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陸生在臺「社會距離」和「政治社會化」之量化分析

第一節 受訪者背景分析

1 社會接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3-1、教育程度分布表

人數 百分比 大學二年級 30 12.9 大學三年級 170 73.0 大學四年級 18 7.7

研究所 5 2.1

無效答案 10 4.3 總和 233 100.0

表3-2、科系分布表

人數 百分比

電機資訊學院 29 12.4

理工學院 39 16.7

管理學院 71 30.5

語文暨傳播學院 49 21.0

醫學院 31 13.3

國際學院 4 1.7

無效答案 10 4.3

總和 233 100.0

第三為來台意願,從此一問卷統計可瞭解,大部分來台之交換陸生以自己報 名為主,約佔 84.1%,10.3%為學校推派,此種趨勢有兩種解釋,其一為對於 1980 末、1990 年代初出生的大陸青年一代而言,由於自小收聽臺灣流行音樂,收看 臺灣偶像劇長大,臺灣是一種時尚和偶像的表徵,具有獨特吸引力。另一種解釋 是,根據與陸生的訪談中瞭解,目前大陸國際化程度加深,各大學均有許多出國 交換的機會,但依據經濟、語言和開發程度的考量,臺灣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 表 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3-3、來台意願表

人數 百分比

學校推派 24 10.3

自己報名 196 84.1

無效答案 13 5.6

總和 233 100.0

第四為學校及其居住地區(戶籍地)之交叉統計。中國大陸之戶口制度限制人 的出生和受教育,而各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具差異性,因此討論其養成背景(居住 地)以及學校所處之地區有其代表性。為避免以中國大陸地區 31 省市自治區作為 分類過於繁雜,或以沿海及內陸地區之分類又過於簡化的問題,本論文依照問卷 中受訪者填寫之省份,以傳統之地區作為分類,東北地區包含遼寧、黑龍江、吉 林三省;華北地區包含北京、山東;西北地區包含甘肅、陝西及西北地區,華中 地區包含江蘇、重慶、湖北、四川、安徽、浙江等省市;華南地區包含福建、廣 東、貴州等省。遺漏值則為問卷中受訪者未填寫之部分。從表 3-4 可看出,陸生 的居住地與所就讀的學校具有非常近的地緣關係,例如通常家在華中地區者,會 就近選擇華中的學校。通常沿海省分或是大都市開放程度較深,對外界觀念之接 受度亦較為開放,反之越是內陸則較為保守,地緣關係對於本論文分析背景與政 治社會化之關係是有助益的,問卷數字顯示,本次受訪陸生多半來自華南及華中 地區。

第五為戶籍地屬性以及家庭經濟地位,中國大陸獨特的戶籍制度,雖已不至 於限制個人之活動,但對於個人的社會保障仍有相當之影響,在戶籍制度尚未大 幅改革之前,戶籍地仍有相當之代表性。但在大陸的戶籍制度中,當青年學子就 讀大學時可將戶籍遷移至學校所在之城市戶籍,因此本問卷所顯示之城市戶籍比 例高達 76.4,較中國大陸全國城市戶籍比例(35%-38%)要高179,因為此種原因之

179 新浪網,2013 年 4 月 7 日,「博鰲嘉賓籲取消戶籍制度推進城鎮化」,下載時間:2013 年 8 月 30 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politics/phoenixtv/20130407/12404422826.htm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3-5、戶籍屬性表

人數 百分比

農村戶籍 41 17.6 城市戶籍 178 76.4

無效答案 14 6.0

總和 233 100

表 3-6、戶籍屬性與個人對家庭經濟地位在社會階層之認知交叉比對

家庭之經濟地位在社會階層之認知 總和 中上層 中間層 中下層 遺漏值

戶籍屬性 農村 3 26 12 0 41 城市 28

129

19 2 178 無效答案 1 3 0 10 14 總和 32 158 31 12 233

*卡方檢定達 P<0.001 的顯著水準

圖 3-2、戶籍屬性與個人對家庭經濟地位在社會階層之認知交叉比對 註:99 表無效答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在出生年代的分布上,1980年代和1990年代所佔比例差異性不大,出生 年代所代表的意義是生長所處的大環境之差異,學界及大陸內部均曾根據不同出 生年代之特徵與背景作研究180。90年代出生的學子所處環境的資訊開放程度相較 於80年代為大,對於政治制度的看法也會存在代際差異,因此代際間的變化也是 重要的觀察指標。(參閱表3-7)

表3-7、出生年代表

人數 百分比

1980-1990 120 51.5 1990-1999 110 47.2

無效答案 3 1.3

總和 233 100

第七為受訪者之政黨身分,此題以是否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為問答標準,區分 黨員或非黨員,黨員則以申請入黨的不同階段,請受訪者填寫自己身處於為正式 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份子等哪一個階段181。由於中國大陸為中國共產黨一 黨專制之政治制度,掌握所有國家機器和國家資源分配之權力,是否為共產黨黨 員將影響受訪者對於民主制度和集權制度之看法,也顯示對於中國大陸目前一黨 專政制度的認可程度。此份問卷從表 3-8 可看出,受訪陸生為共產黨黨員者(無 論處於哪一階段,在此均視為受訪者成為黨員之意圖為正向)具有 47.2%;不是 黨員者亦佔 47.6%,兩者比例相差不多,有利於後文檢視黨員身分是否對臺灣之 社會距離和政治社會化產生影響。綜合陸生出生年代與是否具備共產黨員身分兩 個變項,發現 1980 年代學生加入共產黨的人數多於 1990 年代出生的學生,確實

180 大陸在研究共產黨組織時,亦有相關問題之研究,如劉長軍,「基層黨組織建設中的代際問 題研究」,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2 年 9 月 6 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0906/c40537-18939739.html

181 有關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需經歷的程序,可參見「加入黨組織主要經過什麼樣的程序」,中 國共產黨新聞網,2007 年 3 月 2 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8863/5431712.html。

其中即將中共入黨的程序區分為入黨積極份子、預備黨員和正式黨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符合目前共產黨對於大陸青年學生越來越不具備吸引力或是意識形態榮譽感的 趨勢。(如表 3-8、3-9)

表 3-8 是否具備共產黨員身分統計表

人數 百分比

正式黨員 15 6.4

預備黨員 41 17.6

入黨積極份子 54 23.2

都不是 111 47.6

無效答案 12 5.2

總和 233 100

表3-9、出生年代與是否為黨員之交叉比較表

黨員狀態

總和

正式黨員 預備黨員 入黨積極分子 都不是 無效答案

出生 年份

1980-1989 9 28 26 55 2 120

1990-1999 4 13 28 55 10 110

無效答案 2 0 0 1 0 3

總和 15 41 54 111 12 233

卡方檢定達P<0.001的顯著水準

第八為性別,從受訪者的性別分布上,從表 3-9 可見,女性佔六成五(65.7%),

稍多於男性的三成(30.9%)。至臺灣交換之陸生是否以女性為多,目前教育部並 未釋出相關統計數字,亦無法自此問卷看出全貌,但此現象也符合趨勢,陸生曾 表示臺灣具有地理位置近、治安好的優勢條件,對女性出國交換較為有利,且女 性追星或崇尚臺灣的時尚感,更有可能選擇來臺交換。性別是否會影響陸生對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臺灣社會距離的觀感,也是一項重要的觀察指標,畢竟在大陸女性也撐起半邊 天,在受高等教育和工作機會與男性一樣是均等。(如表 3-10)

表 3-10 性別分布統計表

人數 百分比

女性 153 65.7

男性 72 30.9

無效答案 8 3.4

總和 233 100.0

本節透過問卷數字描繪 233 位受訪者的背景資料,從教育程度、就讀之科系 (大陸稱之為專業)、來臺意願、學校所在地與居住地區(戶籍地)之交叉統計、戶 籍地屬性及家中經濟地位交叉比對、出生年代、黨員身分、性別等各方面,藉此 勾勒出受訪者大約之整體輪廓。其中受訪者多為大學部學生,在專業方面分布相 對平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比例 42:53),主要有 84.1%的受訪者是自願報名來台 交換,這些交換學生多半來自華南和華中地區,約有 81.5%的受訪者來自中產階 級以上的家庭,因此也有約 76.4%的陸生為城市戶籍,在代際特徵方面,由於調 查時間正好是大陸 1990、1980 年代出生孩子的分界點,因此兩種代際屬性比例 差異不大,1980 年代的孩子多一些,另是否加入共產黨員則與代際屬性較相關,

此次受訪者黨員與非黨員比例為 47.2%比 47.6%,在受訪者性別上則以女性居多 (65.7%)此趨勢與後章質化研究依滾雪球理論所能尋得之受訪者之性別比例是相 符合的。由於社會接觸與社會距離理論中,個人主客觀背景均為重要研究指標,

因此此節先簡略介紹受訪者背景,並將一此背景與各項社會接觸衡量指標交叉比 較,以更加了解來台陸生與台灣社會接觸的頻率,以及這些統計數字所揭露的意 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