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資料處理

本節針對在本研究過程中資料蒐集與分析之方式,說明如下。

壹、資料蒐集

本研究資料蒐集之方式,包括研究日誌、照相、錄音及錄影、問卷調查、非 結構性訪談、學生課後心得記錄與學習單等,已蒐集出實際教學現場情況、學生 學習情形之資料,作為教學與課程設計之省思與評估的基礎,進而改進、再實施 之行動研究的循環歷程。本研究以研究者本人、學生、專家學者做三角檢核,建 立自我效度、同儕效度、與學習者效度。

一、研究日誌:

研究日誌一方面可以具有和參與觀察、訪談與對話同等品質的資料另一方面,

研究日誌還包括了研究方法與身為研究者的反應。日誌中所記下的領悟與想法,

也可以引導為理論架構之發展,同時在成為理論架構後,還可以再來解釋蒐集到 的資料。持續書寫日誌,可以確保資料蒐集不會因為人為因素而與反應、分析有 所中斷。由於本研究之研究者為課程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與學生 有非常積極的互動關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隨時反省是非常重要的。於是,研究 者將於實施課程前後做研究日誌的紀錄,並依照時間序列排序整理。在紀錄教學 現場時,有系統、客觀的描述研究場域中事件發生的情境脈絡,課程後則記下個 人心得內省與感想。研究日誌中記載的為原始資料,可供日後的研究分析,並可 提供三角檢核成員對研究事件不同詮釋之資料。

二、照相、錄影及錄音:

戲劇活動為動態之呈現,所以採用錄影的方式,最能呈現活動進行的真實樣 貌。錄影能鉅細靡遺地把活動進行中的狀況完整呈現,不但能讓研究者正確地回 憶該堂課當時的情形,甚至能提供研究者注意到未注意到的重點。

為了瞭解教學者的教學實況,由研究者在進行教學活動課程前架設照相機,

將戲劇活動的重點拍攝下來,作為學生學習過程表現與創作記錄,輔助研究情境

說明與建立學生檔案,在檢討時也可做為參考之用。

藉由錄音紀錄與學生之訪談以及同事、友人之對談內容,並將謄寫為逐字稿。

教學歷程遺漏之處,最後記錄在研究日誌中化為文字資料並予以存檔。

三、訪談:

與學生深入訪談以取得更深化的回饋反應,用以作為改善課程設計行動研究 之參考。教學活動結束後,師生除了可以對活動提出感想或建議,平時老師亦可 隨機與學生交換意見,蒐集學生的想法,作為研究紀錄的資料。深入訪談採「非 結構性訪談」,「訪談有一個起點和目標,但並無設定好之問題,再不受侵擾的現 場記錄訪談之過程,以積極傾聽、保持同理心、適度提供語言線索來鼓勵受訪者 自由之談話(黃秀英,2000)。」研究者將視情形,對學生進行隨機訪談,沒有 特別設定訪談內容,所以內容可能很多是不可應用的,但也因為這樣,學生可以 更沒有壓力的天南地北聊,釋放出更多有用的訊息。研究者亦會以錄音方式記錄 訪談的內容,並整理成逐字稿,以作為書面資料,其訪談內容須做好完全保密。

研究進行中與批判性諍友雙向溝通、反省思考、共同分享知識經驗,經由諍 友教師的批判、回饋、對話與互動的歷程,增進研究者的經驗範疇,刺激研究者 發展更多觀點,以釐清研究教學上的盲點,使研究結果更具有研究效度與嚴謹 度。

四、其他資料:

研究者會將以學生完成的作品、聯絡簿、問卷等,學生正式、非正式之書寫 記錄(例如:網路)、課程設計之構想歷程文字草圖、與領域教師同事協商討論 之對話紀錄等。

貳、資料分析

為有效管理資料,對於本研究之相關人員編碼,以 T1…Tn 代表教師同仁 們、以 AS01 代表一年 A 班一號學生、BS01 代表一年B 班一號學生(以此類 推),對於質性文字資料,將研究日誌、學習單、調查問卷、訪談資料、對談資 料,分別加上「日誌」「學」「卷」「訪」「對」、、、、,並以六位阿拉伯數 字代表資料的年月日加於「—」之後,編碼方式如表 3-1:

表 3-4-1 資料編碼對照表

編碼 意義

正式日誌-1060501 研究者紀錄 106 年 5 月 1 日的正式教學

一AS01學-1060501 一年 A 班一號學生於 106 年 5 月 1 日填寫的學習 單內容

一AS01心-1060501 一年 A 班一號學生於 106 年 5 月 1 日書寫的課後 心得

一AS01表-1060501 一年 A 班一號學生於 106 年 5 月 1 日書寫的課後 學生自我評量表

一AS11問-1060501 一年 A 班十一號學生於 106 年 5 月 1 日填寫的問 卷調查內容

一AS15訪-1060501 研究者於 106 年 5 月 1 日對一年 A 班十五號學生 的訪談內容

T3對-1060501 研究者與教師同仁(T3)於 106 年 5 月 1 日的對談 資料

針對所蒐集的資料加以編碼後,分析所蒐集的資料,以正確地瞭解課程設計 的適切性與改善方式、評估學生學習情況與成效、評量方式與範圍的適切性等,

以作為課程設計行動研究改進之依據。

一、實際教學運作情況之分析:

每寫完研究日誌後,將對研究日誌作第一次的回顧(也就是暫時性的分析),

並不時重讀日記內容,過一段時間後記下深度的反省。研究日誌將提供研究者與 教師同仁們進行分析對話的主要依據,就其探討教學活動內容與教學方式之檢討 與修正。另外於研究者任教學校的每月藝術與人文領域交流時間,除了與領域教 師討論研究日誌內容,並配合教學實況錄影做重點式分析討論。

二、學生學習情形之分析:

就教學實施過程中所觀察之現象、學生看法、回應、投入情形、行為表現,

與批判性友人、教師同仁們共同討論,以瞭解所運用創作性戲劇活動項目是否合

宜?其成效如何?與教學目標是否貼合?學生的接受程度?以作為下次活動改 進之依據。同時透過學生的學習單填寫、與學生之深入訪談、創作成果、單元課 程進行中與進行後之評量加以分析,以瞭解其學習狀況與成效。

三、三角檢核法(triangulation)

為了避免分析資料時容易陷入主觀的困境,因此以三角交叉檢核法作為分析 資料的驗證。「三角檢核法是綜合觀察、訪談組合而成,及一特定情境的資料是 由三個觀點在收集而成。」因此,研究者、教室同仁們(訪談與觀察資料)、學 生(訪談與學習單等)的觀點形成三角,使研究的結果比較客觀可信,並使研究 者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內容、方法上獲得校正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