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針對本研究欲回答之研究問題,以下將以戲劇活動融入課程設計之發展方式、

課程實施之歷程,以及教學成效等方面進行說明:

壹、以「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發展方式

一、評估學生的特質與能力:在一開始設計課程時,研究者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要

有角色裝扮的體驗,不是只有一組一位同學扮演肖像畫的主角,而是每一位 同學都要扮演畫中的其中一個角色,並呈現一幅畫。但評估時間、學生能力 以及學生意願等考量,將範圍縮小至肖像畫,讓學生都能適得其所,表現型 的學生可以藉由這樣的活動充分發揮,支援型的學生也可專心製作所需道具,

不用擔心要上台而緊張得不得了。

二、本研究最主要的目標是希望提升學生對視覺藝術課程的學習興趣:藉由戲劇 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方式,讓學生能透過欣賞藝術作品的角度去體會人 世間的各種情感,即在培養主要的能力「觀察」、「感受」、「想像」以及「透 過實際表演、肢體動作與眼神的交流,實際進行體驗」。研究者即根據此教 學目標,選擇「專注」、「肢體動作」、「想像」、「角色扮演」、「戲劇扮演」以 及「創作作品」等融入教學活動。希望藉由這些活動輔助鑑賞教學,開啟學 生對於生活環境與自身的連結,以及了解藝術家作品的精神。戲劇活動可以 給予學生學習的動機,讓他們有動力做一些他們原本興趣缺缺的事;戲劇活 動可以使學生對教科書的內容有更深刻的感受,使知識變成生活的一部份 ; 有 互動的戲劇活動,也是學生喜歡的原因之一,使視覺藝術課程的學習不再是 自己忙自己的。

三、學習成效方面:在戲劇活動角色扮演之後,研究者希望經由活動中學習到、

感受到的,能夠回饋在學生自我體認上,所以設計了同學肖像攝影及在地風 情攝影課程,試圖讓他們理解,在維梅爾的年代雖然沒有照相技術,畫家卻 能將動態的瞬間,永恆保存在靜態的畫中,我們現在擁有照相機,也可以將 這美麗的瞬間捕捉下來。在第二學年課程中,請學生將自己生活週遭環境的 人、事、物的感動瞬間記錄下來,再將相片彩繪到塑膠帆布上,獲得學生的 回響,更堅定研究者的想法,學生可以藉由戲劇活動提升他們對視覺藝術課 程的興趣,並且延伸到自己創作作品的想法與成就感。

貳、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在施行時,面臨的問題與困 境為何?以何種策略因應?

一、學生問題行為的處理方式

不管課程的內容是什麼,教師總會遇到部分學生在課程進行時出現的行為問

題,在面對學生的行為問題時,身為教學者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冷靜,並對教學自 信,而後才判斷學生的問題行為的成因,是否為課程設計不當,還是教學者實施 方式可再多作修改,亦或是學生本身心理需求與特質所造成的失序,又或者教師 可以因應學生的心理需求及特質設計適合的內容,避免不必要的問題出現。

研究者認為以「對行為而不對人」的方式,學生是較能接受的,戲劇表演本 就是活動式的,需要合作為主的教學活動,所以上課的「規範」與「原則」如能 在事先說明,始能讓課程順利進行,教學者應當保持對學生的尊重與信任,但是 原則也絕不寬容要公平以對。另外,也要善用學校內相關人力資源,例如:教導 處、輔導室、以及各班班導的協助,來針對學生的問題與教學的困境進行改善,

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整理出在研究過程中幾種不同類型學生問題行為之處 理方式,並加以說明。

(一)性格頑強不合作的學生:

研究者在本研究中,性格頑強不合作的學生大多為男學生,外顯行為主要為 消極性行為﹙如:不停要求去洗手間、或是不積極主動等﹚以及激進類型的行為

﹙如:用誇張表現引起注意、故意騷擾同學引起糾紛、用同儕力量讓團體一起不 配合活動等﹚。

通常不願配合是因為覺得沒有同伴不好玩,或是內容不吸引他們,如果遇到 只是單純不配合的同學,研究者會將他們拆散到各組,用同儕的力量,讓他們至 少能分工一件事情付出,有時在活動中也會發現樂趣。如果是強硬一點的學生,

通常研究者會讓學生同一群的好朋友在同一組,然後由學生當中的領頭羊主導,

或是由研究者主導分配工作與討論,平常時就要和學生打好關係,活動的時候大 多可以配合完成,尤其是扮演遊戲,通常最後都會玩得很開心。

通常男學生的不合作行為,有很大的成分是在藉故挑戰老師的權威,來凸顯 自己的地位,有的學生可以用強硬的態度壓下去,有的則不行,無法壓下去的學 生研究者就會下課個別叫過來聊聊,或是叫去教導處聊聊

(二)個性內向害羞的學生:

這類型的學生比較被動,比較不敢去嘗試與探索,所以除了要適時的協助外,

還必須讓學生能夠有動機去克服自身的退縮。除了協助與引導,盡量以正向、公 開表揚等方式鼓勵其參與活動。如果是群聚消極的小團體,研究者則以「分批督 導」的方式,從少數幾位慢慢帶動起來,在團體中如果有幾位同學已經開始參與

活動,其他同學也許會跟進,另外,還是要使用更多鼓勵的言語,教師的態度需 較強硬,原則不變但多鼓勵,並且讓學生安全是活動環境必要的,如:很多人、

大群體的表演而非少數人的呈現,如此可讓學生得以自在的融入課程,克服害羞 恐懼的心。

(三)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型學生:

此類型之學生容易出現脫序行為,例如:立即的去做自己的事,不考慮時間 地點、未聆聽研究者講解,而一直提問。改善問題行為的方式是,花費較長的時 間在使其進入上課預備之心態,或是請學生複述說過的重點,如果班上這樣的人 數太多,就會影響上課的進度,必須訂定更多的規則,並且強硬執行,或是以小 組競賽模式,提振學生上課的專注力,和鼓勵的方式對於課程教學成效有較大的 助益。

二、城鄉差距

偏鄉地方的學生藝術的刺激較弱,常常遇到老師的要求無法進入狀況,呈現 不在乎與我無關的情形,有些學生對於宮廟文化較有興趣,大部分學生也對宮廟 傳統很熟悉,亦或是廟宇彩繪,因為是沿海地方,如能將宮廟文化與藝術課程結 合,例如:研究者在其他課程中,有將臉譜與走秀結合,就能讓喜歡宮廟文化的 同學在課堂上有所發揮,獲得參與感及成就感。研究者相信老師們如能有效引導,

學生做出來的內容通常會很不一樣,也能從呈現中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生也會更 樂於參與視覺藝術課程,在不知不覺中將新的美感元素注入。

參、戲劇活動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之課程,能否提升學生 學習藝術與人文課程興趣?

一、根據本研究發現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確實能提升學生學習藝術與人 文的興趣,在研究中顯示,學生的喜歡程度都有明顯的提升。有趣的部分是 男生在活動前呈現「普通」的態度佔大多數,女生則呈現平均分散,但是在 活動之後男生大幅度的跳躍到「非常喜歡」,女生則是平緩的上升到「喜歡」

及「非常喜歡」。

二、欣賞藝術作品結合扮演活動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覺察多元正向的情緒,因此 能提升對課程的興趣與動機,讓學生從對藝術家的認識到藝術作品的欣賞,

學生在名畫欣賞後,能呈現多元正向的感覺,包括對「整體作品欣賞的感覺

-輕鬆愉快、有各種想法、高興期待等」、「部分焦點欣賞的感覺-主題人物、

色彩等」和「對藝術家的認識」等。

三、對於藝術感受的學習,繪畫、想像活動和肢體的結合,是有效提升學習興趣 的教學模式。透過「點、線、面圖片」的呈現,以「學生自己的身體律動」

來表達對圖片的感覺。整個過程是從「視覺的圖片」到「自我肢體的感覺」, 再到「創作表現感覺」。如此模式的教學,是相當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有助 學生正向多元感覺的產生。學生已逐漸能從「觀名畫」到「說故事」,能針 對畫中人物、時間、地點、場景等,進行故事的聯想,進而改編,甚至和自 己的生活經驗相結合進行創作。

四、研究者認為有活動的視覺藝術課程,學生都會比較有興趣,在市區的學校,

學生會表現得比較願意配合老師的引導與要求,與老師也比較有默契,甚至 會製作出超越老師預期的優秀表現,不為成績,只因自己樂在其中,教學最 大的樂趣莫過於此。

五、研究者認為在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後,學生上課的正向情緒贈加,不 再只是老師單向要求學生做出作品,或是回答問題,他們願意去思考自己的 想法與見解,與同學討論之後的火花,可以從有趣的討論拓展到欣賞參與獲 得多元正向的感覺,從學習知識擴展到可以具體的創作劇情、語言表達,可 以和同儕合作,增加自己的信心。所以即使這堂課結束之後的效應還是會存 在,學生會期待下一堂課老師又會用甚麼創新的方式來上視覺藝術課程,配 合度也更高了。

肆、推展戲劇活動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是否能促進教師 專業能力的成長?

答案絕對是肯定,教師從訂定目標、蒐集資訊、發展課程開始,以及設計適 合該校學生的活動內容及操作方式,實施課程中所面臨到的困難,在面對問題解 決難題中,以及在與其他專業領域的老師討論時,絕對會使得教師有所專業成長,

例如研究者在操作兩校時,第一學年A 校學生特質與第二學年 B 校學生大不相 同,因A 校學生大部分能做出較精緻的成果,所以研究者讓他們操作肖像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