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古典民主理論學者認為只有所有公民皆積極參與政治,才能充分實踐民主政 治的價值,古典民主理論的假定為公民的政治行為是理性的,公民具備豐富的政 治知識,並且對於政治相關事務興趣濃厚,具有強烈參政意願。修正主義學者則 認為古典民主理論學者的假定過於理想化且與真實的政治世界不符,例如熊彼得 提出的民主程序論的主要論點為民主政治只是人民選擇決策者的一種特殊程序,

即人民參政的目的僅限於選擇領導者而已(呂亞力,1988:135)。但是人民在選 擇領導者的過程中亦需要資訊與知識來判斷哪些政治菁英較適合執政,那些菁英 較不適合領導國家。參與式民主則認為修正民主理論過於菁英主義,進而提出人 民不僅應該參與政治場合,更應該積極參與與自身生活相關的各類組織(呂亞力,

1988:139)。而此種更加密切與積極的參與所需具備的即是知識,人民要先體會 到何種組織與制度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才能夠找到途徑進而加入這些會影響自 身生活的建制之中。

在政治學的演變過程中,民主理論的學者們對於公民參與政治的強度或是應 如何參與政治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不論是何種學派,皆不否定政治知識的確會對 於公民行為產生影響,許多學者亦肯定公民具備充分政治知識對於民主社會的發 展有極大助益,從 Mill 到 Dahl 等民主理論學者皆曾強調政治知識於民主決策過 程中的重要性(Gronlund and Milner 2006:386)。觀察現今的民主社會,我們可 以發現並非所有公民皆具備相同程度的政治知識,公民對於政治事務的關心程度 有別,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強度也有差異,然而不論是假定公民在民主社會中扮 演的角色是全然知曉、片面了解或全面無知,其主要的共同核心皆為公民欲發揮 身在民主社會中的影響力,具備一定的政治知識為必要條件。從理性選擇理論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觀點而言,不管是為了追求自身或是團體的利益,都必須先考量到有什麼資源是 可以運用,並且要思考每個行動可能會帶來的後續影響後,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 資源與管道涉入政治,而是否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即受到自己知識程度高低的影響。

簡言之,公民必須對於政治世界有基本了解,知曉政治是如何運作的,才有能力 鑑別出哪些公共事務與自身利益相關,並能對於政治世界中龐雜的訊息做出合適 的判斷以及尋求相對應的資源涉入政治,而上述的過程中,政治知識具備與否即 成為關鍵因素。

政治知識程度的差異影響了民眾對於民主原則、特定議題的態度以及政治參 與的接收程度(Galston 2001),因此在學界中,國內外有不少研究是以政治知識 作為探討重心,討論民眾政治知識的來源及影響民眾政治知識差異的原因

(Berkowitz and Pritchard 1989;Delli Caprini and Keeter 1996;Jennings 1996;

Lambert et al. 1988;Robinson and Davis 1990;Weaver and Drew 2006;林聰吉與 王淑華 2007;林瓊珠 2005;黃秀端 1996;傅恆德 2005);亦有許多學者著重 於探討政治知識對於政治參與、投票行為、政治評價與政治效能感等概念的影響

(Delli Caprini and Keeter 1996;Gronlund and Millner 2006;Lassen 2005;Larcinese 2007;林瓊珠 2005;傅恆德 2005)。正因為政治知識對於民主社會有其重要性,

對於民主社會的發展亦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公民是否具備足夠政治知識影響了 民眾對於政治事務的判斷標準。因此在政治學界中,與政治知識相關的研究產出 相當豐富,而研究者利用政治知識此一變數進行相關研究前,對於題目如何選定、

選項如何提供、題型的差異都是研究者需要去關注的重點,國內外也逐漸有越來 越多學者在關注政治知識如何測量的重要性(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6;

Luskin and Bullock 2001;Mondak 2001;Mondak and Anderson 2004;黃秀端、徐 永明與林瓊珠 20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在民意調查當中,對於政治知識的調查通常設計幾道題目作為題組來測量民 眾的政治知識,藉由計算民眾在整個政治知識題組中的得分來區分民眾的政治知 識程度高低。問卷設計者在設計政治知識題組時,不僅要選擇適合的題目,亦要 注意題目的措辭運用,以及決定以何種題型來做測量。上述是研究者要自行利用 問卷蒐集一手資料時必然得注意的課題,然而並非所有研究者皆有足夠的經費或 是時間去蒐集一手資料,因而許多學者是引用二手資料進行研究。當研究者要利 用二手資料之前,必然也得對於自己要使用的資料有足夠的了解,必須關心自身 所欲使用的資料的測量方法是否適當,是否具有測量效度與信度。簡言之,不論 是使用一手或是二手資料的研究者,都必須關心問卷的題目是否適合,問卷的設 計是否能夠真正測量到自己所關心的變數,因而對於研究工具的討論是必須且必 要的。游清鑫(2012)認為現今學界中對於測量政治知識所應採用的題目類型已 有共識,大致上環繞著三方面的主題進行研究設計與比較研究,分別為對於政治 遊戲規則的了解、對於國內外主要政治內容的認識以及對於人物與政黨的認識

(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1;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3;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6;Jennings 1996),但是關於政治知識應運用何種題型來測量,雖然 已有少數學者提出相關討論(Luskin and Bullock 2001;Mondak 2001;Mondak and Anderson 2004;黃秀端、徐永明與林瓊珠 2004),然而在學界中卻尚未有明確 的證據說明開放題與選擇題題型孰優孰劣。

在學術研究中,問卷題型主要分為開放題與選擇題兩種,開放式的題型讓受 訪者可以提供自己的答案,研究者可以藉由各式各樣的答案做更深入的分析,深 度訪談與質化訪談大多仰賴此種題型來獲得更多的資訊。而在民意調查中,問卷 的題型設計大多以選擇題題型為主,亦即由研究者提供一份答項清單讓受訪者只 能從研究者所提供的選項中擇一回答,此種方式讓研究者比較不會得到太多模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兩可的答案,在後續資料分析上較易處理。然而在民意調查當中,政治知識的測 量題組大多仍以開放式題型為主。國內大型研究計畫中,每年皆有詢問政治知識 問題的主要為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簡稱 TEDS),在 TEDS2010 以前的政治知識題目皆採用開放題題型,至 TEDS2012 為了配合 CSES 的舉行才另外加入四道選擇題,至 TEDS2013 又改回 全部以開放題進行測量,TEDS2014 則是以三道開放題與三道選擇題來測量民眾 的政治知識。由此顯見,國內對於測量民眾政治知識應採用何種題型尚無共識。

最常用來呈現民眾政治知識程度的方式為計算民眾於政治知識題組答對的 總題數,故運用選擇題題型測量政治知識難免讓人疑慮選擇題題型提供了民眾猜 題的空間進而提高了受訪者猜題的比例,使人懷疑某些答對較多道題目的民眾是 因「運氣」較好猜中了較多題,分數所反應的並非本身真實的政治知識程度。然 而不論是選擇題是否會鼓勵民眾猜題,或是猜題比例的增加是否為提高整體知識 分數的原因皆需要更多實證來證明。國外對於猜題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討論

「不知道」的答項的提供與否是否有助於減低民眾猜題的機率(Delli Carpini and Keeter 1996;Mondak and Davis 2001;Mondak 2001;Miller and Orr 2008),僅有 少部分的研究有談及運用不同題型測量民眾政治知識可能導致高估或是低估民 眾的政治知識分數(Luskin and Bullock 2001;Mondak 2001;Mondak and Anderson 2004),卻缺乏更進一步的實證研究去比較兩種題型的測量效度。

在國內的政治學界中,此等相關研究更為稀少,僅有黃秀端、徐永明與林瓊 珠(2014)使用實驗設計的方式,運用相同題目不同題型測量同一群人的反應差 異,其研究也指出選擇題的確提高了受測者的猜題率與政治知識分數。然而猜題 率與知識分數之間的關係不必然是正相關關係(杜素豪、廖培珊 2006),這使得 我們想更進一步探討民眾知識分數增加的主因為何?是因為民眾回答選擇題時 能藉由研究者提供的答項清單來猜題進而提高知識分數?亦或是選擇題更能夠 準確測量民眾的政治知識,分數的增加反映的是民眾真實的知識程度?本文主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的研究動機即是想要找尋更多證據來解答本文的疑問,試圖以實證方式回答下列 問題:以不同的題型測量政治知識是否會造成高估或低估民眾的政治知識程度。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儘管使用選擇題題型來測量民眾政治知識無法消除民眾盲猜(blind guess)

的可能,甚至有增加盲猜的機率,然而此種假定是建立在民眾面對全然無知的題 目時,可能會產生的行為。以學生考試作答時為例,只有在完全對於題目不了解 時,才會藉由隨機的方式答題,若作答者對於題目有部分的理解程度,自然會根 據其所擁有的部分知識進行作答;同樣的,若作答者對於答案的認知是完全錯誤 的,則反而會選擇一個錯誤的答案。採用開放題測量時,時常只能測量到將書本 內容背得滾瓜爛熟的學生,使得那些需要選項來回憶內容的學生完全無法拿到分 數,而後者並非不具有知識。更遑論政治知識的測量並非是考試,僅是研究者想 要藉由適當的題目來知曉民眾的知識程度,因而只要接收到一點提示即能回想起 答案的民眾,即可視為對於該道題目具備政治知識,代表民眾對於政治世界中的

的可能,甚至有增加盲猜的機率,然而此種假定是建立在民眾面對全然無知的題 目時,可能會產生的行為。以學生考試作答時為例,只有在完全對於題目不了解 時,才會藉由隨機的方式答題,若作答者對於題目有部分的理解程度,自然會根 據其所擁有的部分知識進行作答;同樣的,若作答者對於答案的認知是完全錯誤 的,則反而會選擇一個錯誤的答案。採用開放題測量時,時常只能測量到將書本 內容背得滾瓜爛熟的學生,使得那些需要選項來回憶內容的學生完全無法拿到分 數,而後者並非不具有知識。更遑論政治知識的測量並非是考試,僅是研究者想 要藉由適當的題目來知曉民眾的知識程度,因而只要接收到一點提示即能回想起 答案的民眾,即可視為對於該道題目具備政治知識,代表民眾對於政治世界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