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英才為喻,諷刺主考官此舉等同於埋沒人才」,76袁枚感慨後人並未從歷史中 得到教訓,而不斷重蹈覆轍,讓人不勝唏噓。

再者,袁枚於〈三垂岡〉中言:「酒中照見白髮生,英雄老矣難為情」、「此 外英雄那堪老?〈百年歌〉唱淚空流。」77道出身為人才,最難為情及可悲的 即是邁向年老,因為人才一旦邁入老年,得面臨在上位者忘恩負義,其境地既 淒涼又可悲,袁枚即透過此首詩對在上位者看待人才的態度予以強烈諷刺。是 以袁枚社會諷刺詩透過各個層面,對為政者進行譏諷,無非是期望政治更臻理 想之境。

第三節 標舉治道

在乾、嘉時期,鄭板橋(西元 1693 年-1765 年)、沈德潛(西元 1673 年-1769 年)和趙翼(西元 1727 年-1814 年)等詩人皆有反映百姓疾苦之作,袁枚在任 官期間亦有關心百姓的詩作,78即使退隱後仍心繫蒼生,且延續其經世理想。

袁枚的社會關懷詩可貴之處,除了反映問題外,更道出問題的根源,且標舉「以 民為本」及「以仁治民」的理念,希望能藉此解決問題。

76 郭佳燕:《袁枚詩論之實踐研究》,頁 133。

77(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八,頁 153。

78 袁枚於《隨園詩話》中言:「余宰江寧時,門下士談毓奇為刻《雙柳軒詩文集》二冊。罷 官後,悔其少作,將板焚毀。後《小倉山房集》中,僅存十分之三。」在其詩集中,雖然 僅見當時所作的十分之三,卻依然可見到袁枚在江寧為官時期的所見所聞及個人感受。若 當時能保留所有作品,此對於袁枚社會關懷詩的呈現會更為全面。參見(清)袁枚:《隨 園詩話補遺》卷四,頁 65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一、 以民為本

《尚書.夏書.五子之歌》中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79人民乃國家的 根本,唯有照顧好百姓,方能有富強的國家;再者,官吏能了解人民的需求,是 國家穩固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人民希冀的官吏為何?袁枚在〈沭陽移知江寧,

別吏民於黃河岸上〉詩中藉使君與吏民的對話,透顯出人民所期待的官吏為:

五步一杯酒,十步一折柳。使君乘車行,吏民攀車走。父老泣且言:

「使君無他奇,虎不渡河蝗亦飛;只有小大獄,十日無留遺。」

胥吏泣且言:「使君無他好,不察淵魚矜苛廉,不容抱牘施奸巧;

每日放衙歸,無事關門早。」……80

從父老們如此眷戀、不捨使君即將離開的場面,看到的不僅是一位令人信任、愛 戴的使君,更凸顯出一個真相:即遇到一位平凡無奇的官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別奢望有大作為的官吏。由此則不難想像,歷來的使君是如何對待百姓。

為官者對待人民的態度又該如何?除了「代民思量」,81站在人民的立場思 考外,還要「視民如傷」。早在《左傳.哀公元年》中即已提及對待人民的態度,

即:「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

82 在袁枚社會關懷詩中,有些作品提及為政者肩負治理黎民蒼生的重責大任,

不可不傾盡心力為民生福祉著想,在〈將歸白下別莊大中丞〉詩中有云:

79(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7 年 12 月),

頁 264。

80(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四,頁 55。

81(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三十六,六首之六,頁 903。

82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台北:漢京出版,1987 年),頁 16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杜甫潭西久寂寥,滄浪亭上兩回潮。花間不唱〈高軒過〉,知有憂民病未消。83

詩聖杜甫的痛苦、寂寥及鬱鬱寡歡實來自於憂心百姓疾苦,他甚至因擔心人民以 致自身的疾病無法痊癒。念茲在茲皆在於民,他愛民情懷如此深重,堪稱為官者 的楷模。袁枚對於杜甫為何理解如此深切?郭佳燕為此下一詮釋,其如是言:「袁 枚之所以能夠體會杜甫的心境,正因為在某種角度下,他也算是杜甫型的詩人。」

84此言相當中肯,確實相當符合袁枚的形象。

重視百姓是為官的首要條件,而袁枚以蒼生為念的詩句屢屢可見,在〈出 山詞四首正月十二日作〉中言:「情在蒼生累在身」,85表明對百姓的心意,即便疲 累不堪,也在所不辭。在〈中丞體素羸,解組後陽滿大宅。入見心喜,再賦二 首〉詩中,袁枚述及在意百姓的為政者對人民的憂心:

眠食勝常貌轉佳,封疆肩卸此心開。方知前示維摩疾,總為憂民報國來。86

當朝為官者抱有愛民之心,憂國憂民盡力報效國家,充分顯示其對人民的用心。

乾隆十七年(西元 1752 年),袁枚已辭官四年,但重情重義的袁枚對蒼生之情 深烙於心,即使因掛念蒼生而疲憊不堪,仍不改其愛民之心。已不在官場的袁 枚尚且如此在意蒼生,身為官吏更該全心為百姓付出,心繫黎民,此更是為官 者必備要素。

袁枚在〈立秋後二日張荷塘世講以詩問疾,奉答兩章〉中談及為官者對蒼

83(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十二,四首之三,頁 226。

84 參見郭佳燕:《袁枚詩論之實踐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0 年),頁 72。

85(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八,四首之三,頁 129。

86(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三十六,二首之一,頁 8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生的在意,詩云:「五言佳句等長城,一紙傳來讀便驚。肯向山中詢白髮,可知 心上有蒼生。」87又言:「風多暑帶將殘意,雨久荷開不斷花。料得張堪應含笑,

今秋民有好禾麻。」88守法善良的官吏雖然沒有高官厚祿,但是總能堅持清廉自 守的原則,因而擁有美名。為政者「心上有蒼生」,秉持此心念乃百姓之福。此 詩結語中記載:「料得張堪應含笑,今秋民有好禾麻」,短短兩句乃道出為官者最 大之樂,誠如歐陽修於〈醉翁亭記〉中所言太守之樂,是以民之樂為樂。89若為 官者皆能如此,百姓的生活即能達到《孟子.梁惠王.上》中主張的「黎民不飢 不寒」,90此為「王道」的實踐。

為官者除了在意百姓之外,還必須以「莊重」之心對待人民,在〈固存〉一 詩中,雖然主要論為詩之道,但為政之道又何嘗不是如此?詩言:

酒薄易酸,棟撓易動。固而存之,骨欲其重。視民不佻,沉沉為王。

八十萬人,九鼎始扛。重而能行,乘百斛舟;重而不行,猴騎土牛。91

酒若過於清淡則容易酸澀,屋梁若受到搖撼則不穩固,此為眾人所共知之理。

相同地,若期待人民生活穩定安康,則不可無故擾民;若期待百姓風俗淳良,

則對待百姓不可輕薄失禮,其意典出於《小雅.鹿鳴》中所言:「視民不恌,

君子是則傚。」92人民在良善教化下能順勢行事,推行政務則較能收事半功倍 之效;反之,若處於不良的狀況下,進步的速度則會相對緩慢甚至停滯。綜而 言之,用心對待百姓,是治民不可忽視的課題。

87(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補遺》卷二,二首之一,頁 976。

88(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補遺》卷二,二首之二,頁 976。

89 歐陽修於〈醉翁亭記〉中言:「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 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參見(宋)歐陽修、楊家駱 主編:《歐陽修全集》(台北:世界書局出版,1961 年 1 月)卷四十,頁 276。

90(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1988 年 7 月),頁 59。

91(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二十,頁 419。

92 傅隸樸著:《詩經毛傳譯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年 10 月),頁 5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

《淮南子.脩務》中有言:「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93堯將百姓當 成自己的子弟般看待,並對人民愛護眷顧有加,此乃治國重要之方。另外,唐 太宗的治民之道,在《貞觀政要.君道》中有所論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 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斃。」94說明為君之道應 以存養蒼生為先,而不該無故擾民,或添加人民的困苦。是以為政者唯有愛民 如子,施行適合的舉措,方能將政治推向更好之境。以此推之,袁枚的仕宦生 涯雖然短暫,但施政有聲有色,推究原委,即在於能效法先賢,且秉持「以民 為本」的理念所致。

二、 以仁治民

在上位者不僅需要關懷百姓,還要有治理良方才能達到國泰民安之境。袁 枚相當著重治民之方,其思想核心與《孟子.梁惠王.上》中所言:「施仁政 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95有相近之處。

袁枚在〈卮言〉中闡述道:「常讀聖人書,恍然明治理。富之與教之,不 言其所以。足兵與足食,亦不序原委。」96可知袁枚從聖賢書中吸收「治理」

的準則,是在「富」與「教」的系統中實施仁政。另外,袁枚於〈讀《論語》

有感〉中提及:「天下歸仁理自超,誰知此柄也難操」,97以仁治民是理想之 境,然而在操作及落實上卻存有一定的挑戰性。但是袁枚則認為:「彼之能與

93(漢)劉安等著;陳廣忠譯注《淮南子譯注》(長春:吉林出版社,1990 年),頁 910。

94(唐)吳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3 年 11 月),頁 11。

95(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1988 年 7 月),頁 66。

96(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八,六首之二,頁 148。

97(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三十六,頁 8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否,惟在我所使」,98為政者的施政及取捨的態度才是關鍵所在,是以袁枚主張 治理人民不僅需要用心,同時需要方法,兩者不可偏廢,其在〈觀察台公柱〉

直言:「探懷得明月,清光照一躬。瞻依逢仁人,終年皆春風。……治民如治家,

江海包雍容。……詩教原温柔,公情更坦融。……政和人心古,永永垂無窮。」

99以詩教溫柔敦厚的風範,讓百姓沉浸在福澤之中,如此之政是袁枚衷心企盼的。

再者,執政者秉持著「治民如治家」的理念,並展現出「政和人心古」的政風,

必能達至永垂不朽的境地。

必能達至永垂不朽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