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排華浪潮下澳門的東南亞移民

第二章 澳門緬甸華僑的移入過程

第四節 排華浪潮下澳門的東南亞移民

澳門本是香山縣所屬的一個漁村,自 1530 年代開始,澳門開始成為一個貿易港 口,只准外國商船臨時停泊,不准商人上岸居住。(黃鴻釗,2010:128)在 1550-

1560 年代,澳門的總人口數只有 400-500 人,(鄭天祥等,1994;黃啟臣等,1994;

古萬年等,1998:8)從澳門數百年的人口發展史看,澳門是一個移民為主的都市。

(黃漢強等,2003:Ι)

澳門因葡萄牙人的到來,在政策影響下成為以澳門為中心的國際貿易中轉港口,

也促成澳門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下「南方的門」。(李紅,2005:249)在葡萄牙人經營 下,以澳門為中心建立澳門與東南亞的貿易網,以廣東人為首的華僑多從澳門出洋,

成為中國人移民國外、出洋留學和海外貿易的主要口岸,如 17 世紀中期,在澳門出 生的鄭瑪諾出洋留學後回到澳門,19 世紀中期,廣東省出生的謝清高的《海錄》記 述他多年在海外從事貿易,最後定居澳門的經歷。(黃鴻釗,2010:129;黃鴻釗,

2009:90;謝清高,2002:1)

20 世紀以後,約 1920-1930 年代,已經有南美洲華僑選擇在退休後到澳門定居,

人數約為 240 人。(林清風等,2005:208、95;黃鴻釗,2010:132)至 1960 年代,

東南亞一些國家政局動蕩,排華事件層出不窮,華僑被迫離開僑居地,部分選擇來 澳門定居。最先是印尼華僑,他們先後在 1966-1967 年,有 5000 多人到澳門定居,

印尼華僑聚居在雅廉訪和提柯22區。緬甸排華至 1972 年到澳門定居的緬甸華僑有近 萬人,主要居住在三盞燈、新橋一帶。1970-1978 年,從柬埔寨發生政變開始至高

22 提是指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提督馬路)(Avenida do Almirante Lacerda),柯是指高士德大馬路

(Avenida de Horta e Costa,前稱柯高大馬路)。

32

棉統治柬埔寨期間,有 8000 名柬埔寨華僑逃到澳門,多聚居在黑沙環、馬場一帶。

1975 年,東帝汶被印尼軍事占領,少數華僑移居澳門。(圖 2-3)(黃鴻釗,2010:

130-132;林清風等,2005:183、260-262、276、315-316)

1960 年代,中國很動亂,香港去不了,所以很多緬華來到澳門,有些 在澳門居住幾年後再移居美國、加拿大等地。(CM1:2013/4/12)

圖 2-3 1960-1980 年代初澳門半島華僑聚居分布圖

底圖來源: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地圖繪製暨地籍局,1996-2012;2011 年人口普查初步結果,

2011:11;http:

//censos.dsec.gov.mo/Census2011GIS/index.html?config=apps/zh_TW/config.xml&ver=1.0.1,2012 年 11 月 14 日瀏覽

公尺 1 緬甸華僑 2 印尼華僑

1 2

新橋區

3

馬場

黑沙環

3 柬埔寨華僑

33

實際上,澳門受葡萄牙統治百多年以來,一直沒有居留制度的限制,遷入澳門 是件相當簡單的事情,至 1956 年由葡萄牙制定的第 40610 號(Decreto-Lei no.40610)

法令中才有簡短規定。隨着澳門的經濟、社會、人口的發展和增長,特別是來自中 據 1981-1991 年澳門人口年均增長率為 3.9%,從 1992 年-1997 年為 2.7%,1998 皮書》。http://big5.china.com.cn/ch-book/2010-12/23/content_21603080.htm,2012 年 10 月 6 日瀏覽。)

25 1974 年開始,回到中國各省市升學的僑生、回到雲南、廣西、廣東和福建等省華僑農場定居的緬 甸歸僑,中國僑務政策允許他們移民澳門。(林清風等,2005:161)1978 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放寬 居民出境條件,大批緬甸華僑申請移民澳門,其中絕大多數是在 1960 年代中後期緬甸掀起排華後回 中國被安置在華僑農場或部分安置在城鎮和家鄉的華僑,還有一部分是回國時適齡被分配到全國各地 補習學校讀書的學生等,估計總數在約 10000 人。(林清風等,1999:104)

34

-2001 年為 0.86%,到 2001 年底為止,澳門的歸僑、僑眷人口估計約 70000 人,其 中,緬甸歸僑、僑眷約 46000 人,印尼約 8000 人,柬埔寨約 4000 人,馬達加斯加 為主的非洲歸僑約 1000 人。截至 2001 年底,根據澳門歸僑總會提供的資料,澳門 歸僑來自 5 大洲的 61 個國家,其中,以亞洲歸僑較多。(林清風等,2005:277;劉 沃周等,1996:46)

從以上回顧,葡萄牙人的東來,澳門成為廣東人出洋的出發地和歸國定居地。

1960 年代,在東南亞國家排華下,來到澳葡管治下的澳門的東南亞華僑以印尼和緬 甸為主,集中居住在澳門市郊區邊緣的三盞燈周圍。1970 年代,柬埔寨國家政局動 蕩來到澳門的華僑,以及在建國初期回中國讀書或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華僑和排華 時返回中國的華僑,也接著移入澳門,聚居在澳門半島的黑沙環和馬場一帶。

第五節 小結

明末,華商出國的主要目的地是東南亞的商貿中心。隨着葡萄牙人的東來,建 立了東、西方之間最初的交通線,以澳門作為東、西方轉口的國際貿易都市,為當 時出國的中國人帶來了一個海上通路,也是不少華僑返國定居的地方。隨着歐洲殖 民地的拓展,16 世紀末至鴉片戰爭,出國的華商、華農主要目的地是東南亞和東北 亞。1840-1949 年是中國史上華工出國最多的時期,其中,1851-1875 年華工出國 的人數最多,中國人沿着歐洲殖民的航海路線流轉和擴散。19 世紀中葉後,澳門作 為西方與中國唯一的貿易港口地位,因港口條件的限制、中國對外開放及割讓香港 予英國而開始衰落。

自 20 世紀初,隨着國際華工的需求下降、世界局勢步入美蘇冷戰的前期和東南 亞國家不斷出現排華的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遭受歐美等國家殖民的東南 亞國家,在擴張式共產主義、華僑的資本主義概念和東南亞國家民族主義運動等因 素影響下,紛紛對華僑,特別是華商採取排擠行動。1960 年代,東南亞華僑在排華 浪潮的「推力」下,根據當時國際和中國的「障礙」形勢,澳門寬鬆的居留政策形

35

成「拉力」,在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下,具遷移中介條件的交通、政策和組織條件下,

華僑一批又一批的來到澳門,(朱國宏,1997:7-8)集中居住在澳門市邊緣郊區的 三盞燈周圍。1970 年代,柬埔寨國家政局動蕩來到澳門的華僑,以及已返回中國的 歸僑,陸續移居至澳門,主要聚居在澳門半島的黑沙環和馬場一帶。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