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擬定研究歷程,與協助者共同針對兩位幼童進行觀 察紀錄、詳記個人札記,進而描述與歸納分析相關資料,再透由訪談二位有經驗 及豐厚幼教背景的老師作為研究的回饋者,驗證修正與支持研究結果。另者,將 說明「研究工具」的設計與使用方式;為了考量研究倫理,研究觀察與訪談的對 象皆以化名處理,避免流於主觀與偏見的研究,詳加說明「研究者的角色」。

一、研究的歷程

依據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探討,提出本研究之歷程,如圖3-1。

確定研究的主題與目的,蒐集相關文獻資料,思考研究問題,擬出研究設計,

提供兩位幼童在創造性環境,透由動手玩樂高媒材激發敘說故事的動機與興趣,

進行拍攝觀察紀錄。將觀察紀錄撰寫成逐字稿,再根據逐字稿內容分析、相關屬 性歸納分類整理,作為描述觀察兩位幼童個別與共同敘說故事的歷程轉變,進而 探討分析其敘說故事內涵的創意表現。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協助者共同討論 資料內容正確性、不斷從個人札記省思、訪談有豐厚幼教經驗的老師,隨時檢閱 與修正資料,再根據研究的結果提出結論與啟示。

圖3-1 研究歷程圖

遊戲與說故事

敘說故事內涵的創意表現 敘說故事與學習能力 樂高遊戲的教育性

不斷的觀察、反思及修正

研究主題

確定研究目的

蒐集相關文獻

建構幼童說故事的 動機、媒材等創造

性環境

觀察幼童操作 樂高由遊戲的情形

探討幼童敘說故事 的歷程

分析幼童敘說故事 內涵的創意表現

與研究協助者共同 討論、修正資料

撰寫研究報告

結論與建議

訪 談 有 經 驗 者

循環

建 構

二、研究與觀察的方式

(一) 研究者

研究者本身為觀察者,也是兩位幼童的母親,從事幼兒教育工作近十四年,

經歷傳統式教學、蒙特梭利教學、大學習區角落教學、方案主題教學、大單元 教學等公私立幼稚園教學型態,深覺幼兒教育的多元化與重要性,故不斷進修 從高職幼保科到現在幼兒教育碩士研讀,希冀透由進修研讀裝備個人專業學識 與能力受益於自己的孩子、職場上的幼兒。

(二) 協助者

協助者是一位對樂高研究有興趣的國小教師,也是兩位幼童的父親。從事 教育工作十九年,大學主修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進行九年一貫課程「生活 領域」的課程與教學研究,目前就讀「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研究 者在研究設計、方法應用與觀察、紀錄、資料分析等方面,均與協助者進行討 論。透由共同討論與檢視觀察紀錄內容,以求原始資料的豐富與正確性,避免 研究者的主觀過度詮釋研究發現。

(三) 觀察的個案對象

本研究主要以研究者自己的兩名子女為對象,觀察紀錄其玩樂高遊戲的場 景、過程和對話。其中,喜喜是ㄧ名9 歲的男生、樂樂是一名 6 歲的女生。個 案資料的蒐集與說明如下:

喜喜於民國八十七年生,其父母為教職人員,家庭經濟狀況為中上。喜喜 從出生滿一個月時,白天為家庭式褓母看顧,晚上則為父母照顧。當時,父母 親皆兼任學校行政工作(父親晚上進修碩士),每天早出晚歸,疏於關心陪伴喜 喜,期間教養的責任大都托付於褓姆。喜喜個性活潑好動、情緒表達比較直接、

有打人丟玩具的現象,探究原因,得知褓姆住家常有鄰居老奶奶會故意用話激 怒喜喜,甚至搶奪喜喜的玩具,顯現出沒有安全感。喜喜二歲十個月到一所「蒙 特梭利」幼兒園上學,在混齡班級,喜喜較年幼,其社交能力薄弱以及個性衝 動、上課專注力短暫,學習成效不彰,常令老師擔憂。在喜喜六歲時,接觸樂 高遊戲愛不釋手,一玩就是一小時多,專心投入樂高遊戲,常會用語言編導故 事情節,對作品都有不同的命名與功能說明,創意的表現獲得讚賞與自信心,

情緒的宣洩也有窗口,性情漸穩定。現今的喜喜,早上起床或放學後,就會到 自己的房間玩樂高,不斷拆除、重組與創新,連同學校的老師也會誇喜喜自制 能力與上課專注力、造詞編故事的創意表現越來越好。

樂樂於民國九十年生,從出生滿一個月時,白天為家庭式褓姆看顧,晚上 則為父母親照顧。當時父親研讀碩士已畢業,僅兼任學校行政工作,而母親有 感於對孩子缺乏時間關心陪伴,故卸任學校行政工作。因此,父母親對樂樂有 更多關愛與教導,所以,樂樂在自己的家與褓姆家生活作息平穩,褓姆都說她 吃飽睡、睡飽吃,個性溫和,相當聽話好帶。三歲八個月就讀私立幼稚園,非 常喜歡上學,結交很多好朋友,對於玩具、畫冊、食物等,只要是自己喜歡的 物品都會藏在抽屜內,不讓別人拿走。四歲接觸樂高玩具,常會將喜歡的樂高 玩具藏在自己房間內,看到哥哥(喜喜)很會組裝樂高,就會拿出樂高零件請 教哥哥,常與哥哥共同組裝一件樂高作品,過程中雖會吵架搶奪樂高零件,但 兩人互動頻繁,一面組裝一面敘說故事,產生共同性作品與創意故事語言。現 今樂樂對樂高的喜愛與日俱增,常說出:「樂高可以變出有創意的東西,自己想 到的就可以做出來,從人、車子、房子變化到人搖呼拉圈、電燈車、101 大樓 都能創新組合」,樂於組裝樂高與自編故事世界中。

(四) 觀察紀錄的內容

研究者透過現場的自然情境公開式觀察,分別從個人(喜喜、樂樂)、兩人 共同動手玩樂高敘說故事過程拍攝,撰寫成逐字稿,逐字稿內容有日期(錄製 時間)、地點、樂高媒材名稱、故事敘說的主題與內容、影像照片、備註(偶發 事件或例外情形)。剛開始觀察紀錄內容,是以簡單文字敘述為主,照片為輔,

而初期的作品照片為「作品合照」,缺乏單獨作品照片,經與協助者討論而修改,

於是,從西元2007/06/11 起作品拍照取鏡有改善,呈現較多的單獨作品照片,

助於辨識作品的風貌。當觀察結束後,研究者會與觀察對象共同對話釐清與拍 攝相關資料,完整紀錄在個人札記,以補足現場蒐集資料的限制。

(五) 觀察的地點

研究者本身的家庭場域,除固定一間遊戲室有一個專屬的樂高遊戲空間 外,其他如客廳、客房等都是為操作樂高觀察的場域,家中所有物品或櫃子可

以盡情運用與佈置成故事場景。

(六) 觀察的時間

從紀錄喜喜和樂樂接觸樂高,於民國2005 年 07 月起不定時的紀錄;民國 2007 年 09 月起至 2008 年時 04 月密集於每月二次詳實觀察紀錄故事內容,每 次觀察的時間約20 到 30 分鐘,觀察後都撰寫成「逐字稿」內容。

(七) 觀察的次數

西元 2005 年 07 月至西元 2008 年 04 月觀察兩位幼童敘說故事次數共 30 次,其中包含喜喜是7 次、樂樂是 6 次、以及兩人共同敘說故事是 17 次。

三、訪談

訪談是質性研究常運用的一種方法,其目的在於探知觀察不到的事實與真 相,亦可以用來檢驗已觀察到的資料是否真實(林生傳,2004)。因此,本研究 是以半結構式訪談二位有經驗及豐厚幼教背景的老師對幼童玩樂高創意表現的看 法,藉此提供研究者多元思考角度,避免流於個人主觀性意識,較能客觀性探討 問題,作為研究的回饋者,驗證修正與支持研究結果。

(一) 訪談的對象

選擇不同「年齡」層的媽媽,是因為在育兒經驗上有不同的看法:考量具 有「豐富幼教」背景的老師,是在教育職場上接觸許多的遊戲媒材,如何運用 樂高引領孩子走入樂高的世界及提供學習上的價值。因此,微笑老師是一名約 50 歲女性,幼教職場工作經驗 30 年;彩虹老師是一名約 40 歲,接觸幼教工 作近18 年。以下就個人資料的蒐集與說明如下:

微笑老師目前任教於南投市公立幼稚園,個性熱心積極,從民國 66 年擔 任社區托兒所保育員,77 年從事幼兒特殊教育工作,專長於中重度障礙兒童之 貫通課程,曾經在多場課程研討中擔任講師。得獎事績如獲得第二屆早療棕櫚 獎及南投縣特教優良教師、九十四年度優良特殊教育人員等,足見她相當用心 於教育,深受教育單位肯定。家庭婚姻狀況,其先生為國中英文老師,育有二 子(老大74 年次,目前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生;老二是 76 年次,是國立台 北藝術教育大學學生)。她以回溯法的方式談及自己與孩子在樂高操作互動的情

景與看法。深覺「親子互動」對幼兒時期的重要,尤其在忙碌雙薪家庭,夫妻 兩人願意達成共識,輪流陪伴子女玩樂高,適當協助與教導,發現孩子從樂高 遊戲互動過程中,學習到如何與玩伴,避免衝突、吵架,發展出「分享」;透由 樂高遊戲故事敘說,發展良好的技能與情感表達方式。因此,夫妻兩人把樂高 當成節慶驚喜禮物送給孩子,孩子覺得被疼愛與溫馨感,自然而然懂得「感恩」

父母心。

彩虹老師現任講師,甫從幼兒教育研究所畢業,心思細膩,樂於與學生分 享就讀研究所的經驗與突破困境的方法。其家庭婚姻現況,先生為公務員、育 有三子,老大是85 年次、老二是 87 年次、老三是 88 年次。對於孩子的教養觀 念重視培養自動自發學習的態度,不強迫課業定要高分。老大從小學一年級開 始接觸樂高,相當喜歡樂高、老二是從幼稚園小班開始接觸樂高。因為孩子對 樂高的喜愛持續不斷,彩虹老師會與孩子共同討論樂高款式,逐年增購樂高玩 具,並提供四樓一間房間場域給孩子盡情玩,而且讓孩子從小學習如何收拾管 理遊戲場域,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態度與方式。她說:「透由樂高立體建構到

彩虹老師現任講師,甫從幼兒教育研究所畢業,心思細膩,樂於與學生分 享就讀研究所的經驗與突破困境的方法。其家庭婚姻現況,先生為公務員、育 有三子,老大是85 年次、老二是 87 年次、老三是 88 年次。對於孩子的教養觀 念重視培養自動自發學習的態度,不強迫課業定要高分。老大從小學一年級開 始接觸樂高,相當喜歡樂高、老二是從幼稚園小班開始接觸樂高。因為孩子對 樂高的喜愛持續不斷,彩虹老師會與孩子共同討論樂高款式,逐年增購樂高玩 具,並提供四樓一間房間場域給孩子盡情玩,而且讓孩子從小學習如何收拾管 理遊戲場域,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態度與方式。她說:「透由樂高立體建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