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故事與說故事相關研究

故事與說故事表現是密不可分的,整理故事與說故事相關文獻後,將相關研究分為 故事本身的內容特質(洪曉菁,2000;鄭玉青,2008)、以及幼兒說故事的內容(洪慧 娟,2001;程培儀,2004;黃麗靜,2005;蘇美冠,2008)。

一、故事本身的內容特質

國內針對故事本身做研究的學者很少,只有兩位學者針對故事及圖畫故事書裡的角 色人物進行探討(洪曉菁,2000;鄭玉青,2008)。洪曉菁(2000)以「故事」為研究 對象,從敘事的方向去思考,其研究重點放在利用敘事學的方法歸納故事體普遍具有的 內在特質。此篇研究發現故事為事件群的組合,這些事件群構成故事的結構,而故事的 事件排列應該呈現在一個線性的結構上,並以時間順序和因果關係排列出引人入勝的故 事,避免太過複雜的倒敘或插敘。另外,該文也提到故事動人的因素,除了故事本身的 吸引力以外,敘述故事的人也是非常重要的;說故事給幼兒聽,可以幫助幼兒釋放內心 無意識的壓力,並且更加了解自己,進而有健全的心理。透過此篇研究的啟發,研究者 將分析幼兒與幼教師培生說故事的結構上是否也呈現線性結構、有沒有以時間順序和交 代因果關係。

鄭玉青(2008)的研究對象雖然也是故事本身,但關注的重點是圖畫故事書裡的角 色人物,採立意取樣選取國內的圖畫書 36 本作為研究樣本,研究圖畫書中的故事主角 自我改變之歷程,包括:圖畫書故事的主角、故事情節衝突、策略運用、故事轉折、故 事節局、以及自我改變的模式六個層面。其研究發現為:

(一)主角:主角特質共通性為年紀小、體型小、身分地位低下,在群體中居劣勢 的地位,以及主角多數呈現想要改變的狀態。

(二)故事情節衝突:故事情節的衝突包含主角面對的衝突,也是主角想要改進的

36

部分,例如:人際互動、能力、居住環境、以及觀點等;而衝突的原因來自得到負面的 評價、人際衝突、對居住環境的負面評價等等;最後,衝突的對象為與個人、環境、以 及環境之間的衝突。

(三)策略的運用:在策略的運用上,學者發現主角的角色行為有採取行動、自己 解決問題,也有以消極逃避的方式面對、以及還未意識到要改變,所以採取完全被動的 方式面對衝突。

(四)故事轉折:學者發現故事轉折是的關鍵點有外力的介入、外來的攻擊、意外 的事件、及理性的思考。

1.外力的介入通常都是支持故事主角的第三者,他們的功用在於提醒、幫助、安慰、

肯定、及陪伴主角。例如:長者、主角的夥伴。

2.外來的攻擊大部分都是以動物為主角的故事,主角因為被天敵攻擊後,而發揮智 慧趕走攻擊他們的動物,從這過程中不但保護了朋友與家人,也得到歸屬感和自我角色 定位。

3.意外的事件成為故事的轉折是因為它讓故事的主角意外的發現自己的優點。

4.主角的理性思考可以幫助主角藉由想像改變對自己的觀點。

(五)故事結局

學者發現故事的結局共有六種:肯定自我、重新認識自我、獲得友誼、改正自己的 缺點、肯定自己的居住環境、及對自己有進一步的認識,但是仍然不清楚自我概念。而 幾乎所有圖畫故事書的結局都是圓滿、歡喜、具有正向意義的「封閉式」結局。

(六)自我改變

研究發現,故事中的主角會接受及肯定自我,以及到最後自我改變的因素是因為得 到他人的肯定、改變他人的看法、重新認識了自己、以及失而復得等四個重要的因素。

37

38

2004);最後,也有學者的研究將幼兒的故事基模分為背景、主題、以及結局三部分(黃 麗靜,2005)。研究者整理學者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主題

研究發現幼兒鮮少主動提起對故事主題的看法,仍然需要師長的引導,而有提到主 題的幼兒故事中,其主題以和家人相處的頻率最高,其次以攻擊競爭類的主題佔大多數;

幼兒說故事的主題以與他人互動的主題為主,其次才是關注於本身想法,顯示幼兒最在 乎與別人的互動關係(洪慧娟,2001;程培儀,2004)。

(二)角色

幼兒的故事中,使用最多的人類角色包含家人親屬、同儕或接觸過的人,動物類的 角色則對比強烈,以強勢攻擊性動物以及溫和聰明型動物出現的頻率較高,而且在故事 中的真實人物、動物角色和虛構人物是可以並存的(洪慧娟,2001;蘇美冠,2008;黃 麗靜,2005);而幼兒在角色描述上有幾個特點:1.敘說角色人物時注意角色的外顯行為,

較不注重內在的情緒;2.幼兒較注意角色人物誇張的動作;3.幼兒敘述角色人物較注意 人物的眼神、疑問、及外觀變化;4.幼兒注意圖畫細節、以想像來敘說角色人物的感覺;

5.幼兒會以自己的話解釋角色的行為 6.幼兒會依圖畫、或圖畫中所想像的連結描繪角色,

也會以固有的形象描述角色,例如:烏龜爬得很慢(程培儀,2004)。

(三)角色行為特徵

而角色行為有自己解決、合作解決、他人協助、推諉或被要求解決、神秘力量、轉 機或無生機、願望達成等七類,其中以自己解決類居多,而大班及中班在自己解決的方 法中又以逃避的方式解決最多(洪慧娟,2001)。

(四)情節

學者發現幼兒敘說情節時,最常敘說角色人物的言談舉止,極少描述景物的部分;

而泰雅族幼兒善用週遭的人事物做為最主要的情節(程培儀,2004;蘇美冠,2008)。

幼兒在故事結局以圓滿結局為多,其次為其他,悲劇收場第三,顯示幼兒對故事的期待

39

仍以圓滿為最終目標(黃麗靜,2005)。

(五)故事類型

研究發現故事的類型發現幼兒說故事可分為四種類型:個人經驗故事、幻想與虛構 故事、取材童話故事、取材影視媒體故事。個人經驗故事中,幼兒的故事內容以家庭生 活類為主,其次是學校生活類;幻想與虛構故事內容以冒險為主,其次是神鬼類;取材 童話故事的內容中公主的的故事佔最高比例,其次是小紅帽,三隻小豬則位居第三位;

取材影視媒體的故事內容則以非卡通類佔的比例較多。其研究發現幼兒的故是以虛構幻 想為主要,而且受童話故事的影響大(黃麗靜,2005)。

綜合而言,學者對幼兒說故事的內容與架構、以及幼兒說故事的基模,大致上分類 為主題、角色、角色行為、場景、情節、結局(洪慧娟,2001;程培儀,2004;黃靜,

2005;蘇美冠,2008;鄭玉青,2008),而其中只有一位學者研究故事的類型及故事的 結局(黃麗靜,2005)。研究者發現故事與說故事的關係非常密切,很少只探討故事的 架構而沒有探討說故事行為的相關研究。研究對象的部分,只有洪曉菁(2000)針對故 事的意義、價值與技巧進行對說故事的探討,以及鄭玉青(2008)針對圖畫故事主角為 研究對象進行角色分析探討,其他學者之研究對象多為 4-6 歲幼兒,過去的文獻較少針 對成人說故事進行研究,本研究欲探討幼兒與幼教師培生對故事角色的看法以及其觀點 為何,因為成人的部分文獻稀少,故為本研究之貢獻之一。

針對文獻的整理發現,相關研究的發與過去的文獻的分類是大同小異的,顯示這些 分類的架構以近完整。因此,本研究的重點將不放在這些分類,研究重點會放在探討幼 兒與幼教師培生對於故事,尤其是大家所熟悉的,探討他們對故事中的角色以及角色行 為的看法及其所隱含的觀點,以利於幼教師培生更加瞭解幼兒的想法,也更瞭解自己的 觀點,這也是本研究的貢獻之一。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