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推論的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推論的內涵

一、推論的定義

閱讀歷程分為認字及理解兩部分(柯華葳,1994;洪儷瑜、王瓊珠、張郁雯、

陳秀芬,2008;Hoover & Gough, 1990)。在認字部分,讀者閱讀時是否流暢,是認 字部分的重點。讀者透過基礎閱讀能力(解碼、聲韻覺識、語法知識)對文本出現 的字、詞進行斷詞,以理解字詞涵義,並透過語法知識,對語句進行語法分析

(parsing),將多個單詞整合成較大的意義單位(Kintsch, 1998)。在理解部分,讀 者提取長期記憶中的背景知識,連結文章重要線索,透過推論歷程,建構出具有整 體連貫性的情境脈絡(Kintsch, 1998)。

在閱讀歷程中,作者不會把文本內容的所有細節描述的非常清楚,讀者必須透 過推論歷程,才能把文本中顯性與隱性訊息連結起來,以理解文本的主要意涵及弦 外之音(沈欣怡、蘇宜芬,2011),Tzeng 與 Chen(2006)指出,讀者為了理解文 本內容,要連結文本的焦點陳述句,擷取文本中豐富的語意關係,並且讀者需要透 過推論,形成文本連貫性的心理表徵,理解文本的意義。可見,推論是影響閱讀理 解的重要因素之一。van den Broek、Fletcher 與 Risden(1993)調查過去有關推論 理解的文獻發現,推論理解在口語文本的聽覺理解中,是過去研究的重要議題,van den Broek等人從過去的文獻中發現,各學者因為研究材料、研究設計、以及研究對 象的不同,在推論的分類與功能上看法亦不同,但大致同意推論是影響理解的關鍵 因素之一。van den Broek等人認為,推論活動是閱讀理解的核心,讀者透過推論活動,

能夠聯結文本的焦點陳述句,尋找已發事件的成因,或對文本中未描述清楚的訊息 進行預測,延續文本的內容,進行精緻化的解釋。

影響成功閱讀的因素,尚與文本的結構(簡馨瑩、楊瑋婷、簡淑貞、王繼伶,

2011)、連貫性(Lien, 2013)有關,有時因為語意、段落、結構及連貫性不足,但 是讀者透過運用背景知識,補足文本結構及連貫性的問題,透過推論歷程建立文本 的連貫性。也有學者認為,透過推論,才能建立讀者對文本內容的心智表徵(mental

10

representation),理解文本內容(Kintsch, 1998; Cain & Oakhill, 1999)。

有關推論的定義與觀點,目前大致可根據以推論歷程發生的時間、焦點陳述句,

以及以背景知識的推論等三個觀點解釋推論的定義。建構論學者認為讀者在閱讀當 下便會根據文本的焦點陳述句產生推論歷程,形成推論理解(Trabasso & Suh, 1993;

Graesser, Singer, & Trabasso, 1994);也有學者認為,讀者並不會在閱讀的當下產生 推論歷程,認為推論是當讀者完整閱讀完文本內容後才會形成的心智運作(Keenan &

Kintsch, 1974; Corbett & Dosher, 1978)(引自沈欣怡,2006,p. 14),這些學者採用 離線(off-line)評量方式來瞭解讀者的推論理解。另外,van den Broek、Fletcher與 Risden(1993)認為,焦點陳述句是推論的核心,是刺激推論發生的要件。讀者根據 焦點陳述句的前後文,進行前向推論或回溯推論,在此,van den Broek等人主張推論 是具有方向性的。在背景知識的推論方面,學者主張推論歷程依據推論的不同功能,

可分為背景知識推論或文本推論兩部分(Crane & Snowling, 2005; Florit et al., 2015),讀者提取長期記憶中的背景知識連結文本內容,稱為背景知識推論;讀者 透過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搜尋文本線索,整合文本內容,稱為文本推論。

雖然各學者對推論的功能和看法不同,但大致同意推論對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推論是促進讀者理解訊息的歷程,具有將背景知識連結文本內容,整合文本段落文 意的功能。

綜上所述,推論是在讀者的理解歷程中必然出現的心智運作,讀者根據文本的 焦點陳述句整合上下文,建立有意義的表徵,並提取自身的背景知識連結文本訊息,

建立文本的連貫性,建立具有情境脈絡的推論理解。有關於讀者的推論歷程是如何 作用於理解歷程中,以及讀者的推論理解是如何產生?國外學者根據其假設與實驗 設計的不同,提出對推論理解不同的觀點與主張,以下對此進行文獻探討。

二、國外學者之推論理解觀點與主張

(一)建構論(Constructionist)的觀點

Graesser、Singer 與 Trabasso(1994)提出以背景知識為本的推論描述其建構理 論,Graesser 等人認為讀者為尋求意義(search for meaning),在閱讀前會自行建構 閱讀目標,並且在閱讀當下試圖解決其閱讀目標,透過線上的推論歷程,建構語法

(syntactic code)、命題(prepositional code)等文本顯性的表徵訊息( explicit textbase),整合與連結句子及段落間未明述的訊息(implicit textbase),維持文本

的局部連貫性(local coherence)與整體連貫性(global coherence),以建立讀者對 文本的心理表徵訊息,形成深層的情境模式(situation model)理解。Graesser 等人 認為,推論是主動的心智歷程,不論文句間的表面距離多長,讀者會力圖搜尋文本 中每一句的可能的因果脈絡,自動化地形成因果關係推論,建構文本的整體連貫性 表徵。

Graesser、Singer 與 Trabasso(1994)認為,讀者依據文本內容中描述的不同,

在建構文本表徵訊息與整體連貫性的過程可分為六個規則:

1.規則一

當文本的焦點是明確描述一個角色的行為或目標時,讀者會透過工作記憶或長 期記憶訊息,搜索角色或行為的意涵,解釋文本角色的行為與目標。

2.規則二

當文本的焦點是明確描述一個目標或事件時,讀者會透過工作記憶或長期記憶 訊息,以因果關係的方式推論角色為何行動,或事件為何而產生。

3.規則三

當文本的的焦點是文本出現的任何顯性訊息時,讀者會提取長期記憶訊息,連 結文本的顯性訊息,以解釋作者為何在文本中提到顯性訊息。

4.規則四

當文本的的焦點是文本中出現的行為或事件時,會搜索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訊 息,解釋文本角色因為行為或事件所衍生的情緒反應。

5.規則五

當讀者的工作記憶中具有文本的目標結構、行動、事件或情感,會搜索長期記 憶中的訊息,建構文本的整體連貫性。

6.規則六

當讀者的工作記憶中有擷取到文本中的隱性訊息時,讀者會透過顯性訊息或語 句構造,建構文本的情境模式。

由 Graesser、Singer 與 Trabasso(1994)提出讀者建構文本表徵或整體連貫性 的規則,可得知 Graesser 等人認為,讀者閱讀時並不會將閱讀目標停留在文本的表 層理解,會透過文本訊息與長期記憶訊息,推論與整合文本內容,形成具有局部連 貫性與整體連貫性的心智表徵,係將文本訊息與心理語言深層轉錄的建構歷程。

12

(二)Kintsch 的三重推論分類架構與建構整合模式觀點 1.三重推論分類架構(triple classification)

Kintsch(1993)提出三重推論分類架構,認為推論包含推論歷程、推論結果與 增加或減少訊息等三個向度。向度一包含自動化歷程與控制化歷程。自動化歷程的 推論時間較控制化歷程來的少,並且耗費較少的注意力。向度二探討推論理解是根 據含檢索長期記憶中的訊息產生的,或是透過文本中的訊息而產生的。在向度三中,

自動化歷程分為增加訊息與減少訊息兩個面向,在增加訊息面向中讀者可以檢索自 身的背景知識,或根據文本線索產生訊息。在減少訊息面向中讀者會刪除遠離脈絡 的訊息,或精簡文本訊息後產生新訊息。控制化歷程亦分為二個面向,在增加訊息 面向中,讀者因為文本線索不構,會檢索自身背景知識,或讀者經過歸納演繹後產 生新訊息。在減少訊息面向中讀者會刪除未進入記憶節點的訊息,或精簡文本線索 後產生新訊息。Kintsch 的三重推論架構如下表 2-1-1

表 2-1-1

Kintsch(1993)三重推論架構表

增加訊息 訊息減少

檢索 產生 刪除 產生 自動化

歷程

橋梁式推論,

連結精緻化知 識

熟悉主題的 轉化推論

刪除不重要的 細節

熟悉領域知識 的建構和通則 化

控制化 歷程

尋找可做為橋 樑推論的知識

邏輯的推論 摘出重要的觀點 不熟悉領域 知識的建構 和通則化

資料來源:引自沈欣怡(2007)。「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推論 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23),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市。

2.建構整合模式(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Kintsch(1998)提出建構整合模式,認為在閱讀歷程中,理解是由下而上

(bottom-up)的模式。讀者先激活(activate)詞義,再形成段落命題(propositions),

對文本內容進行建構、整合,再建構、再整合的重複循環建構歷程,形成三種層次 的表徵理解。Kintsch 指出建構整合模式包含文本模式(textbase model)及情境模式

(situation model)兩部分。以下闡述 Kintsch 的建構整合模式理論:

增減訊息 結果 歷程

(1)文本模式

在文本模式中,讀者為了建構對文本的理解,透過激活詞義、形成命題以及推 論 , 整合 命題 與命 題間 的 文意 。在 讀者 命題 的 過程 中, 根據 文本 的 微觀 結 構

(micro-structure)和鉅觀結構(macro-structure)的不同,產生不同的理解。微觀結 構係文本中較細部及具體的事件描述,屬於局部連貫性層次的命題;鉅觀結構則是 較抽象的概念及事件描述,例如文本主旨。讀者在文本模式的建構過程中,讀者不 會加入自身的背景知識去連結文本內容,經由不斷的建構-整合歷程,會將段落命 題進入讀者的心理架構中,建立以文本為基礎的閱讀表徵(textbase)形成讀者對文 本主要概念及細節的理解。

(2)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是最深層次的理解,也是讀者閱讀的目的。讀者在閱讀時,提取自身 有關文本內容的背景知識或經驗,連結文本內容中的微觀結構或鉅觀結構,整合自 身背景知識與文本內容的關聯,形成新的階層結構,產出關於文本的新知識。

情境模式是最深層次的理解,也是讀者閱讀的目的。讀者在閱讀時,提取自身 有關文本內容的背景知識或經驗,連結文本內容中的微觀結構或鉅觀結構,整合自 身背景知識與文本內容的關聯,形成新的階層結構,產出關於文本的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