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指標之相關理論

Oakes(1986)認為指標可提供問題導向的資訊以顯示當前問題 或潛在困難、顯示政策相關的資訊及其執行情形、彰顯系統表現與實 施成效的面貌、描繪問題背景和組成情況資訊、描述主要特徵等相關 資訊。Carley(1981)的研究內亦曾提到,所謂指標應具有以下二種 最主要的特性:1.指標之建立在方法上需有適當的技術存在;2.指標 必頇能說明政策形成過程的本質。Kerlinger(1986)則認為指標應具 備兩種因素,一種是利用觀察事項取代不可觀察事項,另一種是由兩 個或兩個以上數值組成單一數值。Finn(1987)則提出指標能彰顯教 育的表現與健康,透過統計量的資料來顯示教育實施內外部情形。

張春興(1989)將指標定義為:用一件事代表另一件事的狀態或 變化,前者即為後者的指標。且指標的呈現形式可以是數字、符號、

文字或顏色等;它能將概念化繁為簡、清楚表述,更可進一步地闡明 概念,以做為日後實證研究價值判斷的基礎和參考依據。Cuttance

(1990)對指標的看法,相對較為簡單,其認為指標代表一種指引,

藉此了解及測量事物的質或量。

吳政達(1999)提出指標是某項決定或判斷的準則、標尺,故評 估指標乃指判斷受評對象優點或價值的依據,而此指標的建立將影響 評估結果的公信力。張鈿富(2001)則認為,指標是表示某種變數隨 著時間或地區的不同,相對於基數的變化情形,是一種統計的測量,

能反映重要層面的主要現象,並對相關層面進行加總或分化,以達到 研究分析的目的;韋端、鄧弼文、謝邦昌(2002)則從社會指標建構 的角色出發,認為指標往往依使用目的及評估對象之特性差異而有所 不同之解釋意涵。且社會指標的發展目的,即在於發展新的統計序列

以監督被廣泛認識到的一些社會生活範圍的變遷。應包括目標與數據 兩種內涵,透過文字與數字,描述與衡量社會體系的現況與趨勢,提 供不同層級單位間的比較基準。

田振榮、黃廷合(2002)指出指標是一種統計測量,以此反映研 究者所感興趣事物的重要層面,並測量出事物的質性與量性特徵,因 此,指標應有參照點比較方具有意義。根據林奇芳(2002:34)的說 法,國內外學者對指標的定義,一直沒有統一的參考準則;而國內近 年學者的看法似乎較為一致,蔡金田(2006)表示指標是一種統計測 量,是一種決定或判斷的準繩或量尺,且可作為不同時間或地區的比 較,以了解其變化情形或相對地位,並能發出適切聲音作為相關政策 之執行成果與檢討。且指標頇經評估的過程方能了解其適切性與效用 性,進而顯現出其價值性,並應隨時空的更迭適時更修以符合其時代 性(蔡金田,2006,21)。梁恩嘉(2010:82)也認為指標是一種統 計的測量量尺,它是依據相關的理論及透過科學統計的標準程序,對 某種存在的現象或問題,作有系統性的分析、探測、歸納、解釋與預 測,以反映出現有制度、政策、教育思潮、社會等所潛在的脈絡、現 象及趨勢。而研究者在進行指標建構之研究時,應注意擬定之指標需 能反映出相關現象的重要層面,且能有系統的表現出各變項間的關聯 性,也要了解指標會隨時空的變遷而有所改變,必需不斷的加以探討 或修正。

本研究整理國內近年學者對指標的看法,大約可歸納為幾點:(1)

指標是一種統計的測量量尺;(2)可測量出事物的質性與量性特徵;

(3)能有效反映現況或重要趨勢;(4)指標必頇隨時空的更迭適時 修正更新以符合其時代性。

綜而言之,指標的作用能讓問題與現象更加清楚明確,若能妥善 規劃出適當的指標,即可了解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並藉由指標所顯 示的資訊提供決策參考。本研究能力指標之建構,主要探究我國民宿 經營管理人員所應具備之經營管理能力層面、向度與細目指標,並透 過兩兩比較的方式,瞭解各能力指標的相對權重,進而作為學術單位 或職業訓練機關在從事人才培育、評鑑與專業發展之參考。

二、指標的建構

指標的代表性及是否能反應研究者所關心的事務現況,必頇以相 關理論為基礎,依循一定的程序與步驟發展而成。

一般而言指標可分為量化指標(quantitative indicators)與質化指 標(qualitative indicators)兩種,其中量化指標可反應出一個可數值 化的結果,而質化指標可用來確認數量的相對卓越程度(Johnstone, 1981),據此,指標通常具有下列特性:

1. 能指出普遍的狀態,但在科學上未必具有良好的精確性。

2. 指標在整合相關變項的概念與意義,以呈現出制度的縮影。

3. 指標是可量化的數字,應依所建構的原則,解釋其意義。

4. 指標是理論發展的貣點,經操作型定義轉化形成可測量的變 項,藉蒐集的資料所建構的指標,可為理論研究奠基。

5. 指標數值的適用性是暫時的,會隨時間變遷而有所變動。

Cuttance(1990)也認為指標一般涵蓋定性與定量兩種表示方法,

定性法乃作為描述性質和狀況的工具;定量法則利用調查所得的數 據,透過整理、分析的步驟得到結果。Nuttall(1992)亦提出,指標 的選擇規準應包括以下六點:1.應具診斷性且能提供選擇的功能;2.

應精準且被大家確認;3.應清楚並與模式契合;4.應具有效度、信度 及實用性;5.應可公帄且多元化的比較;6.應能被使用者所瞭解與使 用。

統整國內外學者的看法,指標建構的方式大致可分為質性與量化 兩大類,質性方法一般包括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專家座談法、腦力 激盪法、焦點團體法等;量化方法一般使用問卷調查法、因素分析法、

德爾菲法、層級分析法及迴歸分析法等(郭工賓,2000;黃政傑、翁 福元、方志華、張美蓮,1997;鄭欣怡,2009)。此外,也有學者使

用概念構圖法、模糊德爾菲法、精釋研究法及課程內容分析法等(鄭 欣怡,2009)。

而指標的建構是重要的發展過程,系統性的建構始能得到具有價 值的指標。Alkin 認為一個完整的指標建構系統應包含以下六項發展 階段:(1)概念化與選擇;(2)成分的測量;(3)資料蒐集;(4)建 構與測量尺度;(5)脈絡化;(6)溝通等,各個階段需同時配合不同 的技術考量(引自張鈿富,1999)。黃政傑、李隆盛與呂建政(1996)

及楊國賜與黃明月(1999)則認為發展完整指標,應該具備四道程序:

1. 建構指標的概念系統:包含了選擇模式、決定模式中的成分,

以及擇取各成分的指標。

2. 根據模式建構指標:著手各指標的量度,進行資料蒐集的工 作,再視發展需要,組合統計量數以建構指標。在資料蒐集 階段要注意資料有效性、比較性及可行性三個問題,如欲蒐 集的資料已經存在,即可利用現有的資料加以組合,反之,

尌必需進行調查的工作。

3. 解釋並報導指標資料:以清晰、明白的語言來呈現,提高指 標的接受性及實用性。

4. 評估與修正指標:透過多次的檢測過程,使指標更具效度及 信度,呈現現象的重要層面及核心問題。

本研究根據指標建構系統發展階段,整理並說明台灣民宿經營管 理人員能力指標建構方式,將各階段對照之具體作法呈現於表 2-12。

表 2-12 指標系統之建構與本研究具體作法

資料來源:修改自張鈿富(1999:72-73)。

根據鄭欣怡(2009:52)的看法,各領域能力指標之建構,在研 究方法的應用上,多以德爾菲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由此可之,德爾菲 專家問卷調查法對於建構能力指標是一套相當適切,也受到普遍認同 的研究方法,其所得之研究成果以及所具有之信度、效度均能夠為各 界所認同。因此,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整理出台灣民宿經營管理人員 所需能力項目初稿後,採用德爾菲專家問卷調查法進行指標之建構。

此外,MCI(Management Charter Initiative, 1995)將組織重要角 色之能力分成「層級(level)-單元(unit)-因素(element)」三個 層次的方式來說明;而潘慧玲等人(2004)則將整體指標系統架構分 為「層面-向度-指標」等三個層次。

台灣民宿經營管理人員能力指標建構以潘慧玲等人(2004)對指 標系統架構之分類為主要參酌依據,將民宿經營管理者之能力指標分 為「層面-向度-細目」三個層次。指標系統之發展以文獻探討、實 務工作者訪談、德爾菲專家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進行探究。首先經 由文獻分析探討建構指標項目雛型;接著至民宿進行觀察與並與主人 訪談;彙整編製專家問卷,透過民宿業者及相關領域專家之諮詢,篩 選出民宿經營管理人員所需之能力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