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研究結果

第二節、 效度檢驗

效度是指測量工具的有效程度,亦指問卷能夠測量到其所欲測量變數之特質 的程度。本研究將採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與建 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來檢驗本研究問卷的效度。

一、表面效度與內容效度

表面效度是指量表項目和形式上,給人的主觀印象,如果該量表從外表來 看,似乎確實可適切地測量其欲測的特質或行為,便稱它具有表面效度;內容效 度是指衡量工具的內容切合研究主題的程度。內容效度的認定較為主觀,無法運 用任何統計量檢定之。本研究的基本問卷,均參考相關文獻之內容或引用學者的 衡量指標彙編而成,基本上已具有表面效度,再經過五位專家審視增減,主要目 的是了解各衡量指標的適切性。並根據專家及指導教授的建議,對原問卷內容加 以修改,故本研究問卷應具有一定的內容效度。

二、建構效度

建構效度為有效衡量某一構面的程度,即構面是否能真實反應實際情況 (Flynn, 1994),本研究採用探索性因素分析(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來檢 視問卷的建構效度,因素分析是一種利用相關係數找出一份測驗潛在共同建構

(因素)之統計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藉助共同因素的發現,以驗證理論性心理因 素特質建構的正確性。

進行分析前,本研究首先利用One-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 針對問 卷內各題項進行檢定,確認所回收之問卷形態是否為常態分配,以利後續研究之 進行。經由One-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 後可發現問卷內所有題項皆呈 常態分布,如附錄五所示。因此可進行研究後續的分析動作。

以SPSS的「主軸分析法」(principle axis factoring)進行分析。首先,在樣 本適合度檢驗方面,KMO值愈大代表題項間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適合進行因素 分析,根據學者Kaiser(1974)判定觀點,KMO大於0.7為優良,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此外,再以Bartlett's球型檢定,若χ2達顯著則表示變項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 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邱皓政,2003)。如表4-2.1所示,本研究之KMO=0.931 且Bartlett's球型檢定達顯著水準(P<0.001),顯示樣本資料符合進行項目分析的基 本條件。

表4-2.1 因素分析適合度檢定結果 ( KMO and Bartlett's Test )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0.931

Approx. Chi-Square 3278.735

df 435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Sig. 0.000

其次,因素個數的決定,主要依據的原則是特徵值(eigenvalue)的大小及 陡坡檢定(scree test)。特徵值代表某一因素可解釋的總變異量,特徵值愈大代 表該因素的解釋力愈強。一般而言,特徵值需大於1,表示該因素的變異數大於 單一個變項的變異數1,能以因素的形式存在。陡坡檢定是將每一個因素依其特 徵值排列,特徵值逐漸遞減,當因素的特徵值逐漸接近沒有變化之時,代表特殊 的因素已無法被抽離出來。表4-2.2即以特徵值1為分野,經最大變異數轉軸

(varimax rotation)後的分析結果,共可以歸納出四個構面(components),變 異的累計解釋量為62.81﹪(相關統計報表請參考附錄六)。

依Tabachnica與Fidell(2007)提出的標準,因素負荷量(factor loading)為0.45,

也就是該因素可以解釋觀察變項20%的變異量之時,還算是普通的水準。本研究 依此標準檢視表4-2.3所列之30個項項結果後,決定刪去Q10、Q26等在各構面因素 負荷量皆低於0.45之題項。

表4-2.2 第一次因素分析摘要表

刪去Q10、Q26兩題項後因素結構也會改變,故進行第二次因素分析,以驗

經由主軸分析法所歸納出的四個因素中,「因素一」包含Q1~Q9等九項;「因

因素三 社群影響 4

被定義為受訪者知覺到重要他人認為他該使用此系統之程 度。此構面包含題目內容如下:

SI 1. 工作上的同事認為應該使用 RFID 系統 SI 2. 部門的主管認為應該使用 RFID 系統

SI 3. 院內高階主管認為使用 RFID 系統對工作有所助益 SI 4. 整體而言,醫院支持使用 RFID 系統

因素四 系統與資 訊品質 8

係指受訪者知覺資訊系統本身的品質以及資訊系統的輸出 品質的程度。此構面包含題目內容如下:

SQ1. 系統運作穩定性高(即不易有故障、訊號無法傳遞 或無法感應之情形),讓使用者覺得很可靠 SQ2. 能夠很容易取得系統所提供的資訊

SQ3. 系統可以彈性的調整以適應新的需求或環境 SQ4. 系統可整合病人在院內治療所需之相關訊息 SQ5. 系統可以呈現出使用者所需要的完整資訊 SQ6. 系統訊息呈現的方式很清楚

SQ7. 系統能提供正確的資訊 SQ8. 系統能隨時提供最新的資訊

在確定各構念的題項後,由於研究之自變項有所縮減與變更,因此將原研究 架構中之假說2:「控制各控制變項後,醫護人員對RFID 付出努力的預期與 RFID 系統的使用意向有關」及假說3:「控制各控制變項後,醫護人員感受到組織促 進條件與RFID 系統的使用意向有關」中之「預期努力」與「促進條件」改為「知 覺容易與便利性」,故將此兩假說合併為「控制各控制變項後,醫護人員對RFID 系統的知覺容易與便利性與RFID 系統的使用意向有關」,且歸為假說2;又「系 統品質」與「資訊品質」亦合併為「系統與資訊品質」故將假說5:「控制各控 制變項後,醫護人員對系統品質的感受與RFID 系統的使用意向有關。」以及原 架構中假說6:「控制各控制變項後,醫護人員對資訊品質的感受與RFID 系統的 使用意向有關。」合併為「控制各控制變項後,醫護人員對系統與資訊品質的感 受與RFID 系統的使用意向有關。」,且歸為假說4;原研究架構中之假說 7 調整

為假說5,且將原 H7b 與 H7d 合併為 H5b:「控制各控制變項後,醫護人員對RFID 系統的知覺容易與便利性認知與RFID 系統使用意向間的關係會受到使用者年齡 的影響」。原H7e 與 H7f 合併為 H5d:「控制各控制變項後,醫護人員對RFID 系 統與資訊品質的感受與RFID 系統使用意向間的關係會受到使用者年齡的影 響」,原假說8 調整順序為假說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