聽到反對的聲音。在我帶這

58 

個班的兩年期間,王子一直以這樣特別的角色在班上。而另外還有一位是女孩子 小均,她對老師的這故事反應熱烈,也喜歡所有與之相關的課程,她會帶著其他 同學像「追星」一般,詢問故事進度,像是一位書迷,「王子」與「小均」對於 我在班上推動閱讀,有不可忽視的幫助。

參、從閱讀課程開始

閱讀課程就是我所謂的「不跟著課本上」的課程,最先改變的就是將閱讀放 進教學裡頭,這個閱讀課程不是只放在語文領域的課程中,同時也涵蓋綜合領域 以及藝術與人文領域。我預期會帶這批小孩兩年,所以閱讀計畫是以兩年為大計 劃,共分四個學期,三年級第一學期全班共讀短篇文章,這些文章是從國語日報 社特別為小學生設計的閱讀測驗本中選出,利用早修時間做討論。第二學期採用 吳敏而老師的聊書活動10,換成全班共讀二十四本書,進而討論共同的主題,像 是友誼、勇氣之類。

當三年級結束後,我發現閱讀的習慣已經慢慢養成,對於文章書籍,儘管還 是偏向閱讀短篇,但基本大意大多能夠掌握,我可以從他們的日記中,讀到越來 越多關於自我感覺的敘述。

四年級開始,我想讓學生開始讀長一點的作品,於是全班共組讀書會一起共 讀東方出版社出版的《湯姆歷險記》,會選這本書主因是我童年時很喜歡這個故 事,故事背景雖然是在美國密西西比河上,但這本書的情節緊湊,又是小孩會喜 歡的冒險的主題,而且湯姆的調皮、機智其實不分國界,甚至我還希望能有人看 了湯姆歷險記後,變得更有想法,不用再這麼聽話,不過閱讀剛開始就有人喊:

「這字好多!」我這時發現能夠自己看加上想自己看的,可能不超過十個人,於 是我們從唸讀開始,每個星期固定讀兩章,因為有人領讀的關係,當故事的趣味        

10「聊書」的活動方式是自在不給壓力,以《童書三百聊書手冊》中的活動為例,每一次閱讀課 都有特定的主題,利用多種方式(一起讀、一起想問題、一起討論等方式),引起孩子的閱讀動 機;此外我也記得吳敏兒在上課時,曾經利用實物投影機放一小段文章讓大家馬上讀,在這個閱 讀過程中,我們著重在對句子的理解,對段大意的掌握,那些複雜的字詞,並沒有困擾著我們;

相同的情形也出現在對學生的實驗上,所以「太著重字詞」對閱讀並沒有幫助。

59 

慢慢被讀出來,故事情節越來越懸疑時,越來越多人超前閱讀,甚至我還發現媽 媽口中不愛讀書的小富,犧牲了午休時間,就為了知道湯姆到底能不能勇敢去作 證,協助破獲命案。這本書的閱讀結束後,我開始推薦其他的中長篇故事,讓學 生試著去讀,不過這部份沒有強制,屬於你想讀就讀。

四年級下學期因為我的童話創作作品已完成初稿,在寫作的過程中,我雖然 有隱含的讀者,但我還是希望能知道真實讀者的反應,於是我請學生來當我作品 的試讀者,因此這學期的閱讀主題就是我自己的作品《有顏色的故事》,因為是 一學期的課程,共進行十二週,我在學期一開始,就告訴學生:「這學期的閱讀 課是要讀老師寫的作品。」「像一本書這樣嗎?」有學生好奇的問我。我簡單跟 他們解釋:「老師參加一個計畫案,要寫作一部作品,這部作品還沒有變成一本 書,這部作品都還沒有邀請其他小孩讀過,所以想邀請學生來當第一讀者。」這 樣的邀請就好像試吃新食物、試完新玩具引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有人會去對家 長轉述:「我們這學期要讀老師自己寫的東西喔!」有個小孩還來跟我說:「我媽 媽說她也要讀喔!」

也因為這是我最後一個學期擔任他們的導師,對於自己的第一屆學生,我其 實私心的希望能把這部作品送他們當禮物。就這樣,我們在溫馨期待與新奇中,

展開了為期一學期的閱讀活動。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