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教學實證與討論

第二節 教學實證結果

一、整體教學流程之記錄與回饋

在教學流程方面,本研究在泰國曼谷的三語幼稚園依據第五章的課程流程安 排進行試驗,即是一個單元的教學時間為兩週,一週五天,一天一節課,一節課 30 分鐘,不過由於有一天是泰國的假日,因此共上 9 天的課,時數為 4 小時 30 分鐘。在設計流程時,本研究考慮到幼兒的專注力偏短,因此一週內每天的教學 流程有許多變化,在一天的 30 分鐘內含有不同的活動,培訓學生聽說讀寫四項 技能,以多元的活動吸引學生來學習。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本研究依據流程的安排來實施,不過實際上會有一些影 響上課時間的因素,如:由於學生每一節課要換教室,需要一點時間走到教室,

老師要等學生到教室後才能開始進行課程活動,使得老師時常無法準時上課,實 際上課堂時間不到 30 分鐘;學生有時不遵守課堂的秩序,影響課堂氣氛,老師 需暫停教學活動來管理秩序,否則之後還會再發生相同的情形。在此情況下,為 了達到教學目標,教學者需要不斷地調整課程活動時間與數量,掌握教學時間,

同時也必須監督全班學生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發現,幼兒的健康及出乎預料的事情會影響學生上課頻率,如學生生 病或家裡突然有事,都使學生缺席,當學生人數變少時,雖然課程較好管理以及 進行活動時間變少,但會影響參與分組活動的人數。此外,缺席的學生會跟不上 同儕的進度,導致學生之間的程度有所落差,在此情況下,老師可先請其他學生 示範如何進行活動,再讓缺席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如此可迅速地讓學生掌握教 學內容,以及減少學生之間的程度落差。

在進行活動當中,因本單元的題材與兒童的生活較為貼切,有的學生會分享 自己的經驗或離題,教學者在此時要掌握時間,不能讓學生的發言影響上課的進 度及流程,否則便無法完成所設計的教學活動。

在參與教學活動與遊戲時,學生態度相當積極,讓課程進行得相當流暢,除 非學生聽不懂指令或進行活動的說明,老師必須立即使用學生的母語來講解,免

得影響課程流程,或者請聽懂指令的學生代替老師解釋,再進行活動。

二、整體教學內容之記錄與回饋

本研究選擇的題材和內容與兒童生活貼切,讓學生的表現相當優良,擁有積 極正向的學習態度。第一週的主題為「出去玩」(自然風景),目標教學的詞彙為

「山」、「河邊」、「海邊」、「森林」,由於此詞組的意思顯然清楚,學生較 為容易掌握。

第二週的題目為「出去玩」(都市),目標教學詞彙為「公園」、「動物園」、

「博物館」、「遊樂園」、「百貨公司」,一些詞彙難以使用圖案或單一的解 釋來代表目標詞語,或者兒童可能以為是另一種處所,如當學生看到「公園」

圖案時,有些學生以為是操場;當呈現博物館的圖案時,因有的兒童尚未去過 博物館,其概念便模糊不清。教學者時常請學生猜出該詞的泰語為何,有時需 要直接使用泰語告訴學生該詞的意思,而且還要設計活動讓學生有正確的意思 及概念,如給予學生做出角色扮演在某處參與活動或參觀等等,讓學生透過體 驗方式得到知識,使得兒童的印象較為深刻。

在於讀故事書階段,由於內容為學生完全沒有聽過的故事,因此讀完故事 後,老師必須透過故事內容相關的問題詢問學生,確保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當 老師在講故事時,有的學生聽不懂內容,老師可以藉由動作以及表情讓學生更 容易掌握故事的內容,如此老師可以多使用華語進行課程教學,建立學生中文 的語感。

本研究認為,影響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因素有三:

第一、幼兒專注力短暫,讓他們難以專心上課,老師必須透過許多活動不 斷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有的幼兒學習華語時間不長,使得學生不夠熟悉老師給予的指令以 及教學內容,老師需要示範如何進行活動以及鼓勵學生不斷地學習;

第三、詞彙本身不難理解,不過學生對該事務的認知不夠成熟,如 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指出,兒童在前運算階段(2 至 7 歲)以自我為中心,能思維但 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性,使他們對詞彙的理解有限,因此,老師必 須準備豐富的教具及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認知,讓學生見及事物的全面性,

容易掌握教學內容。

三、整體教學活動之記錄與回饋

課程剛開始時,學生很配合老師安排的活動,積極參與。因學生對新的詞 彙尚未熟悉,需要老師安排活動讓學生對漢字的印象更加深刻。大部分的學生 能聽懂老師給予的指令及解釋,只有少數學生學習華語時間不長或程度較差,

還要加強聽力。當老師解釋進行活動方式完畢後,將示範怎麼進行活動給學生 看,先確保學生皆清楚再給學生參與活動,如此學生才能完成任務,老師必須 不斷地訓練學生的聽力。因學生容易分心,老師需要不斷地跟學生互動,引起 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專心上課。

在暖身活動階段,老師只帶學生唱「上學歌」單一首歌,學生會感到無趣,

可換其他歌曲,老師也必須教新的兒歌,如此學生可學到更多的歌曲,課程的 氣氛也變得更有趣。

第一週的第一天進行練習單活動時,本研究發現有的學生未將顏色塗在字的 框架內,而且有的學生沒憑老師指出的顏色來塗色,老師需要事先完成練習單,

做出樣本給學生看,如此學生會較為清楚,以及亦可觀察學生進行活動的樣子。

在說明活動的過程中,老師大多數的時間使用華語與學生溝通,訓練學生 的聽力,同時也示範給學生看,但有些學生聽力較差,為了讓課程進行得更順 暢以及確保學生掌握老師說的內容或指令,老師先詢問學生是否清楚,若學生 還不懂,可以使用泰語來幫助學生理解。

過了幾天的教學活動後,學生較能掌握教學內容,一天比一天熟悉該單元 的漢字,如玩遊戲時,老師請學生拿正確的字卡給老師,或請學生將字卡放在 正確圖案前方,學生都可以完成任務;當本研究詢問學生詞彙的念法時,學生 可以立即告訴老師該字怎麼念,不過有的學生反應稍微慢一些,可能要花點時 間訓練。

由本研究的觀察發現,此活動有可能是學生只記住詞彙順序和位置,而不 是真的認字,老師可在學生開始熟悉詞彙後調換詞彙的位置,再讓學生進行遊 戲,該方法也可測量學生能否認出單字。由於學生的程度有所落差,老師必須 請程度較好的學生先玩遊戲,再請程度較差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建立學生的 自信以及讓學生樂於學習。

本研究發現,角色扮演是可興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其中之一,且能具體化學 生對詞彙的認知,不過需要很好的設計,活動才能達到教學目標,無論是情境

或道具,老師必須準備得既豐富又真實,才能讓學生投入。當學生沉浸於老師 設計的情境下,角色扮演活動才能讓學生從樂中學習。

當進行認字及寫字活動(Work station)未教學生筆順時,學生能夠掌握象 形字如「山」,不過結構較為複雜,如「林」、「河」,需要老師引導學生怎 麼寫,學生才有概念該字的寫法。

當訓練學生寫字時,本研究事先示範給學生看,雖學生可寫成字,但筆畫 與筆順都不正確,不過,本研究認為,當兒童剛接觸到漢字時不必要求十全十 美,不給學生太大的壓力,希望學生先具備認字能力再教導學生使用正確的筆 順來寫字。

學生完成認字及寫字活動或者畫畫完畢後,老師請學生到圖書館小區看中 文童書,學生對童書相當有興趣,雖看不懂中文字,但想知道內容為何,課後 還請本研究講裡面的內容給他們聽。

第一週的最後一節課,學生已掌握詞彙及漢字,不過學生未尚熟悉一些進 階的句子,如「去山上爬山」、「去森林走一走」、「去河邊玩水」,但學生 可掌握「去海邊游泳」句子。當學生想不出到這些景點可做哪種活動,學生會 說「去玩」,表示學生都掌握教學內容,而且會協調自己要表達的意思。

學生畫畫的時間太短,也許要延長時間,或者作為回家作業,讓學生好好 畫畫,否則學生在全班面前發表自己的作品時,也許會感到自己的作品不夠好。

當學生發表自己的作品時,老師必須引起學生發言以及鼓勵學生,讓學生感到 自尊感及成就感,最終目標為讓學生快樂地學習。當學生發表自己的作品時,

因學生華語能力有限,不能說成一連串的句子,需要老師使用問答方式引起學 生發言,如「你去哪裡玩?」、「你去那邊做什麼?」、「你跟誰一起去?」

等等。

在第二週的第一天,本研究復習上週的詞彙時,發現學生已掌握上週的詞 彙,都能記住,不過老師還要不斷地幫學生復習,學生才能牢記學過的詞彙。

在進行練習單的過程,有的學生程度較差,聽不懂老師給予的指令,且一些學 生只顧塗顏色,不聽老師的指令,趕不上同儕的進度,老師必須特別引導那些 學生,他們才能完成任務。

要進行第二週的角色扮演活動時,如在百貨公司的場景做買賣,因學生尚 未學過相關的詞彙,如「買」、「賣」、「客人」、「店員」等詞彙,老師需

要使用泰語解釋,否則學生會不懂該情境為何,並且也會影響課程時間。此外,

若當場有學生懂老師的意思,可以請那位學生使用泰語解釋給同學聽。有時進

若當場有學生懂老師的意思,可以請那位學生使用泰語解釋給同學聽。有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