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開放題與選擇題測量政治知識的適用性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論開放題與選擇題測量政治知識的適用性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論開放題與選擇題測量政治知識的適用性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Open-Ended 治 and Multiple-Choice. 政. 大. Format for the立 Measurement of Political Knowledge.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Ch 指導教授:蔡宗漢 e n g c h i U博士 研究生:潘心儀 撰. 中 華 民 國 一零五年 六 月.

(2) 中文摘要 政治知識之於民主社會有其重要性,在政治學界中與政治知識相關的研究產 出相當豐富,研究者利用政治知識此一變數進行相關研究前,對於題目如何選定、 選項如何提供、題型的差異都是研究者需要去關注的重點,而本文主要的研究目 的即是聚焦於討論何種題型更適合用來測量民眾的政治知識。 目前國內測量政治知識的問卷題型較為常見的為開放題與選擇題題型,在這 兩類題型的討論上,前者被認為會低估受訪者政治知識程度,後者的測量結果則. 政 治 大 足夠的實證研究來證明這兩個題型的適用性。 立. 被質疑提供猜題空間導致高估了受訪者的政治知識程度,然而目前國內外卻缺乏. ‧ 國. 學. 本文採用具有實驗設計性質的二手資料,利用前後測的方式讓受測者填答相 同題目不同題型的問卷,藉此檢視各種知識程度的受測者在面對不同題型時是否. ‧. 會產生回應模式上的差異。本研究發現,開放題會使得較高政治知識程度的受訪. y. Nat. sit. 者被低估,選擇題反而能準確測量出此類受訪者的知識程度。為了進一步證實受. n. al. er. io. 訪者在偏難的題目上所增加的猜題比例並非是來自於盲猜,本文採用多項機率單. i n U. v. 元模型來檢視受訪者於於選擇題選擇各個答項的機率。研究發現,儘管選擇題無. Ch. engchi. 法避免受訪者猜題,但受訪者並非是盲猜,反而會根據其具有的知識依據來答題, 故政治知識程度高的受訪者能採用猜題方式答對題目,政治知識低的受訪者無法 利用猜題方式猜中答案。整體而言,選擇題比起開放題更適合用來測量民眾的政 治知識。 關鍵字:政治知識、開放題、選擇題、前測後測、猜題. I.

(3) Abstract Political knowle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mocratic society, and therefore there has been much research on political knowledge in the discipline of political science. To study political knowledge, political scientists have to understand the way of questions and options presented, and als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variety of question format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which question format is better for measuring the political knowledge of the public.. 政 治 大 in Taiwan. The open-ended. The open-ended and multiple-choice items are both common formats for. 立. measuring political knowledge. question is always. ‧ 國. 學. considered to underestimate the respondents’ level of political knowledge, while the multiple-choice format is thought of overestimating the levels of political knowledge. ‧. for providing the respondents with opportunity to guess. However, a strong evidence. y. sit. io. n. al. er. lacking.. Nat. to decide the most suitable format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olitical knowledge is still. i n U. v. This paper uses the secondary data which is collected by a pretest-posttest. Ch. engchi. questionnaire to examine whether guessing behavior will emerge or not when the respondents facing the same question with different formats.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open-ended questions underestimate the respondents’ knowledge levels who has higher level of political knowledge originally, but the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can estimate the levels more accurately. To further confirm that the higher guess proportions in the more difficult questions are not resulted from the blind guessing, the study examines the probabilities of options selected by Multinomial Probit Model.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ough the respondents may have guess more in multiple-choice question, however, they tend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based on their II.

(4) knowledge instead of blind guessing. Therefore, the respondents who have higher levels of political knowledge can guess correctly, while those who have lower levels of political knowledge cannot. In summary, the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are more suitable to measure people’s political knowledge. Keywords:Political Knowledge, Open-Ended Question, Multiple-Choice Question, Pretest-Posttest Design, Gues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5) 目. 第三章. 第四章. 立. 研究問題與理論架構 ......................................................................... 25. ‧. 研究問題.......................................................................................... 25 理論架構.......................................................................................... 25 資料來源.......................................................................................... 34 研究設計及研究方法...................................................................... 38. 政大學生政治知識實驗設計之分析 ................................................. 50. io. 第五章. 政治知識測量題目的選定.............................................................. 17 政治知識測量工具的爭議.............................................................. 18 小結.................................................................................................. 23. Nat.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政 治 大. 政治知識的測量 ................................................................................. 17. 學.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政治知識的重要性和定義................................................................ 6 政治知識的影響因素........................................................................ 8 政治知識的影響.............................................................................. 13 小結.................................................................................................. 15. y.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政治知識的重要性、形成及影響 ....................................................... 6. sit. 第二章. 研究背景............................................................................................ 1 研究動機............................................................................................ 3 研究目的............................................................................................ 5. er.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緒論 ....................................................................................................... 1. ‧ 國. 第一章. 次. al. n. v i n Ch 題目難易度分析.............................................................................. 55 engchi U 受訪者的答題行為模式分析.......................................................... 59. 第一節. 政大學生政治知識測量結果之基本描述...................................... 50.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心理題組輔助與選項輔助之分類結果比較.................................. 64. 第六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七章 第一節 第二節. 東吳學生政治知識實驗設計之分析 ................................................. 70 基本描述與題目難易度分析.......................................................... 70 受訪者答題模式分析...................................................................... 76 以迴歸模型檢視受訪者之答題模式.............................................. 81 結論與未來展望 ................................................................................. 94 結論與研究貢獻.............................................................................. 95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101. 附錄一 政治大學學生政治知識問卷(甲卷) ....................................................... 105 附錄一(續) 政治大學學生政治知識問卷(乙卷) ................................................ 109 IV.

(6) 附錄二 東吳大學學生政治知識問卷 ................................................................. 114 附錄三 102 年失業率重新編碼後之答題概況 .................................................. 116 附錄四 資訊輔助 v.s 心理題組輔助之知識程度分類交叉表 ........................... 117 附錄五 政大學生政治知識程度廣義分類 ......................................................... 119 附錄六 以「猜的」與「猜對的」作為依變項之迴歸分析 ............................. 120 附錄七 東吳學生「猜的」、「猜對的」次數的線性迴歸 ................................. 122 附錄八 「失業率」題的多項機率單元模型 ..................................................... 123 附錄九 「聯合國秘書長」題的多項機率單元模型 ......................................... 124. 政 治 大 附錄十一 「財政部長」題的多項機率單元模型 ............................................. 126 立 附錄十 「行政院長」題的多項機率單元模型 ................................................. 125. 附錄十二 東吳學生問卷自變項的編碼方式 ..................................................... 127. ‧ 國. 學. ........................................................................................................... 128. ‧. io. sit. y. Nat. n. al. er. 參考文獻. Ch. engchi. V. i n U. v.

(7) 表目次 表 3-1 政治知識的回應路徑 .................................................................................. 23 表 4-1 受訪者的知識程度類別與對應之答題行為 .............................................. 27 表 4-2 運用開放題與選擇題測量受訪者知識程度之效果比較 .......................... 30 表 4-3『政治知識的測量』一文中分析之政治知識回應類型 ........................... 32 表 4-4 本文與黃秀端、徐永明與林瓊珠(2014)歸類方式的比較 .................. 32 表 4-5 二份問卷基本資料 ...................................................................................... 35 表 4-6 政治大學學生政治知識問卷心理情境題組 .............................................. 36. 政 治 大 表 4-8 政大學生問卷調查的回應模式 .................................................................. 39 立. 表 4-7 東吳學生政治知識測量中選樣本 .............................................................. 36. ‧ 國. 學. 表 4-9 以受訪者所選擇的選項作為資訊輔助的歸類方式 .................................. 41 表 4-10 政治大學政治知識選擇題選項相近相異之認定 .................................... 43. ‧. 表 4-11 東吳學生問卷政治知識選擇題選項相近相異之認定 ............................ 46. sit. y. Nat. 表 4-13 某位受訪者於七題內的答題行為模式與分類結果計算 ........................ 49. al. er. io. 表 5-1 十一道開放題與選擇題之答題概況 ......................................................... 53. v. n. 表 5-2 選擇題答題總分與個別題目答對之比例分佈 ......................................... 59. Ch. engchi. i n U. 表 5-3 受訪者答題模式分析 ................................................................................. 62 表 5-4 政大學生問卷第三題與第十一題之開放題答題概況 ............................. 68 表 6-1 東吳學生政治知識問卷答題概況 ............................................................. 73 表 6-2 東吳學生政治知識問卷選擇題答題總分與個別題目答對之比例分佈 . 74 表 6-3 東吳學生答題模式分析結果 ..................................................................... 77 表 6-4 「失業率」題之不同政治知識程度選擇選項的預測機率 ..................... 83 表 6-5 「聯合國秘書長」題之不同政治知識程度選擇選項的預測機率 ......... 85 表 6-6 「行政院長」題之不同政治知識程度選擇選項之預測機率 ................. 88 表 6-7 「財政部長」題之不同政治知識程度選擇選項之預測機率 ................. 90 VI.

(8) 表 7-1 開放題與選擇題的皮爾森相關係數 ....................................................... 100 表 6-8 東吳學生「猜的」、「猜對的」次數的迴歸分析 ................................... 12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9) 圖目次 圖 5-1 政大學生問卷的答對答錯比例分佈圖 ..................................................... 55 圖 5-2 政大學生知識程度類型之分布 ................................................................. 64 圖 5-3 選項輔助 v.s 心理題組輔助之「知道的」分類比較(重歸類前) ....... 65 圖 5-4 選項輔助 v.s 心理題組輔助之「猜的」分類比較(重歸類前) ........... 66 圖 5-5 選項輔助 v.s 心理題組輔助之「錯誤的」分類比較 ............................... 67 圖 5-6 選項輔助 v.s 心理題組輔助之「知道的」分類比較(重歸類後) ....... 69 圖 5-7 選項輔助 v.s 心理題組輔助之「猜的」分類比較(重歸類後) ........... 69. 政 治 大 圖 6-2 「知道的」與「猜對的」答題模式比較 ................................................. 81 立 圖 6-1 受訪者各題答題模式之比較 ..................................................................... 80.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10)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 古典民主理論學者認為只有所有公民皆積極參與政治,才能充分實踐民主政 治的價值,古典民主理論的假定為公民的政治行為是理性的,公民具備豐富的政 治知識,並且對於政治相關事務興趣濃厚,具有強烈參政意願。修正主義學者則 認為古典民主理論學者的假定過於理想化且與真實的政治世界不符,例如熊彼得 提出的民主程序論的主要論點為民主政治只是人民選擇決策者的一種特殊程序,. 政 治 大. 即人民參政的目的僅限於選擇領導者而已(呂亞力,1988:135) 。但是人民在選. 立. 擇領導者的過程中亦需要資訊與知識來判斷哪些政治菁英較適合執政,那些菁英. ‧ 國. 學. 較不適合領導國家。參與式民主則認為修正民主理論過於菁英主義,進而提出人 民不僅應該參與政治場合,更應該積極參與與自身生活相關的各類組織(呂亞力,. ‧. 1988:139) 。而此種更加密切與積極的參與所需具備的即是知識,人民要先體會. Nat. sit. y. 到何種組織與制度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才能夠找到途徑進而加入這些會影響自. er. io. 身生活的建制之中。. al. n. v i n 在政治學的演變過程中,民主理論的學者們對於公民參與政治的強度或是應 Ch engchi U. 如何參與政治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不論是何種學派,皆不否定政治知識的確會對. 於公民行為產生影響,許多學者亦肯定公民具備充分政治知識對於民主社會的發 展有極大助益,從 Mill 到 Dahl 等民主理論學者皆曾強調政治知識於民主決策過 程中的重要性(Gronlund and Milner 2006:386) 。觀察現今的民主社會,我們可 以發現並非所有公民皆具備相同程度的政治知識,公民對於政治事務的關心程度 有別,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強度也有差異,然而不論是假定公民在民主社會中扮 演的角色是全然知曉、片面了解或全面無知,其主要的共同核心皆為公民欲發揮 身在民主社會中的影響力,具備一定的政治知識為必要條件。從理性選擇理論的 1.

(11) 觀點而言,不管是為了追求自身或是團體的利益,都必須先考量到有什麼資源是 可以運用,並且要思考每個行動可能會帶來的後續影響後,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 資源與管道涉入政治,而是否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即受到自己知識程度高低的影響。 簡言之,公民必須對於政治世界有基本了解,知曉政治是如何運作的,才有能力 鑑別出哪些公共事務與自身利益相關,並能對於政治世界中龐雜的訊息做出合適 的判斷以及尋求相對應的資源涉入政治,而上述的過程中,政治知識具備與否即 成為關鍵因素。 政治知識程度的差異影響了民眾對於民主原則、特定議題的態度以及政治參. 政 治 大. 與的接收程度(Galston 2001) ,因此在學界中,國內外有不少研究是以政治知識. 立. 作為探討重心,討論民眾政治知識的來源及影響民眾政治知識差異的原因. ‧ 國. 學. (Berkowitz and Pritchard 1989;Delli Caprini and Keeter 1996;Jennings 1996; Lambert et al. 1988;Robinson and Davis 1990;Weaver and Drew 2006;林聰吉與. ‧. 王淑華 2007;林瓊珠 2005;黃秀端 1996;傅恆德 2005);亦有許多學者著重. Nat. sit. y. 於探討政治知識對於政治參與、投票行為、政治評價與政治效能感等概念的影響. n. al. er. io. (Delli Caprini and Keeter 1996;Gronlund and Millner 2006;Lassen 2005;Larcinese. i n U. v. 2007;林瓊珠 2005;傅恆德 2005) 。正因為政治知識對於民主社會有其重要性,. Ch. engchi. 對於民主社會的發展亦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公民是否具備足夠政治知識影響了 民眾對於政治事務的判斷標準。因此在政治學界中,與政治知識相關的研究產出 相當豐富,而研究者利用政治知識此一變數進行相關研究前,對於題目如何選定、 選項如何提供、題型的差異都是研究者需要去關注的重點,國內外也逐漸有越來 越多學者在關注政治知識如何測量的重要性(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6; Luskin and Bullock 2001;Mondak 2001;Mondak and Anderson 2004;黃秀端、徐 永明與林瓊珠 2014)。. 2.

(1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在民意調查當中,對於政治知識的調查通常設計幾道題目作為題組來測量民 眾的政治知識,藉由計算民眾在整個政治知識題組中的得分來區分民眾的政治知 識程度高低。問卷設計者在設計政治知識題組時,不僅要選擇適合的題目,亦要 注意題目的措辭運用,以及決定以何種題型來做測量。上述是研究者要自行利用 問卷蒐集一手資料時必然得注意的課題,然而並非所有研究者皆有足夠的經費或 是時間去蒐集一手資料,因而許多學者是引用二手資料進行研究。當研究者要利 用二手資料之前,必然也得對於自己要使用的資料有足夠的了解,必須關心自身. 政 治 大. 所欲使用的資料的測量方法是否適當,是否具有測量效度與信度。簡言之,不論. 立. 是使用一手或是二手資料的研究者,都必須關心問卷的題目是否適合,問卷的設. ‧ 國. 學. 計是否能夠真正測量到自己所關心的變數,因而對於研究工具的討論是必須且必. ‧. 要的。游清鑫(2012)認為現今學界中對於測量政治知識所應採用的題目類型已 有共識,大致上環繞著三方面的主題進行研究設計與比較研究,分別為對於政治. y. Nat. io. sit. 遊戲規則的了解、對於國內外主要政治內容的認識以及對於人物與政黨的認識. n. al. er. (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1;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3;Delli Carpini and. Ch. i n U. v. Keeter 1996;Jennings 1996),但是關於政治知識應運用何種題型來測量,雖然. engchi. 已有少數學者提出相關討論(Luskin and Bullock 2001;Mondak 2001;Mondak and Anderson 2004;黃秀端、徐永明與林瓊珠 2004),然而在學界中卻尚未有明確 的證據說明開放題與選擇題題型孰優孰劣。 在學術研究中,問卷題型主要分為開放題與選擇題兩種,開放式的題型讓受 訪者可以提供自己的答案,研究者可以藉由各式各樣的答案做更深入的分析,深 度訪談與質化訪談大多仰賴此種題型來獲得更多的資訊。而在民意調查中,問卷 的題型設計大多以選擇題題型為主,亦即由研究者提供一份答項清單讓受訪者只 能從研究者所提供的選項中擇一回答,此種方式讓研究者比較不會得到太多模稜 3.

(13) 兩可的答案,在後續資料分析上較易處理。然而在民意調查當中,政治知識的測 量題組大多仍以開放式題型為主。國內大型研究計畫中,每年皆有詢問政治知識 問題的主要為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簡稱 TEDS),在 TEDS2010 以前的政治知識題目皆採用開放題題型,至 TEDS2012 為了配合 CSES 的舉行才另外加入四道選擇題,至 TEDS2013 又改回 全部以開放題進行測量,TEDS2014 則是以三道開放題與三道選擇題來測量民眾 的政治知識。由此顯見,國內對於測量民眾政治知識應採用何種題型尚無共識。 最常用來呈現民眾政治知識程度的方式為計算民眾於政治知識題組答對的. 政 治 大. 總題數,故運用選擇題題型測量政治知識難免讓人疑慮選擇題題型提供了民眾猜. 立. 題的空間進而提高了受訪者猜題的比例,使人懷疑某些答對較多道題目的民眾是. ‧ 國. 學. 因「運氣」較好猜中了較多題,分數所反應的並非本身真實的政治知識程度。然 而不論是選擇題是否會鼓勵民眾猜題,或是猜題比例的增加是否為提高整體知識. ‧. 分數的原因皆需要更多實證來證明。國外對於猜題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討論. Nat. sit. y. 「不知道」的答項的提供與否是否有助於減低民眾猜題的機率(Delli Carpini and. n. al. er. io. Keeter 1996;Mondak and Davis 2001;Mondak 2001;Miller and Orr 2008) ,僅有. i n U. v. 少部分的研究有談及運用不同題型測量民眾政治知識可能導致高估或是低估民. Ch. engchi. 眾的政治知識分數(Luskin and Bullock 2001;Mondak 2001;Mondak and Anderson 2004),卻缺乏更進一步的實證研究去比較兩種題型的測量效度。 在國內的政治學界中,此等相關研究更為稀少,僅有黃秀端、徐永明與林瓊 珠(2014)使用實驗設計的方式,運用相同題目不同題型測量同一群人的反應差 異,其研究也指出選擇題的確提高了受測者的猜題率與政治知識分數。然而猜題 率與知識分數之間的關係不必然是正相關關係(杜素豪、廖培珊 2006) ,這使得 我們想更進一步探討民眾知識分數增加的主因為何?是因為民眾回答選擇題時 能藉由研究者提供的答項清單來猜題進而提高知識分數?亦或是選擇題更能夠 準確測量民眾的政治知識,分數的增加反映的是民眾真實的知識程度?本文主要 4.

(14) 的研究動機即是想要找尋更多證據來解答本文的疑問,試圖以實證方式回答下列 問題:以不同的題型測量政治知識是否會造成高估或低估民眾的政治知識程度。.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儘管使用選擇題題型來測量民眾政治知識無法消除民眾盲猜(blind guess) 的可能,甚至有增加盲猜的機率,然而此種假定是建立在民眾面對全然無知的題 目時,可能會產生的行為。以學生考試作答時為例,只有在完全對於題目不了解 時,才會藉由隨機的方式答題,若作答者對於題目有部分的理解程度,自然會根. 政 治 大 的,則反而會選擇一個錯誤的答案。採用開放題測量時,時常只能測量到將書本 立 據其所擁有的部分知識進行作答;同樣的,若作答者對於答案的認知是完全錯誤. ‧ 國. 學. 內容背得滾瓜爛熟的學生,使得那些需要選項來回憶內容的學生完全無法拿到分 數,而後者並非不具有知識。更遑論政治知識的測量並非是考試,僅是研究者想. ‧. 要藉由適當的題目來知曉民眾的知識程度,因而只要接收到一點提示即能回想起. sit. y. Nat. 答案的民眾,即可視為對於該道題目具備政治知識,代表民眾對於政治世界中的. io. al. er. 龐雜資訊是有能力判斷出何者為正確的。從此角度而言,受訪者的政治知識程度. n. 並非單純的用二分法來區分「有」或「無」政治知識,受訪者的政治知識高低是 有程度上的差異。. Ch. engchi. i n U. v. 開放題可能僅能測量出知識程度最高的受訪者,具備政治知識而程度略低者 即會被低估,而選擇題題型提供選項讓受訪者選擇等同於增加了猜題空間,有高 估受訪者政治知識程度的可能。在兩種常用的測量方法皆不完美的情形下,何種 題型相較之下較適合用來測量民眾的政治知識?為解答此一疑問,本文希望能夠 藉由實驗設計的方式,利用問卷進行前測與後測,藉此分析同一群人在同樣的題 目不同題型的回答結果來檢視何種題型較能夠如實反應出受訪者的政治知識程 度。. 5.

(15) 第二章. 政治知識的重要性、形成及影響. 在民主政治的運作當中,公民須具備一定基礎的政治知識,才能理解其自身 與團體的利益所在,並能選擇合適的管道參與政治與發揮一定的影響力。以投票 而言,若選民對於選舉、政黨及候選人的一切一無所知,則所謂的神聖的一票便 毫無意義,在選前無法根據正確的知識做出適當的判斷,選後亦無法對於政黨及 候選人的作為進行課責。故此,我們必須對於政治知識的重要性及其定義有基本 的理解,本章將分為幾個小節進行以下討論。首先,探討政治知識的重要性,論 其在民主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並針對政治知識一詞給予概念化的定義,亦即. 政 治 大. 釐清何謂政治知識;第二、討論民眾政治知識程度差異的原因,如性別、年齡、. 立. 教育程度、大眾媒體對於民眾政治知識高低的影響,以及獲取各種政治知識的來. ‧ 國. 學. 源;第三、探討政治知識對於政治參與的影響;第四、最後根據本章節的討論予. ‧ 政治知識的重要性和定義. io. sit. y. Nat. 第一節. er. 以小結。. Dahl(1989:221-222;1999:96-104)認為所謂的民主政治須符合幾個制. al. n. v i n 度上的要件,第一、選舉產生的官員;第二、自由公平的選舉;第三、表達意見 Ch engchi U 的自由;第四、接觸各種不同來源的訊息;第五、社團的自主性;第六、包容性 的公民身分。其中第四點指的是民主政治須保障公民有追求各種不同訊息來源的 權利,並且各式各樣的訊息來源都被法律予以保障。申言之,在一個成熟的民主 政治中,公民應被保障能從不同管道合法取得政治相關訊息,而訊息的取得之所 以重要是因選民需要足夠資訊檢視政黨與政治人物的表現和其承諾,據此投以選 票,並在選後對於政黨與政治人物的表現進行課責。 理性選擇理論假設人在政治活動中是根據其理性思考而行動,並非受到情緒 因素所導引,會在若干方案中選擇能為自己帶來最大效益的方案來執行,然而經 6.

(16) 濟學中的理性選擇理論應用在民主政治中最大的缺陷在於同時假定人是自利的、 會追求效益極大化、擁有豐富的知識及資訊。Downs(1957)認為若是人人都具 備完美的知識背景,則沒有任何人可以影響他人的投票決定,因為每個人都清楚 的知道哪一位候選人的政策最符合自身的需求,正因為並非所有人都具備相同程 度的政治知識,因此才會有說服者(persuaders)的出現,而具備較多知識的人 自然擁有較大的影響力。Gronlund 和 Milner(2006:387)認為理性選擇論者運 用經濟學的架構理解政治知識的重要性,認為政治資訊就如同消費者資訊,政治 市場則是類同於貨品市場。民主理論者則是認為政治知識之於民主社會有更複雜. 政 治 大 資訊才能夠對於政治人物的行動課責,而菁英可以利用轉變、過濾或是阻擋相關 立 的關係,政治知識建構了人民與政治菁英間多方面的連結,此連結亦即選民需要. 資訊等方法來影響公眾意見(Gronlund 和 Milner 引述自 Maravall 1999) 。不論是. ‧ 國. 學. 從理性選擇論或是民主理論出發,此皆揭示了民眾需具備一定程度的政治知識,. sit. y. Nat. 的評價。. ‧. 才能對於整個政治體系的運作有基本了解,並進而給予體系中的人物及活動合適. n. al. er. io. 除了民主制度的要件外,構成民主社會的重要關鍵在於民主精神,而政治容. i n U. v. 忍為民主精神的重要條件之一,政治容忍指的是民眾願意給予與自己立場不同的. Ch. engchi. 他人或是團體,發表其言論與意見的自由與權利(Sullivan et al. 1979)。言論自 由為民主政治在制度上的必要條件,政府必須保障民眾擁有表達意見的自由,而 這僅是制度上的要件,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必然擁有各種意見與各種立場,民眾 彼此之間必須擁有能夠尊重他人言論的容忍精神,才不至於相互攻訐而產生嚴重 對立,進而導致民主崩潰,而此種容忍精神即為民主的核心價值之一。Delli Carpini 和 Keeter(1996:220-224)的研究顯示,政治知識對於政治容忍有顯著 的影響力。當公民具備足夠的政治知識有助於公民更加支持民主制度的核心原則 並能夠更加具備政治容忍精神。 從上述的討論可得知政治知識之於民主社會有其重要性,其原因在於一個成 7.

(17) 熟的民主社會保障公民能夠公平、不受阻的獲取政治資訊,而民眾從各種管道獲 取資訊,並依個人能力及特性之不同而形塑每個人政治知識的程度差異,具備足 夠的政治知識讓民眾得以了解民主社會的制度規範及其運作規則,進而給予制度 回饋,亦即支持民主政治的核心原則以及具備政治寬容精神。 政治資訊(information)時常與政治知識(knowledge)一詞有所混淆,然 而這兩者從定義視之有其差異。Satori(1987:117)認為擁有資訊為擁有知識的 前提,然而同樣具備豐富資訊的人在能力上可能有所差異,因此資訊並不等同於 知識,而資訊之所以能成為知識,差別在於民眾是否能夠運用資訊,是否能夠從. 政 治 大. 若干資訊中辨別出正確與錯誤的資訊。Delli Carpini 和 Keeter(1996:10-12)也. 立. 認為知識與資訊不同,所謂的政治知識指的是被長期儲存的記憶,一種與政治活. ‧ 國. 學. 動範圍內有關的事實訊息。林聰吉與王淑華(2007:96)根據 Delli Carpini 和 Keeter 的論點,整理出政治知識的三種特性。第一、政治知識是屬於長期儲存的. ‧. 記憶,藉由認知的過程將外在資訊轉化成腦海中記憶的一部份;第二、若以廣泛. Nat. sit. y. 的定義來討論政治活動範圍,則只要與政治事務有關的資訊都應被視為政治知識;. n. al. er. io. 第三、事實資訊與個人主觀的價值、信念、意見不同,而是具客觀性的標的物件。. Ch. i n U. v. 簡言之,亦即民眾經由各種來源(媒體、教育等)接收與政治相關的事實訊. engchi. 息,並且藉由認知過程將其轉化成自己長期記憶的一部份。根據每個人取得政治 資訊的來源不同,以及吸收政治資訊的程度不同,使得每個人的政治知識程度產 生差異。近年來相關研究也指出,政治知識程度的差異影響了民眾對於民主原則、 特定議題的態度以及政治參與的接受程度(Galston 2001)。. 第二節. 政治知識的影響因素. 政治練達(political sophistication)一詞與政治知識息息相關,政治練達最原 始是 Campbell et al. (1960)等人利用「概念化程度」 (levels of conceptualization) 8.

(18) 來描述民眾,概念化程度越高即為對於政治事務知曉較多與具備較多思考能力, 並根據概念化程度的不同將民眾對於政治事務的看法分為四類,而概念化程度越 高者,其政治信念(political belief systems)會比其他人來的更為縝密。Converse (1964)進一步將此概念定義為政治練達,並指出民眾的教育程度、政治涉入程 度與政治資訊的多寡會影響政治練達程度的高低。Luskin(1990)發展出一個非 線性的聯立方程式模型來解釋影響民眾政治練達差異的理論,其認為影響民眾政 治練達高低主要原因可歸類為三大類型:第一、民眾吸收和組織該資訊的能力 (ability) ;第二、民眾接觸到的資訊(information)多寡;第三、民眾主動去接. 政 治 大 異的原因,故利用上述的三種類型作為分類來進行以下討論。 立. 觸訊息的動機(motivation) 。而此種分類方式也適用於解釋民眾政治知識程度差. ‧ 國. 學. 一 吸收和組織資訊的能力. ‧. 教育左右民眾接收政治訊息或是習得政治知識的能力,並影響民眾對政治事. sit. y. Nat. 務的判斷,因此教育時常被視為是政治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Delli Carpini 和. io. er. Keeter(1991)利用 1989 年 Gallup 的資料比較 1989 年代與 1940 至 1950 年代的. al. 政治知識程度,其研究指出教育對於民眾的政治知識有重大影響。這是因為一般. n. v i n Ch 的教育系統會教導特定與政治相關的資訊,其次則是教育過程中學校教導學生辨 engchi U 別政治資訊的技巧以及學習政治知識的能力,令其在離開教育階段後能夠繼續透 過其他管道獲得政治知識,最後則是因為在求學過程中,學校會提到與政治世界 相關的議題,引發學生的公民責任感。 不少學者(Bennett 1995; Delli Caprini and Keeter 1996; Lambert et al. 1988; Luskin 1990; Robinson and Davis 1990)的研究也支持上述論點,國內許多學者 (林聰吉與王淑華 2007;林瓊珠 2005;黃秀端 1996;傅恆德;2005)的研究 亦認為教育是解釋民眾政治知識高低的重要變項,而 Jerit et al.(2006)的研究 則是將教育與政治知識間的關係以更精確的方式做連結,Jerit 等人發現教育程度 9.

(19) 較高的民眾,相較於電視新聞,以報紙作為獲得政治資訊的主要來源者,對於提 升政治知識上的影響較大;而教育程度越低的民眾,反而是以收看電視新聞作為 提升政治知識程度的主要來源。. 二 民眾接觸訊息量的多寡 新聞媒體是民眾脫離學校之後,取得政治知識的主要來源,愈常使用此媒介 者,其所獲得的訊息量自然較為豐富,取得政治知識即較為容易。新聞媒體主要 可分為平面媒體(如報章雜誌)與電視新聞,在網路時代崛起後,網路新聞也成. 政 治 大 最佳途徑,在學術界中仍有爭論。 立. 為民眾獲取政治知識的來源之一,而這三種新聞媒介何者是選民獲取政治知識的. ‧ 國. 學. Lambert et al.(1988)利用 1984 年 Canadian National Election Study 的資料 研究民眾政治知識的來源,其將依變項區分成事實性知識與概念性知識,利用測. ‧. 量民眾是否能辨認出 10 位總理的名字來衡量其事實性知識高低,概念性知識則. y. Nat. sit. 是測量受訪者是否有辦法辨認出該概念是屬於左派或是右派。其研究結果指出,. n. al. er. io. 教育和新聞媒體是吸收政治知識的有效來源,但是新聞媒體的有效性僅限於平面. i n U. v. 媒體,閱讀報紙和雜誌比起觀看電視能夠給予事實性知識與概念性知識更多啟發 (instructive)。. Ch. engchi. 許多學者(Berkowitz and Pritchard 1989;Robinson and Davis 1990;Weaver and Drew 1993)的論點與 Lambert 等人相同,認為並非所有新聞媒體都是獲取政治 知識的良好來源,透過報紙作為獲得政治知識主要來源者比起藉由電視,能夠吸 收更多資訊且學習到更多政治知識。國內學者林瓊珠(2005)的研究亦發現報紙 對於政治知識的影響高於電視。林瓊珠研究 1992、1995 及 1998 年影響台灣民眾 政治知識差異的主要因素,其中與媒體相關的兩個變項,閱報時間與看電視新聞 的天數所顯示的研究結果差異甚大。閱報時間與政治知識呈現正相關,但是並無 10.

(20) 統計上顯著相關,較為特別的是,看電視新聞的天數對於個人的政治知識呈現顯 著負相關影響,亦即看越多天電視新聞的民眾,其政治知識反而比較低。另一份 國內研究亦支持上述論點,媒體接觸頻率越高,政治知識越高,若細分媒體的種 類為報紙與電視時,則可發現閱讀報紙會較收看電視更易獲得政治知識(林聰吉 與王淑華 2007)。 有一些學者的研究則是挑戰了報紙優越理論者的看法,研究指出從報紙獲得 資訊者並沒有具備較高政治知識(Neuman, Just and Crigler 1992;Price and Zaller 1993) 。Mondak(1995)試圖以更有證據力的方式去證明有無報紙可看對於民眾. 政 治 大. 政治知識的影響是否如此之大,其在 Pittsburgh 地方報紙全面罷工八個月的期間,. 立. 做了一個比較 Pittsburgh 與 Cleveland 兩大城市的準實驗設計,此實驗設計的題. ‧ 國. 學. 目包括 17 道與國家和國際事務相關的知識,藉此探討沒有報紙看的 Pittsburgh 與有報紙看的 Cleveland 民眾政治知識的差異。其研究結果發現,即使 Pittsburgh. ‧. 居民在八個月內沒有閱讀過任何報紙,該地區的民眾對於國家與國際事務的了解. Nat. sit. n. al. er. io. 論。. y. 並未顯著少於報紙派送正常的 Cleveland 居民,該研究推翻了過去的報紙優越理. Ch. i n U. v. Weaver 和 Drew(2006)研究 2004 年總統選舉中,接觸何種新聞媒體對於. engchi. 民眾政治知識的影響較有相關。在此研究中的自變項為詢問民眾過去幾周閱讀報 紙、觀看電視新聞的頻率,以及其在各種新聞媒介(報紙、電視、廣播新聞和電 視脫口秀)中對總統大選新聞的關注程度。該研究中也詢問了過去幾周受訪者在 網路上瀏覽新聞的頻率以及利用網路關注總統選舉新聞的程度。作為依變項的政 治知識則是利用四道與候選人政策主張相關的題目進行測量。Weaver 和 Drew 利 用階層性迴歸分析多個變項對於政治知識的影響,其中傳統新聞媒介,包括廣播 新聞、電視新聞、電視脫口秀和報紙都呈現無統計上顯著相關。而瀏覽網路新聞 即利用網路關注新聞頻率較高者,及觀看較多政論節目者,對於政治知識有顯著 的正相關。此研究結果顯示政論節目文化的崛起以及網路的發達改變了民眾獲取 11.

(21) 政治知識的管道。. 三 接觸訊息的動機 影響一個公民政治知識程度高低的基本因素包含了教育賦予的學習政治知 識的技能,以及接觸政治資訊的新聞媒介差異和多寡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即為民 眾取得政治知識的動機,因為儘管是在教育普及以及資訊發達的二十一世紀,相 同年齡、性別的民眾一樣有政治知識程度上的差異,主要原因為並非人人皆有興 趣去了解政治,若具備了認識政治事務的動機,自然較易主動去留心相關資訊,. 政 治 大 對於選舉結果的關心程度和心理上對於公眾事務的涉入感皆形塑了民眾獲取政 立. 也較易主動去搜尋與政治相關的知識。Bennett(1995)指出政黨屬性的強弱、. ‧ 國. 學. 治知識的動機。而亦有相關研究指出,較有興趣參與政治的人對於公眾事務的相 關知識了解程度也較高(Bennett 1994) 。國內學者林瓊珠(2005)的研究也指出. ‧. 政黨認同越強的人,對於政治越感興趣,因此其政治知識也越高。. y. Nat. sit. 政治興趣、政黨認同以及政治效能感影響了民眾涉入政治及了解政治的動. n. al. er. io. 機,這三種心理態度越強烈,越會主動去搜尋或是留心與政治相關的訊息,因. i n U. v. 此政治知識程度自然也較高,然而吸收政治知識的動機與政治知識之間的關係. Ch. engchi. 並非是單向的因果影響(林聰吉與王淑華 2007:99-100)。如 Prior(2005)的 研究所提出的,儘管媒體蓬勃發展,使得民眾獲取政治知識的管道增加了,但 是政治知識並沒有因此呈現顯著的成長,主要原因即在於越來越多的媒體反而 使得民眾更有得選擇想要觀看的內容,而那些對於新聞較感興趣的民眾自然會 擁有較高的政治知識,相對地,對於娛樂內容較有興趣的民眾對於政治的了解 自然較少。Gronlund(2007)的研究亦指出較有動機去獲得政治知識的人,越 會使用網路搜尋政治相關資訊,但並非網路使得這些人擁有較高的政治知識, 而是這一群對政治有興趣的人比較會去利用各種方式獲取政治知識,使之知識 程度較一般人為高。簡言之,民眾可能因為對政治較有興趣因而主動去搜尋相 12.

(22) 關資訊,強化了自身理解政治事務的知識與能力,在此同時,因自我能力提升 使之更易於汲取政治知識,也因此對於政治相關訊息以及相關事務更感興趣。. 四 其他 其他人口變項如性別、年齡、地理區域與社經地位也是影響民眾政治知識差 異的因素。在性別方面,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皆指出男性的政治知識高於女性(Delli Caprini and Keeter 1996;Jennings 1996;Frazer and Macdonald 2003;林瓊珠 2005; 林聰吉與王淑華 2007;黃秀端 1996)。在年齡方面則是年齡較長者的政治知識. 政 治 大 相對蓬勃的地區比起較為落後的地區其政治知識程度較高(Lambert et al.1988; 立. 比起年輕人為高(Lambert et al.1988;林聰吉與王淑華 2007)。居住在經濟發展. 第三節. 政治知識的影響. ‧. ‧ 國. 學. 林聰吉與王淑華 2007)。. Nat. sit. y. 政治知識影響了民眾參與政治的能力,一個對於政治全然無知的人自當較會. n. al. er. io. 遠離政治,而對於政治有所了解的人比較願意關心政治、涉入政治,因為政治知. i n U. v. 識在整個民主社會運作過程扮演極重要角色,政治知識自然能作為預測人民政治. Ch. engchi. 行為的一項變數。因此在學界中有相當豐富的研究在討論政治知識是否會對於政 治行為產生影響,將政治知識作為預測政治參與強度的指標。Lambert et al.(1988: 360)就曾在其研究中指出,政治知識可被用來預測政治行動的解釋變項,例如 投票,而投票是人民參與政治最直接與最容易的方式。因此,有些文獻主要在探 討政治知識與投票行為之間的關聯 (Delli Caprini and Keeter 1996;Gronlund and Millner 2006)。 Lassen(2005)則是認為,過往的文獻大多是指出政治資訊與投票行為之間 的相關性,而無法確切指出這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加上有些資訊的獲得是內生 性因素,因此對於解釋政治資訊與投票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則相當困難。為了釐 13.

(23) 清資訊取得與投票之間是否的確有其因果上的關聯。Lassen 利用 2000 年哥本哈 根的電訪資料去進行實證研究,檢測投票率與資訊多寡之間的關係。在 1996 年 時,丹麥政府於其直轄市哥本哈根進行為期四年的中央政府權力下放於地方政府 的實驗,挑選了四個城市區域作為實驗區,而此政治上的試驗正好適合用來作為 一個投票率與政治資訊之間的實驗設計。而哥本哈根的電訪資料執行方法中,是 僅將訊息傳遞給某幾個區域,Lassen 利用此份資料去研究不同資訊的取得是否與 投票率之間有因果關係。最後 Lassen 於此研究中發現,若選民有正面或積極消 息的提供之下,確實會增加其投票意願。. 政 治 大. Larcinese(2007)則是認為 Lassen(2005)的研究過於高估了民眾的投票傾. 立. 向,並且在測量政治知識上過於廣義,Lassen 所用來測量政治知識的題目類型無. ‧ 國. 學. 法區別出是在測量知識或是純粹的政治信仰,除此之外,Larcinese 運用 1997 年 英國大選的資料(British General Election, BES)試圖證明黨性不會影響民眾對於. ‧. 政治事務了解的程度。Larcinese 認為一般的資料來源多半面臨兩種困境:第一. Nat. sit. y. 種為受訪者常會在研究中宣稱其有參與投票,但實際上卻沒有;第二種為願意接. n. al. er. io. 受訪問的民眾本身即比較願意參與政治。而此份資料的優點在於去除了第一種困. i n U. v. 境的誤差干擾,對於民眾是否有去投票的變數是運用選民登記的資料作為認定。. Ch. engchi. Larcinese 的研究發現,在其他條件相等時知識程度最高者比起知識程度最低者 多了三分之一的投票意願,由此顯示政治知識不僅可作為預測投票率的良好指標, 更是與投票參與間有清楚的因果關係。 政治知識除了會影響投票參與,並可作為預測投票行為的變數外,政治知識 亦是測量政治練達的一個良好指標(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3:1180)。在國 內的研究當中,有學者提出政治知識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民眾的政治評價(包含 了民眾對總統的施政滿意度、對政府的信任程度、對整體的經濟表現及對於各黨 的喜好程度等四個面向),而政治評價又進一步地影響了民眾的政治行為(傅恆 德 2005) 。林瓊珠(2005)則是在研究 1992 年至 2000 年台灣民眾政治知識的變 14.

(24) 動時,發現台灣民眾在參與投票之外的選舉活動參與度並不高,而政治知識較低 的民眾在選舉期間的相關活動參與也較少。. 第四節. 小結. 政治知識指的是民眾藉由認知過程將與政治相關的事實訊息轉化為長期記 憶的一部份(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6),根據每個人取得政治資訊的來源不 同,以及吸收政治資訊的程度不同,使得每個人的政治知識程度產生差異,從此 定義而言,民眾的政治知識程度並非只能區分成有政治知識或無政治知識,而是. 政 治 大. 可以更進一步細分為知識程度上的差異。. 立. 政治知識的重要性在於使公民清楚的認知到本身與團體成員利益所在,當公. ‧ 國. 學. 民擁有較多的知識時,其對於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政策就有更多的了解,並且更能 有效的參與政治(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6:238-64)。一個運作良好的公民. ‧. 社會,勢必得需要公民有一定程度的參與,而公民所擁有的政治知識多寡影響了. y. Nat. sit. 公民對於政治事務的評價與參與政治的熱衷程度,亦影響了公民對於民主核心精. n. al. er. io. 神的支持程度,從此可得知,一個知的公民在民主政治中是極其重要的,是維持 民主社會良好運作的其中一個關鍵。. Ch. engchi. i n U. v. 由於政治知識與民主政治息息相關,歷年來有不少與政治知識相關的研究, 其中有些研究聚焦於探討民眾政治知識程度差異的原因與民眾獲取政治知識的 來源,有些研究指出民眾接觸新聞媒體越頻繁會有較高的政治知識程度(Lambert et al. 1988;Weaver and Drew 2006;林瓊珠 2005),若民眾吸收和組織資訊的能 力較高,較能有效率的提升自我的政治知識程度,例如教育程度時常被視為政治 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Bennett 1995;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1;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6;Lambert et al. 1988;Robinson and Davis 1990;林瓊珠 2005; 林聰吉與王淑華 2007) ,除此之外,當民眾對於政治較有興趣,會比較願意去接 15.

(25) 觸與政治相關的資訊(Bennett 1994;Bennett 1995;Gronlund 2007;Prior 2005; 林瓊珠 2005),而接觸的越多自然使之政治知識程度有所提升。 在政治學界中亦有不少研究將政治知識作為預測政治參與程度的指標,如政 治知識可作為預測民眾參與政治的強度(Lambert et al. 1988;Lassen 2005; Larcinese 2007;林瓊珠 2005) ,而政治知識除了會影響民眾的投票參與意願外, 也能夠當成測量民眾政治練達的變數(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3;傅恆德 2005)。從此章節的討論可以發現民眾政治知識程度的高低影響了其在民主社會 中的政治行為,而民眾對於政治的參與強度以及看法影響了整個民主社會的運作. 政 治 大. 過程,以及公民文化的培養,因而政治學界中時常將政治知識為一個重要的變數,. 立. 正因如此,如何準確地測量此一變數便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6. i n U. v.

(26) 第三章. 政治知識的測量. 政治知識之於民主社會有其重要地位,因此在政治學界中,有不少文獻與政 治知識相關,主要為研究政治知識的來源以及政治知識的影響。然而,同樣是為 了測量政治知識這一個概念,不同的研究者採用不同的題目測量同一個人的政治 知識可能會有差異,並造成其後續的分析結果不同;同樣的,不同的題型亦會對 於政治知識的測量效度與信度也有所影響。正因如此,研究者在利用政治知識作 為自變項或是依變項進行分析時,自當也應對於題目如何選定、選項如何提供、 題型的差異須有所了解。. 政 治 大. 第一節立 政治知識測量題目的選定. ‧ 國. 學. Delli Carpini 和 Keeter(1991)在選定政治知識測量的題目時,主要將題目. ‧. 分成兩大類,分別是教授事實(taught facts)與觀察事實(surveillance facts) ,前. y. Nat. 者主要是民眾在教育過程中能夠學習到的知識,例如總統覆議制度;後者則是會. er. io. sit. 隨著時間改變的政治事實,需對政治保持關心並隨時觀察,例如誰是現任副總統。 其研究結果也顯示,在民眾的政治知識程度的變化上,教授事實比起觀察事實來. n. al. 的相對穩定。. Ch. engchi. i n U. v. 根據此一基礎,Delli Carpini 和 Keeter(1993:1198)更進一步設計出一套 政治知識題組: (一)控制國會的多數黨為何?(二) 、需要多少國會議員多少比 例才能推翻總統否決權?(三)兩黨意識形態的位置?(四)違憲審查機關為何? (五)美國現任副總統是誰?若根據 Delli Carpini 和 Keeter(1991)原先二分類 的定義對上述五道題做區分,則第一、第三與第五道題屬於觀察事實類,第二與 第四道題屬於教授事實類。 Jennings(1996:229-230)在其對於兩個世代的政治知識研究當中也提出三 種測量指標。第一類為教科書事實(textbook facts),問題的組成主要與政府和 17.

(27) 政治運作的機制相關,此類知識比較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更動,而民眾這類知識的 來源通常是透過教育機構;第二類為觀察事實(surveillance facts),此類知識通 常是會隨時間變動,並且需要對於政治保持一定關注程度才能知曉,獲得來源通 常是藉由大眾傳播媒體;第三類則是以事實存在形成時間較長,來自於多元傳播 管道(如媒體、書籍或是學校教育)的歷史事實 (historical facts)。Jennings 對 於政治知識題目的分類方式與 Delli Carpini 和 Keeter(1991)的二分類法相去不 遠。 游清鑫(2012:6-7)整理自 Delli Carpini 和 Keeter(1996)於專書中提到測. 政 治 大. 量政治知識比較常採用的題目類型,統整出三個面向,而目前學術界中對於政治. 立. 知識題目的選定也皆有一定共識,主要是環繞著這三個面向進行研究設計與比較. ‧ 國. 學. 研究:第一、對於政治遊戲規則的瞭解,如對憲法架構、選舉制度,以及相關法 令程序的瞭解;第二、對於國內外主要政治內容的認識,如對重要國內外大事、. ‧. 社會經濟議題,以及重要政策的認識;第三、對人物與政黨的認識,包含對於主. Nat. sit. y. 要政府或是政黨領袖的立場、能力表現的認識,對於候選人或是政府官員的承諾、. n. al. er. io. 表現,以及特性的認識。而游清鑫另外從測量的角度來區分政治知識,可區分為. i n U. v. 事實性知識(factual knowledge)與概念性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 。前者是. Ch. engchi. 詢問民眾對於一些既有的、直接可以認知到的政治事實問題,例如民眾對於政治 制度、團體,或是政治人物的認知程度。後者則需要民眾具備更多政治資訊或是 有更多的個人經驗才能正確回答,例如民眾對於特定政黨的政策立場或是其意識 形態的位置。. 第二節. 政治知識測量工具的爭議. 如同第二章所述,政治知識在政治學研究中有其重要地位,政治知識不僅能 夠當成預測投票行為的指標,也能將其與政治參與和政治練達作因果關係的連結, 正因為政治知識近年來在學界當中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變項,因此,我們必然會預 18.

(28) 期所測量到的政治知識要盡可能的貼近真實狀況,因此,如何準確地去測量民眾 的政治知識便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除了問卷題目的選定需要經過審慎的考量之外,運用不同的題型來進行測量 也會導致各種不同的問題。知識題問卷設計比較常見的有以下三種,分別是開放 式題型(open-ended) 、封閉式題型(closed-ended)和是非題題型(true-false item) (Mondak 2001:228;Mondak and Canache 2004)。同樣的題目運用不同的題型 來測量,可能會導致有不同的結果,而根據本文的研究所需,此處僅討論開放式 題型與封閉式題型可能造成的各種影響,對於是非題題型是否能夠成為未來測量. 政 治 大. 國內知識題的一種選擇之一,則留待未來研究者更進一步的探討。除了題型差異. 立. 會對於政治知識的測量效度有所影響外,答項如何提供也是研究者要採用問卷進. ‧ 國. 學. 行測量時須考慮的因素之一,而特別是「不知道」選項的提供與否影響了民眾猜 題的可能,因此這也是研究者利用政治知識此一變數前須事先了解的重點。. ‧. 在討論「不知道」選項提供與否與題型差異是否會導致受訪者產生猜題行為. y. Nat. er. io. sit. 前 , 必須 對於 受 訪者在 答 題時 的心 理 狀態有 基 本了 解。 Cannell, Miller 與 Oksenberg(1981)在文中提出受訪者在接受訪問時,決定是否回答以及如何回. n. al. Ch. i n U. v. 答題目的心理狀態主要有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於問卷題目的理解,此部分包. engchi. 含了對於詞彙、概念以及句子的理解程度;第二階段則是信息的處理,亦即受訪 者要能夠答題需要具備哪些相關資訊,此階段通常包括了受訪者搜尋記憶中相關 資訊和組織信息並回答題目的過程;第三階段受訪者會判斷自己擁有的信息是否 足以回答題目,如果受訪者認為其本來想回答的答案不適合,則會重複第二階段 的動作;第四階段則是另一種評估的過程,此部分與問卷題目本身無關,而是與 自我內心狀態相關的評估,例如自尊心,若受訪者對自我的要求是正確答題,受 訪者在對於答案沒有足夠把握下,則可能傾向拒絕回答,若受訪者自我評估過後 認為答案沒有問題,則進入第五階段,亦即回答題目。運用開放題來測量民眾的 知識水平時,上述的第四階段的情況更可能發生。因為開放題的設計不提供任何 19.

(29) 選項,民眾答題時,在無法從選項上去獲得提示,僅能依靠自己腦中的記憶來回 答,若對於自己所認知的答案不夠有自信,或是記憶模糊僅記得一部份答案,則 受訪者會傾向回答「不知道」。. 一 鼓勵回答「不知道」選項 vs 不鼓勵回答「不知道」選項 vs 省 略「不知道」選項 在討論開放式題型與封閉式題型的優缺點之前,本文先藉由過往文獻探討選 擇題與是非題的題型是否應該提供「不知道」選項。開放題則較不受到「不知道」. 政 治 大. 選項是否應主動提供的爭議,因為儘管不提供受訪者選擇無反應(包括「不知道」. 立. 及「拒答」)選項,受訪者也難以憑空猜測出正確答案。運用選擇題與是非題的. ‧ 國. 學. 題型測量政治知識時,學界當中有相當多的討論關於是否應該鼓勵受訪者回答 「不知道」。. ‧. y. Nat. Delli Carpini 和 Keeter(1996:305)認為應該要提供「不知道」的選項並告. er. io. sit. 知受訪者,訪員開始訪問政治知識題目時即主動告知受訪者有相當多人無法回答 此類問題,若受訪者無法回答則請他主動告知,訪員會直接進入下一題。Delli. al. n. v i n Carpini 和 Keeter 會採取此一策略是因為認為此種作法能夠減低受訪者的猜題行 Ch engchi U. 為,然而假設我們可以確定所有受訪者面對訪問的反應都是一致的時候,提供「不 知道」選項就不會是個問題,可惜實際上並非如此,例如,有一些受訪者會直接 選擇回答不知道,但是有些人則可能在不知道正解時會去猜題(Mondak 2001)。 Mondak(2001)利用 1998 NES Pilot Study 以及其在 Tallahassee metropolitan (塔拉哈希大都市區域)所主持的電訪案來測試鼓勵「不知道」選項(encourage DKs)和不鼓勵「不知道」選項(discourage DKs)兩種問法對於相同研究可能 導致的不同結果:第一種、主動告知受訪者可以選擇回答「不知道」選項;第二 種、不鼓勵受訪者回答「不知道」選項,並在受訪者主動回答「不知道」時,要 20.

(30) 求受訪者猜測一個可能的答案。Mondak 的研究發現,鼓勵提供「不知道」選項 對於減低猜題行為上並無幫助,甚至還會影響到測量效度;相反地,不鼓勵受訪 者回答「不知道」則可以減低測量誤差,避免系統性的低估了民眾的知識程度。 Mondak 和 Canache(2004)的研究支持 Mondak(2001)的論點,認為鼓 勵民眾回答「不知道」選項會讓測量分數失準,此時所測量到的知識分數可能包 括了順答行為(response set),亦即民眾可能在一旦知道可以回答「不知道」選 項之後,在後續的題目上會更傾向於選擇直接回答「不知道」 。Mondak 和 Canache 認為,應該要不鼓勵回答「不知道」選項,並建議應該要將「不知道」與「答錯」. 政 治 大. 兩者分開編碼。. 立. 不論是鼓勵回答「不知道」選項或是禁止回答「不知道」選項在學界中的爭. ‧ 國. 學. 論不斷,而 Miller 和 Orr(2008)則提出折衷的第三種作法:省略「不知道」選. ‧. 項。其運用網路調查來測試主動提供「不知道」選項、不鼓勵回答「不知道」選 項以及省略「不知道」選項的三種不同問卷形式對於政治知識測量效度的影響。. y. Nat. io. sit. 不鼓勵回答「不知道」選項的做法為當受訪者填答「不知道」時,網路問卷會出. n. al. er. 現題組請受訪者盡可能選擇一個可能的答案;省略「不知道」選項亦即問卷上不. Ch. i n U. v. 提供「不知道」選項,而上述三種問卷皆有「跳過不答」的選擇。Miller 和 Orr. engchi. (2008)認為,雖然省略「不知道」選項的做法與鼓勵「不知道」選項的做法相 比仍有過高估計受訪者政治知識的可能(因為無法避免盲猜者),但是此種方式 相較於鼓勵「不知道」選項以及不鼓勵「不知道」選項的這兩種方式更有益於減 低過多受訪者盲猜的可能,也能夠避免低估受訪者的知識程度。. 二 開放題題型的爭議 利用開放式題型來測量知識分數,儘管不提供受訪者回答「不知道」並鼓勵 答題亦無法降低過多的無反應結果(Luskin and Bullock 2011;Mondak 2001)。 21.

(31) 此種情況主要是因許多受訪者在答題時可能因為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快速回憶答 案,或是對於回答題目所需的相關信息的記憶模糊而阻礙了受訪者回答題目 (Prior and Lupia 2008) 。此外,如何對於那些介於答對與答錯模糊地帶的答案進 行編碼,亦是個問題,若將具有部份正確的答案編碼為「答錯」,則可能導致受 訪者的知識分數有被低估的可能(Mondak 2001) 。因此 Mondak(2001)認為只 有在選擇題的選項低於三種以下,才適合採用開放題來測量,因為從整體效益來 看採用開放題來測量比起以選擇題測量所產生的效度不足的影響更大。. 三 選擇題題型的爭議. 政 治 大 Mondak 和 Anderson(2004:499)認為,開放式題型的信度最不易受到受 立. ‧ 國. 學. 訪者的猜題行為所影響。因為受訪者要能夠在不具備相關知識的情況下使用猜題 方式正確答題有相當大的難度,因為開放題題型本身的特點即是讓受訪者在無任. ‧. 何提示的情形下答題,必然是需要受訪者根據其過去所累積的知識來做回答。相. sit. y. Nat. 反地,使用選擇題題型來測量受訪者的知識分數時,最容易令人質疑的地方在於,. io. er. 該知識分數很可能是高估的結果(Luskin and Bullock 2001) 。因為不論是否鼓勵. al. 受訪者回答「不知道」,選擇題題型本身就容易引發受訪者的猜題行為,在此種. n. v i n Ch 測量方式下所獲得的知識分數代表的是受訪者的知識程度亦或是受訪者的猜題 engchi U 行為,實則難以辨別。 黃秀端、徐永明與林瓊珠(2014)利用實驗設計的方式來測量同一個受訪者 面對不同題型(開放題與選擇題)的問卷可能產生的答題行為差異,藉此種方法 來研究不同題型的測量方式是否會影響受訪者答題時的行為。表 3-1 為三位學者 根據同一群人在開放題與選擇題兩種題型的不同回應模式,所歸類出的受訪者答 題狀態,總共區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知道的」 、第二類為「猜對的」 、第三類為 在開放題答錯或是無反應,在選擇題回應但答錯的稱之為「猜錯的」,與開放題 及選擇題皆不回答的「無反應」、第四類則是不具分析價值的「誤差」類。 22.

(32) 三位學者在區分出四種回應類型之後,更進一步地進行個體層次的迴歸分析。 其將「猜對的」與「猜錯的」加總為「猜的」 ,在模型中將「猜的」與「猜對的」 作為依變項,以「知道的」與「猜的」作為自變項。黃秀端、徐永明與林瓊珠等 人的研究發現,猜的多,猜對的次數越高,選擇題題型變相鼓勵受訪者猜題,提 高了受訪者的答題率,亦增加了受訪者的知識分數。 表 3-1 政治知識的回應路徑 選擇題. 開放題. 答對 答錯或不回應. 立. 答對. 答錯或不回應. 知道的. 誤差. 治 政 猜對的 大. 猜錯的或無反應. 資料來源:黃秀端、徐永明與林瓊珠(2014)。. ‧ 國. 小結. 學. 第三節. ‧. 目前學界中對於應該選用何種題目來測量受訪者政治知識的部分較無太大. sit. y. Nat. 爭議,基本上主要是以一組題目作為指標來測量,題目從廣義上來分類則如 Delli. io. er. Carpini 和 Keeter(1991)提出的教授事實與觀察事實兩類。對於是否鼓勵受訪. al. 者回答「不知道」的爭議上,本文認為,Miller 和 Orr(2008)所提出的第三種. n. v i n Ch 省略「不知道」選項的作法較為合適。國內的大型面訪計畫如 TEDS 一直以來皆 engchi U 採用省略「不知道」選項的方式設計問卷,訪問過程中會將選項呈現於卡片上並 讓受訪者據此做選擇,然而卡片並無放上任何無反應選項,當受訪者看過了卡片 仍堅持回答「不知道」或拒答時,訪員會如實紀錄並進入下一題。在測量政治知 識時,我們希望受訪者能夠盡可能地回答,但是又不希望受訪者會因為研究者不 鼓勵回答「不知道」並期望受訪者給予近似答案而隨意答題,引發更多盲猜的可 能,故採用折衷的方式可能較為適合。 對於應該採用開放題或是選擇題來測量政治知識的討論則尚未有足夠共識, 採用開放題題型測量政治知識程度有過度低估受訪者知識程度的可能以及答題 23.

(33) 率偏低的問題;採用選擇題題型測量則是容易被質疑知識分數有整體高估的可能。 Mondak(2001)認為從整體效益來看,當選項低於三種以下時,採用開放題來 測量政治知識是較為適合的,這是在比較兩種題型對於測量知識分數效度的負面 影響大小所得出的結論,但是本文認為,對於採用選擇題題型可能高估受訪者政 治知識程度的質疑未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學界中亦無實證研究去比較這兩者在測 量效度上的實際影響,尚無法說明不同題型測量政治知識真的會導致不同結果, 亦無法說明運用選擇題在測量政治知識上會過度高估受訪者的政治知識程度。.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4. i n U. v.

(34) 第四章. 研究問題與理論架構. 第一節. 研究問題. 從前一章的討論可得知不論開放題題型或是選擇題題型,在測量民眾的政治 知識時,皆無法排除測量效度準確性的質疑聲浪,而從整體上的效益來看,選擇 題題型比起開放式題型更適合用來測量民眾的政治知識水準(Mondak 2001) 。然 而黃秀端、徐永明與林瓊珠(2014)認為封閉式題型容易導致民眾的猜題行為, 不僅提高了回答率,也增加了受訪者政治知識的分數。但是猜題率與知識分數之. 政 治 大. 間的關聯不必然是正相關關係(杜素豪、廖培珊,2006)。因採用封閉式題型所. 立. 導致的整體知識水準提高的原因究竟為何?是因為選擇題提供選項的關係使得. ‧ 國. 學. 民眾能從選項中隨機選擇一項答題,變相鼓勵民眾猜題進而提升了整體知識分數? 抑或是選擇題反而是鼓勵民眾從提供的選項中回憶答案,使之能夠更有效的測量. ‧. 出民眾真實知識程度?然而政治知識所涉及的概念相當廣泛,尚無任何方法能精. Nat. sit. y. 準地得知民眾真實的政治知識程度,而為了解答本文的疑問只能試圖找尋相關證. n. al. er. io. 據並配合合適的研究方法來更加靠近事實,故此,本文利用比較同一群人在相同. i n U. v. 題目、不同題型(開放式題型與封閉式題型)的回應模式差異,來分析何種問卷. Ch. engchi. 形式較適合用來測量民眾的政治知識程度。. 第二節. 理論架構. Mondak 和 Davis(2001)利用三份問卷調查的資料蒐集民眾的政治知識水 準並分析不同的測量方式可能導致的問題。兩位學者在文章中提出受訪者在回答 選擇題時可能會有的四種政治知識程度。 第一種知識程度:完全知道答案(fully informed)。受訪者所認為的答案是 正確無誤的。 25.

(35) 第二種知識程度:知道部份的答案(partially informed) 。受訪者知道的答案 是不完全的,或是能夠藉由選擇題的選項剔除不正確的選項。 第三種知識程度:認知的答案是錯誤的(misinformed)。亦即受訪者所認知 的正確答案實際上是錯誤的。 第四種知識程度:完全不知道答案(uninformed)。受訪者對於答案一無所 知。 上述的四種知識程度類別指出了受訪者在回應題目時,根據本身政治知識的 高低以及對題目的不同理解可能會產生不同答題行為。過往研究政治知識的領域. 政 治 大. 大部份都是將受訪者區分為「知道」(答對)與「不知道」(答錯),本文認為理. 立. 解 Mondak 和 Davis(2001)所提出的四種行為狀態有助於解析民眾的政治知識. ‧ 國. 學. 水準,提供了研究者另一種思考方向,是否傳統的二分類方式不足以反映民眾真 實的政治知識程度?事實上,受訪者的政治知識程度的分類遠比二分類法要更為. ‧. 複雜。. y. Nat. io. sit. 上述的分類不僅是將民眾在答題時的不同行為狀態做出區分,亦能夠更細緻. n. al. er. 的分類出回答每一道題目時民眾所具備的知識程度的差異,而本文認為在第一種. Ch. i n U. v. 知識程度與第二種知識程度之間,應增加一種知識程度介於兩者之間的「知道答. engchi. 案但無法完整回答」。鑑於此,本文修正 Mondak 和 Davis(2001)提出的四種 知識程度,藉由比較同一位受訪者在回答相同題目不同題型下的答題行為差異, 將受訪者的知識程度作更細緻的分類,區分成「完全知道答案」 、 「知道答案但無 法完整回答」、「知道某些答案是錯誤的」、「認知的答案是錯誤的」(又可細分為 「認知的答案完全錯誤」與「認知的答案是錯誤的但無法完整回答」)以及「完 全不知道答案」,並以此作為本文之理論架構。而從「完全知道答案」至「認知 的答案是錯誤的」當中的排序亦代表了民眾由高至低的知識程度,而本文與 Mondak 和 Davis 的看法相同,認為「認知的答案是錯誤的」與「完全不知道答 案」這兩類的知識程度無差異,皆是屬於缺乏政治知識的類別。下文將根據表 26.

(36) 4-1 說明這五種知識程度的受訪者分別在以不同題型測量時可能會產生的不同答 題結果。 表 4-1 受訪者的知識程度類別與對應之答題行為 答題行為. 知識程度類別. 開放題. 選擇題. 完全知道答案. 答對. 答對. 知道答案但無法完整回答. 答錯或無反應. 答對. 知道某些答案是錯誤的. 答錯或無反應. 猜對、猜錯. 認知的答案完全錯誤. 答錯. 答錯或無反應. 認知的答案是錯誤的 但無法完整回答. 無反應. 答錯. 完全不知道答案. 立. 治 政 無反應 大. 猜對、猜錯、無反應. 資料來源:本文作者自行整理。. ‧ 國. 學. 資料說明:「認知的答案完全錯誤」與「認知的答案是錯誤的但無法完整回答」的知識程度可合 併為「認知的答案是錯誤的」類別,後續分析上皆採用「認知的答案是錯誤的」的類別作為主要 分析。. ‧ sit. y. Nat. 一 本文之主要理論架構. n. al. er. io. 第一種知識程度,亦即「完全知道答案」的受訪者,不論是開放題或是選擇. i n U. v. 題皆能答對,選擇題提供選項讓受訪者擇一回答,此項功能等同於提供受訪者能. Ch. engchi. 夠二次確認內心的想法,因此,「完全知道答案」類型的受訪者不論是以開放題 作答或是以選擇題作答皆能夠答對題目。 第二種知識程度的受訪者則為「知道答案但無法完整回答」 。Mondak(2001) 認為在回答開放題時可能會因為自信心的高低而產生選擇回答或是放棄回答的 兩種可能,且其將此類知道答案但缺乏答題信心的受訪者列入「完全知道答案」 的行為狀態。本文則是認為此種分類過於廣義,無法準確辨別出受訪者知識程度 的差異,故應增加一類知識程度低於「完全知道答案」 ,高於其他者的類別: 「知 道答案但無法完整回答」。此類知識程度的受訪者在以開放題題型作答時的情境 27.

(37) 有下列三種可能:首先,缺乏答題自信心的受訪者在拒絕回答開放題時被歸類為 無反應,知識分數計算上的編碼將其歸類為 0 分,亦即視其不具備該題知識,但 是受訪者是知道答案但不夠確定,使之最後選擇拒絕回答開放題;第二種情形則 是受訪者講出的答案不夠明確,使得訪員將其答案編碼為「答錯」;第三種情況 則是許多受訪者在答題時可能因為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快速回憶答案,或是對於答 題需要的相關知識的記憶模糊而阻礙了受訪者回答題目(Prior and Lupia 2008)。 採用選擇題則能夠避免上述三種情形,選項的提供增加了此種知識程度的受訪者 的答題信心,也等同是幫助受訪者回憶,讓受訪者能夠藉由選項再次確定自己的. 政 治 大 得到的分數比起以開放題測量時更高,此時受訪者因題型差異所增加的分數反應 立 答案是正確的,進而能夠答對題目,因而此種狀態的受訪者在以選擇題測量時所. 的是真實的知識程度,而非是高估的結果。. ‧ 國. 學. 第三種知識程度的受訪者為「知道某些答案是錯誤的」。此類受訪者的知識. ‧. 程度低於第二類的受訪者,其在以開放題作答時無法答對或是選擇拒絕回答,改. Nat. sit. y. 為以選擇題作答時則可能會有部分猜題的行為。本文認為此處所謂的猜題並非是. n. al. er. io. 盲猜,而是受訪者根據其本身具有的相關知識刪除掉最不可能的答案,再從剩下. i n U. v. 的選項當中猜一個最可能的答案。儘管此類受訪者最後猜中了正解,但這並非代. Ch. engchi. 表受訪者的知識分數被系統性高估,因為受訪者在答題時是有根據的猜題,此時 儘管具有「猜」的行為,但是仍然也是反應出受訪者是具備部分知識,只是其知 識程度不足以使得受訪者最後能夠不要依靠猜的方式來答對題目。然而「知道某 些答案是錯誤的」類型的受訪者無法從其在選擇題的答題結果區分出受訪者的知 識程度是介於「知道」與「不知道」的中間位置。藉由選擇題測量也只能測量出 答對、答錯或是無反應三種可能,此類型的受訪者在回答選擇題時在刪去內心自 認最不可能的答案後,可能猜對也可能猜錯答案,若是猜對則受訪者的知識程度 等同於被高估,猜錯的話則是被低估其知識程度。 第四種知識程度的受訪者為「認知的答案是錯誤的」。此分類於表 4-2 中又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目前數學家所採用的集合論稱為 ZFC 集合論, 這是基於 Zermelo 和 Fraenkel 在 20 世紀初發展出來的 ZF 集合論, 再加上 C 所代表「選擇公設」(axiom of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Research findings from the 1980s and 90s reported that people who drank coffee had a higher risk of heart disease.. Coffee also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 Environmental Report 2020 of Transport Department, Hong Kong: to provide a transport system in an environmentally acceptable manner to align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 the F&B department will inform the security in advance if large-scaled conferences or banqueting events are to be held in the property..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and

Time constrain - separation from the presentation Focus on students’ appl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ir knowledge. (Set of questions for written report is used to subsid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