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研究-以台南市某兩所國中七年級學生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研究-以台南市某兩所國中七年級學生為例"

Copied!
1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美術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研究 ―以台南市某兩所國中七年級學生為例―.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Drama Activities into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 A Case Study of the Seventh Grade Students in Two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nan City. 指導教授:林仁傑教授. 研究生:陳詩雯撰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2 月.

(2)

(3) 謝. 誌. 回憶起進修研究所的點點滴滴都是懷念,非常感謝這一路走來指導我的每一 位老師們,和熱心支援我的每一位朋友們,使得這份論文在大家的關心與協助下 緩緩地產生,還有家人、同事、朋友們的支持、鼓勵與幫助,才能讓我在繁忙的 家庭、教學與研究中順利完成。在此向所有提攜我的大家,至上我最深切的感激: 撰寫論文的過程最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林仁傑教授,感謝老師多年的耐心 與細心的指導及叮嚀,讓我在每次討論之後,都能重新提起動力繼續完成,老師 總是鼓勵、給我加油打氣,也會適時地督促我要加緊腳步,非常感恩能成為老師 的學生。也非常感謝口試委員林玉山教授以及高震峰教授,有幸能夠受到老師們 的指導,讓我獲益良多,對於未來教學上讓我有更多新的想法,以及從不同角度 給予明確的建議與指導,仔細地校閱論文中的疏漏之處並給予建言,非常感謝。 感謝陳老師、郭老師、梅老師、黃老師、以及吳老師,在繁忙的教學與行政 業務中,抽空協助給予教學研究、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專業上的建議,讓課程更 加完備。也感謝協助本研究的學生們,你們給予的回饋和肯定,以及展現的成果, 都是讓我繼續向前的動力。還有謝謝銘修、添富大哥、燦陽大哥、迺劼、郁平、 禮湄、曉瑩、康功、紫德、佳桑、妍君和云榕,一路上彼此鼓勵、互相幫忙,讓 我的研究所生涯更加多采多姿,增添許多美好回憶。 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爸、媽、婆婆、先生、弟、妹,還有可愛的兒女, 一直都是我最強力的後盾,給予我全力的支援與幫助,鼓勵我完成學業,讓我能 夠順利拿到碩士學位。僅以本論文獻給我的家人以及關愛我的朋友,再次獻上無 盡的感恩與謝意。 詩雯 謹致 109 年 2 月. i.

(4) ii.

(5) 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研究 ―以台南市某兩所國中七年級學生為例. 摘. 要. 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強調藝術之學習應了解時代、文化、社會、生 活與藝術的關係,並運用感官、知覺和情感,辨識藝術的特質,建構意義。因此 在藝術課程方面,應如何讓學生對藝術作品產生更深切的體認與情感?本研究目 的在運用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探討以國中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獲得 其學習成效與回饋反應。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究整個教學歷程。經歷試 探性教學、課程修正,並於正式教學實施後,取得學生前、後測資料,輔以教學 日誌、學生心得、課後學生自我評量表、學習單為評量依據,以推論本研究課程 之實施成效與可行性。本研究依據研究問題,所獲致之研究結論如下所述。 一、 發展課程設計方面:戲劇活動教學項目應對應教學目標以及考量學生能力 與需求。 二、 課程實施歷程方面:課程修正方面應以學生需求為主體、教學方法應重視 常規與默契的建立、學生學習情意態度之培養,以及戲劇情境之營造。 三、 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從前測、後測評量結果,以及學生課後自評表可得知, 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基於前述結論,研究者進一步提出對以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之課 程實施建議,以供未來藝術教育工作者參考。. 關鍵字:戲劇活動、視覺藝術教學、藝術與人文領域 iii.

(6) iv.

(7)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Drama Activities into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 A Case Study of the Seventh Grade Students in Two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nan City. Abstract The learning of Arts and Humanities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its time, culture, society, as well as life. The learners may appreciate art works and construct meanings with senses and emotions. The lessons of art appreciation should make them admire art works more. The study, implemented with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ims to explore learning effects and feedback of the students by adopting the drama activies integrated with the lessons of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The objects of the study are the seventh grade students in two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nan City. The study is analyzed with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result of the students in addition to the reflective journals, the students’ reports, the after-class self-evaluation of th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ir worksheets.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effects of the lessons are implied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s follows. 1.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teaching of drama activities should meet with the teaching objects, students’ ability and their needs. 2. Teaching process. The revised lessons should accord with students’ needs. The teaching approach has to emphasize disciplines, arouse students’ affection and develop an appropriate atmosphere for drama activites. 3. Learning interest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approach of drama activities.

(8) integrated with the lessons of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can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Based on the findings, more suggestions for drama activities into visual arts and the visual arts lessons implemented with the approach of drama activities are made for the art educators.. Key words:drama activities、visual arts teaching、arts and humanities. vi.

(9)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戲劇教學之理論基礎與應用相關研究 ······················20 第三節 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之理論與相關研究·····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9 第二節 研究設計 ··························································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資料處理 ··························································55 第五節 研究情境 ··························································58. vii.

(10) 第四章. 課程發展與實踐歷程 ··································61. 第一節 課程設計理念與內容 ···········································61 第二節 課程架構與教學大綱 ···········································62 第三節 課程實施與方式 ·················································65. 第五章. 課程實施成效與省思 ·································89. 第一節 課程實施成效之評估 ···········································89 第二節 學生學習反應之評估 ··········································106 第三節 教學實務之省思 ················································11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5 壹、中文部分 ·······························································125 貳、英文部分 ·······························································129. 附件 ·································································131. viii.

(11) 表. 次. 表 2-2-1. 戲劇教學的考慮變因表 ·································· 32. 表 2-3-1.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第四階段能力指標表 ·················· 43. 表 2-3-2. 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關係表 ···················· 45. 表 3-4-1. 資料編碼對照表 ········································ 57. 表 4-2-1. 教學大綱 ·············································· 63. 表 4-3-1. 名畫的作者與特色 ······································ 70. 表 5-1-1. 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後的喜歡程度及百分比 ············ 89. 表 5-1-2. 男、女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喜歡程度及百分比 ············ 91. 表 5-1-3. 男、女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後喜歡程度及百分比 ············ 95. 表 5-1-4. 男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後喜歡程度及百分比的改變 ······ 98. 表 5-1-5. 女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後喜歡程度及百分比的改變 ····· 102. ix.

(12) x.

(13) 圖.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52. 圖 3-1-2. 研究流程圖 ··································································· 51. 圖 4-2-1. 課程架構圖 ··································································· 63. 圖 4-3-1.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66. 圖 4-3-2. 《拿菸斗的男孩》 ·························································· 66. 圖 4-3-3. 《吸煙斗與耳朵纏上繃帶的自畫像》 ·································· 67. 圖 4-3-4. 《抱銀鼬的女子》 ·························································· 67. 圖 4-3-5. 《自畫像與荊棘項鍊與蜂鳥》 ··········································· 67. 圖 4-3-6. 《做夢》 ······································································ 67. 圖 4-3-7. 《吹笛子的少年》 ·························································· 68. 圖 4-3-8. 《海倫娜・佛爾曼肖像》··················································· 68. 圖 4-3-9. 《加謝醫生肖像》 ·························································· 68. 圖 4-3-10. 《吶喊》 ····································································· 68. 圖 4-3-11. 《晚禱》 ····································································· 69. 圖 4-3-12. 《拾穗》 ····································································· 69. 圖 4-3-13. 《創世紀》 ·································································· 69. 圖 4-3-14. 學生肖像畫裝扮成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75. 圖 4-3-15. 學生肖像畫裝扮成果《拿菸斗得男孩》 ····························· 75. 圖 4-3-16. 學生肖像畫裝扮成果《吸煙斗與耳朵纏上繃帶的自畫像》 ····· 75. 圖 4-3-17. 學生肖像畫裝扮成果《加謝醫生肖像》 ····························· 75. 圖 4-3-18. 學生肖像畫裝扮成果《抱銀鼬的女子》 ····························· 76. 圖 4-3-19. 學生肖像畫裝扮成果《自畫像與荊棘項鍊與蜂鳥》 ·············· 76. 圖 4-3-20. 學生肖像畫裝扮成果《自畫像與荊棘項鍊與蜂鳥》 ············· 76 xi.

(14) 圖 4-3-21. 學生肖像畫裝扮成果《自畫像與荊棘項鍊與蜂鳥》 ·············· 76. 圖 4-3-22. 學生肖像畫裝扮成果《做夢》 ········································· 76. 圖 4-3-23. 學生肖像畫裝扮成果《吹笛子的少年》 ····························· 76. 圖 4-3-24. 學生肖像畫裝扮成果《海倫娜・佛爾曼肖像》 ······················ 77. 圖 4-3-25. 學生肖像畫裝扮成果《海倫娜・佛爾曼肖像》 ······················ 77. 圖 4-3-26. 學生導覽裝扮肖像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77. 圖 4-3-27. 學生導覽裝扮肖像畫 ······················································ 77. 圖 4-3-28. 廣達游於藝米勒展小小解說員導覽 ··································· 78. 圖 4-3-29. 廣達游於藝米勒展小小解說員導覽 ··································· 78. 圖 4-3-30. 戲劇活動融入名畫成果《拾穗》 ······································ 79. 圖 4-3-31. 戲劇活動融入名畫成果《拾穗》 ······································ 79. 圖 4-3-32. 戲劇活動融入名畫成果《吶喊》 ······································ 79. 圖 4-3-33. 戲劇活動融入名畫成果《創世紀》 ··································· 79. 圖 4-3-34. 戲劇活動融入名畫成果《創世紀》 ··································· 79. 圖 4-3-35. 戲劇活動融入名畫成果《創世紀》 ··································· 79. 圖 4-3-36. 戲劇活動融入名畫成果《吶喊》 ······································ 79. 圖 4-3-37. 戲劇活動融入名畫成果《吶喊》 ······································ 79. 圖 4-3-38. 同學肖像攝影成果 ························································· 80. 圖 4-3-39. 同學肖像攝影成果 ························································· 80. 圖 4-3-40. 同學肖像攝影成果 ························································· 81. 圖 4-3-41. 同學肖像攝影成果 ························································· 82. 圖 4-3-42. 學生自畫像創作成果 ······················································ 83. 圖 4-3-43. 學生自畫像創作成果 ······················································ 83. 圖 4-3-44. 學生自畫像創作成果 ······················································ 84. 圖 4-3-45. 學生彩繪大畫過程 ························································· 85. 圖 4-3-46. 我是在地藝術家大畫作品成果 ········································· 85 xii.

(15) 圖 4-3-47. 學生製作《晚禱》資源回收立體作品過程 ·························· 85. 圖 4-3-48. 學生製作《晚禱》資源回收立體作品過程 ·························· 86. 圖 4-3-49. 學生製作《晚禱》資源回收立體作品過程 ·························· 86. 圖 5-1-1. 男、女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對視覺藝術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 92. 圖 5-1-2. 男、女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對戲劇活動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 93. 圖 5-1-3. 男女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對校外藝文活動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93. 圖 5-1-4. 男、女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對與人合作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 94. 圖 5-1-5. 男、女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後對視覺藝術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 96. 圖 5-1-6. 男、女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後對戲劇活動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 96. 圖 5-1-7. 男女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後對校外藝文活動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97. 圖 5-1-8. 男、女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後對與人合作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 98. 圖 5-1-9. 男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後對視覺藝術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 100. 圖 5-1-10. 男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後對戲劇活動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100. 圖 5-1-11. 男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後對校外藝文活動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101. 圖 5-1-12. 男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後對與人合作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101. 圖 5-1-13. 女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後對視覺藝術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103. 圖 5-1-14. 女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後對戲劇活動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104. 圖 5-1-15. 女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後對校外藝文活動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 105. 圖 5-1-16. 女生在參與教學活動前、後對與人合作的喜歡程度人數分布圖105. xiii.

(16) xiv.

(17) 第一章 緒論. 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實施「教育改革行動方案」,並於民國八十九年三月 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將國中小課程分為語文、社會、 數學、健康與體育、自然與科技、藝術與人文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期 使國民中小學課程能順應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需要,適應時代變遷,讓學生習 得帶得走的能力;九年一貫課程遂於九十學年度正式實施,在經「國民中小學九 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的實驗摸索階段後,民國九十二年元月又公佈了「國民中 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 在綱要正式公佈後,教育方面的改革行動,正式邁開腳 步,大步前進。 研究者於九十七學年度開始教職工作至今,不斷參與表演藝術相關學習, 並持續開發表演藝術課程與視覺藝術課程相互融合之教案,且於實際教學中實 施,深切認為可以將表演藝術作為教學方法,加強視覺藝術技能之學習。 相對於傳統教學,九年一貫所注重的是教師專業能力的表現,同時培養學生 適應未來生活的基本能力,並將知識內化,應用在生活當中,而戲劇活動既可是 專門的科目,也可以成為其它學科的輔助工具,使學校課程與生活產生聯結。近 年來不少的研究針對戲劇活動應用在教學場域的實施情形,進行探索與分析,在 少有奧援的狀況下,獨力克服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衝突與困難。為能深刻 剖析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對學生學習視覺藝術的各種影響,研究者依據學生特 質,並配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設計一連串的戲劇活動,期盼能藉由生動有趣的引 導,引起學生參與視覺藝術創作的意願。 本章旨在陳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背景、提出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範圍 與限制,以及名詞釋義,茲分別說明如下。. 1.

(18)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者國小就讀東門國小舞蹈班,國中就讀金華國中美術班,內湖高中時期 參加校內熱舞社和書畫社,大學就讀美術系,到現在都還有不定期在舞蹈教室學 習,從小到大的學習歷程,表演與美術一直都是我喜歡的,也從來沒有離開過, 大學時期修讀教育學程,每次去上舞蹈系、戲劇系的跨領域課程,都感到美術與 表演如此不同,一動一靜,一種是外放地、滿溢地表現情感,一種是內斂地從畫 布訴諸情感。後來有幸可以修第二專長,當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表演藝術,也開 心地當起表演藝術老師和視覺藝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時候表演與美 術是需要相輔相成的,有彼此加分的效果,所以有了此研究動機與方向,學生總 是喜歡活動課,比較不喜歡枯燥乏味的講述課程,怎樣有效的將課程內容讓學生 留下好印象,成為我努力的目標。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 年至 107 年),《台灣• 好美〜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的理念有:強化感知的開發綜效,增加多元生 活的體驗,認知美感特色的重要,推動傳統文化的認同,建構具美感的人事物。 研究者認為人對於美感的需求必須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才能提升美的能力,如果 沒有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生活需求,美的體驗只能停留在課堂中,亦或是藝術作 品當中,很可惜沒有延伸下去,希望教室裡的藝術課程,可以把美的感覺傳遞出 去,真正讓孩子體會內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才有機會獲得開展,當然這不是 一堂課兩堂課、一天兩天或是一個人兩個人可以做到的。藝術教育是美感教育的 核心,因為藝術教育的範疇,是人類美感經驗的凝聚(教育部,2013)。視覺藝 術老師常用藝術作品來帶入課程讓學生觀察、欣賞、學習,但藝術作品難懂,光 用圖片介紹的方式,難引起學生共鳴,如用有趣的活動融入課程,加深學生印象, 或揣摩藝術家創作過程與想法,換作自己是藝術家會怎麼創作,與自己生活連結, 更能使孩子體會畫作及藝術家活動等內容。教師是藝術家,也是研究者,要如何 提升視覺藝術教學的效能,在每週只有一堂,每堂只有四十五分鐘短短的藝術課 程裡,如何將美感播種,是藝術教師的努力與挑戰。 2.

(19)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者一方面藉由「藝術鑑賞」 、 「戲劇活動」 、 「統整 課程」 、 「行動研究」等相關理論之探討,另一方面完成以「戲劇活動」作為教學 方法,融入鑑賞課程之教學方案,並實際應用於教學現場。 因此,對課程本身而言,本研究是以視覺藝術本身為核心,戲劇活動為教學 方法,加強視覺藝術課程學習之完整,並非主題式領域內課程統整。本研究之課 程設計可讓教師獨自授課,免去協同教學之繁複程序,因此期待本研究能為戲劇 活動教學有興趣的教師們做為參考資料來源之一。其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分述如 下:. 壹、研究目的 「戲劇活動」在專家與研究者的觀察中,發現它可提供教師們成為教學活動 的一種模式。有學者將戲劇活動融入國語課程中,證明戲劇活動可以增進學習者 的口語表達、對故事情境的認知、角色及身歷其境的機會等,所以就此次戲劇活 動融入視覺藝術的研究,目的是讓學習者在戲劇活動的引導下,產生學習動機, 並可成為課程與學習者之間的媒介,使他們專注於學習。 本研究主要探討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應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有何效 益?其研究目的敘述如下:. 一、研究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並發展課程設計。 二、探討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的可行性,與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三、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對學生視覺藝術創作產生的影響。 3.

(20) 四、研究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對教師個人專業成長的影響。 五、探討實施以戲劇活動作為教學方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回 饋。. 貳、 研究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總會遇到問題,研究者所提出的計畫,預測將會有一些問題 需要解決,發生困境時研究者採用的因應對策,以及研究者最關心的,戲劇活動 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是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及提升學習成效,都是研究者想要解答的 問題,所以將此次研究問題設定如下:. 一、如何發展以「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與教學? 二、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在施行時,面臨的問題與困境為何?以何種策略 因應? 三、戲劇活動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之課程,能否提升學生學習藝術與人文課程 興趣? 四、推展戲劇活動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是否能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成長? 五、探討學生接受以「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後,對於課程的學習成效為 何?. 研究者期許此次研究能夠順利回答上列問題,達成研究目標。. 4.

(2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依研究目的與問題,界定出本研究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將探討研究範圍、 研究對象、研究場所、研究教材、研究工具等提出其研究限制,並進行說明。.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為探討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在藝術與人文領域應用之模式,以質 性研究為主。範圍鎖定在視覺藝術與戲劇活動課程相互統整之範圍內,雖然藝術 與人文領域涵蓋音樂課程,而戲劇表演亦少不了音樂襯托,但由於研究者對音樂 的造詣有限,加上音樂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非研究者能力之所及,故將音樂領 域排除在外。 而研究內容以戲劇活動來提昇視覺藝術課程進行的學習動機,並豐富學生創 作內容,增加師生間的互動。.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的台南市某兩所國中七年級學生,限於個人的時間與 能力,未能擴及其他班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場所的限制 本研究進行的主要場所為學校,僅針對台南市某兩所國中七年級學生進行戲 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未能擴展到研究對象在學校外的視覺藝術與戲 劇欣賞活動,其研究結果可能無法推論至學生在學校外的學習活動或其他年級以 5.

(22) 及其他地區、學校。 三、研究教材的限制 僅就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教學課程設計,不包括融入整個藝術與人文領域 課程設計。 四、研究工具的限制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是由研究者自行編製,初次使用,尚未重複檢驗, 參考時宜謹慎。.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為使研究目的更明確,現將本研究相關的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壹、藝術與人文領域 「藝術與人文」即為「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經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 養的藝術學習課程。」其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以培養 學生藝術知能,鼓勵其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 並以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教育部,1998)。本研究之對象為國 中生,因此,所指之藝術與人文領域為僅針對相當於國中學生程度之第四階段, 並以此為依據對國中七年級學生之學習程度作適度的課程內容設計。. 6.

(23) 貳、視覺藝術教學 視覺藝術教學乃是「指導學習視覺藝術的活動」 (盧建宏,2007) 。國中實施 的視覺藝術教育,自台灣有學校藝術教育開始,視覺藝術教育政策便因時代的背 景、社會風氣等不斷改變,自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原本的美術、音樂課合併, 並加入表演藝術,成為「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名稱也從美術改為視覺藝術, 學習內容也更為廣泛,用詞的變化反映了不同時代視覺藝術教育的定位與其教學 重點,而台灣藝術教育便逐漸脫離技術本位及精緻藝術,朝向更自主、開放、彈 性的全方位人文素養為內容的藝術學習。 「視覺藝術」 ﹙visual art﹚是廣義的藝術 範疇,它包括素描、設計、版畫、雕塑、攝影、陶藝、電影、電視、產品設計、 包裝設計、建築和環境藝術、園林設計等,其範圍涵蓋生活的全貌﹙曾藝美,2011﹚ 。 凡是與視覺生活有關的事物,都可作為視覺藝術的教材。 本研究的方向,思考戲劇融入視覺藝術教育的可行性,並建構教學方案,以 豐富視覺藝術課程教學的內涵。. 參、戲劇活動 本研究指的「戲劇活動」,是將戲劇應用於課程教學的一種統稱。其教學流 程為暖身活動、主題解說與規範、演練、討論及複演,範圍包括語言及肢體動作。 運用戲劇與劇場的技巧,以練習戲劇性扮演、劇場及戲劇認知的教學形式來達到 教育的目的(張曉華,2004)。 教師與學生才是教育戲劇的中心,兩者將身心體智融入想像的情況中,來進 行的一種教學模式,而不是用來「訓練與表演娛人」(張曉華,2004)。 本研究進行的戲劇教學活動不刻意畫分為某種特定的戲劇活動,因為研究中 所施行的活動難以界定屬性,所以統稱為「戲劇活動」。本研究的戲劇活動,包 含角色扮演、上台呈現、解說員的解說方式、肢體表現等。. 7.

(24) 肆、創作性戲劇 創作性戲劇活動是一種運用在教室內教學的戲劇,不以背觀賞為唯一目的, 旨在滿足所有的參與者本身,以重視過程為中心的一種戲劇教學形式。教學過程 中學生透過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從事想像創作,並反映出人們的生活經驗。透 過團體的參與,以想像、肢體動作、戲劇性遊戲、即興表演、說故事、戲劇扮演 等方式,讓參與者的身體、心理、情緒和口語上均有表達的機會,激發兒童的潛 能與創造力。其教學活動程序為計劃(Planning)、暖身(Warm up)、解說與規 範(Evaluation)、討論(Discussion)、演練(Playing)、評論(Evaluation)、複 演(Replaying)與結論(Conclusion)等皆段。本研究以學生興趣出發,透過團 體參與,依循創作性戲劇的教學活動程序,使學生能夠又愉快又有效的學習。在 活動中學生互相討論學習,並不是為了表演為目的,僅僅是為了滿足彼此的突發 奇想,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8.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應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研究的相 關理論基礎與內容作探討:第一節為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二 節為戲劇教學之理論基礎與應用;第三節為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之理 論與相關研究等三個章節作深入探討分析,企圖由各個面向強化此次研究的理論 基礎,也讓研究者在分析當中,重新檢視研究計畫,改善缺點,使其更加完善。 以下就是「戲劇活動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研究」之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依據 88 年 4 月 27 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研修小組所提供的資料, 目前所訂「藝術與人文」領域下分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其課程的內涵 係依總綱所訂之十項基本能力:1.瞭解自我與發展潛力,2.欣賞表現與創新,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4.表達溝通與分享,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6.文化學習 與國際瞭解,7.規劃組織與實踐,8.主動探索與研究,9.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10.運用科技與資訊,再發展為分段能力指標,然後依分段能力指標發展為六項 主題軸:1.藝術與人格成長,2.藝術與社會文化,3.藝術與自然環境,4.創作,5. 審美,6 生活應用。有關視覺藝術的部分,就依此六項主題軸再發展六項核心內 涵(呂燕卿,1999) :1.視覺藝術與人格成長;2.視覺藝術與社會文化;3.視覺藝 術與自然環境;4.媒材、技術與創作;5.視覺藝術欣賞與思辯;6.視覺藝術與生 活應用。. 壹、視覺藝術教學的內涵 視覺藝術在傳統藝術分類上,有空間藝術、造型藝術之稱。純粹的表現或供 9.

(26) 欣賞的稱為美術,或形象藝術。以實用為目的的表現,稱為工藝、美工或美術設 計。. 一、 傳統視覺藝術教學的內涵 陳朝平(2002)所提,在國民中學課程中,與視覺藝術有關課程,原有美術、 工藝和家事三科。美術科的內容以繪畫、雕塑、設計與中外美術史為重點。工藝 與家事課程則以勞動與職業教育為導向。八十三年的課程標準將工藝和家事合併, 並擴充為「生活科技」。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又與自然學科統合為「自然與生活科 技」。可見國民中學階段的工藝和家事,原本為實用技能學科而非藝術學科。. 二、 藝術與人文課程中的視覺藝術教學內涵 李奧.托爾斯泰(Leo Tolstoy)說:「藝術活動就是人類將自己的情感、經 驗,藉著動作、線條、色彩、聲音或文字表現形式,來傳遞給具有共同經驗者, 以引發共鳴。」(李美蓉,1996)由此可知,藝術並不是某些離我們很遙遠的事 物他是從我們的理解中展開的,當一個人對某些事物有強烈情感,並且急欲將此 經驗和他人分享時,就是從事藝術活動的開始。很多人都有一種觀念,認為藝術 就是由藝術家所創造的,如此,我們便無法在普遍性的範疇裡探討藝術、瞭解藝 術亦或是從事藝術活動了。既然,我們生活當中的每一件事幾乎都可能成為藝術。 接著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藝術就是理念的表達,而表達又需要藉由媒材與技巧的應 用和配合。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以後,藝術就開始讓人感到是屬於少數天才之事。自此, 藝術也開始遠離我們的生活。 (李美蓉,1996)十八世紀時,有所謂的純藝術「純 藝術」(Fine Arts)與「應用藝術」(Applied Arts)之分;也有「藝術家」(Artist) 與「手工藝家」(Craftsman)之別,藝術更變得高高在上,遙不可及了。但在工 業革命之後,隨著科技進步,攝影機、印刷術的發展,人類的生活裡,已充滿機 械化大量生產的產品,手工之作日漸減少,藝術與手工藝之分也日漸模糊。到了 二十世紀六零年代,生活周遭的商品、商業圖像也都成為藝術作品。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基本理念:「藝術與人 文」即為「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經由藝術的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 課程。」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能, 10.

(27) 鼓勵其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以啟發藝術潛 能與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課程目標為:「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 與應用」三個主軸。在實施要點方面的教材範圍說明教材應涵蓋「視覺藝術、音 樂、表演藝術與其他綜合形式藝術等個別與綜合性的鑑賞與創作,及其與歷史、 文化的關係;評價、反思與價值觀的建立;實踐和應用生活藝術及聯絡其他學科 等範疇。」在課程設計方面應「協助學生在美感、情緒、心智和身體等方面的發 展與成長,促進自我概念、關懷生命、發展藝術與文化的理解,實踐藝術於生活 中。」藝術課程與教學也應「適度融入海洋教育、本土教育、生命教育、環境美 育等各種議題,並鼓勵運用媒體教育的資訊科技。」以及視覺藝術的基本學習內 容包含「視覺審美知識、媒材、技術與過程的瞭解與應用;造型要素、構成功能 的使用知識等範疇。」有此可知,視覺藝術教材已不受媒材與形式表現以及藝術 分類的限制。在這廣泛的「藝術」概念下,除了民國 89 年 9 月公布的「國民中 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中,明確提示視覺藝術教材內容與範圍包含繪畫、 雕塑、版畫、工藝、設計、攝影、建築與電腦繪圖等的欣賞與創作,而且包含精 緻與大眾的藝術型態外,如插花、編織、縫紉、烹飪、器物選購等「家事」活動, 植物栽培、修剪與盆景配置等「園藝」活動,環境整潔、垃圾處理、水土保持、 社區規劃、景觀裝置等「環保議題」,乃至自然現象與事物等,凡是視覺生活有 關的事物,都可作為視覺藝術的教材。陳朝平(2002)所提,而視覺藝術的學習 不再是侷限於表現技能的創作活動,藝術與藝術文化的認知及鑑賞能力的培養, 以及藝術知能的應用與生活中的實踐,更須受到重視。 我們總以為藝術離我們非常遙遠,只有藝術系的學生、從事藝術相關工作的 人,才會時常接觸到藝術。事實上,每天清晨醒來,當我們睜開眼睛後,所看到 的就幾乎都是視覺藝術品。我們生活當中所使用到的物品,皆可說是視覺創造力 的客體。. 大多數的人都會利用視覺創造力,來將個人的自我意識轉換成具象形式。因 此我們更無須懷疑視覺藝術就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論點;也可確定藝術並非盡是 存在於很久以前的異國文化。 綜合上述,顯示視覺藝術的教學,藉由多元的取材,透過空間視覺之美的呈 現,引發人們的知覺、想像、情感和理解等審美認知層次,除了激發創作、用材 11.

(28) 料鑑賞活動外,更兼具藝術知能的應用與生活的實踐。. 貳、視覺藝術教學的相關理論 有關視覺藝術的理論, 「學科本位藝術教育」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簡稱 DBAE 及「新學科本位藝術教育」(Neo-DBAE),Parsons 根據美術鑑賞能 力的發展,提出兒童發展階段,Lowenfeld 根據藝術表現發展的觀點,劃分兒童 成長階段,Gardner 主導的「零計畫」 (Project Zero) ,歸納出兒童美感發展階段, 以下做說明:. 一、Lowenfeld 的藝術表現發展理論 視覺藝術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一門有關於製作與瞭解視覺藝術的教 與學,同時也是一門經由藝術發現世界與自我的學科。 為什麼要教(或學)視覺藝術?譬如,有本著兒童發展的理論,強調視覺藝 術教育有助兒童創造性自我的表現,Lowenfeld 從藝術表現發展的觀點,主張應 順應兒童自然傾向來教學,透過美術創作以促進兒童個性發展,且評量範圍應視 兒童成長特徵,強調適性並重視創作過程,其階段劃分如下(引自黃任來,1993): (一)塗鴉階段(scribbling stage) :約 2~4 歲,是自我表現的開始。又可分為無 秩序塗鴉(disorder scribbling) 、縱橫線塗鴉或有控制的塗鴉(longitudinal or controlled scribbling) 、圓圈塗鴉(circular scribbling) 、命名塗鴉(naming of scribbling)。 (二)前圖式期(preschematic stage):此時期為 4~7 歲,這個階段的兒童開始 有意識的做具象表現,他們所畫出來的形象都以幾何線條為主。 (三)圖式期(schematic stage) :此時期為 7~9 歲,型態概念的形成。這個時期 兒童發現人與環境的明確概念,會用圖式(schema)來表現。 (四)寫實萌芽期(stage of drawing realism) :此時期為 9~11 歲,屬於群體的年 齡(gang age) 。這個階段的兒童有團體互動的能力,並開始以寫實的線 條代替幾何線條,表現人物時會強調性別與衣服的特徵,色彩表現較為 主觀。 (五)擬似寫實期(pseudorealistics stage):此時期為 11~13 歲,是推理階段。 這個階段的兒童能做抽象思考,重視製作的結果。視覺方面重視色彩的 12.

(29) 不同、光影變化等。 (六)決定期(period of decision) :此時期為 13~17 歲,他們已能做到有意識的 表現,對自己作品持續增加批判意識。由於青少年在情緒上有很大改變, 在人類的發展上有決定性的改變。. Lowenfeld 的藝術表現發展研究,大致上說明兒童繪畫表現是依據年齡增長 而呈現合理化、視覺化與客觀化的趨勢(陳朝平、黃壬來,1995) 。國內對於兒童 繪畫發展的研究,也證實前述的發展順序,但與 Lowenfeld 所描述的特定年齡略有 出入,因為繪畫發展是漸進的過程,即使同一年齡或同一年級也可能有不同的發 展特徵(陳芬美,1994;呂桂生,1994)。 本研究係以七年級為研究對象,其年齡約在十二到十四歲之間恰好介於 Lowenfeld 藝術表現發展理論之擬似寫實期和決定期之間,擬似寫實期的發展階 段開始重視製作的結果而非只是過程,這在本研究課程設計的成果分享時更是得 到印證。而決定期此時的青少年身體、心智與情緒方面有顯著改變,而且必須適 應新的情境,他們能做有意義的表現,對自己的作品持續增加批判性意識。在表 現上出現視覺型(visual type)與觸覺型(haptic type)兩種型態。視覺型是依據 視覺作畫,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與表現外在實物,注意光影、色彩、大氣、遠近 的變化;觸覺型則以參與者的角度,將對於外在實物之身心情緒感受綜合起來, 表現於畫面上。大多數青少年是處於這兩種極端型態之間。. 二、Eisner 的藝術發展理論 Eisner(1976)根據兒童的表現動機與意圖來區分發展階段。 (王秀雄,1988) Eisner 提倡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課程,強調透過美術教育指導學生學習美術的各 項知能,主張系統化的課程設計與指導方法,且以學科的標準評量兒童的學習成 果(黃壬來,1993) 。此一理論所畫分的階段如下: (王秀雄,1988;黃壬來,1993; 陳麗如,1996) (一)機能性快感(function-pleasure)階段:兒童最早出現的興趣不在於預先 想到的意象或理念,而是視覺與運動知覺的刺激,這些刺激來自於材 料的使用,也就是說兒童使用的材料是其刺激的來源,反而較少將材 料做為表現工具。 13.

(30) (二)圖畫記述(pictographs)階段:大約三、四歲的兒童開始創造象徵他們 世界的意象,其活動具有一種說故事的特徵,透過所謂的「圖畫記述」 以簡化的、平面的與二次元的型,來象徵物體。兒童進入圖畫記述的 階段是極為重要的,它呈現兩種知識的成就:第一、它顯示了一種實 現,即運用材料創造視覺形式,由此形式傳達理念。第二、它顯示一 種精密的發明,透過它,兒童的理念得以化身於一公眾的形式。大部 分美國兒童到了這個階段後期都能滿意於自己創造的形式。 (三)再現的(representational)階段:九或十歲兒童常對圖畫記述之形式不 再滿意,而想獲得更廣泛、更適當的技巧,以創造更具說服力的圖畫。 在此時「使它看來正確」的要求,在其藝術生涯中首度被視為重點。 (四)美感—表現的(aesthetic-expressive)階段:此階段潛伏在前幾個階段中 而居於次要地位,它開拓於青春前期,兒童於此時重視作品之美感與 表現的方面,然而只有少數兒童獲得這種充分實現所必備的技巧,這 個階段可說是到達藝術表現的核心。. 三、學科本位藝術教育之理念(DBAE) DBAE 的理念朔源甚早,然而直到 1965 年在美國賓州召開的藝術教育研會 上才提出明確的報告,指出美術教育課程應反映廣泛的美術知識,應涵蓋美術製 作、美術史、美術批評及美學四個領域的內容。 在主張 DBAE 的諸多學者中,以任教美國史丹佛大學的 Elliot W. Eisner 最具 代表性。Eisner 的基本理念認為: (一)美術教育的主要價值在於它對個人提供獨特的經驗。 (二)美術能力不是自然成長的結果,而是學習的結果。 (三)美術的學習領域包括:創作,批評和歷史。 (四)良好的美術教學有賴於良好的課程設計,而課程中應有明確的目標、內 容、活動過程的安排、使用材料的計畫。 (五)雖然並非所有美術學習都可以評量,但仍然有一些美術活動可以正式或 非正式地加以評量,因為這樣的評量將有助於師生了解他們學習的進 展。 基於上述的理念,我們可以了解 DBAE 的美術教育需要,也重視課程的設計。 14.

(31) 可以說DBAE 美術教學能否達到目標,有賴優良的課程設計。所以,DBAE 的學 者認為教學應要求詳細的書面課程設計,每一單元都應有一個目標,單元間應有 連貫性和系統化。 DBAE 的美術課程已揚棄了Lowenfeld 所秉持的自然主義,而將美術視為「學 科」來教學。美術科並非幫助兒童人格發展的工具,而是讓兒童認識並了解美術 本身的特質、原理和表現。(陳麗槑,2004). 四、新學科本位藝術教育之理念(Neo-DBAE) Neo-DBAE 意指超越學科本位藝術教育(Beyond DBAE)、前學科本位藝術 教育之修正主義(Pre-DBAE Revisionism) 、與第二代學科本位藝術教育(Second Generation DBAE)。 新 DBAE 的名稱在 1993 年由 Hamblen 在全美藝術教育年會(National Art Education Annual Convention)中首次提出,以喚起對 DBAE 理論與實務的再評 估,並指出 DBAE 一些改變的方式。就產生的背景因素而言,新 DBAE 提出: 1.一些對原始學科本位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的批評,2.一般教育改革運動、多元文 化主義、女性主義等結果,3.後現代主義的社會改變。 (引自劉豐榮,2001) Hamblen(1997)分析DBAE 朝向Neo-DBAE 的一些改變包括:課程內容的 更 擴展與更具涵蓋性、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領域之統整、教師創發的課程、以及各 種評量方式。在課程內容與教師創發之課程方面:非西方之藝術形式、超越「傳 統認定為精緻藝術」的藝術形式、與多元文化之藝術形式皆被包含在課程當中。 Neo- DBAE 課程較具後現代傾向,它在內容和方法上主張: (一)對現代與前現代教學形式的內容與方法再加以利用。 (二)以各式各樣的個人或群體的小故事為特徵,而非從藝術巨匠之歸準。 (三)在證實藝術知識時,解釋權力的效應。 (四)運用基於解構的知識,以顯示並無任何具特權的觀點。 (五)認識到藝術品是在一些象徵系統中形成多重符碼,而在藝術價值之陳述 上,則在增進對於社會與文化情境的深度理解。 (劉豐榮,2001;羅明 珍,2000)。. Neo-DBAE,其在課程內容上較之 DBAE 更具涵蓋性,許多多元文化的藝術 15.

(32) 形式皆被包含在課程當中,並強調藝術的重要性應該對一般學習有所幫助,應該 要增進問題解決能力、批評推理能力、具好奇心、得到較高的考試分數、有較好的創 造性思考能力、並增進人際關係。. 五、美國哈佛大學進行一項長期的發展心理學研究, Gardner 主導了該項 「零計畫」,該研究小組將結果,歸納出五個美感發展階段,其特徵如 下: (一)第一階段:嬰兒知覺(the infant perception),出生至二歲。此階段 相當於皮亞傑認知發展論的「感覺動作期」,其認知的發展依賴身 體的動作,尚未能運用語言去表達思想。而此階段的後期,嬰兒已 能敏銳分辨客觀事物的特質,例如顏色、大小、質感,這種知覺能 力對於美感的發展,具有關鍵性影響。 (二)第二階段:符號認知(the cognition of symbols),二歲到七歲。此 階段相當於皮亞傑認知發展論的「運思前期」,此時期兒童會 使用 不同符號來代表真實事物,而且會以自己的偏好來解釋繪畫中的事 物。 (三)第三階段:寫實的高峰期(the height of literlism),七至九歲。此 階段相當於皮亞傑認知發展論的「具體運思期」,此時期兒童對於 不同的符號系統,已能清楚辨識,而且認為繪畫是真實世界的模仿, 判斷作品是以寫實與否為標準。 (四)第四階段:打破寫實主義與美感的萌生(the breakdownof literalism and the emergence of aesthetic sensitivity),九至十三歲。此階段兒 童不再強調作品 與真實世界之間的關係,能注意到圖畫、文壆、 音樂作品中所具有的「風格因素」。在繪畫時,會注意到色彩的調 配、明暗、陰影和透視的表現。 (五)第五階段:美感投入的轉機(the crisis of aesthetic involvement), 十三歲至二十一歲。此階段的青少年有較成熟的美感判斷,它們具 有批判性的選擇能力、會要求深入的瞭解藝術、會建立形式的分析 能力、並且能建立相對的判斷規準。(陳朝平、黃壬來, 1995). 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Education Bureau Exhibition of Student Visual Arts Work 2018/19 初中 Junior Secondary 銀獎 Silver Prize. 青蛙的池塘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HKBUAS Wong Kam Fai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Hong Kong Teachers' Association Lee Heng Kwei Secondary School..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Exhibition of Student Visual Arts Work 2020/21 初中 Junior Secondary 嘉許狀 Certificate of Merit..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HKBUAS Wong Kam Fai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Education Bureau Exhibition of Student Visual Arts Work 2018/19 初小 Lower Primary 嘉許狀 Certificate of

教育局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Education Bureau Exhibition of Student Visual Arts Work 2018/19 高小 Upper Primary 金獎 Gold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