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戲劇教學之理論基礎與應用相關研究

戲劇教學與一般戲劇最大的不同,在於戲劇教學有許多的可能,這種種可能 因為參與活動的團體不同、教師引導的能力與知識背景的不同、團體成員所討論 的觀點不同、以及進行活動的空間不同,而有各式各樣的風格呈現。

壹、戲劇教學的涵義

九年一貫課程的藝術與人文的基本理念與目標是希望透過藝術的學習涵養 學生的人文素養。透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使兒童和青少年能參與各類型的 藝術活動,進而學習創作和表達其觀念與情感,解讀藝術作品的歷史、文化意涵,

並分析、批評、歸納、反省其感受與經驗所代表的意義。而其中以戲劇教學為主 軸的表演藝術,學習內容與活動則包含:以下簡述九年一貫的課程目標與戲劇教 學活動的關聯(張曉華,1999):

一、探索與表現

「探索與表現」這一項目的目的在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覺知環境與個人 的關係,運用媒材與形式,從事藝術表現,以豐富生活與心靈。戲劇活動,如教 育戲劇運用許多戲劇技巧來使學生從事自我探索,可以引導學習者進入學習主題 的情境之中,讓他們在情境當中,檢視與學習更多相關的內容。

二、審美與理解

「審美與理解」的目標,在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及文化」活動,體認各 種藝術價值、風格及其文化脈絡,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並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 藝術活動。戲劇活動中的即興表演、角色扮演、模仿、遊戲讓學生在互動的闗係 中充份發揮想像、表達思想、在實作中學習,使學習者獲得美感經驗,充份達到 了藝術與人文中「審美與理解」的目標。

三、實踐與應用

「實踐與應用」的意涵,即是使每位學生能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連,透過藝術

活動增強對環境的知覺;認識藝術行業,擴展藝術的視野,尊重與了解藝術創作,

並能身體力行,實踐於生活中。很多領域的知識,生活層面的感受,工作的推行,

都要藉由戲劇活動來作為媒介。戲劇具有治療的功用,可以用於解決心理上的障 礙與社會上的問題,所以戲劇活動不僅是一種高尚的藝術活動,更具有實用性的 功能。

因此,以戲劇為主軸的表演藝術教學,應著重在參與戲劇活動的過程中開發 學生創造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審美情意與審美能力,以及對藝術文化的認識及 參與。

貳、戲劇活動的內涵

劇場或戲劇,是人類經驗總合的重要部分。每個人只要回想自己的童年時期,

或是觀察小孩玩扮家家酒、扮演西部牛仔或假裝上學、當偵探或電視人物,不論 扮演誰或假裝做什麼,這些都能抓住他們的想像力。這種遊戲性的遊戲,是孩子 們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對孩子而言,這是個體驗外在世界的方法。他能讓孩 子們扮演不同的角色,揣摩別人走過的路,試試做各種事情的感覺。

正如戲劇活動是每個人的經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在整個人類歷史中,

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史前時代的人類,會聚集在火邊,演出當日狩獵的經歷,

或召喚神靈來幫助他們戰鬥,或祈求上天下雨。希臘人除了奧林匹克競賽十分著 名外,其戲劇也相當知名。希臘人會花一整天或連續數天的時間去觀賞戲劇慶典 活動。橫越人類歷史,在每個文化中,我們都能找到戲劇活動的證據。

孩子以不同的方式成長―無論在身體、心理、社會、創造力或精神方面。

劇場∕戲劇藝術在協助孩子們認識及了解自我是一個生物的個體,我們把肢 體與聲音當作表達與溝通的工具。當孩子漸漸了解自已的能力且欣賞自我的溝通 技巧時,其信心也因而建立。

劇場∕戲劇藝術試著幫助孩子認識及了解自己是一個創造性個體。隨著不同 的創作經驗,能夠方常投入活動中,認思想奔流、想像力飛馳,而認知的關係就 此產生。藉由戲劇的活動,動作、語言及所有表情,瞬間變得非常真實,即使只 是短暫的經驗,都能帶來淋漓盡致的感覺。

劇場∕戲劇藝術希望能幫助孩子把自己設想為經驗的整合者。他們用自己的

心智與身體,化藝術為具體的情境,然後學著如何解決其中的問題,統整及控制 所發生的狀況。

劇場∕戲劇藝術希望能幫助孩子把自己當成一個能夠深思熟慮的個體,對不 同的人、事、物及環境,他能夠做周延細密的思考與反應。在不斷的討論及分析 自我與他人的學習經驗中,戲劇活動鼓勵孩子發揮其聆聽及細心觀察的能力。

劇場∕戲劇藝術希望能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是社團的一份子。戲劇源始於群體。

在參與這種「一來一回」的即興戲劇中,為了能與他人共同創作,孩子們必須學 著去發展一種互信互重的默契,而戲劇活動的內容,正可以幫他們同情他人,且 進一步了解他人的情感與行為。

參、戲劇教學之基本要素與概念

把劇場∕戲劇藝術放在教學中,其目的並非在訓練演員,而是藉著戲劇活動 的學習來豐富孩子們的創作及表達的潛能。

根據多年前美國兒童戲劇協會的定義:「創造性戲劇(creative drama)是一 種即興、非表演且已過程為主的戲劇形式,在其中由一個領導者帶領一群參與者 將人類生活經驗加以想像、反應及回顧的過程。」換句話說,老師引導孩子們思 考、想像並且釐清他們的想法,進而讓孩子也能理解自己。

創造性戲劇三大範疇單元要素

一、 表演(Acting):肢體與聲音的表達運用;

二、 戲劇創作∕劇本創作(Playmaking∕Playwriting):集體即興創作;

三、 回應與建構意義(Responding and constructing meaning):美感能力之發展。

肆、創作性戲劇之基本理念

根據創作性戲劇的定義,美國兒童戲劇協會另外提到:

創作性戲劇的主要目的是在促進參與者人格的成長與有效的學習,而不是在 訓練舞台的演員。創作性戲劇可用於戲劇藝術之教學,並激勵與延伸對其他領域 內容之學習。參與創作姓戲劇具有拓展語言與交流能力、解決問題、技能與創造 力、提升積極的自我概念、社會認知、同理心、價值與態度觀的建立,並了解劇

場藝術。它以人類本性的動能與實作能力,來表現出其所生存世界的概念以使學 習者瞭解之(張曉華,2003)。

張曉華(2003)認為創作姓戲劇並不一定要在觀眾面前作一段故事的表演,

「事實上,當教師在課堂或活動中,將敘述的教學方式改變成以人來示範,要求 學生運用想像去假設自己為某人或某物來表現的時候,他已不自覺地採用了戲劇 方法,進入了創作性戲劇教學的領域。」

民國八十六年政府頒佈「藝術教育法」(總統公布法律令,1997)已將戲劇 教育納入一般藝術教育課程。接著,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九年公布「國民教育階段 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也將表演藝術納入藝術與人文科目中,正是在國中小階 段進行教學。王捐(2002)認為「中學的戲劇教學並不是要培養專門的演戲人才,

而是希望透過戲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達到互助合作、角色扮演、表達心意及創作 思考的目的,因此參與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本研究本著創作性戲劇之基本理念,採用戲劇活動結合視覺藝術,進行藝術 鑑賞課程。在教學方面,將以往以講述為主鑑賞課程教學改變成以人來模仿的戲 劇活動,要求學生去想像並實際參與,以實作的方式強化學習者的內心感知,並 與外在的作品作連結,發展其思想、感覺、與表達能力,引導學習者自發性的學 習意願,進而達成藝術鑑賞課程的目標。在教師專長方面,表演藝術是研究者的 第二專長,基於創作性戲劇之基本理念,僅需依課程內容需求改變部分的教學模 式,靈活應用創作性戲劇教學方法,讓授課方式更活潑、與學生的互動更為頻繁,

促進學習意願與教學效果。

教育部明訂在九十學年度開始推廣九年一貫教育,打破分科教學,實行科際 統合,讓兒童在最適宜的教學環境下開發七種技能:語文(linguistic intelligence)、

邏輯-數學(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間(spatial intelligence)、肢體-動覺(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樂(musical intelligence)、人際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內省(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Gardner 在「七種 IQ」書中提到:對於人類極為重要的是,認識並培養各 式各樣的智能,和以各種形式結合起來的智能,我們每個人是如此的不同。這是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以不同形式結合起來的智能,如果認識到這一點,我想我 們更能處理在世上面臨到的問題。

例如:為了落實以兒童為本位的教學,教師必須有主編教材、調整教具、及

規劃課外活動的專業知識;教師必須在知識內容之外,強調問題解決的技能;教 師要在所要教給兒童的知識的結構,與兒童的先備知識之間,搭起教學的鷹架,

使兒童得以發生自動學習的功效。這些具體的教學方式,反映出現代化多媒體教 學的面貌,但重要的是,教師要變成一名班級經營者,他必須針對兒童的學習型 態設計教案,並幫助兒童尋找適宜的學習方式,開發多元智能的潛力。

創作性兒童戲劇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兒童在參與活動時是一個完全被接受 的個體。他可以在開放的學習情境中,大膽的將最純真的自我表達出來,創作出 令大人出乎意料之外的作品,表現出多元智能中源源不絕的潛力,其符合九年一 貫的課程基本精神。

伍、創作性戲劇在教學上的應用

將戲劇作為教學之用的運動起源於法國教育思想家 J. Rousseau「由實作中 學習」(Learning by doing)及「由戲劇實作中學習」(Learning by dramatic doing)

將戲劇作為教學之用的運動起源於法國教育思想家 J. Rousseau「由實作中 學習」(Learning by doing)及「由戲劇實作中學習」(Learning by dramatic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