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政治知識的重要性、形成及影響

第二節 政治知識的影響因素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熟的民主社會保障公民能夠公平、不受阻的獲取政治資訊,而民眾從各種管道獲 取資訊,並依個人能力及特性之不同而形塑每個人政治知識的程度差異,具備足 夠的政治知識讓民眾得以了解民主社會的制度規範及其運作規則,進而給予制度 回饋,亦即支持民主政治的核心原則以及具備政治寬容精神。

政治資訊(information)時常與政治知識(knowledge)一詞有所混淆,然 而這兩者從定義視之有其差異。Satori(1987:117)認為擁有資訊為擁有知識的 前提,然而同樣具備豐富資訊的人在能力上可能有所差異,因此資訊並不等同於 知識,而資訊之所以能成為知識,差別在於民眾是否能夠運用資訊,是否能夠從 若干資訊中辨別出正確與錯誤的資訊。Delli Carpini 和 Keeter(1996:10-12)也 認為知識與資訊不同,所謂的政治知識指的是被長期儲存的記憶,一種與政治活 動範圍內有關的事實訊息。林聰吉與王淑華(2007:96)根據 Delli Carpini 和 Keeter 的論點,整理出政治知識的三種特性。第一、政治知識是屬於長期儲存的 記憶,藉由認知的過程將外在資訊轉化成腦海中記憶的一部份;第二、若以廣泛 的定義來討論政治活動範圍,則只要與政治事務有關的資訊都應被視為政治知識;

第三、事實資訊與個人主觀的價值、信念、意見不同,而是具客觀性的標的物件。

簡言之,亦即民眾經由各種來源(媒體、教育等)接收與政治相關的事實訊 息,並且藉由認知過程將其轉化成自己長期記憶的一部份。根據每個人取得政治 資訊的來源不同,以及吸收政治資訊的程度不同,使得每個人的政治知識程度產 生差異。近年來相關研究也指出,政治知識程度的差異影響了民眾對於民主原則、

特定議題的態度以及政治參與的接受程度(Galston 2001)。

第二節 政治知識的影響因素

政治練達(political sophistication)一詞與政治知識息息相關,政治練達最原 始是 Campbell et al. (1960)等人利用「概念化程度」(levels of conceptualizatio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來描述民眾,概念化程度越高即為對於政治事務知曉較多與具備較多思考能力,

並根據概念化程度的不同將民眾對於政治事務的看法分為四類,而概念化程度越 高者,其政治信念(political belief systems)會比其他人來的更為縝密。Converse

(1964)進一步將此概念定義為政治練達,並指出民眾的教育程度、政治涉入程 度與政治資訊的多寡會影響政治練達程度的高低。Luskin(1990)發展出一個非 線性的聯立方程式模型來解釋影響民眾政治練達差異的理論,其認為影響民眾政 治練達高低主要原因可歸類為三大類型:第一、民眾吸收和組織該資訊的能力

(ability);第二、民眾接觸到的資訊(information)多寡;第三、民眾主動去接 觸訊息的動機(motivation)。而此種分類方式也適用於解釋民眾政治知識程度差 異的原因,故利用上述的三種類型作為分類來進行以下討論。

一 吸收和組織資訊的能力

教育左右民眾接收政治訊息或是習得政治知識的能力,並影響民眾對政治事 務的判斷,因此教育時常被視為是政治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Delli Carpini 和 Keeter(1991)利用 1989 年 Gallup 的資料比較 1989 年代與 1940 至 1950 年代的 政治知識程度,其研究指出教育對於民眾的政治知識有重大影響。這是因為一般 的教育系統會教導特定與政治相關的資訊,其次則是教育過程中學校教導學生辨 別政治資訊的技巧以及學習政治知識的能力,令其在離開教育階段後能夠繼續透 過其他管道獲得政治知識,最後則是因為在求學過程中,學校會提到與政治世界 相關的議題,引發學生的公民責任感。

不少學者(Bennett 1995; Delli Caprini and Keeter 1996; Lambert et al. 1988;

Luskin 1990; Robinson and Davis 1990)的研究也支持上述論點,國內許多學者

(林聰吉與王淑華 2007;林瓊珠 2005;黃秀端 1996;傅恆德;2005)的研究 亦認為教育是解釋民眾政治知識高低的重要變項,而 Jerit et al.(2006)的研究 則是將教育與政治知識間的關係以更精確的方式做連結,Jerit 等人發現教育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較高的民眾,相較於電視新聞,以報紙作為獲得政治資訊的主要來源者,對於提 升政治知識上的影響較大;而教育程度越低的民眾,反而是以收看電視新聞作為 提升政治知識程度的主要來源。

二 民眾接觸訊息量的多寡

新聞媒體是民眾脫離學校之後,取得政治知識的主要來源,愈常使用此媒介 者,其所獲得的訊息量自然較為豐富,取得政治知識即較為容易。新聞媒體主要 可分為平面媒體(如報章雜誌)與電視新聞,在網路時代崛起後,網路新聞也成 為民眾獲取政治知識的來源之一,而這三種新聞媒介何者是選民獲取政治知識的 最佳途徑,在學術界中仍有爭論。

Lambert et al.(1988)利用 1984 年 Canadian National Election Study 的資料 研究民眾政治知識的來源,其將依變項區分成事實性知識與概念性知識,利用測 量民眾是否能辨認出 10 位總理的名字來衡量其事實性知識高低,概念性知識則 是測量受訪者是否有辦法辨認出該概念是屬於左派或是右派。其研究結果指出,

教育和新聞媒體是吸收政治知識的有效來源,但是新聞媒體的有效性僅限於平面 媒體,閱讀報紙和雜誌比起觀看電視能夠給予事實性知識與概念性知識更多啟發

(instructive)。

許多學者(Berkowitz and Pritchard 1989;Robinson and Davis 1990;Weaver and Drew 1993)的論點與 Lambert 等人相同,認為並非所有新聞媒體都是獲取政治 知識的良好來源,透過報紙作為獲得政治知識主要來源者比起藉由電視,能夠吸 收更多資訊且學習到更多政治知識。國內學者林瓊珠(2005)的研究亦發現報紙 對於政治知識的影響高於電視。林瓊珠研究 1992、1995 及 1998 年影響台灣民眾 政治知識差異的主要因素,其中與媒體相關的兩個變項,閱報時間與看電視新聞 的天數所顯示的研究結果差異甚大。閱報時間與政治知識呈現正相關,但是並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統計上顯著相關,較為特別的是,看電視新聞的天數對於個人的政治知識呈現顯 著負相關影響,亦即看越多天電視新聞的民眾,其政治知識反而比較低。另一份 國內研究亦支持上述論點,媒體接觸頻率越高,政治知識越高,若細分媒體的種 類為報紙與電視時,則可發現閱讀報紙會較收看電視更易獲得政治知識(林聰吉 與王淑華 2007)。

有一些學者的研究則是挑戰了報紙優越理論者的看法,研究指出從報紙獲得 資訊者並沒有具備較高政治知識(Neuman, Just and Crigler 1992;Price and Zaller 1993)。Mondak(1995)試圖以更有證據力的方式去證明有無報紙可看對於民眾 政治知識的影響是否如此之大,其在 Pittsburgh 地方報紙全面罷工八個月的期間,

做了一個比較 Pittsburgh 與 Cleveland 兩大城市的準實驗設計,此實驗設計的題 目包括 17 道與國家和國際事務相關的知識,藉此探討沒有報紙看的 Pittsburgh 與有報紙看的 Cleveland 民眾政治知識的差異。其研究結果發現,即使 Pittsburgh 居民在八個月內沒有閱讀過任何報紙,該地區的民眾對於國家與國際事務的了解 並未顯著少於報紙派送正常的 Cleveland 居民,該研究推翻了過去的報紙優越理 論。

Weaver 和 Drew(2006)研究 2004 年總統選舉中,接觸何種新聞媒體對於 民眾政治知識的影響較有相關。在此研究中的自變項為詢問民眾過去幾周閱讀報 紙、觀看電視新聞的頻率,以及其在各種新聞媒介(報紙、電視、廣播新聞和電 視脫口秀)中對總統大選新聞的關注程度。該研究中也詢問了過去幾周受訪者在 網路上瀏覽新聞的頻率以及利用網路關注總統選舉新聞的程度。作為依變項的政 治知識則是利用四道與候選人政策主張相關的題目進行測量。Weaver 和 Drew 利 用階層性迴歸分析多個變項對於政治知識的影響,其中傳統新聞媒介,包括廣播 新聞、電視新聞、電視脫口秀和報紙都呈現無統計上顯著相關。而瀏覽網路新聞 即利用網路關注新聞頻率較高者,及觀看較多政論節目者,對於政治知識有顯著 的正相關。此研究結果顯示政論節目文化的崛起以及網路的發達改變了民眾獲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政治知識的管道。

三 接觸訊息的動機

影響一個公民政治知識程度高低的基本因素包含了教育賦予的學習政治知 識的技能,以及接觸政治資訊的新聞媒介差異和多寡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即為民 眾取得政治知識的動機,因為儘管是在教育普及以及資訊發達的二十一世紀,相 同年齡、性別的民眾一樣有政治知識程度上的差異,主要原因為並非人人皆有興 趣去了解政治,若具備了認識政治事務的動機,自然較易主動去留心相關資訊,

也較易主動去搜尋與政治相關的知識。Bennett(1995)指出政黨屬性的強弱、

對於選舉結果的關心程度和心理上對於公眾事務的涉入感皆形塑了民眾獲取政 治知識的動機。而亦有相關研究指出,較有興趣參與政治的人對於公眾事務的相 關知識了解程度也較高(Bennett 1994)。國內學者林瓊珠(2005)的研究也指出 政黨認同越強的人,對於政治越感興趣,因此其政治知識也越高。

政治興趣、政黨認同以及政治效能感影響了民眾涉入政治及了解政治的動 機,這三種心理態度越強烈,越會主動去搜尋或是留心與政治相關的訊息,因 此政治知識程度自然也較高,然而吸收政治知識的動機與政治知識之間的關係 並非是單向的因果影響(林聰吉與王淑華 2007:99-100)。如 Prior(2005)的 研究所提出的,儘管媒體蓬勃發展,使得民眾獲取政治知識的管道增加了,但

政治興趣、政黨認同以及政治效能感影響了民眾涉入政治及了解政治的動 機,這三種心理態度越強烈,越會主動去搜尋或是留心與政治相關的訊息,因 此政治知識程度自然也較高,然而吸收政治知識的動機與政治知識之間的關係 並非是單向的因果影響(林聰吉與王淑華 2007:99-100)。如 Prior(2005)的 研究所提出的,儘管媒體蓬勃發展,使得民眾獲取政治知識的管道增加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