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社會接觸:「我群」與「他群」的界線

第一節 文化體驗與生活適應:個人特質與制度安排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社會接觸:「我群」與「他群」的界線

本論文經過量化分析發現社會接觸在不同變項中對於群體界線有不同的影 響,惟量化突顯的是陸生對臺灣社會接觸的頻率與強度,而影響接觸的心理和文 化因素,則需透過質化訪談瞭解其中內涵。

第一節 文化體驗與生活適應:個人特質與制度安排

綜合台灣各校目前招收陸生來台進行短期研習的方式有三,一是大陸學校與 台灣學校進行合作協議,由大陸學校進行甄選以交換學生或短期研修的方式來 台;二是大陸學校與台灣學校進行聯合辦學以專班方式來台修習;三是參與高等 院校展示會组委會來台修習。而我國已於民國 99(2010)年 8 月通過開放大陸 學生來台就讀授予學士以上學歷的政策,每年開放 2000 名額給大陸學生,其中 博士班 82 名、碩士班 571 名、 學士班 1300 餘名,開放措施於民國 100(2011)

年學年度正式實施。雖然第一學年招收長期陸生狀況不甚理想,但面對越來越多 的陸生來台進行短期或長期就讀,對於國內陸生政策、大學校園內以及台灣學生 本身,均勢必產生一定影響,社會、學校與學生等三角關係,是陸生在台灣所可 能接觸由廣至窄的層面,透過面對面的接觸這種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往往效果可 超越遠距離的傳播工具或是政策指令。

前章統計數據以朋友數量、接觸頻率、互動狀態、語言交流、融入狀況和娛 樂行為等方面,作為測量陸生對臺灣社會距離之客觀標準,其中亦加入陸生個人 主、客觀背景,並探討這些背景對於陸生對社會接觸之影響。問卷透過陸生在台 灣與同學互動情形、與師長朋友互動情形、在臺期間社團活動經驗和在台灣參與 活動的經驗等子題,探討陸生對臺灣在社會距離上的認知,其中在個人背景部 分,以陸生在臺就讀年級數和主動報名來台者與所結交的朋友數最具相關性,其 中以大學三年級活躍度最高,因此在質化研究的目標選擇上,亦將訪談目標儘量 鎖定大學三年級之交換陸生,另居住省區處於華南及華中地區等地,所結交朋友 數亦越多,因此華中和華南地區之陸生,亦為質化訪談對象主要的邀約目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質化訪談對象的邀約,自 2011 年起至 2013 年止,共計訪談 41 位陸生,所 採用之抽樣方法以滾雪球方式進行,為兼顧預算與執行時間問題,所選擇對象多 以台中以北之交換生為主,且受訪之陸生多為交換計畫即將結束或在台灣已停留 12 週以上。訪談的進行採取半結構式(Semi-structured depth interview),這種 訪談方式具有兩個特徵,第一,訪談問題是事先準備的半開放式問題,然後透過 訪談再進行修正,讓被訪者有澄清或擴展回答的機會;第二,深入訪談主題的內 部結構,使訪員能夠進入被訪者的日常系統。所以,這種深度訪談的意義,在於 對被訪者在訪談時要賦予自己的話語意義以及被訪者賦予訪談場景。191

本論文在掌握上述深度訪談的意義下,先進行訪談背景資料的蒐集、閱讀和 訪談準備等相關工作;然後採取「漸進式聚焦法」(Progressive focusing),從 一般化的興趣領域切入,逐漸發現被訪者的興趣點,然後再集中展開;第三,訪 問者採取懸置態度,即懸置訪問者原有的理論預設與成見,全神貫注地去感受訪 談對象的各個側面;第四,事前了解被訪者日常生活環境和生活情況,以掌握雙 方得以對話的基本知識,從而創造出一種真正的面對面的「我群關係」。192第五,

從被訪者個人的生活史做為訪談的切入點,將訪談引入一種自然狀態,以有利於 被訪者放鬆心情,開始自然的溝通。第六,採取全方位觀察,訪員對大陸情勢及 兩岸政策有相當認識,對大陸用語與涵義也有ㄧ定的掌握能力。有些進行口語式 訪談,有些進行非口語式的觀察,以獲取與本研究相關的更富意涵的資料。

本章之討論依據第二章所列出之質化訪談題綱進行,透過不同陸生之訪談資 料來討論陸生在台灣的文化體驗、生活適應和在台灣接觸之實際狀況,以瞭解陸 生主觀所認知的社會距離和在台灣所產生之政治社會化影響。Allport 認為群際 接觸有助於化解群體的偏見,但這種群際接觸必須是長期、頻密的,且雙方必須 有相仿的地位、一致的目標以及制度化或正式制度使雙方定期接觸。193因此吾人 必須瞭解雙方接觸的品質和內容,並逐一討論陸生在台灣之社會接觸是否符合 Pettigrew 之三階段模型:「個人」觀感是否「消解類屬印象」(decategorization),

191 謝立中,日常生活的現象學社會學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年),頁 7-8。

192 「我群關係」的概念由舒茲所提出。楊善華,「田野調查中被訪者敘述的意義詮釋之前提」,

引自謝立中,上揭書。

193 如第二章,註 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摒除既有偏見敵意。其次,交流接觸逐漸強化對不同族群成員的認識瞭解與正面 情感。最後為「再造類屬印象」(re-categorization),此時我們(we)和他們(they) 的界線逐漸消除,偏見也不再負面,反有助促進的同化融合。

借用 Allport 的社會接觸理論,陸生與台灣社會之間的群際接觸應有助於消 除群體偏見,前提條件是這種群際接觸應該是長期而頻密的,陸生是符合這些 條件的。陸生與同在校園的台灣學生有相仿的地位和一致的目標(學習)使雙方 定期接觸,透過這種群際接觸,兩方群體的偏見比較可能消除或降低。若將偏 見定義為對兩岸政府的好感度,我們可以自第三章的調查研究看出,即使兩岸 仍處於敵對狀態,陸生對於兩岸政府的好感度差異不大,不會因為對台灣政府 的不甚了解而有負面偏見,但也沒有因為接觸後偏好完全傾向於臺灣政府。但 在對於中國大陸政府的偏好上,仍可從統計資料中見出個人主觀上偏好祖國的 慣性,但陸生在臺灣的接觸強度對兩岸議題中敏感的統一或獨立問題看法影響 卻不具有相關性,理論上接觸越頻繁對於不同群際的了解與接受度是增加的,

偏見是可消除的,因此僅討論接觸強度,是無法解答為何接觸強度對於兩岸關 係的看法卻不具相關性的問題,亦即互動雙方的位階和角色、接觸領域(偶然

/居住/職業/休閒等)以及互動的社會氛圍(例如真實或假性接觸、典型或 特殊性接觸、個人間或團體成員性接觸等內涵及因素均須考慮在內,而此問題 必須透過深度訪談始能得知。本章將運用質性訪談資料,解釋除了接觸強度 外,接觸的內涵以及制度性因素如何影響陸生與台灣之間的接觸互動。

一、影響接觸意願的「動機」與「制度」

根據第三章量化研究顯示,陸生來臺主被動的動機對於在台灣接觸的範圍和 頻率有顯著相關,但影響動機的因素究竟為何?研究顯示,來台主被動的意願,

對陸生在台灣接觸的頻率或交友的多寡有影響性,因此以下將討論台灣對陸生的 吸引力在哪裡,是否會決定他們在臺灣的行動力。從訪談資料中可看出,經濟誘 因和文化環境影響了陸生來台的「動機」,而「動機」對於陸生在台灣社會接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影響,在於它從主觀上制約了陸生的行動力;而陸生的行動力,更影響了他們 與周邊人群的「接觸機會」。

經濟誘因與文化環境影響「動機」,對於陸生而言,過去對台灣印象良好或 是好奇,想親身經歷是動因之一,或者台灣是時髦時尚的象徵,另外還有文化環 境和經濟的考量。首先,來台灣交換不需要在語言上特別達到某些標準,因此外 語能力不會成為一個門檻,而文化環境相近,適應期可縮短,對消費水準節節高 升的大陸城市來說,台灣一般生活消費金額相較之下仍是比歐美國家低,因此逐 漸成為陸生可接受的。但實際上即使是學生自願來臺灣交換,學校仍是有選拔標 準,充要條件是通過學校的選拔,但各校可自行規定標準,最終的結果是各校標 準不一,如某些學校的學生不僅需要學校成績優異,還將「三好學生」194列為基 本標準,然後透過公開申請與審查的程序,經過台灣學校的同意即可來台交換,

有些大陸的私立學校甚至將來台或赴海外交換列入招生宣傳的優點內,赴台灣交 換成為吸引大陸學生就讀該校的誘因。有關經濟動機,以下是訪談的幾個例子:

「想來台看看,而且來台經費比前往歐美等國家便宜許多,家裡負擔得起。」

(A1101)

「選擇到台灣就讀,首先是因為學校有這個交換項目,同時對語言和費用 的要求相對不高,對台灣的好奇以及文化的接近也是考量因素。」(A1113)

「到台灣有經濟考量,不想花父母太多錢。」(B1336)

「到台灣前就喜歡台灣,覺得台灣地方好、人好,特別喜歡台灣的明星。

台灣代表的是先進、時髦,想多了解台灣。選擇到台灣交換的因素裡也 有經濟考量,因為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還是比較省。」(B1337)

「相較於港澳和歐美,來台灣交換是奢侈學習中最低消費的選項。09 年曾 經來台灣參加過夏令營,對台灣印象很好。」(B1339)

194 「三好學生」評選始於 1954 年,由毛澤東提出的「學習好、身體好、工作好」衍生而來,

意為「思想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以此作為優秀學生的榮譽稱號,是社會、學校和家 庭鼓勵青少年成為好孩子、好學生的一種激勵機制。參考資料:新華網,下載時間 20140103,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12/11/c_125838616.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制度的開放和文化的接近性使陸生選擇至台灣交換,但臺灣的言論和新聞 自由,也是考量條件之ㄧ,但陸生申請來台交換的基本條件是在校內的成

制度的開放和文化的接近性使陸生選擇至台灣交換,但臺灣的言論和新聞 自由,也是考量條件之ㄧ,但陸生申請來台交換的基本條件是在校內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