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觀察自己的子女,為避免流於主觀意識與偏見,引發質疑,故本著Piaget

(1952)在「兒童智慧的起源」書中論述觀察紀錄自己的三個孩子的研究精神,

以及受到Hodgins的研究動機影響,Hodgins(2002)看到自己的孩子玩樂高滿足 作夢、天馬行空發揮想像力包含整個世界內容,而投入「樂高」主題學習的研究 領域。因此,本研究重點不是在評述創造力高低,而是藉由樂高媒材的遊戲誘發,

觀察描述與歸納分析幼童所展現創意故事敘說的形式、創意內涵的表現。

再者,陳向明(2004)針對「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包括局內人與局外 人,「局內人」比較透徹地理解他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也比較容易理解對方的看 法,從他們的角度對研究結果進行解釋,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利用自己的文化觀念 和生活經驗瞭解被研究者的意義和思維方式。作為「局內人」的研究者有此優勢,

掌握質性研究的基本特性避免先入為主或不適當的解釋,韓培爾(1998)認為採 用開放或非結構方式,透過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真實而詳細描述、意義的解

釋是與觀察的情境脈絡相連結、重視觀察過程機轉、發現問題、蒐集資料、分析 等同時循環反覆進行。

然而,研究者身兼「母親」和「研究者」的角色,其差異點,在於「母親」

的角色是「支持」與「鼓勵」,隨心所欲的觀察、拍攝與紀錄內容、欣賞幼童操作 的過程與作品展現;「研究者」的角色是以著「嚴謹」與「有計畫」從學理與文獻 探討,擬出研究流程與制定觀察時間與計畫、列出觀察研究目的與問題、注重拍 攝與紀錄內容的詳實、深入觀察描述撰寫逐字稿、資料編碼與歸納分析,再透由 個人札記不斷省思、與訪談二位有經驗及豐厚的幼教背景的老師,隨時檢閱與修 正資料,再根據研究的結果提出結論與啟示,藉以順利推展本研究。因此,在本 研究中的研究者所扮演的角色,分述如下:

(一)觀察者:當個案在操作組合樂高,研究者擔任場域門外的觀察者,未介 入個案之間的互動。

例如:

樂樂:關於幽靈大會有幾個人?

喜喜:調查有3 千,如果我們放火燒了,破壞力非常強大,

我們的船快要滅亡,無技可施!怎麼辦呢?如果最 好的辦法,全部燒光光,就是燒水湯。」(觀喜樂 /2007/12/30)

(二)協助者:個案在組合樂高過程遇到瓶頸困難,需要協助幫忙,會適時提 供意見與技巧,必要性偶而參與觀察者的活動,是屬於「小部份參與程 度」。

例如:

喜喜為組裝一部車,無法拆除樂高零件,請研究者協助拆除零件。

(個扎/2007/09/30)

(三)協調者:當個案彼此互動關係不佳或發生衝突,研究者需扮演溝通協調 的角色,適時介入與提供解決策略。

例如:

喜喜示範打一個小圓盤發射,樂樂學用一次,就想向喜喜拿小圓 盤,喜喜生氣不給:「手放開,你聽不懂阿,要我捏你是不是,我 叫你拿東西代替,這是比喻假如,你可以拿別的大砲當作,一二 三砰不是可以嗎?」於是,兩人發生爭吵,甚至動手互打情形,

研究者馬上介入處理。(個札/2007/12/21)

(四)訪談者:以半結構式訪談二位有經驗及豐厚的幼教背景的老師,針對「訪 談問題提綱」探討不同的孩子玩樂高說故事創意的表現等問題。

例如:

我們會鼓勵孩子玩樂高說故事,編出不同的故事,在發揮自己的 想像力變化故事情節,像阿兵哥打戰,需要哪些裝備,就用樂高 做出來。遇到什麼狀況,每一次的狀況發生都不一樣,就可以變 化出不同的情節,也比較有創意!不要每次都打贏,也有打輸的 時候,要怎麼辦?去解決問題。(訪微/2007/08/12)

(五)資料蒐集分析者:研究者平時需蒐集與研究相關的資料,例如:現場DV 拍攝的觀察紀錄逐字稿、彙整「訪談問題提綱」、參考「觀察紀錄分析 表」(參見附錄三-1)描述觀察的歷程等,以作為研究分析與撰寫成研究 報告。

第六節 信度與效度

根據前述,本研究採用有計畫、系統的「觀察紀錄分析表」(參見附錄三-1)

助於各案分析與討論,同時研究者本身與協助者共同檢視和討論蒐集的資料,再 透由個人札記不斷省思,訪談二位有經驗及豐厚的幼教背景的老師回饋修正,以 獲得最真確的觀察資料。為確保資料的信實度,研究者採取排除「效度威脅」的 方式進行質性資料的效度檢驗(陳向明,2004),使用的具體方法包括:

一、提供豐富的原始資料

「豐富的原始資料」可以為研究的結論提供充分的論證依據,進而提高研究 結論的效度,還可以彌補因非概率性抽樣帶來的缺乏「代表性」的問題(陳向明,

2004)。因此,研究者針對個案玩樂高的場景、敘說故事的內容與動作行為、發出 音效、作品做詳實的觀察記錄描述與拍攝,撰寫出「逐字稿內容」,根據逐字稿內 容並參考「觀察紀錄分析表」(參見附錄三-1),資料整理處理與分析比較做出初 步的研究結論後,再回到這些原始材料對結論進行檢驗;透由隨時檢閱相關原始 資料,對每一事件的觀察、描述及解釋,如同在當時活生生的情境中體驗研究結 果的「真實性」,對研究結果的信度有莫大的助益。

二、反餽法

「反餽法」指的是:研究者得出初步結論後,廣泛地與自己家人、朋友、同 行交換意見,聽取他們的反餽,提供研究者不同的看問題的角度,幫助研究者從 不同的層面來檢驗研究的效度(陳向明,2004)。因此,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不斷 與協助者共同討論與交換意見;並訪談二位有經驗及豐厚的幼教背景的老師;隨 時將相關資料向指導教授或幼教先進請益討教,聽取他們的看法與回饋,豐富與 修改研究的結論。

三、三角檢驗法

「三角檢驗法」指的是:將同一結論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情境和時間裡,

對樣本中不同的人進行檢驗,目的在於研究過程中,從不同時間所得的資訊藉由 不同的方法檢驗,以達一致性。是故,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三十次觀察和記錄 撰寫成逐字稿、並與協助者共同討論修正其內容正確性;實地觀察訪談對象中彩 虹老師家孩子玩樂高的場域,並與彩虹老師對話討論其孩子玩樂高的情形。對研 究現象儘可能的從個人觀察所見、他人的看法與有經驗的人共同檢核相關資料等 做不同角度交互檢證,以其獲得結論的最大效度。

本研究將於第四章針對個案進行質性描述分析與討論敘說故事的歷程、敘說 故事內涵的創意表現,以及瞭解個案進步的脈絡。進而,探討創造性環境對個案 敘說故事有哪些的影響;綜合討論茲根據相關文獻探討、訪談資料及研究發現,

以研究待答問題歸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