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藉人物圖像寄懷

二、 生活感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6

潯陽江上水,客過便情生。楓葉雖無影,琵琶尚有聲。

花開雙蓓蕾,酒飲一經程。不忍匆匆別,題詩記姓名。41

潯陽江頭在白居易詩中為送別之地,難怪路過此地的袁枚,情感自然湧現。然而,

該如何釋放激動澎湃的心緒?畫面上,雖然呈顯「楓葉雖無影」,但畫中彷彿傳 來陣陣琵琶聲,因此多情的袁枚不自覺為琵琶女感到傷悲,讓人一同陷入「天涯 淪落人」的思緒中。袁枚對於潯陽江頭此行,實在「不忍匆匆別」,於是為此留 下題畫詩。此首詩不僅呼應白居易〈琵琶行〉,也增添幾許屬於袁枚的心思,並 為那一場別離譜下依依離情。

二、 生活感悟

袁枚常藉由人物圖像抒發生活感悟,其中包含懷抱的人生志向及體會到的人 生哲理。就人生志向而言,在〈〈枕劍圖〉為李開周作〉此首詩中,袁枚對於枕 劍者的「英雄志向」予以描摹:

落魄江湖兩鬢秋,男兒未報是恩仇。夢中怕忘英雄事,權取青龍當枕頭。42

飲罷荊軻酒一觴,夜深金電繞空床。橫陳與子甘同夢,只有當時聶隱娘。43 圖中主角為何要「青龍當枕頭」?只因擔心遺忘其英雄事,是以男兒需時時惦記 著心中未報的仇恨,連睡覺時也得隨時保持警戒,而枕頭下的劍儼然是見證者。

袁枚更是語重心長地說道,想必是同有仇恨未報的聶隱娘方為他的知音。因此枕

41(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三十七,頁 921。

42(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十七,二首之一,頁 354。

43(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十七,二首之二,頁 35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劍者需有一股永不放棄的意志力,且需向荊軻、聶隱娘看齊,方能完成心中的 豪情壯志。

在題〈徐朗齋〈投筆從軍圖〉〉中,袁枚將投筆從戎者未來遠大願景點出:

孝廉船一隻,落第去從軍。投筆千兵捧,高歌萬馬聞。

甘、陳初學武,隋、陸本能文。聽說燕然石,銘功正待君。44

抄書維生的班超,家境清寒且需奉養母親,但微薄薪俸與其志氣不相稱,他曾言:

「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閒 乎?」45便毅然決然投筆從戎。在袁枚筆下,投筆從軍者往往在科場表現不盡理 想,是「落第去從軍」,然而,誰能在燕然石上留下姓名呢?袁枚在詩末點出答 案,即「銘功正待君」,此給予從軍者正面肯定。無庸置疑,從軍之舉受袁枚相 當的認同,此根源於從軍者能直接保衛家國,是以備受袁枚青睞。

至於,袁枚的人生志向如何?在〈題〈黃粱夢枕圖〉〉此詩中已充分表明:

非因非想夢難通,人有心情各不同。我過邯鄲曾有夢,夢攤書卷萬花中。46

黃粱夢是廣為流傳的故事,然而,袁枚在題此幅〈黃粱夢枕圖〉中表達自己的黃 粱之夢,不是追求發達顯榮,竟是「夢攤書卷萬花中」。不難想像,自幼即是愛 書之人的袁枚,心中最理想的夢境則是置身於書海之中。此詩「藉題發揮」,且 呼應〈對書嘆〉之詩:「我年十二三,愛書如愛命。每過書肆中,兩脚先立定。

苦無買書錢,夢中猶買歸。」47此證明袁枚是一位愛書成癡之人,而書本早已與 他的生活無法分割。他更將書籍當成生命般看待,且始終對書本有不變的熱情,

並昭告其生命不能沒有書本的相佐。

44(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三十六,頁 896。

45 典出(南朝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後漢書.班超傳》卷四十七(台北:鼎文出版,188 年 4 月),頁 1571。

46(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二十五,頁 513。

47(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三十二,頁 76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8

在寫真小照中,袁枚則運用不同筆法,呈現出獨立山中老者的性格特徵,更 透過此表明自己的志向,在〈題葉花南庶子〈空山獨立〉小影〉中言:

先生畫一叟,獨立空山中。……物高影自孤,人高境自空。有時仕於朝,

獨擊虞廷鐘;有時使於外,獨揚先王風。今乃予告歸,立教教江東。

所佩必芳草,所撫必喬松。題像獨命我,不肯交凡庸。我亦自立者,

愛獨不愛同。含笑看泰、華,請各立一峰。48

吳佼融於《袁枚的思想探源》中曾言:「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個性差界,主張充分 張揚人的個性。」49此思想反映在袁枚的著作中,則強調作品需具備獨特風格,

才能臻於出凡入聖之境。袁枚在此詩中更強調其理念,即「愛獨不愛同」,石玲 認為此思想意謂著詩人特意凸顯「自覺的個性意識」;50同樣地,創作要如同泰山、

華山般各具風格。作品一旦獨樹一幟,自成一家,自能展現神采,且長久流傳。

另外,在〈黃信生〈獨立圖〉〉中表露出袁枚的人生志向:

……我友信生子,清才老吳、楚。瘦削若植鰭,飄飄欲霞舉。偶畫〈獨立圖〉,

四顧無儕伍。敢希魏裴俠,高標立天府?庶幾唐杜陵,蒼茫詠詩苦。

我亦孤詣人,蹲然手獨舞。平生所知交,落落均堪數。……51

外形削瘦飄揚的黃信生,一生愛民如子且爲政清廉,號稱獨立使君,並以位居高 官仍不失志節的北魏裴俠為榜樣;再者,以憂國憂民的杜甫為標竿,期望自己持 有志節,即使孤獨一世也甘之如飴,從詩中可見袁枚短短數語已將黃信生的節操 展露無遺。黃信生所繪的〈獨立圖〉中的主角,除了獨立者自己外,並沒有相依

48(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二十,頁 409-410。

49 吳佼融:《袁枚的思想探源》(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 年),頁 153。

50 石玲:〈承遞與開啟:袁枚詩歌的過渡意義〉,《山東師範大學學報(入文社會科學版)》47 卷 5 期(2002 年月),頁 42。

51(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二十五,頁 5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相伴之人,是孤獨且堅持志節之人,而畫中人物與畫家的性格可謂交相輝映。是 以,袁枚以唐代杜甫與北魏裴俠的風範,烘托黃信生的操守,52並凸顯圖中人物 的格調。在詩末袁枚透露自己願意加入此行列,由此看出袁枚卓然不群的性格。

此首題畫詩不只將畫面的核心元素呈現,且將畫者的性格融入詩中,更是結合詩 人自己的人生理念。53

袁枚在〈題〈我我圖〉〉一詩中,透過自我的畫像,表述自己的人生哲理,

詩言:「以指喻指理易得,以水洗水水更潔。達人了此善者機,把鏡相看似相識。

鏡外之我未必真,鏡中之我聊效顰。世間除却青銅巧,面目如君有幾人?」54詩中 袁枚以「鏡中之我」與「鏡外之我」作比較,試圖找出真正的我。鏡中的自己與 真實的自己雖然極其相似,但是袁枚卻說:「鏡外之我未必真」,讓人不禁思索

「真我」究竟為何?「畫中之我」因此變得既熟悉卻又陌生,然而,誰又徹底認 識過真實的自己?

除此之外,袁枚總能將看似平凡無奇的畫面,寓相當深切的人生哲理,在〈題 沈秀才〈洗硯圖〉〉中留下令人反覆思索的意味:

伯時好洗玉,倪迂好洗桐。先生獨洗一片硯,所好與古將無同。先將取硯法,

部居別白言其略:旋作〈洗硯圖〉,命丹青手相描摹。梧桐之陰五月涼,

先生科頭意若忙。呼九硯來如賜浴,奚奴次第投滄浪。參之太史著其潔,

此意毋乃通文章?我聞楮先生、管城子,一齊大笑為君喜。硯上之塵尚且無,

胸中之塵可知矣!55

52 張健:《袁枚詩新論》,頁 216。

53 雖言「獨立」,其實作品已成為詩人與畫家的平臺,此道出彼此的共通處,並始終堅持個人的 理念,可見袁枚對於個人心志的堅持。

54(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卷三十二,頁 798。

55(清)袁枚撰,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小倉山房詩集補遺》卷二,頁 97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0

此首詩一、二句先從歷史上有特殊癖好的名人著手:北宋李公麟熱衷清洗所珍藏 的玉器;56元代倪瓚則對桐樹情有獨鍾且喜愛清洗桐樹,57袁枚接著表明洗硯如同 洗玉及洗梧桐般,由此凸顯出沈秀才對於硯台的喜愛之情。其特意拿下帽子並一 一為硯石清洗,使得硯台潔淨無比且一塵不染。然而,袁枚話鋒一轉,言:「硯 上之塵尚且無,胸中之塵可知矣」,袁枚由硯石上看得見的塵土,聯想至「胸中」

看不見卻存在的塵埃,是否能與硯上的灰塵一併洗去?如此構思經由袁枚巧妙 安排,自然流露出屬於袁枚的人生哲理。

在袁枚的觀念中,為官、養身及養心之理本一體,而且能從耕作中領悟人生 哲理,他於〈題朱南湖觀察〈學稼圖〉〉中,對此有所論述:

作官須作大司農,作家須作積穀翁。養民養身原一事,世間達者惟朱公。

先生再仕心再化,轉漕東南更學稼。……我與公交三十年,知公種得好心田。

有兒肯構堪終畝,有歲常豐可信天。前年被逮長安道,鐵鎖鋃鐺公不惱。

有如飛雹過良苗,轉使疾風知勁草。從此行行總順帆,好風好雨住江南。

一言我恰低聲問:官味何如穀味甘?58

詩言:「養民養身原一事」,由於在田野耕作學的不只是耕種,還有養身及養心,

方能安住漂泊不定的心。由於朱南湖再度踏入仕途,他學起耕稼之事,為的是強 化其「心田」。官場上的風風雨雨如耕稼上「飛雹過良苗」,得耐得住各式各樣 的磨練,讓「心田」茁壯,才能一一通過考驗。最後袁枚輕輕提問:「官味何如 穀味甘」,當官的滋味與耕稼的滋味兩相比較,唯有擁有好心田,方能體會其中 的真滋味。畢竟,早已嘗過為官況味的袁枚,提此問題,更耐人思索箇中道理。

此外,從觀看耕種一樣可「悟物性」,袁 枚 於〈李竹溪〈觀稼圖〉〉此首

56 李公麟(西元 1049 年-1106 年),字伯時,號龍眠居士,為北宋畫家,其收藏名物相當有名,

蘇東坡曾建議李公伯將馬台石雕成池子狀,可將所珍藏的玉器放置其間洗滌,命名為「洗玉池」,

蘇東坡曾建議李公伯將馬台石雕成池子狀,可將所珍藏的玉器放置其間洗滌,命名為「洗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