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藝術統整課程主要在於建立藝術課程的脈絡性、意義性、適切性與完整性,

使學生能從課程中獲得完整的學習,並能提升思考層次以及在人格上獲得全面的 發展。(徐秀菊,2007)有關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文試從下列不同的層面加以探討。

壹、應用在班級裡的戲劇活動

一、「戲劇活動」的定義

本研究當中的戲劇活動,指的就是可運用在班級裡,對學生認知、行為改變 有所幫助或可做為輔助其它科目進行的一種工具性的戲劇教學活動。

關於可用在班級上的「戲劇活動」,搜尋參考文獻時常會提到兩個名詞 :一 個是「教育戲劇」;另一個是「創造性戲劇」。教育戲劇的定義為:「簡稱 DIE,

運用戲劇與劇場的技巧,是屬於學校課程教學的一種方式,在教師、領導者有計 畫與架構的引導下,以創作性戲劇的即興表演、角色扮演、模仿、遊戲等方法進 行,讓參與者在彼此互動中充份的發揮想像、表達思想、在實作中學習,以期使 學習者獲得美感經驗,增進智能與生活技能。因此教育戲劇可作為語文、史地、

社會 科學,自然科學,藝術等諸多課程內的教學活動,提供較具彈性、活潑的教 學環境。」由前面的介紹推論,創作性戲劇的活動也可算教育戲劇的一部分(張曉華,

2003)。

有了教育戲劇的定義,接下來再來定義「創作性戲劇」。根據美國兒童戲劇 協會在1977 年對創作性戲劇下了這樣的定義:「創作性戲劇是一種即興的、非展 示性的、過程中心的戲劇形式,參與者在其中依領導者的引導去想像、扮演、反 應人類經驗。」這是屬於創造性戲劇的部份(張曉華,1999)。

創作性戲劇包括的活動很多,想像、肢體動作等均是,但「教育戲劇」的活 動有哪些呢?即是「以創作性戲劇即興表演、角色扮演、模仿、遊戲等方法進行」, 所以說教育戲劇是以創作性戲劇為工具來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

二、戲劇活動所具有的功能與特色

運用教育戲劇活動來從事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孩子獲得自信、專注;發現自 我的獨特性、在團體的運作中得到滿足感(張曉華,1999)。對於特立獨行,或在 團體中適應不良的學生而言,戲劇更是具有積極的輔導功能。此外創作性戲劇可 以提供虛擬的生活經驗,藉由這樣的歷程,活動參與者就有著身歷其境的感受。

參與者在戲劇活動中發展的行動與對話,可以減去不少的錯誤嘗試;戲劇更可以 發展自我知覺,且利用同理心去體會不同角色的處境(林玫君,2005)。戲劇活動 的功能,使得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充份體會與他人合作的必要性。戲劇活動提供 具安全性的環境,讓學生得以體會到不同的生活經驗、學習問題解決的技巧。戲 劇活動的移情作用可以渲洩學生的情緒(黃秀英,2003),對學生的人格有正面且 積極的影響,這是其它課程所無法提供的;對於教師的班級管理,戲劇活動不但 使教師易於融入新接的班級,還可以集中參與者的活動焦點,整頓教學秩序(張 曉華,1999)。戲劇活動也可以發展語言和傳達的能力與創作力。戲劇活動更被證

實可成為輔助其它課程的工具。戲劇活動對於學生各個層面的學習皆有正面影響,

足見戲劇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具有正面功用,身為教育工作者可以多加利用。

三、可運用於班級的戲劇活動

「不強調表演性質、不需要精準的演出,在班上進行的戲劇活動,只要求規則 明確、表現方式易於瞭解與完成;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學得解決問題的技 巧,並希望透過戲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達到互助合作、角色扮演、表達心意、及 創作思考的目的,因此參與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王琄,2002)」,這正是研究者 所抱持的觀點,研究者把戲劇活動當作是一種引起動機、激發學生個人創作動機,

不強調結果、重視的是「參與過程」的一種戲劇教學。

貳、從建構主義的觀點說明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的可行

一、建構主義的教育觀點

「建構主義」的定義為「把一個抽象理論中的東西 construct 出來才承認其存在 的主張,叫作『建構主義 』 。」傳統建構主義的原理為 : 「知識是認知個體主動 的建構,不是被動的接受或吸收」,並認為「新知的學習是靠學習者先前的知識和 經驗加以延申。」 個人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是個人主觀的建構,反映個人經 驗的表現,只存在於每一人的腦中,也只對個人自己才有意義。 」用自己的經驗 在建構自己的知識,個人所建構的知識只是用來讓個人的經驗得到較合理的解釋,

以適應生活的環境,書本中的文字符號,仍需讀者賦予意義(引自陳榮清,2002),

這就是建構主義的教育觀點。

二、建構主義與視覺藝術教育的關聯

我國視覺藝術教育成效的不彰的原因之一,即是因為視覺藝術教育脫離了現實 生活,唯有使學生能運用先前的生活經驗,來建構他們想要創作的題材,才能創 造出讓自己有感覺,進而也能感動別人的作品。從建構主構的觀點看來,戲劇活 動聯結學生之前的經驗,賦予所創作的作品意義,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於藝

術品有更深刻的認知,進而對視覺藝術產生親切感,激發其學習動機或創造的意 念。所以當我們從建構主義方面來看待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時,即發現這 是一條可行的路。藝術課程是創作性的設計,它提供了特別空間讓學生去瀏覽、

探索和體驗。戲劇活動的計畫本身也藏著無盡的寶藏,等待學生去挖掘與試探,

這正與建構主義的視覺藝術教學觀點不謀而合。

三、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建構式的教育方式

建構主義的視覺藝術教學中,提供由兒童自我發現,自我體驗的空間,以建構 獨特的造型,有助兒童在活動中得以享受更寬廣的成長空間與表現領域(引自陳 榮清,2002)。建構主義的視覺藝術教學中,教師的身份正與戲劇活動中,教師所 處的位置相符;而自我發現的主張,也意同於戲劇活動教學的見解。

研究者認為以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可以幫助人們主動建構知識,讓學 習歷程不再是被動的強行輸入。因為這樣的理念,所以研究者企圖以戲劇活動來 加深視覺藝術教學的進行,這是因為戲劇教學符合建構主義的視覺藝術教學概念。

戲劇教學活動有「培養創造力」及「培養問題解決的技巧」的功用;戲劇教學中 的「價值觀和態度的澄清」、「問題解決的技巧」、「引導參與者共同去想像、體驗,

且反省人類的生活經驗」,更是與建構主義的視覺藝術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以 兒童的興趣、需要、能力、或者是其意圖,性向發展等,做為課程設計之核心」

的觀念相同。透過戲劇活動的方法來進行視覺藝術教育,經由小組的分工合作,

不但展現出源源不絕的創意,學生更得以在良好的人際互動中學習與成長(陳麗 槑,2004)。除此之外,戲劇對於統合其它科目,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除了視 覺藝術外,在藝術與人文的領域裏,它更可以融合音樂、舞蹈等科目,達成藝術 統整教學的教育目標(劉純芬,2005)因為在這些教學活動中,更需要兒童們運 用肢體、聲音、角色、情意、心象等因素作單獨呈現或組合(王有福,2003)。

藝術與人文教師所安排的藝術課程,應強調學生自己日常生活所經驗到的事物,

也是值得珍視,不可否定自己在藝術方面的天賦才華,如此一來,最後孩子自我 學習的意念便能取代了課程,成為課程內容的主角。學生藉由戲劇活動,善用個 人已知的經驗來進行視覺藝術的創造,是建構主義教育理念的實踐,我們因而發 現戲劇的確可以豐富學生視覺藝術創作的內涵,如同林素花所言:戲劇教學活動 是一種需要結合各領域的教學法,它是開發孩子多元智力最好的溫床(林素花,

2002)。

所以採行戲劇活動,應用於視覺藝術這場域,就建構主義的觀點來說,對於學 生的藝術創作是正向有利的。

參、從學習動機探討戲劇活動融入視學藝術教育

一、動機的定義

在此我們把「動機」的定義為:「引起個體活動,並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 引導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曾永美,2004)。」在此次研究活動中,

研究者希望能運用戲劇活動引起學生學習視覺藝術的動機,讓他們能主動能從事 視覺藝術創作,並維持已引起的創作動機,所以「動機」也成了研究當中關注的 焦點。

二、動機的種類

(一)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當從事某項工作,是因為這個工作很有趣,或是它可使人們獲取重要的技能、

或很有意義時,此一從事行為即為內在動機所激勵。內在動機與個人本身或工作 內涵的因素有關。

(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若從事某種行為、工作的原因是為贏得好成績、可獲得錢、或可以得到他人 的恭維時,此種行為即為外在動機所驅使,外在動機則涉及個人以外或與工作無 關的因素。

相同的行為,可能是由不同的動機所引發,個人的興趣所引發的行動,為內 在動機所使驅使;而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即是受外在動機所驅使。

三、內外動機造成的不同學習差異

不同動機的學生在認知涉入程度及學習結果的品質上,可能有很大差異。為 內在動機所激勵的學生,會對從事的工作較為投入;而為外在動機所激勵者,很 有可能會因外在誘因消失而停止從事某項工作。就研究者觀察,現今的視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