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6.小結

第三節 接觸與互動:訪談與觀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接觸與互動:訪談與觀察

觀察一位過去曾經來過台灣自由行,接待過台灣去大陸參訪的大學生,並親 自體驗來台灣的交換生的經驗,他無論在校園或是在校外的活動力都非常活躍,

但即便如此,在台灣相處的台灣同學和大陸同學仍是一半一半,更多的大陸交換 生所朝夕相處或是遊玩會邀約的對象是其他的交換生,透過網路或是其他交換生 社會網絡或社團的介紹所認識的交換生,因此陸生之間同儕團體的影響,似乎比 與台灣同學的接觸要來的更深,這些大陸交換生不必然是同校或是同系的同學,

但卻因為來台灣交換而有共同的生命經驗,彼此在台灣的所見所聞分享,反而加 強或改變其他交換生的認知。

在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不斷在想的一個有關質性研究的技巧性問題:一對 一的訪談或是一對多的訪談哪一種模式最能引導受訪者講出真心話?一對一的 訪談較容易問出受訪者的真心答案嗎?一對多能夠彼此激發更多對答案的想像 嗎?一對一的訪談會使受訪者更有戒心嗎?一對多的訪談會因為同儕團體而使 受訪者難以講出心裡真正的想法嗎?這個問題最終必須回歸到受訪者與訪員的 關係,以及訪員在作訪談時的態度。本論文實施訪談時,如果問題僅僅是生活適 應或交友多寡等一般性問題,各種形式的差異性不大,但若是有關於兩岸關係、

統獨問題等較為敏感的議題,無論是一對一或是一對多的訪談,大多數受訪者均 有認知轉變的情形,或是隱藏在一個團體中不開口發言者,但也有認知反轉的例 子,究其原因有可能是基於受訪者對於訪員與研究的陌生感所致,而有與其它人 相當大不同的立場:「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認為自己的想法逐漸從鴿派轉成鷹 派,當大家都各自表述,議題卻越來越講不清楚。一般大陸民眾有時覺得對台灣 要強橫一點,包括使用非和平手段;反而是中共官方理性、冷處理,因為時間對 大陸方面有利。台灣年輕一輩對大陸的敵意較輕,但感情也淡。」(A1125)研究 者之所以這樣研判,是因為受訪者在訪談中展現非常強烈的從政企圖,但也有對 自己來自工農家庭的自卑感,但在台灣的四個月交換課程中,也非常努力與瞭解 台灣,其活動力的強度超越所有受訪者,除在台灣修習 23 個學分外,也騎乘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行車環台、登玉山、參加立法院實習和台灣學校勞動服務課程,替台灣小學生課 業輔導。這樣與台灣社會接觸的強度,卻增強在兩岸關係中的鷹派想法,實在令 人難以想像。

回顧陸生在校園內的生活,發現主客觀因素會阻絕掉陸生與相仿年齡同儕的 交流,但畢竟是在台灣真真切切生活四個月,仍有部分面向如「接觸理論」接觸 所描述的,接觸能夠逐漸強化彼此正面情感,因為有陸生指出「臺灣的生活非常 自由與舒適」(A1106、A1107),因為台灣社會所產生的信任感和文化感,是適 合現代人生活的情調,有陸生就認提到「多接觸台灣的文化」(A1107)是來台最 想體驗的事情,有些陸生「很喜歡看藝術電影,而非商業電影」(A1107),因此 對於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評價頗高。但詬病最多的的接觸機會以及台灣「三限六 不」的政策,使陸生認為自己受到特別待遇。

「希望台灣學校能多製造兩岸學生相處與交流的機會,且能放寬陸生來台 的打工限制」(A1122)

因此陸生來到台灣的交換經驗產生了兩種反應,一種是消除了類屬差異,另 一種卻是看清楚類屬的差異,兩者糾結盤旋:陸生從在臺經驗當中,從兩岸政治 體制延伸而來的對兩岸差異的認知,綜合而論,兩岸社會差異不大,但政治制度 和言論自由是最大差異,而台灣所保留的傳統文化和民主體制,恰是陸生所喜好 的:

「兩岸在政治制度上差異比較大,但是兩岸有差不多的民間信仰和宗教信 仰,這些都是社會的基本元素,覺得兩岸的社會並沒有差很多。 」 (B1339)

「台灣與大陸主要還是政治制度和言論自由,我們都有相同的傳統文化,

例如中秋節或重陽節祭祖。台灣和大陸的教育其實差不多,都是填鴨式 教育,但是台灣對傳統文化的保存比較好。例如台灣小學生要學寫毛 筆,我們一般是沒有的,除非特殊才藝班,不過寫毛筆的時候寫的多是 繁體字。」(B1338)

「會有憧憬大陸有一天也有這樣的民主,就像我在大陸就不可能有機會去 了解一段明明存在的歷史,大陸高層和一般老百姓生活的差異太大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臺灣這種階級差異好一點。但我想像中的民主會比台灣再好一點,例如 普通民眾在爭取權益時不會採取極端的方式,就是不需要表達政府就會 了解民眾的需求,但我或許是太理想性了。」(B1341)

「在來台灣之前對台灣瞭解不深,但知道台灣是一個純樸之地,是中國傳 統的保留地,2012 來台參訪以後印證了本來的想法,覺得人很親切、素 質高、好助人,最令人難忘的是人情味」(B1336)

「在我看來,兩岸之間人的差別已經超越了六十年的時間,一個是五千年 的文化歷史傳承,是中華文化的良性基因與人類文明趨勢的銜接,而另 外一個則是六十年的多重文化優劣互相牽扯的雜糅,所以這種鴻溝難以 估量。」(A1107)

「我沒有試圖和台灣社會特別親近,只是覺得待的時間不長,也沒有特別 想要受到這裡的影響。我之前和來過台灣的學長交流,他把台灣說的特 別好,雖然也沒有說出甚麼具體案例,可是他會說如果你想知道為何大 陸這麼破而台灣這麼好,你就一定要去臺灣。」(B1341)

「也曾經自己去過菜市場逛一逛,但目前為止不覺得大陸生活和台灣生活 有很大的區別。」(B1336)

來台灣交換的陸生因為接觸而產生的吸引力,使他們摒除原先的偏見或敵 意,如果以來台工作或定居作為測量社會距離的條件,還受到陸生本人家庭背景 條件的限制,情感因素是很大的羈絆,社會距離也不全然是認知造成,也有現實 因素在內,因此這種對臺灣的社會距離產生因人而異的差別:

「雖然內心有一些擔憂,但是整體非常希望有機會來台灣工作或定居。因 為台灣的經歷讓我們重新認識到生活也是可以美好的。」(A1107)

「對臺灣的社會距離感還是有的,雖然我很努力的台灣化,我去南部也學 會講臺語,例如拍勢(台語,指對不起)、理厚(台語,指你好)也都學著 講,但我還是不會想當臺灣人,因為我無法放棄中國國籍。我可能也可以 接受和臺灣人結婚或是在台灣工作,可是不會主動的爭取。我會刻意的縮 短距離,但並不會想要變成它的一部分,我雖然也很喜歡這裡的生活,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對大陸的情感和對台灣是不同的,我覺得我的身上背負了大陸的一部分 東西,對於大陸有一份責任感,對於台灣我卻不會覺得需要對台灣負任何 的責任。」(B1340)

「不會想來台工作或定居,因為換地方居住最終是希望能有全新的人生或 是在於仍待在一個熟悉的環境,如果是前者就會想要移民去歐美國家,如 果是後者就會想要待在大陸,台灣是藉於兩者之間,不會特別有動力想要 到台灣居住或定居。且在台灣還是有異鄉人的感覺,因為在台灣沒有牽 掛,如果在台灣交個男朋友大概會不同,因為有特別情感的聯繫,大概就 不會有這種感覺了。」(B1335)

「不排除在台灣定居或工作,因為台灣比較文明,自然環境也好,但也許 大陸人在台灣的權益會和本地人不同。還是會想出國念書,可是不會想在 外國定居。」(B1338)

「我沒有試圖和台灣社會特別親近,只是覺得待的時間不長,也沒有特別 想要受到這裡的影響。從實際角度來想也不會想要交台灣男朋友,覺得難 以發展下去,浪費情緒,也不會很想嫁到台灣來,畢竟作為獨生子女,成 家也不想離父母太遠,如果太遠會有罪惡感。也不會想在台灣工作。再到 台灣來玩是肯定的,我想和我父母一起來玩,所以我也刻意的想要保留某 些地方不要在這一次就玩完了。臺灣適合居住,但長期定居會因為家庭因 素而不切實際,可能我年紀也越來越大,不想適應新環境和交新朋友,這 和認同無關。」(B1341)

「台灣的競爭沒有大陸嚴重,薪資是大陸的 4~5 倍,但消費只比大陸多 1 倍,因此很想在台灣工作」(A1131)

過去許多對陸生的研究重點放在政策轉變、在臺生活適應與來台動機等,缺 乏討論陸生與台灣社會的接觸深度。從本章的分析可知,陸生囿於接觸動機與制 度結構,與台灣同學互動頻繁度和深度不足,加上新世代年輕人原先對於政治議 題關注程度不高,以致不容易從台灣同學或同輩的學長學姐學弟學妹間獲得對於 台灣民主化、台灣主體性問題、以及兩岸關係的看法,台灣同學所可能有的政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社會化影響。但整體而言,開放陸生來台交換就學,縮短了大陸年輕世代對於台 灣的社會距離感,也體驗到民主的生活方式,鼓勵和鼓吹兩岸學生能夠在年輕時 候交流以了解彼此想法的兩岸政策制定者應考慮到實務上增加雙方自然交流機 會,且由於專業教師所能發揮之政治社會化影響較高,應鼓勵陸生來台修習台灣 政治性課程,增進對臺灣的瞭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

兩岸關係研究在開放政策的導引下,自過去的社會主義和共黨理論,轉為更

兩岸關係研究在開放政策的導引下,自過去的社會主義和共黨理論,轉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