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學反省之探討

本研究乃是在探討屏東縣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 的關係,配合研究目的及問題,文獻探討的內容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教學反省 之探討,第二節為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第三節探討教學反省與教師專業成長之 相關研究,以作為實證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教學反省之探討

本節就教學反省之理論基礎及概念的相關文獻進行探討,分成四個部份,第 一部份探討反省的意義,第二部份探討教學反省的意義,第三部份探討教學反省 的層次,最後則探討教學反省的類型。

一、反省的意義

反省 (reflect) 意指進行反芻、思慮和沈思,反省就是一種思考(陳玉枝,2003;

陳聖謨,1999)。Schon 在「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一書中,認為反省過程包 括實務者與問題情境的對話,也就是實務者將過去的經驗和現在的情境連結起 來,定義問題與情境,並依此提出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蔡鳳芝,2005)。陳春 蓮(2004)認為反省是有意義的努力;反省是有目的的思考;反省可視為個人的 特質或能力。並歸納指出反省具有三種特性:反省包含思想與行動,是一種持續 的、循環的螺旋性歷程;反省的對象是既有的信念、理論,以及發生於過去或現 在的經驗;反省可發生於行動當下或行動後,它是有意識的努力,旨在發掘蘊藏 於經驗中的智慧,重新建構意義,進而指引未來的行動。以下就相關文獻中學者 對「反省」意義的看法,依年代摘錄整理如下表2-1-1:

表2-1-1 反省的意義 研究者

(年代) 反省的意義

陳聖謨

(1999)

個體對所作所為的內隱性檢思歷程,以修正、充實或維持個體的信念 與行動,達成更好的行動結果,並能建構個人行動的知識與意義架構。

表2-1-1 反省的意義(續)

教學反省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學並非只是賣弄

根據上述學者對教學反省意義的看法可知,教學反省連結教學與反省,是一 種與教學有關的反省性思考,教師透過反省思考,對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 以及教學現場的問題與作為常加檢討,以在複雜多變的教學情境中做出明確的判 斷。范熾文(2002)以「5C」的反省思考對教學反省加以論述:(一)創新 (create) 的反省:鼓勵教師以想像和創新為教學中心。(二)關懷 (care) 的反省:教師透 過關懷及合作,建立真誠的師生關係。(三)批判 (critical) 的反省:教師須將視 為理所當然的教學行為,予以分析批判。(四)慎思 (caution) 的反省:教師以自 由、開放的態度檢視、認清自己的教育哲學。(五)合作 (cooperation) 的反省:

學校乃一學習社群,教師要建立合作機制,樂於分享自己的觀點。

綜合上述觀點,研究者認為「教學反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情境 所發生或預設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行主動、持續及審慎的反省、批判與檢討的循 環歷程,以提升教學品質,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教學反省的層次

教學反省是教師對教學活動做理性及反覆的思考,依反省的程度或深度之不 同,教學反省亦有不同的層次劃分。相關研究中學者對反省層次的分類有不同的 看法,以下列舉一些學者對教學反省層次之劃分作一說明:

Van Manen (1977) 在階級層次理論中提出反省層次可分為技術的反省 (technical reflection) 、實際的反省 (practical reflection) 和批判的反省 (critical reflection) 三個層次。

(一)技術的反省:屬於經驗分析式的反省層次,是受到權威、傳統、特定社會 實體公定定義所導引的例行式思考(鄭勝吉,2005)。此層次的反省強調特 定「行為-目標」的連結,教師關心的是符合實際教學情境目標的行為與 達成目的的手段,著重於如何有效的運用教育知識,達成教學目標(吳秋 慧,2004)。如學生學業成就差,教師只關心如何提高學生成績,沒有反省 檢討影響學生成績低落之因素為何?因此,此層次的教師只是為了解決問 題,並沒有加以質疑或批判其背後的原因。

(二)實際的反省:此層級主要是探究及解釋教學各項活動蘊含的假定和前提,

不僅要求教學目標的達成,更進一步檢視教學行動的脈絡,將視為理所當 然的習慣性思考重新建構與組織(吳秋慧,2004;鄭勝吉,2005)。如教師 發現學生學業成就差,除了會反省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外,也會反省思考 造成學生成績不好的原因,是否本身教學方法與兒童的生活經驗未契合?

(三)批判的反省:此層級主要蘊含公平、正義、倫理與道德的標準,不僅要求 教學目標的達成,也不只注重教學行動的脈絡,更要以公正、平等的觀點 對教學進行整體性的批判,用倫理與道德的標準來審視實際行動是否符合 公平正義(吳和堂,2000;鄭勝吉,2005)。

Louden (1992) 將教學反省分成四種興趣的反省,以下依序說明之:

(一)技術興趣:教師陳述的是有關為了符合教學規則或技術所做的管理。

(二)個人興趣:教師的興趣是與個人自我了解的經驗有關。

(三)問題興趣:教師的興趣是在專業行動中有關非技術性、非標準性問題的解 決。

(四)批判興趣:教師的興趣是在對於理所當然的思想、感覺或行動的質疑。

饒見維(1996)將教學反省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一)技術的反省:教師針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問題的指認,並分析其教學 問題,尋求解決方法,逐步改善其教學行為。

(二)信念與假設的反省:教師省思他們的行動與其教育價值之間的一致性時,

同時也會開始質疑別人加諸在他們身上的各種信念和假設,是比前一個層 次更深入的反省層次。

(三)批判的反省:教師反省批判自己的角色、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以及自己處在 某一個情境脈絡中所扮演的功能和意義。

(四)反省的反省:此種反省可稱為「後設省思」或「關於省思的省思」,教師可 以省思自己的思考能力與學習方式,不但能了解自己如何學習、如何反省,

更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Collier (1999) 以實習教師為研究對象,透過反省訪談、反省日誌、同儕觀摩 討論和小組研討四種研究方法促進反思,發現實習教師極少呈現岀批判性的反 省,多屬於技術性、實務性的反省,但要達到三個層次的教學反省,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除運用各種方法促使教師反思外,教師必須經常承擔各種壓力,也造成 很少有反省教學的時間和機會。

吳和堂(2000)在「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中 將教學反省的層次分為描述層次、技術理性層次、實際行動層次和批判層次等四 個層次,也成為國內學者近年來教學反省相關研究中反省層次劃分的模式。

(一)描述層次:單純的描述事件而無反省。

(二)技術理性層次:遇到問題會想策略或辦法來解決的過程。技術理性層次的 反省重在如何有效應用教育知識,以達到既定的目的,對於目的本身和學

校、社區、社會等的制度脈絡則毫不質疑。

(三)實際行動層次:面對問題,探究、分析問題的原因,並採取行動解決。實 際行動層次的反省以實際行動為基礎,主要是探究和澄清實際事務背後的 假設和前提,以及評估教學行動的可能後果。

(四)批判層次:能針對問題背後的不適切性加以批判,亦即對行動描述、對描 述進行反省及對反省過程再反省的層次。批判層次的反省則將道德與倫理 的規準納入實際行動的論辯中,主要在探討那些教育目標、經驗和活動能 達到正義、公平和具體實踐,以及當前的教育措施是否符合人類的需要與 目的。

以下將各學者所提出之反省層次依年代整理如下表2-1-3:

表2-1-3 教學反省之反省層次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反省層次

Van Manen (1977)

技術層次、實際層次與批判層次 Louden

(1992) 技術興趣、個人興趣、問題興趣與批判興趣 饒見維

(1996) 技術的反省、信念與假設的反省、批判的反省與反省的反省 吳和堂

(2000) 描述層次、技術理性層次、實際行動層次與批判層次 陳玉枝

(2003) 描述層次、技術理性層次、實際行動層次與批判層次 魏榮俊

(2004) 描述層次、技術理性層次、實際行動層次與批判層次 吳秋慧

(2004) 描述層次、技術理性層次、實際行動層次與批判層次 鄭勝吉

(2005) 描述層次、技術理性層次、實際行動層次與批判層次 陳郁萍

(2006) 描述層次、技術理性層次、實際行動層次與批判層次

依據上述學者對教學反省層次的區分,可發現學者吳和堂以Van Manen 的理 論為基礎,將教學反省的層次歸納並擴充為四個層次,成為近年來教學反省相關

研究所引用的劃分方式。此外,許多學者認為反省不應有層次的價值高低之別,

只是類型的不同,因為每一層次的反省都會發生在實際教學反省之中,而且每一 層次的反省對教學而言都有其價值和意義性的存在,反省層次的分別不應被冠上 優劣之分(吳和堂,2000;吳秋慧,2004;陳玉枝,2003;陳郁萍,2006;陳聖 謨,1999;鄭勝吉,2005;魏榮俊,2004)。

綜合上述觀點,本研究將教學反省區分為描述層次(單純的描述事實而無反 省)、技術理性層次(會運用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實際行動層次(當面對問 題時,能探究、分析問題,並採取行動解決)和批判層次(針對問題背後的不適 性加以批判)等四個層次,作為本研究探討的因素。

四、教學反省的類型

教學反省的類型是依據反省者反省思維發生的時機而定。茲將各學者之教學 反省類型劃分臚列如下:

Schon 指出反省是螺旋形歷程,是從評價、行動、再評價不斷循環的過程,並 提出反省的三種類型:行動中反省 (reflection in action) 、行動後反省 (reflection on

Schon 指出反省是螺旋形歷程,是從評價、行動、再評價不斷循環的過程,並 提出反省的三種類型:行動中反省 (reflection in action) 、行動後反省 (reflection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