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敘說故事與學習能力

「樂高遊戲的教育性」;第五節「樂高相關研究」。

第一節 遊戲與說故事

一、遊戲

遊戲理論分成二大類來談:(一)古典理論:指的是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 期時的理論,視遊戲為幼童的本能與能量的調節,發洩精力與恢復健康的功能;

(二)現代理論:指的是 1920 年代以後所發展出來的理論,認為遊戲是一種尋 求刺激的行為,受遊戲情境及環境影響,經由想像來實現在現實中所不能實現的 願望,是幼童發展抽象思考能力的必經過程,也是幼童未來創造力的基石(林嘉 玲,2000)。

從遊戲理論發展的脈絡,可看出遊戲對幼童有促進健康的功能,也是發揮想 像力與建立創造力的重要基石。進而,Lillian G.katz 亦認為遊戲對幼童具有高度 價值,因為遊戲具有自發、隨意及變化的特性,這些特性衍生許多讓幼童可以運 作、探索的資料,轉成有意義的心智內涵,例如:概念、基模(引自廖鳳瑞譯,

2002)。再者,Piaget(1952) 在「兒童智慧的起源」書中論述觀察紀錄自己的 三個孩子Laurent、Lucienne、Jacqueline,是如何透由遊戲中玩物導引的動作,例 如:木馬、香環、球、絨毛狗等不斷把玩、嘗試、探索、實驗、重複從變化中的 抓、放、丟、滾、立、滑等動作去瞭解現象,當舊有的模式學會,激起再主動去 做新的發現與新的方法,持續不斷變化行為模式,改變內在認知的心理結構,形 成概念的學習,並且驗證「學習經驗確實是存在」的現象。

認知學派觀點則強調遊戲與認知是平行發展,隨著認知能力的增進,不同遊 戲型態激發幼童創造想像力,因此,吳美姝與陳英進(2000)認為透由遊戲能展 現個人的認知能力與激發潛在創造力,其中的關係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一) 感覺動作期

透過肢體感官的探索,經由觸摸、嘗試、模仿等身體的肢體動作,得到各 種感官上的經驗,並將看到的和聽到的外在刺激萌發創造性的遊戲,是感官型 的創造性遊戲。

(二) 運思預備期

想像力豐富,運用操作的方式表現創造力,喜歡透由實物搭積木、玩黏土、

愛幻想說出簡單的故事,是創造力的高峰期,也是想像型的創造性遊戲。

(三) 具體運思期

藉由具體的經驗或具體物做邏輯思考,漸漸以符號來執行運思,基於個人 抽象概念能力提高、想像力增強,腦海中會繪畫出一些物體之間的相關聯,運 用語言編織出的故事愈加豐富,是抽象型的創造性遊戲。

另者,楊毓菁(2006)提出幼童能從遊戲中發現問題、思考解決方法、解 決問題而獲得成就感,而遊戲過程的三大關鍵在於「自願主動學習」、「親身 體驗參與」、「快樂」。她進而認為積木玩物遊戲是從簡單到重複動作與功能 遊戲,轉移到建構遊戲組合的最佳利器,例如拿積木當電話筒講話,簡單的假 裝遊戲是自己引導的行為,這跟日後創造力、想像力、操作性的思考能力有很 大的影響。因此,幼童在運思預備期即具有語言表達的能力,會透由操作積木 誘發幻想,說出簡單的故事,是創造力的高峰期;透由「遊戲」中積木玩物建 構,不但能增進幼童的認知能力,也能發展操作性的思考能力。

二、說故事

從「說故事」的發展脈絡來看,何秀煌(1998)認為遠古時代,人類說故事 是以「維生求存」為目的,直至人類的生活逐漸改善,轉變為「充滿想像力的故 事」。是故,Olenowski(2000)認為這些「充滿想像力的故事」激起人們的好奇 心、振奮人們的精神,人類就在說故事的過程中,認識了環境、認識了自己,也 成長了自己;心思、心念、心情、心願、心意、心志等等全是內存於我們生命的 演進中,是我們精神世界的一部份,在我們生命的演進中,藉著語言之助而開發 滋長。

運用語言編織故事的形式來看,劉宴伶(2004)認為故事的意義包含主題、

人物、場景情節、風格內涵等元素。其中,人物、場景涵蓋真實或虛構所產生;

時間跨越過去、現在和未來;主題、風格內涵包括真實經驗或杜撰想像的情節。

她進而提出故事的題材可以分成四大類:(一)生活經驗:包含生活經歷、心理 經驗、身體經驗、取材時勢;(二)取材典故:包含取材童話、卡通影視、故事 小說;(三)自然環境:包含所有自然萬物;幻想杜撰:包含現實幻想、神鬼幽 靈。而且,幼童說故事內容中的事件、時間、空間及人物的陳述、連貫和強調之 處,是個人經驗的重建,代表其對該事件的記憶和認識、該事件在生活中的意義、

如何從該事件中重新認識自己,表達自己喜好、溝通感情和價值觀、並從中了解 世界,成為一個非常有力的思維工具(林麗卿,2000;黃孟嬌譯,1998)。

因此,幼童透過說故事表達自我與建構自我,結合個人經驗與幻想虛構,口 述所發展的故事,豐富情節內容與發揮想像性思維,是故,從主題、角色、場景、

情節結構,分別來探討故事的內容如下:

(一) 主題

故事主題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家庭生活類、攻擊競爭類、童話想像類、

友情類、學校生活類、意外類、神秘力量類、愛情類、描述現象或願望類、歷 險類。其中家庭生活類以家人相處出現的頻率最高;攻擊競爭類則泛指各種攻 擊、打鬥、爭勝等(洪慧娟,2001)。故事中出現的主題以暴力形式而言,男 生使用的暴力形式較女生多且富變化(莊瓊惠,1994)。

(二) 角色

角色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為:人物類、動物類、虛構童話類、影視媒體人 物類、天體自然類、神仙鬼怪類、植物類、物品類。人物類以家庭成員出現頻 率最高;動物類以強勢攻擊性動物、溫和聰明型動物出現的頻率最高(洪慧娟,

2001)。

(三) 場景

孩子所選擇的故事場景由多到少依次為:家庭類、社區類、自然地理類、

神怪想像類。其中以家庭類及自然地理類佔大多數。家庭類,即指家裡,自然 地理類以山、森林出現的頻率最高(洪慧娟,2001)。

(四) 情節結構

情節結構的類型,大部分孩子傾向選擇危難和危難的消失,其推斷是故事 較容易達到高潮、且較有張力的緣故,此外,大部分的幼童也傾向選取正面的 故事情節結構(莊瓊惠,1994)。

所以,對幼童而言,用故事來表現自己的心理經驗是最好的方式。幼童說 的故事的風格、結構、內容和說話的方式,往往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豐富,從 生活中創作的故事,依照自己的邏輯,添加許多自己的想像力,發揮敘事的本 領,建構創造的世界(劉宴伶,2004)。

三、遊戲與說故事

遊戲是最自然活動,提供孩子很重要一個窗口,透由這窗口,可以看到他們 的各方面發展,最重要的是促進語言能力成長(Richard﹐2004)。而且,「說故事」

具有相互創造、互動性,亦是幼童最喜歡的溝通方式之一,其情感反映在故事上,

可以磨練幼童的語言能力、思考能力、組合能力,及懂得運用知識、想像,是人 人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創造活動(徐孟弘譯,2003)。因此,莊琬琦(2006)

也指出從遊戲中說故事方式,幼童可以自由運用創造的能力,表達內心的故事,

在生活中、在互動中、在想像與遊戲中,敘說自己的經驗、編織自己的故事或解 釋現實及幻想中面臨的衝突與矛盾。

所以,根據林麗卿(2000)的研究提出遊戲創造一個互動、敘說、創作故事 的情境,它提供情感與社會性的支援,建構思考與理解現實及社會網絡的空間,

也協助幼童各方面的想像與創意的發展。是故,遊戲與故事之間對幼童而言有一 個共通點,就是內在想像與創造力的表現,實現自我與溝通表達最佳的方式。基 此,遊戲中說故事方式,對幼童的助益如下:

(一) 增進認知能力

Olenowski(2000)認為故事是反應人們所學的,而說故事其中的一個好處 是使事物具體明確化,提供個體理解抽象知識的最好方法。而且,劉宴伶(2004)

提出幼童透由說故事能直接表達真實的自我、建構自我、呈現自我,其說故事 的能力也反應認知發展的階段,隨著年齡與認知發展漸趨成熟,故事的內容與

內涵亦隨之提昇。因此,莊琬琦(2006)研究發現幼童說的故事(無論是回憶 或重述聽過的故事、敘說自己的經驗故事,或編故事)的結構呈顯孩子的思考 過程與認知模式,透過故事的形式,按照順序整理、組織、詮釋自己接收到的 訊息,生活中片段的經驗、記憶,或甚至自己、自己身處的世界。進而,她也 認為說故事成為一種高層次心智活動,協助孩子記憶、思考、建構自我、建構 生活世界,協助轉化為行動方式或思考模式,以改變或控制自己與外在環境的 關係。

(二) 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Roney (1996)指出說故事使用很多的語彙、敘事結構,心理所想像的與 人溝通,對於幼童時期口語表達、語彙能力、智能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洪曉 菁(2000)認為幼童自己說故事,從中可以學習如何正確的發音與使用適當的 語調、音量等,以及善用超語言訊息,如指聲音、表情、動作等來幫助自己的 表達。是故,張允中(2002)研究發現「說故事」與「口語表達能力」之間的 關係,對於小時候特別善於說故事的孩子,長大後的表達能力,也會高於他人。

再則,Guha, Druin, Montemayor, Chipman & Farber (2007)提出說故事對孩 童有相當多的好處,包括 Engle 在 1999 年和 Paley 在 1990 年也提出說故事可 以增進表達和溝通能力。所以,陳儀君(2004)更加肯定說故事的價值,認為

「說故事活動」對於各種口語表達程度的學童而言,都具有正面積極的提升效 果。

(三) 啟發創造思考想像的能力

說故事能刺激左右腦功能發展與平衡,一般研究發現大腦左右半球處理認 知的型態有所不同,左腦半球擅於處理語文、符號、數學等具有分析性、邏輯 性的認知;右腦半球則擅於處理圖形、音樂、色彩、感情性的認知,然而左右 腦功能雖然各有專司,但兩者皆為創造表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因此,唯有

說故事能刺激左右腦功能發展與平衡,一般研究發現大腦左右半球處理認 知的型態有所不同,左腦半球擅於處理語文、符號、數學等具有分析性、邏輯 性的認知;右腦半球則擅於處理圖形、音樂、色彩、感情性的認知,然而左右 腦功能雖然各有專司,但兩者皆為創造表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因此,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