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選材

創作一個有關顏色的故事,讓顏色成為我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一開始我面臨

「選擇」的問題。該選擇哪些顏色來放入故事中,這回到顏色中的三原色,三原 色有哪幾種?這是一個關於色彩學的問題。

在色彩學中,有三種不同來源的三原色,分別是光的三原色、印刷業的色料 三原色、還有畫家在繪畫上使用的顏料三原色。第一種光的三原色指的是紅色

(Red)、綠色(Green)和藍色(Blue)三種色光,亦有用每種顏色第一字所縮 寫稱此為 RGB 色彩,第二種是印刷用的色料三原色,所指的顏色是藍色(Cyan 偏綠的藍)、黃色(Yellow)、紫紅色(Magenta),如果再加上黑色(Black),各 取其字母第一字(只有黑色是取 K),稱此為 CYMK 色彩,這是印刷上的專用色。

而第三種是在繪畫上使用的顏料三原色,在《繪畫色彩學》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 句話是:對畫家而言,一切色彩理論,可以用這句話作總結:「只要以黃色、藍 色和紫紅(或深紅)色混合在一起,你就能畫出大自然所有的顏色。」(8)而在 基礎色彩學中的顏色變化,便是以這「黃、藍、紅」三色作為基礎色來延伸。

為何會有這三種不同的三原色呢?這需由物理學來解釋。英國物理學家牛頓

(Newton)在十七世紀末期發現當一束太陽光(白光的一種)穿過三稜鏡,三稜 鏡會將太陽光分為七種顏色,這證明太陽光是由彩虹的七種顏色混合組成,他把 展開的色光稱為光譜,光譜中的每一種顏色的頻率都不同。牛頓也證明,若把這 分離的七個顏色,再通過一次稜鏡,會結合為白光,這說明白色其實不是一種顏 色,而是所有色光的結合;相對的,黑色也不是顏色,它只是缺乏光。

而我們雙眼視物之所以能感覺到色彩,是產生自物品反射光線的方式;綠色 植物的葉子看起來之所以會是綠色,是因為葉綠素的細胞會吸收大多數頻率的

21 

圖  貳‐2  兩種三原色

光的三原色      顏料的三原色  光,反射綠色的光,因而呈現出綠色,但有趣的是,大多數的黃色花朵,除了反 射黃光,也反射紅光和綠光,《觀念物理》一書中以黃色水仙為例,說明黃色花 朵所反射的光的頻率帶很寬,但這讓人疑惑,為何黃花會反射紅光和綠光,但我 們看的時候卻不覺得有看見紅光和綠光呢?這與光的混色有關,之前提過光的三 原色是紅、綠、藍,當這三原色進行兩兩相互混色時,會產生三種第二次色,分 別是紅綠混合變出的「黃」、綠混合藍所產生的「青(這是偏綠的藍,在英文中 稱為 Cyan)」以及紅加藍變成「紫紅色」,所以當白光射向黃花,由白光分出的 七種色光當中,會反射的除了黃光還有紅光和綠光,但因為紅光及綠光已經混合 成為黃色,因此黃花看起來還是黃花。

若再深入討論,將色料的三原色(Cyan 偏綠的藍、紫紅色、黃色)拿來兩 兩相混,會發現黃加藍混合出「綠」、青加紫紅混合出「藍」、黃加紫紅則變成「紅」, 這三個色料的第二次色

「綠」、「藍」、「紅」與光的 三原色相符。這樣的說明看 似複雜,但若以這張(圖 貳 -2)5來自繪畫色彩學的圖片 來表示,就顯得容易多了。

對色光來說,混色的過程是

一種加法混色,光線越混越明亮,就像紅光配上綠光會得到黃光。但色料的混色 則是減法混色,這是因為顏料和染料是由很細的色素顆粒組成,這些顆粒會先吸 收某些頻率的光,並反射其他頻率的光,藉此來產生顏色。色素會吸收相當大範 圍頻率的光,同樣也會反射大範圍頻率的光,因此就這層意義來說,色素反射的 是混合色。這裡由一幅圖可以看出色料中,藍色加黃色會變成綠色的原因(圖 貳 -3)6。當光照射在藍色物品上,光裡的紅、橙、黃都會被吸收,而反射綠、藍、

       

5出自《繪畫色彩學》一書中第 21 頁 

6出自《觀念物理學》一書中第 96 頁 

22 

圖  貳‐3  色料的反射 

 

圖  貳‐4  伊登色相環 

紫;若投射在黃色物品上,藍 光跟紫光會被吸收,而反射 紅、橙、黃、綠,但當藍色和 黃色顏料混合時,原本在藍色 顏料中會反射的藍、紫光會被 黃色色素吸收,剩下綠色;而 黃色顏料中會反射的紅、橙、

黃則會被藍色色素吸收,這樣

相互消長的結果,就只剩下綠光可以被反射,因此混合藍、黃兩種色素,可以得 到綠色是這個原因。綜合以上色彩學的基礎理論,我們可以知道顏料混色所得到 的結果無法像色光混色中那般純粹,顏料的色是複雜充滿變數的。

也因為我們在顏料上無法複製出一模一樣的色光,因此畫家、科學家(在以 前畫家常具有化學家身份)努力要去尋找大自然中與色光相近的類似色,原料的 來源可能來自礦物,像是鎘黃中的鎘,就是礦物,或來自動植物。這些顏料可能 會因為原料中的成分變化而與色光有些微差距,所以要調出與色光一模一樣的顏 色這機率是微乎其微,在印刷上所得到的三原色「青、黃、洋紅」亦是經過無數 次的試驗,證明他們會反射純光的波長,因此只要再加上一個純黑,幾乎所有顏 色都能出現。不過在實際繪畫上,我們所用來調色的三原色與印刷所用的有不 同,印刷中所指的青、黃、洋紅顏料在繪圖顏料中並無相對應的顏色,我們在繪 畫的混色使用與其是有差距的,意指我們在繪圖上所使用的顏料與印刷顏料調配 是不同的專業領域,這點相當重要的。

而繪畫上三原色的選擇 與混合造色過程,已有相當多 色彩學家投入研究,其中我最 喜歡的是伊登(Johannes

23 

Itten),他的十二色相環是我跟學生解釋色彩變化時,最好用的工具之一,我也 曾看見許多老師分給學生白色的色相環,學生在一格一格練習混色;這個圖為什 麼好用呢?最主要是因為一切都有邏輯可循。在這個色環中,任何一個顏色而 言,都是一個純色,在它左右的是類似色,站它對面的是對比色(補色);而且 混色的過程也可以通過色相環來說明,黃、紅、藍三色的三角形是原色(圖貳-4 中的小圖 1),混色後出現的第二次色包裹上去就變成六邊形(圖貳-4 中的小圖 2),再來六邊型,頂點與頂點相混色就會產生一個新的顏色,最後形成一個擁有 十二色的色相環(圖貳-4 中的小圖 3)。我曾經試做一個色相環,當時邊做邊讚 美伊登:「真厲害!」這個色相環對我而就如同有魔法一般,隨著這規則,任何 人都可以製造出十二個顏色,甚至可以更多。只是在我的故事中,我只有使用到 六個色,也就是到第二次色出現;故事中色相環混色的概念是故事的軸心線。

此外當我在選擇顏色做為故事的角色時,我告訴自己必須先去定義我所選擇 的顏色,當初故事是說給小孩聽的,我所選擇的顏色來源是他們常用來畫畫顏 料,我希望自己的故事與他們混色的經驗是重疊可對照的,因此故事中的三大主 角,也是顏料的三原色「黃、紅、藍」。這三種顏色一開始就存在於故事中,故 事中其他顏色是因為這三個顏色才能被變化出來

(白、黑不算),根據色相環(圖 貳-5)7,我將混色 變出來的顏色處理到第二次色「橙、綠、紫」,另外再 加入三種色料原色混合之後變出的褐色,這我在之前 有解釋過,根據色料的減法混色,本來應該是要得到 黑色,但有玩過混色遊戲的孩子多半都有經驗,會發

現若將等比例的黃、紅、藍混合,所得到的顏色較接近深褐色,我會跟學生解釋 這是用來畫樹幹最暗的地方,是深褐色,而不是純黑,那是因為繪畫顏料無法做 到如印刷顏料般的純色。在混色部分,黃、紅、藍、橙、綠、紫、深褐是我選用

       

7引用自《像藝術家一樣彩色思考》一書第 30 頁 

圖  貳‐5 二次色的色環 

24  黃  淡鎘黃(cadmium yellow pale)  黃(permanent yellow) 

紅  茜紅(alizarin crimson)  紅(red) 

藍  群青(ultramarine)  群青(ultramarine) 

橙  鎘橙(cadmium orange)  朱(vermilion) 

綠  永固綠(permanent green)  綠(viridian) 

紫  鈷紫(cobalt violet)  紫(purple) 

在此或許有人會疑惑,不是只要準備第一次色「黃、紅、藍」就製造出其它

25 

色實驗中,是用來調整明度8(lightness)的重要顏色,因為在顏料混色的過程,

孩子會知道紅加了白能變成溫柔的粉紅色,顏色是變亮的,而紅加黑則會得到深 紅色,甚至到最後完全不是紅,顏色是變暗的,這兩色在孩子的色彩學習經驗中,

地位舉足輕重。白色和黑色兩色的特性是我會納入故事中的。

有了素材,我再來面臨了型塑角色的問題。

貳、命名

我發現自己的寫作在不知多久前已養成了先替角色命名才開始正式寫作的 習慣;在進入正式書寫之前,會有一段焦慮期,在這段時期我主要是將收集到的 資料做分類做延伸,這個過程應該是扼殺最多腦細胞的時候,你可以想像腦中原 有許多靈感分子,一個個拿出來要做排列組合,有時候放了這個,卻發現擠掉另 外那個,因為他們相互衝突,無法擺在一起。不過這個過程也是最開心的,因為 各種故事的可能都是在這個階段試想的,我不會去找讀者說給他們聽,聽他們的 反應,在這段時期所試想的這些故事是屬於我自己的,由我決定哪一個獲得勝出 的機會;一旦當我從試想的故事中挑選出我所需要的故事時,即是替角色命名的 開始,在我的心中,總覺得有了名字,角色的形象才會具體,會這麼重視名字大 概是受論語當中孔子說的「必也正名乎」所影響。有時名字就像靈光一般,在腦 海中突然閃過,我會趕緊寫下來,這是平常就養成收集名字的習慣,但這次創作

我發現自己的寫作在不知多久前已養成了先替角色命名才開始正式寫作的 習慣;在進入正式書寫之前,會有一段焦慮期,在這段時期我主要是將收集到的 資料做分類做延伸,這個過程應該是扼殺最多腦細胞的時候,你可以想像腦中原 有許多靈感分子,一個個拿出來要做排列組合,有時候放了這個,卻發現擠掉另 外那個,因為他們相互衝突,無法擺在一起。不過這個過程也是最開心的,因為 各種故事的可能都是在這個階段試想的,我不會去找讀者說給他們聽,聽他們的 反應,在這段時期所試想的這些故事是屬於我自己的,由我決定哪一個獲得勝出 的機會;一旦當我從試想的故事中挑選出我所需要的故事時,即是替角色命名的 開始,在我的心中,總覺得有了名字,角色的形象才會具體,會這麼重視名字大 概是受論語當中孔子說的「必也正名乎」所影響。有時名字就像靈光一般,在腦 海中突然閃過,我會趕緊寫下來,這是平常就養成收集名字的習慣,但這次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