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袁枚詩研究-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袁枚詩研究-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二學年度 博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董金裕 教授. 袁枚詩研究.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楊玉如 中華民國一○三年六月. v.

(2) 致謝辭 論文撰寫是一場過程漫長、艱辛的馬拉松,可謂甘苦相伴。寒暖遞嬗的漫漫 歲月,無數寂寥的夜晚,萬般滋味真的道不盡。伴隨著疲累的心情,卻也豐碩著 我心深處。再次與自己相逢,一次次的醞釀、編織而成的篇章,在我學生生涯中, 增添一處美麗的角落。 走在這條路上,我常常望不到盡頭,曾經,我忘卻了該如何堅持。有好一段 時期,心中忐忑跌宕,也常在睡夢中驚醒!我明白,要堅持何其困難,但是要放 棄,又談何容易。既無法全力衝刺,亦無法割捨,我,陷入泥淖之中。蟄伏許久, 只為彩蝶展翼那一刻,然而,這一回的堅持,所為何來?常常叩問自己:「要繼. 治 政 大 能義無反顧,終究是幸福的。我很慶幸在關鍵的時刻,能有堅持的機會,並將論 立 文完成。驀然回首論文寫作的日子,點點滴滴,早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對於. 續嗎?」 「要放棄嗎?」如何的抉擇,此生才能「無悔」?也許吧,人生亦如是,. ‧. ‧ 國. 此生好豐富。. 學. 文學深厚的情感,早已不是三言兩語可道盡。在我生命中,鑲入無比珍貴的回憶,. 論文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董金裕教授悉心指導與鼓勵。打從研究方向的確. y. Nat. 定、題目的選擇,大綱的建構,論文的撰寫,皆不斷給予建議與啟發,讓我得以. sit. 順利完成論文的撰寫。從碩班至博班,無論是課業、工作及生活上,皆有滿滿的. al. er. io. 收穫,多方面的啟迪不只深烙我心,至今依舊影響我的生命向度。再者,感謝口. v i n 的見解及探討議題,使得論文的脈絡更為清晰,讓我能夠以更寬廣的視野,從全 Ch engchi U 然不同的面向思考,對於日後有相當大的啟發與延伸,得以一窺文學堂奧,對此 n. 試委員羅宗濤教授、郭鶴鳴教授、潘麗珠教授及鄭文惠教授傾囊相授,提供寶貴. 心中無比感謝。 這一路行來,感覺好遠,似乎又好近。平凡如我,何其幸運。心中明白要感 謝的人實在不可勝數。父母、家人的支持、姑丈、Dr.王及師長們的期勉,朋友、 同事的鼓勵,方能順利完成。謝謝你們的支持,對此深表感激!外子朝成所給予 的包容與擔待,及默默的陪伴、支持,讓我領受如此窩心的生命,在此謹致最誠 摯的謝意;雅惠的耐心校稿,聆聽我無盡的傾訴;淑薰、嘉純、青松、詣峰所給 予的提點與指正,讓我在迷途中有所精進,裨益良多;還有 Grace 全家,給我溫 暖的支持,並一同撐過那段起伏不定的心路歷程,讓我感到寫論文的過程不再那 般孤寂。如此多的恩澤,深烙我心。眾人的情義相挺,此生難忘。感謝大家所給 予的關心與鼓勵,僅以此論文與大家分享。.

(3) 袁枚詩研究 ───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摘 要 袁枚(西元 1716 年-1797 年)四千四百多首詩歌,可謂真情自然流淌,然而, 貫串其一生的「情」,是如何發揮作用及運用到生活中?筆者以系統化方式研究 其詩歌,並以「關懷意識」作為研究主軸,歸納出袁枚對詩學所主張的關懷之情; 還有對百姓生活面臨挑戰表示關切的「社會關懷」;及以題畫為表,關懷為裡的. 政 治 大. 「題畫詩」,作為袁枚對於「他者」的關懷;此外,尚可從「生命觀照」的內涵. 立. 了解袁枚面對人生及體悟生命的「關懷意識」 。是以,從袁枚的詩學主張作為關. ‧ 國. 學. 懷起點,進而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等三大面向,呈顯出袁枚在詩 歌中對群體、他人及自己的觀照,建構其詩歌的「關懷世界觀」。. ‧. Nat. sit. y. 袁枚對於詩學有其獨特的看法與堅持,並展現詩歌創作的熱情,就其詩學主. n. al. er. io. 張,他強調詩歌的「情趣」外,對於「獨樹一幟」的詩作相當重視,藉此凸顯「自. i n U. v. 我」觀點;另外,袁枚表達他對先天之才與後天學識並重的主張。要成為一流. Ch. engchi. 的詩歌創作者,除了「情」為基本條件外, 「才」 、 「學」更是將詩人推往高峰 的動能。是以唯有具備「情」 、 「才」 、 「學」的條件者,方能創造出優秀作品。. 社會關懷詩則站在百姓的立場書寫,反映百姓生活災禍頻仍,謀生不易,政 治上則官吏無道,弊端叢生。袁枚用心發掘社會問題的端倪與癥結,見微知著, 將社會很多被忽略的角落、人物,以及不堪的事件,就其所見所聞記載於詩歌作 品中,並投以關注之情,此不啻為百姓、朝廷之福。此外,上位者漠視「人才」 的態度,亦是袁枚關懷的焦點。袁枚除了指出社會、政治充斥的問題外,他還積 極提出「治道」,冀望人民能獲得適當的照顧,社會呈現安和樂利的景象。. I.

(4) 袁枚題畫詩方面,無論人物圖像畫、山水畫亦或花果動物畫,作為欣賞 者的角度而言,袁枚善於發現畫中的神韻,且掌握畫作精神韻味,符合「品 畫先神韻」的論點,建構其「神韻系」的題畫詩風格。袁枚的題畫詩內容是藉 畫「抒情言志」,展現其特有的生命情調,並表達自己對繪畫理論的觀點 及理念。此外,袁枚透過與畫作相關的「對話平臺」 ,闡述人生哲學及思想精 髓,建立多元的人際網絡。. 在生命觀照詩上,袁枚從面對生命困境至獲得安頓,臻於自在通達之境,. 政 治 大. 有其生命的進程。由於袁枚的生命與困境總是交疊著老、病、別離的衝擊,以. 立. 及如影隨形的孤寂之感,讓他的生命充滿不安與痛苦。隨著時間沉澱,袁枚. ‧ 國. 學. 逐漸接受天命觀,並了解「因緣」的作用;他積極「及時行樂」 ,從事自己熱 愛的活動,徜徉於詩、書的世界中,且前往各地盡情旅行,全力活出真情至. ‧. 性的自己。袁枚生命境界不斷提升,不僅愈來愈能隨順外在的世界,且能隨. y. Nat. sit. 順自己的心意,並達到閒雅安適之境;另外,他亦有一套「忘」的哲學,忘. n. al. er. io. 卻世俗牽絆外,也忘懷內在困擾,甚至達到「安適自得」的生命境界。. Ch. engchi. i n U. v. 綜觀袁枚「關懷意識」的內涵,關懷社會的議題,多集中袁枚任官時期;詩 論及品藝題畫的範疇,終其一生皆有所關注;至於生命觀照議題,主要在中年、 老年時期成為其關注焦點。由是觀之,袁枚每個階段的關懷主題,顯示其「關懷 意識」是隨著經歷與心緒而有所不同。是以,袁枚展現有血有淚的真實人生, 及積極面對生活的思維方式,其生命美學不僅自我超越,且為他人提供一個 自我超脫的方式,讓人們在面對人生中無可逃脫的困境,能有新的心境面對; 同時活出自我特色,讓人生之路因而璀璨與不凡。. 關鍵詞:袁枚、關懷意識、性靈、社會詩、題畫詩、生命觀照 II.

(5) A Study on Poems of Yuan Mei ───Poems of Social Care, Painting and Philosophy. Abstract. Yuan Mei (1716-1797) was a sentimental poet who wrote more than 4,400 poets; how did he successfully elaborate the “emotions” throughout his life into work? The study aims to analyze Yuan Mei’s poems on social care to explore Yuan Mei’s philosophy of the society, others and self through the. 治 政 aspects of social care, painting and philosophy. 大 立 ‧ 國. 學. Yuan Mei emphasized “emotion, talent and diligent” were equally. ‧. important for poems, especially “emotion”, which was the soul of a poem.. er. io. a. sit. Nat. And he believed latent and diligent were vital.. y. He also valued “distinctive feature” that represented one’s own viewpoint.. n. i v injustice of political Social care poems reflect l the distress of civilians,. n U h i Mei not only indicated those n g c Yuan affairs and the official disregardedetalents.. Ch. social issues but also offered solution. With his love to the society, he inscribed the neglected social phenomenon, people and issues into his poem. His caring for the society was truly a blessing to the civilians.. As for poems with paintings, Yuan Mei was good at presenting the romantic charm, no matter with figures, landscape, flowers or animals. He integrated emotion into his work, as well as his painting theory and philosophy. In addition, poems with painting helped Yuan Mei to establish. III.

(6) social network.. In terms of philosophy, Yuan Mei believed there was always a way to tackl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life and the key was to 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e process of life. Yuan Mei’s life was full of ageing, illness, separation and loneliness. As time went by, he comprehended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fortune. On the other hand, he learned to “carpe diem” to live out his true self. After accumulation of life experience, he finally realized the meaning of “cross the bridge when coming to it”.. 立. 政 治 大. Reviewing Yuan Mei’s work on social care, it is noticed that most of. ‧ 國. 學. the social issues were discovered when he served us public servant at young. ‧. age while poems with painting and poetry theory were presented throughout his life. As for philosophy, it was an important topic brought up to him. y. Nat. io. sit. during his middle and late time. Yuan Mei’s focus on social care at different. er. life stage reflects different mindsets. He presented his true life and. n. a. v. philosophy; therefore, his laesthetics of life surpassed n i himself and proposed a C. hengchi U. philosophy of life to encourage people to live with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extraordinarily.. Keywords: Yuan Mei, Caring Consciousness, Social Poetry, Poem with Painting, Philosophy. IV.

(7) 袁 枚 詩 研 究 ──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目 第壹章. 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材料、方法及論文架構……………………………3. 治 政 大 袁枚的詩學主張 …………………………………………13 立. 第三節. 第貳章. 講求情趣………………………………………………… 21. 學. ‧ 國. 第一節. 前人研究概況評述………………………………………6. 一、真情流露……………………………………………………………………… 21 二、趣味橫生……………………………………………………………………… 32 強調著我………………………………………………… 38. ‧. 第二節. 一、反對因襲…………………………………………………40. Nat. sit. 注重才學………………………………………………… 52. io. er. 第三節. y. 二、獨樹一幟……………………………………………………………………… 46 一、先天才性………………………………………………………………………54. n. al. i n U. v. 二、後天學識……………………………………………………………………… 58. Ch. engchi. 第參章 袁枚詩中的社會關懷………………………………………65 第一節. 指陳民瘼…………………………………………………66. 一、災禍頻繁…………………………………………………67 二、謀生艱困…………………………………………………73 第二節. 揭露弊端……………………………………………………78. 一、官吏無道…………………………………………………79 二、人才廢置…………………………………………………87 第三節. 標舉治道…………………………………………………92. 一、以民為本………………………………………… …………93 二、以仁治民…………………………………………………96. 壹.

(8) 第肆章 袁枚詩中的品藝題畫………………………………………105 第一節 藉人物圖像寄懷……………………………………………………108 一、關愛憐憫…………………………………………………………… …………109 二、 生活感悟…………………………………………………………………………..116 第二節 觀花果動物起興………………………………………………126 一、比擬才德…………………………………………………………………………127 二、物我交融…………………………………………………………………………..132 第三節 依自然景致抒情………………………………………………140 一、思歸之情……………………………………………………………………………140 二、隱逸之樂……………………………………………………………………………144. 第伍章. 政 治 大 袁枚詩中的生命觀照………………………………………155 立 生命困境……………………………………………………156. ‧ 國. 學. 第一節. 一、老病別離…………………………………………………………………………157 二、孤獨寂寞………………………………………………………………………..169. ‧. 第二節. 生命安頓……………………………………………………179. y. Nat. 一、知命悟緣……………………………………………………………………………180. al. er. 生命境界……………………………………………………205. io. 第三節. sit. 二、及時行樂………………………………………………………………………… 191. n. 一、隨順自適………………………………………………………………………… 206. Ch. i n U. v. 二、物我兩忘…………………………………………………………………………..216. engchi. 第陸章 結 論……………………………………………………227. 參考書目……………………………………………………………………235. 貳.

(9) 第壹章 緒 論 ─────────────────────────────────────────. 緒. 第壹章. 第一節. 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袁枚(西元 1716 年-1797 年)觀察細膩,在看似平凡無奇的人、事、物上, 總能傳遞出無盡滋味,他於〈遣興〉中有精妙的見解:. 立. 政 治 大. 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1. ‧ 國. 學. 其詩文字自然平實,內容相當生活化,符合袁枚「行止坐臥,說得著便是好詩」 2. ‧. 的原則。 他強調靈性為創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僅善於「解用」生活所見 3. 所感,且透過性靈之筆賦予「尋常物」不同況味,並點化為「絕妙詞」 。 因此再. y. Nat. er. io. 心弦。. sit. 簡單不過的事物經由袁枚之手,即能幻化為生命盎然的情意,閱讀起來格外扣人. al. n. v i n Ch 以詩作為袁枚心靈寄託,詩中處處可見「情」的脈絡。基於「情」 ,讓他 engchi U. 在詩田上耕耘不輟,終身不離不棄。詩陪伴袁枚走過生命的峰迴路轉,且記下 每個階段的思緒與情感。石玲於〈袁枚研究的回顧與思考〉中提及: 「袁枚的詩 歌創作,雖然沒有杜甫史詩式的博大雄厚,但它也是個性生命活生生的靈魂的 歷程。」4袁枚的詩作即其心路歷程,其作品有如「自傳式的日記」,在其詩作 中,袁枚不僅交出一首又一首的作品,還有他的真心。是以閱讀袁枚的著作, 彷彿與他一同經歷每個時間、空間,及心情的起伏。 1. (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 《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1993 年)卷 三十三,二十四首之七,頁 807。. 2. (清)袁枚撰:《隨園詩話補遺》(台北:漢京文化,2004 年 3 月)卷五,頁 683。. 3. 王英志注譯: 《新譯袁枚詩文選》(台北:三民書局,2010 年 9 月),頁 103-104。. 4. 石玲: 〈袁枚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7 卷 2 期(1999 年) ,頁 141。 1.

(10) 袁枚詩研究──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 在二十一世紀中,袁枚是否「過時」?范潔於〈新時期袁枚研究引發的啟 示〉中有所闡述: 「即使在今天,我們以現代意識去觀照這位歷史人物,以『對 人的重新發現』的價值眼光去衡量他,也會發現他並沒有『過時』。他那深厚 的人道主義思想和自強不息的求知精神,異常旺盛的創造活力,靈活多變的思 維方式,以及勇於自我揭示的勇氣,都足以令人驚異與敬佩。」 5劉希於《論 袁枚的人生哲學及文學觀念》中亦言:「在兩百年後的今天看來他也不算過時, 甚至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主流。比如,他提倡的個性化創作在今天不但已 被廣泛接受,還是文藝創作領域提得很高的指導思想。」 6袁枚的詩歌就其思 想內容而言,他從不同角度反映當代社會的生活面貌,以及自身情性。他的詩 作充滿人情味,讀其詩歌,如同與他對話般:親切、有溫度,且詩中飽含學問、. 政 治 大. 情感,讓人的心靈深受洗禮。從袁枚的詩歌中走出來,豐足的不只是思考,還. 立. 有一份無可取代的情感溫度及對生命的熱情。袁枚全力活出自己,既是熱切,. ‧ 國. 學. 也是豪情,在閱讀者的心中烙下深刻軌跡。袁枚,確實沒有「過時」,而且是 二十一世紀的「進行式」。. ‧. 有關袁枚的研究相當豐富,但大抵皆集中於性靈說的理論,以及性靈詩的內. y. Nat. sit. 涵分析。7惟袁枚除了詩學理論以外,詩作十分豐富,他所作四千多首詩究竟要. n. al. er. io. 凸顯何種面相?灌注在詩歌中的主軸又為何?閱讀其作品又能帶給讀者什麼啟 示?皆是筆者所關注的議題。. Ch. engchi. i n U. v. 5. 范潔: 〈新時期袁枚研究引發的啟示〉 , 《山西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 期(2005 年) ,頁 114。. 6. 劉希: 《論袁枚的人生哲學及文學觀念》(四川:四川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 年),頁 48。. 7. 對袁枚研究與評論,從文學史的視角觀之,首先,是袁枚生前到五四運動前夕,石玲認為此時 期對袁枚的研究著重在「傳統的點評試、隨感式、領悟式、考證式」 ,較偏向道德評斷,而且不 成體系;接著,是五四運動到 1949 年以前,此時期對袁枚的研究產生極大變化,由傳統研究變 為對袁枚思想的觀照,並且結合西方理論,石玲言: 「對袁枚思想的叛逆性與進步性給予了充分 的重視,對袁枚的文學見解和主張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挖掘,但對袁枚的文學文本的闡釋卻是一 個薄弱的環節」;1949 年以後至七○年代末,此時期由於大陸推行馬克思主義,具有個人風格 的袁枚被刻意忽略,因此, 「袁枚的文學創作仍被冷落,擱置一邊。這一時期研究成果最少,幾 乎成了袁枚研究的斷裂層」 ;八○年代以後研究進入活躍期,成果豐碩,主要有王英志、胡明、 陳少松、劉世南等對於袁枚的作品進一步研究,1986 年傅毓衡編《袁枚年譜》 、1988 年周本淳 標校《小倉山房詩文集》 、1993 年王英志主編的《袁枚全集》等,為研究袁枚提供相當大助益, 是 1949 年以後最受重視的時期,「深度與廣度都有新的拓展,……呈現了一種當代性特徵。袁 枚文學巨子的地位得到了廣泛的認同。」石玲此文獻回顧為未來研究袁枚提出相當重要的參考, 貢獻良多。參見石玲:〈袁枚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 頁 137-142。 2.

(11) 第壹章 緒 論 ─────────────────────────────────────────. 在袁枚的詩歌世界中,筆者反覆思索與尋繹。令人好奇的是:貫串其一生 的「情」,如何發揮作用及運用到生活中?因此,筆者以系統化方式研究袁枚 的詩歌,將已有許多人作過研究的性靈詩排除在外,以避免與前人的研究重複, 並以「關懷意識」作為研究主軸,從「關懷」出發,歸納出袁枚對詩學所主張 的關懷之情;還有對百姓生活面臨挑戰表示關切的「社會關懷」;及以題畫為 表,關懷為裡的「題畫詩」 ,作為袁枚對於「他者」的關懷;此外,尚可從「生 命觀照」中了解袁枚面對人生及體悟生命的「關懷意識」。因此本論文從袁枚 的詩學主張出發,進而釐析其在詩歌中對群體、他人,還有自己的觀照,建構 袁枚詩作的「關懷世界觀」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研究材料、方法及論文架構. er. io. sit. y. Nat. 第二節. al. v i n C h《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文集》 詩話》作為研讀的主要材料,並以 、 《袁枚全集. engchi U n. 本論文以袁枚詩歌作為研究對象,以《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 、 《隨園. 小倉山房尺牘》為輔。其它與本論文探討議題有密切關係者,或因論述所需者, 亦納入論述之中。 《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及《袁枚全集.小倉山房尺牘》 採用 1993 年江蘇古籍出版,由王英志主編的版本:《小倉山房詩文集》採用. 2006 年上海古籍出版,周本淳標校的版本;《隨園詩話》則採用 2004 年漢京 文化出版的版本。本論文所引用的文字、標點符號均根據上列版本為主,並依 現今論文寫作格式加以更動。. 3.

(12) 袁枚詩研究──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 論文研究方法,以「文獻研讀與解析法」、「歸納法」及「主題分析比較 法」為主,茲分述如下:. 一、文獻研讀與解析法. 研讀材料主要以《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及《隨園詩話》為主,加上袁 枚其它相關論著,及清代詩歌發展史、詩歌作品與詩學理論著作,並輔以袁 枚相關學術研究、文獻作為參佐資料。在前人既有的研究基礎上,希冀從原 典中建構屬於袁枚的「人文關懷世界」,以掌握袁枚的思維脈絡,使得袁枚. 政 治 大. 詩學理論及詩歌研究更臻完善。. 立. ‧ 國. 學. 二、歸納法. ‧. 歸納法為論文寫作較為常見且多方適用的研究方法,而《袁枚全集.小倉山 房詩集》及《隨園詩話》作品,不僅內容豐贍,而且材料相當龐雜。因此,. y. Nat. sit. 以「文獻研讀與解析法」作為基礎,進而採用歸納法,將其詩歌及詩話的內. er. io. 容進行分類,並選擇與主題密切相關者,以相似的素材為依據,從中尋繹共. n. al. v. 同的原則,歸納普遍性法則,以進行分析論述,並試圖釐析袁枚詩歌中的主. i n C 要議題,此亦為本論文特別著重的研究方法。 hengchi U 三、主題分析比較法. 透過系統性蒐集及歸納出特定主題後,以袁枚詩歌作品中的「關懷意識」作 為研究主軸,根據「社會關懷」 、 「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等主題進行分 析與釐清。如此一來,袁枚詩歌整體面貌更為清晰,而且較能掌握袁枚詩歌 的內涵與特性,此對於理解袁枚的思維將更具啟發性。至於,袁枚在各個不 同階段所呈現的思維脈絡與風格變化,可透過此研究法更有層次地掌握他不 同的生命意蘊。. 4.

(13) 第壹章 緒 論 ─────────────────────────────────────────. 本論文分為袁枚的詩學主張及袁枚的詩歌內容兩大面向,進行探究袁枚 詩歌中的「關懷意識」:. 一、袁枚的詩學主張 袁枚的詩論除了強調詩歌的「情趣」外,對於「獨樹一幟」的詩作相當重視, 以凸顯「自我」觀點,另外,袁枚表達他對先天之才與後天學識並重的主張。 因此要成為一流的詩人,除了「情」為基本條件外,「才」、「學」更是將詩 人推往高峰的動能。具備「情」 、 「才」 、 「學」的要件者,必能創造優秀作品。. 二、袁枚的詩歌內容 (一)社會關懷. 立. 政 治 大. 學. ‧ 國. 袁枚站在百姓的立場書寫,反映百姓生活災禍頻仍,謀生不易,政治上則官 吏無道,弊端叢生。袁枚用心發掘社會問題的端倪與癥結,就其所見所聞記. ‧. 載於詩歌作品中。此外,上位者漠視「人才」的態度,同時是袁枚關懷的焦. n. al. er. io. (二)品藝題畫. sit. 獲得適當照顧外,且希冀社會呈現安和樂利的景象。. y. Nat. 點。袁枚除了指出社會政治充斥的問題,還積極地提出「治道」,期望人民. i n U. v. 清代的題畫詩相當盛行,不擅作畫卻能詩善文的袁枚,成為大家競相邀請並. Ch. engchi. 為畫題詩的人選。由於袁枚善於掌握畫作精神韻味,符合「品畫先神韻」 的論點,並建構其「神韻系」的題畫詩系列,內容則是藉畫「抒情言志」。 是以題畫詩儼然成為袁枚與他人的「對話平臺」,且可透過此表達其對「他 者」的關懷之情。 (三)生命觀照 袁枚從面對生命困境至獲得安頓,臻於自在通達之境,有其生命的進程。本 文對於其生命困境的感受,以及積極尋得安頓之法皆有所探究。由詩作中, 可窺見袁枚逐漸知天命的歷程,並了解「因緣」的作用;他積極「及時行樂」, 盡全力活出真情至性的自己。袁枚生命境界不斷提升,且愈來愈能隨順外在 的世界,隨順自己的心意,逐漸擁有「安適自得」的生命境界。. 5.

(14) 袁枚詩研究──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 第三節. 前人研究概況評述. 目前學界對於袁枚的研究成果十分豐碩,以下僅就與本論文關係較密切者, 分為「袁枚生平及詩學理論」 、 「袁枚作品研究」及「相關著作」三部分擇要評述。. 一、袁枚生平及詩學理論. 政 治 大 王英志《袁枚評傳》 為對袁枚生平、思想、作品與主張的綜合研究。書中 立 8. 從袁枚求學應試、當官至歸隱皆有詳盡探討,以至於袁枚的思想歸向、詩歌創作、. ‧ 國. 學. 詩學主張、古文觀、小說觀等皆有研究,對於整體掌握有相當助益。. ‧. er. io. sit. Nat. 此外,對《隨園詩話》中的采詩原則、內容也有所闡述。10. y. 王英志《袁枚和隨園詩話》9對袁枚生平、思想、詩話內容及影響皆有探究。. 司仲敖《隨園及其性靈詩說之研究》11對於袁枚家世、生平、交遊及思想皆. al. n. v i n 有論述。此書偏重於「性靈說」 C的探討,在性靈說的意義、淵源,甚至是內容上, hengchi U 乃至性靈詩說於形式上的主張皆有其看法。 張健《清代詩話研究》12共選七位詩論家作為研究清代詩話的代表。第五篇 〈袁枚論詩要義探究〉主要從性靈說的原理論、方法論、體裁論、作者論及批評 論,建構出袁枚的詩學理論,涉及的面向堪稱周延豐富。 8. 王英志:《袁枚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02 年 5 月). 9. 王英志:《袁枚和隨園詩話》 (台北:萬卷樓出版,1993 年 6 月). 10. 王英志認為一九九九條的詩話中,大部分皆有采詩,而且一條當中所采的詩動則三、四首,甚 至多達十多首詩,數量頗為可觀,因此可以透過所采的五千首以上的詩,了解當代詩風盛景, 以及對於袁枚思想的認識。. 11. 司仲敖:《隨園及其性靈詩說之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初版). 12. 張. 健: 《清代詩話研究》(台北:五湖圖書出版,1993 年 1 月) 6.

(15) 第壹章 緒 論 ─────────────────────────────────────────. 袁枚詩學理論的相關論文研究成果相當豐碩,周佩芳《袁枚詩論美學研究》 13. 針對袁枚性靈說的詩論進行研究,從性靈的定義、學說的提出、成立及當代的. 詩壇問題皆有所論及。另外,作者從文藝美學著手,檢視袁枚的詩學理論;作者 在研究袁枚詩論後,提出袁枚詩論中充滿「矛盾性」,同時具有「融合性」。. 沈玲《袁枚詩學思想述論》14主要針對袁枚詩學理論中性情、性靈的定義、 詩歌語言、創作理論、接受理論,乃至詩歌評論等部分進行研究。另外,對於繪 畫美學則以「神韻」作為論述基石,而園林美學以「美與善」作為治園標竿;至 於生態美學方面則特別強調「民胞物與」及「生態同情」的生態倫理觀。. 政 治 大. 鄭艷玲《公安三袁與袁枚性靈說的比較研究》15則從比較的角度著手,提出. 立. 公安三袁和袁枚皆視「性靈」為文學的本體,而且主張真情流露以及標榜創作者. 學. ‧ 國. 的獨特性;其差異為公安派的性靈以心學為基礎,較不重視學問;袁枚的性靈主 要以才性說作為基礎,著重天分與學問,並提倡「真」和「雅」的風格。作者從. ‧. 彼此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及提倡者的個性氣質等方面進行分析。此論文對公安. y. Nat. 三袁與袁枚的詩學主張予以較多釐清,讓讀者更清楚其間的相似性及差異性,對. n. al. er. io. sit. 研究性靈說發展脈絡的承繼與屬於袁枚個人的創新有所探究。. i n U. v. 李秋霞《袁枚與唐宋詩關係研究》16主要釐析袁枚的詩歌對唐、宋詩歌觀念. Ch. engchi. 的傳承與創新,並分析袁枚對唐、宋詩的態度,以及袁枚在走出唐、宋的詩歌後, 如何展現自己的獨創性。. 17. 王建生《袁枚的文學批評》 對於袁枚生平、文學批評、思想淵源有所探究。 此外,對於當代文壇上的桐城派、神韻派、格調派、肌理派、浙派、聲調派等的 文學批評皆有細緻著墨,且強調袁枚文學理論的特別風格。. 13. 周佩芳:《袁枚詩論美學研究》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14. 沈. 15. 鄭艷玲:《公安三袁與袁枚性靈說的比較研究》(新疆:新疆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2 年). 16. 李秋霞: 《袁枚與唐宋詩關係研究》 (江西:江西師大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 年). 17. 王建生:《袁枚的文學批評》 (台北:聖環圖書出版,2001 年 12 月). 玲: 《袁枚詩學思想述論》 (江蘇: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 年). 7.

(16) 袁枚詩研究──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 二、袁枚作品研究. 車振華《論袁枚散文》18表示袁枚的古文觀與詩學觀迥然不同,主張以古文 為標竿,力斥理學、時文及考據學。從文統、道統、法度、雅潔等方面,與桐城 派進行比較。此外,作者亦將袁枚的散文分為人物、抒情、議論、游記、小品及 尺牘等類型進行解析,從中了解袁枚散文的風格與特質。. 張麗華《論袁枚的性靈散文》19提及袁枚的性靈散文雖然佔的比重不高,但. 政 治 大. 是卻有其獨特內蘊。作者進一步表達袁枚的性靈散文在漢學、桐城派古文盛行的. 立. 時代,無論是在題材、形式乃至藝術表現上皆呈現出其獨特性,在文學、美學上. ‧ 國. 學. 具有一定的功能與價值。. ‧. 張申《《子不語》研究狀況及資料價值考證》20針對《子不語》的版本進行 考證,並對此書階段性研究作一整理。將《子不語》、《聊齋志異》與《閱微草. y. Nat. sit. 堂》等作橫向比較,同時將清代筆記小說的演變作一分析。作者認為《聊齋志異》. n. al. 不語》為「過渡」的作品,實不容忽視。. Ch. engchi. er. io. 是憤慨批判,《子不語》是冷酷揭露,《閱微草堂》則是理性糾正,作者強調《子. i n U. v. 關於袁枚詩歌研究,張健《袁枚詩新論》21對於袁枚詩歌作品相當首肯,認 為袁枚不僅是清代性靈派代表,且各方面造詣皆首屈一指。張健將袁枚的詩作分 為文哲、史地、藝術與動植物等類別進行研究,面向相當廣泛,對於袁枚詩歌的 掌握有所裨益。. 18. 車振華:《論袁枚散文》 (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 年). 19. 張麗華:《論袁枚的性靈散文》 (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3 年). 20. 張. 申:《《子不語》研究狀況及資料價值考證》(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 2008 年) 21. 張. 健: 《袁枚詩新論》 (台北:文津出版,2012 年 5 月) 8.

(17) 第壹章 緒 論 ─────────────────────────────────────────. 劉興仁《袁枚古體詩研究》22從自我抒懷、現實諷喻及自然書寫等三個主題 研究袁枚古體詩。作者認為袁枚的古體詩語言以平易為主,取材生活化,思想 表現出自由的精神。. 林純禎《袁枚詩中「趣」的研究》23對於袁枚詩中「趣」的產生,與時代 背景及袁枚本身的性格特質密切相關,因此讓「趣」無處不存在。作者從旅遊、 宴遊、閑情、遊戲與人生思想等方面,研究袁枚詩歌中與「趣」相關的範疇。 在藝術表現上,作者從立意、謀篇、意象及修辭等方面進行剖析,並回歸「性 靈」的主軸。. 立. 政 治 大. 賈君《袁枚詠懷古詩研究》24將袁枚詠史懷古詩分為君主、女性、英雄、忠. 學. ‧ 國. 烈、隱逸、文士、歷史人物等題材解讀,所涉層面廣泛。作者對於詠史懷古詩 藝術風格有所論及,並表示袁枚以七律七古見長,其具有翻新出奇、辭淺意深. ‧. 等特色。. y. Nat. io. sit. 25 孫紅梅《論袁枚的山水詩》 就袁枚山水詩的藝術方向,從語言、用典、白. n. al. er. 描等藝術形式進行辨析。再者,袁枚山水詩的表現形式以古體詩為主,並運用詩. i n U. v. 組充分顯現寬廣的內容。作者認為袁枚的山水詩具有「生趣」、「諧趣」及「奇. Ch. engchi. 趣」等特徵,並能回歸袁枚性靈詩學主張。. 楊淑玲《袁枚贈答詩研究》26,主要探究袁枚的贈答詩,從袁枚的官場省思、 友情、親情、生死及生命思考等,了解袁枚與當時文人的往來,建構以袁枚為中 心的互動平臺,而袁枚的形象因而更為清晰且多元。. 22. 劉興仁:《袁枚古體詩研究》 (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 年). 23. 林純禎:《袁枚詩中「趣」的研究》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 24. 賈. 25. 孫紅梅:《論袁枚的山水詩》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5 年). 26. 楊淑玲:《袁枚贈答詩研究》 (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 年). 君: 《袁枚詠懷古詩研究》 (陝西: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 9.

(18) 袁枚詩研究──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 27 結合詩論與詩作研究亦有相當成果,郭佳燕《袁枚詩論之實踐研究》 以袁. 枚詩學理論作為基礎,探討袁枚詩學理論的落實度。從袁枚的性情、人品、內 涵與識見等條件,分人、事、景、物,進行詩歌作品的研析,將袁枚的詩歌理 論與詩歌作品實踐作一細緻研究。. 張紹華《詩人之詩:性靈主題與袁枚詩歌的審美特徵》28闡述袁枚對其他詩 學理論的批評,主要以「性靈說」作為評判標準。此論文對袁枚的詠史懷古、 吟詠女性、吟詠山水,以及自嘲自贈的作品作一探析,並回歸袁枚性靈說主軸, 印證詩作與理論的統一性。. 政 治 大. 陳文新《袁枚的人生哲學──率性人生》29對袁枚的詩情與遊趣,乃至於說. 立. 文論史皆有所涉獵。以袁枚的《隨園詩話》、《子不語》、《續子不語》等作. ‧ 國. 學. 為評述基礎,用平易自然的筆調,將袁枚的思想、主張及行為融入其論述中。 筆調輕鬆自然外,又不失袁枚的核心思維,讀者能從中理解袁枚的行事風格,. ‧. 是一部通往袁枚內心世界的作品。. y. Nat. sit. 潘偉偉《性靈與休閑──袁枚自在生命的審美超越》30認為袁枚有「愛閑」. n. al. 生活情趣及山水之樂,並以此頤養性情及持續創作。. Ch. engchi. er. io. 的本性,追求個性自由、真我真趣,對於情欲秉持肯定態度外,同時享受居家. i n U. v. 王怡雲〈此心安處即吾鄉──論袁枚詩中的安頓之道〉31以隨園作為袁枚 「重起爐竈」的論述主軸,對袁枚從隨園的主體設計、硬體設備、隨處盡是花 木與空間佈置上觀之,袁枚有意讓隨園成為「安居」的空間。在隨園中袁枚享 受自在愜意的人生,其生活指標為「習靜」,是袁枚特意為自己建造「心為身 之主的地方」 ,居住於此,自由且不受外在羈絆。. 27. 郭佳燕:《袁枚詩論之實踐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0 年). 28. 張紹華: 《詩人之詩:性靈主題與袁枚詩歌的審美特徵》 (安徽:安徽師範大學學美學碩士論文, 2007 年). 29. 陳文新:《袁枚的人生哲學──率性人生》 (台北:揚智文化事業,1995 年 12 月初版一刷). 30. 潘偉偉: 《性靈與休閑──袁枚自在生命的審美超越》 (浙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2). 31. 王怡雲:〈此心安處即吾鄉──論袁枚詩中的安頓之道〉 ,《雲漢學刊》19 期(2009 年 7 月) 10.

(19) 第壹章 緒 論 ─────────────────────────────────────────. 三、相關著作. 霍有明《清代詩歌發展史》32對於清代初、中、後期的詩壇進行探究,所舉 詩家眾多,並作一概論說明,勾勒出清代名家的詩學理論及詩歌創作,對清代 詩壇的掌握深具助益。. 嚴明《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33從中國詩歌的型態、文化底蘊及批評方式談 起,就歷史縱軸研究中國的詩學,羅列各家代表作品,並著力於清代各家詩派. 政 治 大 學」的認識,尤其對明、清詩學脈絡的掌握與理解,有進一步的突破。 立. 的產生及主張。此書致力於梳理與辨證各派之間的關係,有助於對中國整體「詩. ‧ 國. 學. 嚴迪昌《清詩史.下》第三章〈袁枚論〉,34從詩史的角度詮釋「袁枚現象」. 尤其在詩歌史上,袁枚性靈說的貢獻、影響,論述頗多。. Nat. sit. y. ‧. 的意義、產生進程及呈現的文化內涵,同時探討袁枚對「名教綱常」的態度。. er. io. 35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 第二章〈明以前題畫. al. v i n Ch 的人物畫,魏晉六朝時期的畫贊,乃至於唐宋的題畫品評皆有所論述,對了解 engchi U n. 詩之演進〉,對於題畫詩的淵源有所探究,從戰國時期屈原的〈天問〉,漢代. 中國題畫詩的歷史脈絡,相當有裨益。. 32. 霍有明:《清代詩歌發展史》 (台北:文津出版,1994 年 11 月). 33. 嚴. 34. 嚴迪昌:《清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2011 年 11 月). 35.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5 年 4 月). 明: 《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年 4 月). 11.

(20) 袁枚詩研究──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2. i n U. v.

(21) 第貳章 袁枚的詩學主張 ────────────────────────────────────────. 第貳章. 袁枚的詩學主張. 袁枚,字子才,小字瑞官,號簡齋,又號存齋,浙江錢塘(今浙江省杭縣) 人,致仕後則居於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小倉山隨園, 1世稱隨園先生,晚年 自號隨園老人、倉山叟、倉山居士。生於康熙五十五年(西元 1716 年) ,卒於嘉 慶二年(西元 1797 年) 。袁枚歷經清朝盛世,為清代文壇極具分量的文學家,其 所關注的範疇相當廣泛,舉凡散文、小說、詩論、詩作等皆有建樹,且自成一格。. 政 治 大 遺》 ,收錄袁枚自二十一歲至八十二歲間的詩作, 共有四千四百多首,可謂相當 立 袁枚在詩歌創作上可謂不遺餘力,其作品《小倉山房詩集》及《小倉山房詩集補 2. ‧ 國. 學. 宏富,質與量皆臻一定水準,且其持續創作的精神,令人欽佩不已。除了《小倉 山房詩集》外,尚有《小倉山房文集》 、 《隨園詩話》 、 《子不語》 、 《隨園食單》, 3. 4. 5. 隨園是袁枚花三百兩白銀購買的園林,是東晉謝安的住宅,更是唐代李白十分嚮往的處所,. y. Nat. 1. ‧. 和趙翼、 蔣士銓 並稱乾隆三大家, 與紀曉嵐齊名,有「南袁北紀」之稱。. sit. 在清代是江寧織造隋赫德的住所,可能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的舊址,在歷史上可謂赫赫. er. io. 有名。袁枚購買此園林後,依任自然的原則進行修建,並命名為「隨園」 。袁枚則以隨園 作為「文學活動」的基地,王鏡容的〈從小眾到大眾: 「隨園」的文化圖景〉 , 《中極學刊》. al. n. v i n Ch 刊》19 期(2009 年 7 月) ;陳國雄的〈袁枚園林美學思想研究〉 e n g c h i U ,《理論月刊》7 期(2007 年)對此皆有所研究;而嚴迪昌於《清詩史.下》中言: 「隨園既成了南北詩人聚集的詩. 2 輯(2002 年 12 月) ;王怡雲的〈此心安處即吾鄉──論袁枚詩中的安頓之道〉 , 《雲漢學. 的『沙龍』 ,而且還辦起一個規模巨大的『詩廊』 。」參見嚴迪昌: 《清詩史.下》 ,頁 663。 至於,袁枚在隨園中的心境為何?在《隨園詩話補遺》卷三中透過其弟子梅冲為袁枚作詩 佛歌,言: 「間遊戲撒金蓮,急流湧退全其天。小倉山居大自在,一吟一咏生雲烟。』 」可 知作為袁枚退隱後居住的隨園,提供一個安居自在的空間,讓袁枚在此得以活出一個自在 且卓越的人生。參見《隨園詩話補遺》卷三,頁 639。 2. 3. 4. 5. 袁枚九歲即開始作詩,始終不輟,直到生命的盡頭,而《小倉山房詩集》中並未收納二十 一歲以前的作品。 趙翼(西元 1727 年-1814 年) ,字雲崧,號甌北,江蘇陽湖(今武進市)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進士,為清代著名文學家及史學家,以《二十二史劄記》享譽歷史學界,其近五千首詩亦 名聞於詩壇。 蔣士銓(西元 1725 年-1784 年),字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江西鉛山(今江 西省上饒市)人,清代翰林院編修、詩人。其詩題材廣,與袁枚、趙翼並稱乾隆三大家。 袁枚辭官後,即全力在詩文上耕耘,並廣交文人雅士,與蔣士銓、趙翼並稱為「江右三大 家」 。參見王運熙、顧易生主編: 《中國文學批評史.下》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5 年 5 月) ,頁 960。 13.

(22) 袁枚詩研究──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 自幼聰敏機靈、極具天分的袁枚,曾祖袁茂英是明代萬曆年間進士,曾任布 政使。但是好景不常,面臨家道不振的袁枚,他一心想提振中落的書香門第,光 耀門楣,再創顯赫家世。於是積極進取,在科舉考試上過關斬將,堪稱出類拔萃, 十二歲即中秀才,6一路通過鄉試,7乃至會試,8二十四歲為進士第二甲第五名。 接著,改翰林院庶吉士,可謂少年得志,掌院學士史貽直稱袁枚「通達政體,賈 生流也」,9對其十分肯定。袁枚取得進士之年又迎娶王氏,可謂雙喜臨門。 袁枚原本以為未來的人生將能平步青雲,「學而優則仕」,10經世致用的理想 幾乎水到渠成,未料,三年後竟因學習滿文不盡理想而無法留在翰林院,而「改 知縣江南,歷溧水、江浦、沭陽,調劇江寧。」11雖然仕宦期間做得有聲有色,. 政 治 大 亦遇事盡其能」 , 他於乾隆十二年(西元 1747 年)推薦提升袁枚為高郵州知縣。 立 對袁枚而言,這是一道曙光,唯天不從人願,硬生生地被吏部駁回,袁枚再次從 政績相當可觀,但畢竟無法符合其高遠的志願。兩江總督尹繼善12「知枚才,枚 13. ‧ 國. 學. 雲端跌落,無疑在平順的人生中,加注一道無可承受的挫折。他從〈改官白下留 別諸同年〉中云:「三年春夢玉堂空,珂馬蕭蕭落葉中……頃刻人天隔兩塵,難. ‧. 從宦海問前因。」14可窺得袁枚十分失落、不平的心境,與他當年所題〈舉京兆〉. sit. y. Nat. 的內容:「信當喜極翻愁誤,物到難求得尚疑。一日姓名京兆舉,十年涕淚桂花. io. n. al. er. 知。」15躍躍欲試,與想一展長才的心境相較,可謂天壤之別。然而,任誰皆沒. i n U. v. 6. 雍正五年(西元 1727 年) ,袁枚年十二。. 7. 乾隆三年(西元 1738 年) ,袁枚年二十三。. 8. 乾隆四年(西元 1739 年) ,袁枚年二十四。. 9. 中華書局編: 《清史列傳.文苑傳.袁枚》 (台北:中華書局出版,1962 年 3 月) ,頁 3。. Ch. engchi. 10. (宋)朱熹撰: 《四書章句集注》 (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 年 10 月再版) ,頁 190。. 11. (清)趙爾巽等纂修,楊家駱主編: 《清史稿.列傳卷二七二》 (台北 : 鼎文出版社,1981 年 9 月初版),頁 13383。. 12. 尹繼善(西元 1694 年-1771 年) ,參見《清史稿.列傳九十四》 : 「尹繼善,字元長,章佳 氏,滿洲鑲黃旗人,大學士尹泰子。雍正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高宗嘗謂: 『我朝百餘年來,滿洲科目中惟鄂爾泰與尹繼善為真知學者。』御製懷舊詩復及之。」官 至文華殿大學士,在政壇上具有一定分量。(清)趙爾巽等纂修,楊家駱主編:《清史稿. 列傳》,頁 10545-10549。. 13. (清)趙爾巽等纂修,楊家駱主編: 《清史稿.列傳卷二七二》,頁 13383。. 14. (清)袁枚著;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1993 年),頁 31。. 15. 袁枚〈舉京兆〉中書寫: 「信當喜極翻愁誤,物到難求得尚疑。一日姓名京兆舉,十年涕 淚桂花知。泥金挂壁春來早,賀客遮門月去遲。想見故園燈火夕,老親望眼正穿時。」 14.

(23) 第貳章 袁枚的詩學主張 ────────────────────────────────────────. 有料想到,袁枚面對不順遂的仕途,最後竟然選擇歸隱終老。. 袁枚深知自己的性格並不適合在明爭暗鬥、 「迎送」 、 「為大官作奴」16的官場 生活,此不僅會扭曲真性情,及壓抑創作才華,且與其政治理念背道而馳,於是 作出影響他一生的決定:辭官歸隱。17在《清史稿.列傳》中言:. 枚不以吏能自喜,既而引疾家居。再起發陝西,丁父憂歸,遂牒請養母。 卜築江寧小倉山,號隨園,崇飾池館,自是優遊其中者五十年。時出遊佳 山水,終不復仕。18. 政 治 大. 袁枚因「丁父憂歸,遂牒請養母」 ,決定徹底離開官場體制,從此過著隱居生活,. 立. 此為他一生的轉捩點。袁枚在歸隱之初並不順遂,19只能不斷自我調適,從他的. 學. ‧. ‧ 國. 詩作中隱約看出他心境的轉換。畢竟,無法在官場實現理想是人生一大憾事,但. sit. y. Nat. er. io. 參見《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一,頁 16。 16. 〈答陶觀察問乞病書〉中言: 「竊自念曰:苦吾身以為吾民,吾心甘焉。爾今之昧宵昏而犯. n. al. Ch. i n U. v. 霜露者,不過臺參耳,迎送耳,為大官做奴耳。」袁枚如此「卑躬屈膝」的為宦生涯竟然. engchi. 不是為百姓付出,而是「為大官作奴」 ,此與其為民的理念背道而馳,是以「辭官」勢在 必行。 (清)袁枚著;周本淳標校: 《小倉山房文集》卷十六,頁 1483。 17. 孫紅梅言: 「七年的官場生活讓袁枚深受折磨,因此決意不再受功名利祿的羈絆與無意義 的消耗生命,他執意歸隱。歸隱是謹慎、避禍的囚素。他是明智與隨意的縱合,一生與達 官顯貴保持良好關係,也是自己生存求得最好的保護。他『寧為權門之草木,勿為權門之 鷹犬』是明哲保身的態度。」參見孫紅梅: 〈淺談莊子的生死觀和人格定位對袁枚的影響〉 《綏化學院學報》25 卷 2 期(2005 年 4 月) ,頁 33。. 18 19. (清)趙爾巽等纂修,楊家駱主編: 《清史稿.列傳卷二七二》,頁 13383。 袁枚在歸隱之初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順利,一來因購買園林的花費龐大,二來為官時期並 沒有攢積積蓄,因此,經濟壓力接踵而至,一度陷入窘境。不過,袁枚很快地改善此問題, 一來租賃田地,二來賣文維持生活開銷,藉此他在文壇的聲望日漸提高,之後有相當多的 富豪之家請他寫傳記、墓誌銘,從中獲得相當的潤筆費。除此之外,袁枚將作品付印出售, 其作品在當時成為大家熱門的讀物,為袁枚的經濟開創出相當的基礎,不只改善經濟狀況, 同時創造出富足的生活,讓全家能在無虞的條件中生活。 15.

(24) 袁枚詩研究──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 20 因此讓他得以專注於文藝創作,並將自己推向清代文壇高峰。 《清史列傳》中. 對袁枚評述道:「枚仕雖不顯,而備林泉之清福,享文章之盛名,百餘年來無及 者。」21袁枚雖未能在仕途上一展長才,但他轉而將畢生之力投注在詩文及詩論 上, 「官退詩偏進」,22道出袁枚轉換跑道後的詩歌成就,並在文壇上具有不可撼 動的地位。. 擁有盛名且長壽的袁枚,相當積極經營人際網絡,他廣交名士權貴,23其一 20. 袁枚無法在官場上發揮長才、實現理想是人生憾事,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袁 枚因此成就其卓越的文藝造詣,張麗麗認為袁枚能有如此卓絕的表現,是基於退在該退的. 政 治 大. 時機點上,他說: 「朝廷不希望士人有過多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抱負之際,也適時退在士人 對國家與社會建設事業淡去了參與熱情的時候,失落的雄心與高揚的才情化為『好貨好色』. 立. 式的個性,而這些在不觸及統治者的利益之前,都是被默許的,甚至是統治者所贊許的。」 又言: 「遠離仕途的詩人卻彷彿擁有了某種幸運,他們終於一定程度上地逃脫了這種種束. ‧ 國. 學. 縛,而被壓抑的性情急需一個出口,他們需要一種與侍從文人迥然不同的抒寫方式。」袁 枚的性靈詩即應運而生,而且在詩壇造成轟動,影響既廣且久。參見張麗麗: 〈清代漢族. ‧. 士人認同的發展與清詩轉變的關鍵──從王士稹「神韻」詩到袁枚「性靈」詩〉 , 《貴州民 族研究》34 卷 1 期(2013 年) ,頁 169-173。另外,潘務正則認為袁枚由庶吉士外放,對. sit. y. Nat. 袁枚性靈詩的助益頗大,他說: 「外放知縣,脫離了翰林院制度對其詩歌理論與創作的束 縛。……將詩歌由抒寫上層官員道德情懷,維護社會統治,轉變為傾吐普通文人及市井民. io. al. er. 眾真誠獨特的感受,契合下層士子表達需求,獲得更大的市場。」袁枚能在文壇佔有重要. n. v i n Ch 形成〉 ,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41 卷 2 期(2013 年 3 月) ,頁 207-208。 U i e h n gc 中華書局編: 《清史列傳.文苑傳.袁枚》 (台北:中華書局出版,1962 年 3 月) ,頁 3。 地位,就某種程度而言是拜「外放」所賜。參見潘務正: 〈庶吉士外放與袁枚性靈詩學的. 21 22 23. (清)袁枚著;王英志主編: 《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四,頁 62。 友朋滿天下的袁枚,所交往的對象主要有文人、名臣、畫家及戲曲家等。在文人互動上有 張問陶、洪亮吉、吳敬梓、杭世駿、樊明征、李懷民、李憲喬、李憲暠;與名臣互動的有 福康安、和琳等等;與畫家互動的則以揚州八怪為主;戲曲家以楊潮觀、王文治、徐爔等 為主;此外,還有乾隆三大家中的趙翼、蔣士銓等等。對於袁枚交游的相關研究相當多, 僅羅列如下的著作:王英志的〈結交揚州八怪──袁枚紀事之四〉 , 《文史知識》2 期(1999 年) ;王英志的〈袁枚與趙翼交遊考述〉 ,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8 卷 1 期(2002 年 3 月) ;王英志另一篇: 〈袁枚與揚州八怪交誼考述〉 ,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 》6 卷 1 期(2002 年 1 月) ;杜桂萍: 〈論袁枚與乾嘉戲曲作家的交往〉 , 《學 習與探索》6 期(2009 年) ;鄭幸: 〈袁枚佚劄四通考述──兼及袁枚丶楊芳燦交遊考) 〉 ,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期(2008 年 11 月) ;石玲: 〈袁枚與高密派:乾隆 時期詩學流派的交融與分野〉 , 《文藝研究》6 期(2004 年) ;徐豐梅: 〈袁枚、杭世駿交遊 考論〉 ,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4 卷 4 期(2004 年 7 月) ;張麗生: 〈樊朋征與吳敬梓、袁枚 交遊考論〉 , 《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 期(1995 年) ;王煒;張紹華: 〈鬱鬱懷古 16.

(25) 第貳章 袁枚的詩學主張 ────────────────────────────────────────. 生活得精彩,令人欽羨不已。他不斷體驗全然不同的經歷,並另闢蹊徑走出自己 的路,讓世人看到一個全新的袁枚。. 24 袁枚退出官場後則義無反顧投入文壇,積極創造「立言」的機會, 他突破. 當代詩壇的困境與阻撓,建立自己的「性靈」詩歌學說。 25袁枚實踐詩學理論, 不僅強調「性靈」 ,更以「性靈」作為詩歌品評的依據。 《清史稿》如是記載: 「天 才穎異。論詩主抒寫性靈,他人意所欲出,不達者悉為達之。士多效其體。」26. 心. 浩歌寄惆悵──由袁枚詠史懷古及人際交遊詩作看其詩意個性〉 ,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12 卷 6 期(2012 年 12 月)等等,對於袁枚與交往的對象皆有所研究。 24. 政 治 大. 代亮在〈袁枚詩歌中的書齋趣味〉中,袁枚辭官後於文壇全力以赴,乃基於在「三不朽」. 立. 中,其對「立言」是較有機會達成的,袁枚焉能放棄此唯一的機會?代亮言: 「傳名後世 的手段,不外立德、立功與立言。袁枚風流不羈,在生前即受士林譏議,與立德的標準相. ‧ 國. 學. 悖;他又早早脫離官場,逍遙物外,失去了立功的機會;三門之中唯有立言尚有可能。而 立言中的詞章 與袁枚天性最為接近,對於這一點他也心知肚明,……認定詞章中的詩文 創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立足點。」參見代亮: 〈袁枚詩歌中的書齋趣味〉 , 《哈爾濱師. ‧. 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5 期(2011 年) ,頁 79。 25. y. Nat. 強調情感、獨創,反對傳統教條的「性靈說」 ,其產生的時代背景,詩壇各派林立,各持. sit. 己見,主要有「神韻」 、 「格調」 、 「肌理」各派,由於學界對於此相關研究已相當豐富且詳. er. io. 細,因此筆者僅作略述。首先,清初詩壇最具影響力者為王士禎(西元 1634 年-1711 年) , 活躍詩壇,甚至影響至海外。其提倡「神韻說」 ,在創作上以王維、孟浩然等作品作為標. n. al. Ch. i n U. v. 竿,理論上以司空圖及嚴羽作為目標,講究意境高遠、 「清澄淡雅」風格,音節清亮,強. engchi. 調作品具有言外之味方為上品。袁枚對他有「才力薄」之評論;沈德潛(西元 1673 年-1769 年)力主「格調說」 ,以「宗唐黜宋」為主,秉持「溫柔敦厚」的詩教觀,標舉杜甫、韓 愈的「鯨魚碧海」 ,其弊為「虛張聲勢」 ,樊美筠對沈德潛的評論如下所言: 「政治意味和 說教味都過於濃厚,而缺乏風情和性情」 ;至於,翁方綱(西元 1733 年-1818 年)以學者 的身分提倡「肌理說」 ,與漢學關聯緊密,以「學問典故」作為詩學的主軸,容易將人的 真實性情及創作力抹殺,詩壇則呈顯出沉悶停滯之風氣。樊美筠認為「格調說」及「肌理 說」皆是「詩歌發展的一個誤區。」面對清代的詩壇熱鬧非凡,樊美筠言: 「表面上雖呈 一時繁榮之象,實際上詩歌已經步入了死胡同,人們日益遠離為詩之道。」袁枚的「性靈 說」與此三派正統詩學及「宗唐學宋風氣」 ,可謂涇渭分明,因此,當袁枚提出「性靈說」 之時,在清詩壇開創新局面,同時,面對詩壇眾多其他派別的嚴酷考驗則無可迴避。要在 清詩壇上獨樹一幟、佔一席之地的挑戰性極高。參見王運熙、顧易生主編: 《中國文學批 評史.下》 ,頁 898-962;樊美筠: 〈袁枚美學思想管窺〉 , 《廣東社會科學》3 期(2000 年) , 頁 139-144。 26. (清)趙爾巽等纂修,楊家駱主編: 《清史稿.列傳卷二七二》,頁 13383。 17.

(26) 袁枚詩研究──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 可知袁枚論詩力主「性靈」,且貫徹「性靈說」。鄒華秀在《袁枚性靈說之美學 研究》中,認為袁枚是「從根本上扭轉了清中葉迎合統治者尊儒重道文化政策 的雅正的、御用色彩鮮明的、倫理本位的詩風。」27自始至終,不曾改變過他對 學說的堅持。. 袁枚「性靈說」的理論其實是前有所承,他在作品中曾提及六經、論、孟, 及魏、晉、六朝等時期的作品對其性靈說皆有所啟發。其詩論淵源可追溯自鍾嶸、 袁宏道等,對他有深切的影響。28由是可知袁枚受多方薰陶,使「性靈說」成為更 完整的體系。鍾嶸於《詩品》中曾言:「〈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幽思,言 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29雖然「性靈」一詞在六朝時期即已出現,但是當. 政 治 大. 時對於「性靈」一詞純粹指「性情」而言,與晚明時期對「性靈」的理解大相逕. 立. 庭。吳根友於〈簡論晚明以降諸「性靈」說〉一文中,釐析晚明時期對「性靈」 30. ‧ 國. 學. 一詞還有「作家個性、思想家的個性與獨到之見」等多方的指涉。. ‧. 袁宏道則於《袁中郎全集.敘小修詩》中強調: 「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31. 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 且言: 「情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水東注,. y. Nat. sit. 令人奪魂。」32若從直接證據的立場觀之,袁枚的作品中並未提及性靈說是承繼. er. io. 明代袁宏道的主張。但是就袁枚性靈說的內容觀之,是承繼詩歌「主情派」的傳. al. n. v i n Ch 是以,從彼此表達的精神觀之,袁枚「性靈說」上有所承,他將公安派「獨抒 engchi U. 統脈絡,及晚明求真、重個性的文藝思潮,在精神上則是與袁宏道的主張相通。 33. 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發展為更完整的詩學理論。34嚴明對於此現象有所分. 27. 鄒華秀:《袁枚性靈說之美學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6 年),頁 3。. 28. 司仲敖: 《隨園及其性靈詩說之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初版) ,頁 89。. 29. (南朝梁)鍾嶸作,曹旭集注: 《詩品集注》 (上海:上海古藉出版,1994 年 10 月) ,頁 123。. 30. 吳根友: 〈簡論晚明以降諸「性靈」說〉 , 《船山學刊》3 期(2012 年) ,頁 139。. 31. (明)袁宏道: 《袁中郎全集.袁中郎全文鈔.序文》 (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 年 10 月) , 頁 2。. 32. 袁宏道: 《袁中郎全集.袁中郎全文鈔.序文》 (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 年 10 月) ,頁 2。. 33. 吳根友: 〈簡論晚明以降諸「性靈」說〉 ,頁 135。. 34. 張葆全言: 「袁枚談性靈,固然是發揚明代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進步傳統, 但卻有所發展。」參見張葆全: 《詩話和詞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 1 月 1 版),頁 101。 18.

(27) 第貳章 袁枚的詩學主張 ────────────────────────────────────────. 析,他說:「從袁宏道到袁枚,一直貫穿著對『性靈』、『性情』的時間性領悟, 這反映出他們對『人』的價值思索方面的新覺醒。從晚明文人到袁枚,生命的自 覺意識不斷加強」,35吳根友則論及:「袁枚在理論上更加自覺地追求詩歌的藝術 性,要求將詩歌、文學的思想內容、感情的真實性、獨特性與詩歌、文學形式的 完美結合起來。」36且進一步論述道: 「袁枚在文學藝術的繼承與創新的問題上, 他提出了比袁宏道更為明確、更為辯証的觀點。」37性靈學說因而得以在此氛圍 中,更全面、有系統地發展,並將人的自主性推向更高的層次。. 袁枚對於公安派的思潮有所吸收外,並提出袁宏道不足之處,在《小倉山房. 政 治 大. 尺牘.答朱石君尚書》卷九中言: 「吾家中郎治行可觀,若論其文章,根柢淺薄, 龐雜異端。」38袁枚認為袁宏道主張雖然有一定的成效,但卻批評其文章內容既. 立. 淺薄,又雜亂不知裁剪,甚至用「異端」來形容,此誠如段宗社所敘述:「只講. ‧. ‧ 國. 學. 39 性情之真而不講藝術之巧」, 正是袁枚對於公安派的修正。. 至於性靈說的內涵為何?如何詮釋性靈?在袁枚作品中並未清楚解釋,是以. y. 40. Nat. 眾多學者試著為「性靈」詮釋,在《履園叢話.卷八》言: 「性靈,即性情也。」. sit. 此外,劉若愚著《中國文學理論》中表述: 「性情是指一個人的一般個性,而性. n. al. er. io. 靈是指一個人天性中具有的某種特殊的藝術感受性 」;41王運熙及顧易生主編的. i n U. v. 《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則云: 「『性』即性情、情感, 『靈』有靈機、靈趣等意思。……. Ch. engchi. 性靈即『性情』與『靈機』的結合,而以前者為主」;42郭自虎則言:「性靈包含 與『靈機』兩方面的內容,二者應是有機融合在一起的」 ;43筆者則較贊同張健之 35. 嚴明: 《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年 4 月一刷),頁 411。. 36. 吳根友: 〈簡論晚明以降諸「性靈」說〉 ,頁 136。. 37. 吳根友: 〈簡論晚明以降諸「性靈」說〉 ,頁 136。. 38. (清)袁枚著;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尺牘》卷九(江蘇:江蘇古籍出版, 1993 年 9 月),頁 182。. 39. 段宗社: 〈 「性靈」說與詩法論──論袁枚詩學的綜合向度〉 ,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 》41 卷 1 期(2012 年 1 月) ,頁 101。. 40. (清)錢泳撰、張偉點校: 《履園叢話》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9 年 12 月) ,頁 205。. 41.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 《中國文學理論》 (台北 : 聯經出版,1985 年 8 月) ,頁 175。. 42.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 《中國文學批評史.下》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5 年 5 月) ,頁 960。. 43. 郭自虎: 〈白話與性情──從元白詩派、性靈派至新文學白話詩歌之走向〉 , 《文學評論》3 19.

(28) 袁枚詩研究──以社會關懷、品藝題畫及生命觀照詩作為主 ─────────────────────────────────────────. 言,他在《清代詩話研究》中有所釐析:「性靈亦有二義,有時與『性情』完全 相同,其中的『靈』意為心靈、靈魂。有時則指才與情,其中的『靈』意為靈巧、 靈慧或靈妙,乃才之代字。」44以上所舉關於性靈的解釋,相當多元且各持己見, 尚無定論,可以得知袁枚的「性靈說」詩論觀內容豐富、層面廣泛,可詮釋的空 間深具彈性。. 然而,袁枚所展開新的詩學風氣,為何能在詩壇佔一席之地?張麗麗為此提 出見解,如下所言:「袁枚及其『性靈說』能夠生逢其時,正是由於清代統治者 提供了一個文化認同高度統一、幾乎使人窒息的背景,森嚴而爛熟的官場,士人. 政 治 大. 被壓抑的性情和才華急需一個不同於廟堂文學的出口,袁枚的『真』因此為人追. 立. 捧。」45至於袁枚性靈說的內容為何?在《隨園詩話》中關於詩學理論的闡釋可. ‧ 國. 學. 謂相當多元且豐富,而「性靈說」詩學理論核心是由真情、個性、詩才三大要素 46 交織而出, 主要內涵為此三大元素的結合。本章以袁枚的《隨園詩話》作為研. ‧. 究其詩學理論的主要依據,並佐以《小倉山房詩集》及《小倉山房文集》,希冀 將袁枚詩學理論的面向與精神更全面呈顯,期能更了解其創作根源。是以,本章. y. Nat. n. al. er. io. 的詩學理論。. sit. 從「講求情趣」、「強調著我」及「注重才學」等三方向進行探討袁枚「性靈說」. Ch. engchi. i n U. v. 期(2011 年) ,頁 110。 44. 張健: 《清代詩話研究》(台北:五湖圖書出版,1993 年 1 月),頁 265。. 45. 張麗麗: 〈清代漢族士人認同的發展與清詩轉變的關鍵──從王士稹「神韻」詩到袁枚「性 靈」詩〉 ,頁 173。. 46. 王英志對於「性靈說」予以解釋: 「從詩歌創作的主觀條件的角度出發,強調創作主體必 須具有真情、個性、詩才三方面要素。在這三塊理論基石上又生發出:創作構思需要靈感, 藝術表現應具獨創性並自然天成;作品內容以抒發真情實感、表現個性為主,感情等所寄 寓的藝術形象要靈活、新鮮、生動;詩歌作品宜以感發人心、使人產生美感為其主要藝術 功能等藝術主張。」 「性靈說」 的理論核心為詩歌創作的主觀條件,並特別強調創作主體 需具備真情、個性與詩才三大元素。在作品的內容上,則以抒發真情實感,並表現出個性 為主軸,而在詩歌的作品上則須感發人心。參見王志英: 《袁枚和隨園詩話》 ,頁 71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ecause Feng used “Yuan-Yuan Tang” so often in the titles of his prose works, most scholars labeled “Yuan-Yuan Tang” as the unified symbol of Feng and the term “Yuan-Yuan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 name common laboratory apparatus (e.g., beaker, test tube, test-tube rack, glass rod, dropper, spatula, measuring cylinder, Bunsen burner, tripod, wire gauze and heat-proof

• Tactics: the art of organizing an army, and using weapons or military units in combination against the enemy in military encounters.. • Operational art: a component of military

Algorithm Design Methods Divide & Conquer for Sprout 2014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refore,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sangha of Kai Yuan Monastery to have a look at the exchange of Buddhist sangha between Taiwan and Fukien since 19th century as well as the

-Take intellectual circles , Take intellectual circles , Take intellectual circles , hua Take intellectual circles , hua hua hua yuan yuan yuan street , yuan stre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