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意義。」6加上其社會關懷詩以「古體詩」為主,7毋須顧慮外在形式,在句型 及語言上自由馳騁而不受限制,更加發揮對社會百姓的真實感受:再者,袁枚 的社會詩以關懷民生為訴求,不僅揭露社會種種弊病,同時關注百姓所受之苦,

更能積極提出可供參酌的為政之道。是以,袁枚的社會關懷詩與白居易於〈新 樂府序〉中所云:「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8的寫 作目的有異曲同工之趣,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袁枚如同百姓生活的導覽員,其一首又一首社會關懷詩篇,讓人更為貼近 社會真實面,同時藉由詩篇去喚起更多人關注。誠如王英志所言:「袁枚的

情』

並非只是一己之性情(特別是早期),實際是與政治、社會相連的。」9袁 枚社會關懷詩從社會、政治層面考慮百姓處境,相當具有人文精神。本章將袁 枚社會關懷內容分為:「指陳民瘼」、「揭露弊端」、及「標舉治道」三個方向進 行論述,以一窺袁枚社會關懷詩的堂奧。

第一節 指陳民瘼

袁枚目睹百姓面對天災、人禍,處於顛沛流離的痛苦中而深表同情,他除 了感到不捨外,並試圖將百姓所承受的苦痛記載下來,本節從「災禍頻繁」及

「謀生艱困」兩個面向分述於下:

6 石玲:〈承遞與開啟:袁枚詩歌的過渡意義〉,《山東師範大學學報(入文社會科學版)》47 卷 5 期(2002 年),頁 43。

7 石玲言:「袁枚鍾情於古體形式,不能僅僅視為一種簡單的回歸,它實際上是一種自覺意義 上的選擇。」參見石玲:〈承遞與開啟:袁枚詩歌的過渡意義〉,《山東師範大學學報(入 文社會科學版)》47 卷 5 期(2002 年),頁 44。

8(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頁 52。

9 王英志:《袁枚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2002 年 5 月第 1 次印刷),頁 4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一、 災禍頻繁

袁枚詩歌中提及百姓所面對的災害,有水災、旱災及蝗災等等,迫使生活陷 入窘況,看在袁枚眼中,他便將所見所聞記錄在作品中。如於乾隆四十九年(西 元 1784 年)端州(今廣東省肇慶市)大水災,災禍巨大無比,袁枚將此記於〈端 州大水行〉一詩中:

端州夜半聲汹汹,羚羊峽水圍城中。天公更為水張勢,排雲駕雨號狂風。

民廬不見見屋脊,厨竈掀舞如飛蓬。羨為魚鱉身猶活,化作蟲沙頃刻空。

衆官拒水如拒賊……襁負泣登太守堂,太守不在誰主張?六營馳檄兵借糧,

畫指券約堆盈箱。我雖非官敢越俎,弟兄急難宜平章。不料五千里外餐霞 官,忽來此邦此土同存亡。……愧無婆留築塘才,三千強弩射潮回;又無 王景堙流法,能使耕夫盡舉鍤。徒學區區韓潮蘇海文,惹他江妃河伯來紛 紛。作書魴鯉同一笑,中流砥柱今何人?……10

當年袁枚行經端州,河水來勢汹汹,加上雨水助漲,讓端州陷入洪災,民廬被 淹只露出頂部,廚竈任水漂流,百姓流離失所,哀鴻遍野,亟待救援;反觀水 中的魚鱉卻悠遊自在,此現象更加反襯出百姓的痛苦。11官吏「拒水如拒賊」、

百姓人心惶惶,生活雜亂無章,官、民對洪災束手無策。袁枚之弟香亭身為端 州太守卻不在現場,12袁枚目擊哀鴻遍地的慘狀,只好代為坐鎮,將太守廳堂 暫為災民的收容所,並助患難者脫離困境。袁枚未曾料到遠自江蘇來廣東一遊,

卻「忽來此邦此土同存亡」,是以從此次救災行列中,可看到已遠離官場的袁

10(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三十,頁 691-692。

11 張健:《袁枚詩新論》(台北:文津出版,2012 年 5 月),頁 198。

12 袁樹(西元 1730 年-?),字豆村,號香亭,浙江錢塘(今浙江省杭縣)人,才華洋溢,詩 文皆其所擅長,於乾隆二十八年中進士(西元 1763 年),曾任端州太守(今廣東省肇慶市)。

為袁枚堂弟,從小與父親居住於廣西,十五歲入住隨園,與袁枚情感深厚。袁枚常在其詩 作、詩話、小說中提及香亭,對其讚譽有加,足見袁枚對香亭的看重,有《桐陰論畫》、《紅 豆村人詩稿》等作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枚依舊如此關心百姓,更是其真性情的流露。

端州地勢低窪,洪水災害一直是端州百姓的夢魘,因此如何驅水排澇,乃 是一大挑戰,必須要有仁心義行的官員幫助人民脫離苦海。然而歷經一次又一 次的水災,端州被淹的不只是有形的屋舍、耕田,還有百姓心中的安全感,袁 枚為此感到相當煩憂,詩中云:「襁負泣登太守堂」外,尚有「畫指券約堆盈 箱」借糧債券的景象,以及「耕夫盡舉鍤」的願望,只能作「中流砥柱今何人」

的慨嘆。袁枚在端州目睹如此慘境,不禁想問:何時方能結束端州水患,還百 姓一個安穩的生活?此次端州之行對袁枚的衝擊相當大,而他最掛心的水患問 題在當時並未能解決,只能任由端州的百姓繼續深受水患之苦,直至道光二十 七年(西元 1847 年),皇天不負苦心人,袁枚詩中所期待的「中流砥柱」之人 總算出現,即肇慶知府楊霈,他治水成功後,洪水之害才得以解決,讓百姓能 有平安穩定的生活。楊霈並寫下〈憫潦詩〉,為端州洪災畫下句點。相信,袁 枚在天之靈必定會相當欣慰。

另外,百姓得承受因秋雨連連而造成的水患,袁枚在〈秋雨嘆〉中用感喟 之語來記錄:

癸酉九月雨聲譁,一十六日脚如麻。天欲壓我懼不勝,月如羞面常相遮。

千個滴殘湘水竹,一枝泣斷芙蓉花。黃雲萬頃委溝壑,垂垂玉粒生青芽。

山中高田尚如此,其餘下田尤污邪。城中薪價長十重,破籬敗葉爭搜爬。

牆傾瓦毀莠生戶,豈無盜賊窺室家!……13

秋雨不斷,從詩中「黃雲萬頃委溝壑,垂垂玉粒生青芽」,可知累積大量的雨 水,釀成慘不忍睹的後果,即米粒長出青芽。山中高田的水患已如此嚴重,低 窪地區的災情則更令人憂心且不敢想像。秋天原是豐收的季節,但一直處於雨

13(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九,頁 1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季中,米粒無法收成外,田地早已是污泥一片。陷於荒蕪的不只如此,還有令 人十分煩惱的「城中薪價長十重」,柴薪漫天漲價,影響所及,「破籬敗葉爭搜 爬」,而造成「牆傾瓦毀」,甚至是「盜賊窺室家」,一切只為求取生存,可想 而知,人民勢必陷入生活匱乏的循環中。

水災著實讓百姓元氣大失,更難以想像的旱災緊隨在後,人民該如何面對?

初任於沭陽(今江蘇省宿遷市)的袁枚,在〈苦災行六月廿一日作,二十三日得雨。〉 中對於接連水、旱災的慘狀有深刻敘述:

沭陽八年災,往歲尤為酷。我適蒞此邦,一望徒陵谷。田廬化為沼,

春燕巢林木。泛濫有魚頭,澎亨無豕腹。百死猶可忍,餓死苦不速。

野狗銜髑髏,骨瘦亦無肉。……恩愛如夫妻,爭糧相搏逐。奪取未到懷,

擔起還愁覆。……只期今歲麥,得雨早成熟。千瘡百孔間,元氣稍周續。

旱魃竟為災,秋陽永相暴。春禾山下焦,夏麥土中縮。聞雷妒彼縣,

望雲生我屋。水去旱復至,陰陽太慘毒!父母殺子孫,胡不悔生育?

萬物本天地,胡為窮殺戮?人心尚悔禍,天道應剥復。下吏或當誅,

百姓有何惡?取我瓣香來,朝夕向天祝:上念堯、舜仁,下念父老哭。

急命行雨龍,及早施霡霂。……14

詩中所描述的是乾隆八年(西元 1743 年)沭陽水、旱災接連的慘狀。首先,

水災降臨,讓田地、房舍變成一片沼澤,難怪一眼望去只見山嶺與沼澤。袁枚 用極其強烈的字眼形容三十萬饑民身陷苦難煎熬,其用「百死猶可忍,餓死苦 不速」,道盡饑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慘狀,更道出忍受饑餓的痛苦遠勝於 死亡。而口銜骷髏的野狗是「骨瘦亦無肉」,親人間是「爭糧相搏逐」,場面驚 心動魄,此情狀如同上演人間地獄。之後苦難不僅沒有結束,旱災接踵而至,

炙陽使得「春禾山下焦」、「夏麥土中縮」,袁枚將其心聲吶喊而出,言:「水去

14(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三,頁 40-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旱復至,陰陽太慘毒」,接連不斷的災害,讓無辜的百姓處於艱困之境。眼前 最迫切的則是「得雨早成熟」,方能稍減災情的威脅。袁枚怨恨自己身為父母 官,卻無法為百姓解決基本需求,唯一能做的即誠心地向上天祈求,深切盼望 人民能從「旱災」中獲得拯救。王英志深切地說道:「此詩不僅實錄了災害肆 虐使百姓陷入浩劫,更抒發了詩人面對災民心急如焚,泄憤於天地的仁愛之心。」

15由此可看出袁枚對民瘼的在乎,更恨不得將所有的災難由自身扛下,讓百姓 免於天災之苦,其用心之誠摯,令人動容。

另外,袁枚在〈苦旱〉詩中,老農擔憂旱災之情躍然紙上,詩言:「鎮日 炎風旱不禁,秧田望盡老農心。夏雲總被風吹去,教作奇峰莫作霖。」16 整天吹 不盡的「炎風」,讓老農夫感到十分焦急,而袁枚對農民的用心及牽掛溢於言辭。

面對酷熱天氣,在〈遣懷雜詩〉中袁枚聯想到農夫在農田裡耕作的辛苦必定更甚 於「硯田」:17

雨脚三月斷,火龍當空蟠。偶有一片雲,狂風驅還山。老人苦炎烝,

風前將書攤。磨墨如車水,隨車隨時乾。筆燥觸紙響,何能生文瀾?

硯田尚如此,農田更可嘆!願揮渾身汗,當作時雨頒。18

燠熱的天候令人苦不堪言,正在寫作的袁枚,直接感受到因乾旱而導致「磨墨如 車水,隨車隨時乾」,筆墨乾燥則行筆不順暢,勢必無法「生文瀾」,在「風前將 書攤」尚且如此,則難以想像在田間辛苦工作的農夫,面對「雨脚三月斷,火龍 當空蟠」的情形,必然是揮汗如雨,加倍辛勞。詩末靈機一動,道出:「當作時 雨頒」,透露出袁枚心中莫大的心願,即期待身上渾身的汗水能變成雨水,可謂 對農田及硯田皆相宜。

15 王英志:《袁枚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2002 年 5 月),頁 486。

16(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二十四,頁 499。

16(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二十四,頁 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