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章從五個方面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分別為「課程觀察」、「教師訪談」、

「家長問卷調查」、「教學試驗安排」及「研究之可信度」,內容詳述如下:

一、課程觀察

課程觀察是指本研究至其他教師的教室參與課程並觀察該教師如何進行課 程教學、該教師使用的教材以及學生的反應與師生的互動。在觀察前,本研究 應先花一些時間與被觀察者討論關於課程的流程與安排、教學方式、教材、教 具、教學技巧等等。為能觀察完畢後仔細分析教學情形,本研究在觀察的過程 中將教學狀況全程錄音,不過由於一些被觀察者不允許錄音,因此事先必須詢 問被觀察者能否錄音,如此才能保持應有的禮貌。在觀察時,教師及學生的行 為及經驗都是主要的觀察重點。觀察教師的部分包括其講解能力、發問技巧、

教學溝通、媒體運用、學生行為管理、教學準備、組織、評鑑、甚至是教師本 身的教室觀察能力等,都是極值得觀察的對象(Dean, 1991:140)。至於學生 觀察的部分,則同樣要包括學生的行為性與非行為性表現(陳美玉,2005)。

本研究選擇觀察課程的對象為在泰國開設幼兒華語課程的私立三語學校及 國際學校,分別為兩所三語幼稚園及一所國際學校。選擇要進行課堂觀摩的學 校後,本研究向校方申請課堂觀摩,得到校方的允許,再進行觀課,觀摩日期 分為:

(一)2014 年 7 月 15 日至 2014 年 7 月 19 日:在甲幼稚園觀摩,其處於 曼谷市區,教導學生三種語言,為泰語、英語及華語,學生人數接近 100 人,

大多數為泰籍學生,其他為新加坡、台灣、中國及混血。

(二)2014 年 7 月 28 日至 2014 年 8 月 1 日:在乙幼稚園觀摩,其處於曼 谷郊區,也是三語學校,教導學生泰語、英語及華語,學生人數為 243 人,學 生的組成以泰籍學生為主,其他少數國籍為中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

(三)2014 年 8 月 18 日至 2014 年 8 月 22 日:在丙國際學校觀摩,其處 於曼谷郊區,提供美國的課程,教師授課主要的語言為英語,華語的地位為主 要的外語。該校的學生由幼稚園至高中,在幼稚園階段的學生共有 73 人,學生 的組成為泰籍 55%、台籍 35%、其他 10%

觀摩時間為一所一週的時間,大約能觀察整個教學流程。本研究秉持上述 觀察課程之原則,使用描述性方式,於每堂課記錄觀察筆記並加以歸納、整理 並分析之。

二、教師訪談

此訪談記錄為本研究為了充分了解泰國幼兒華語的特徵、需求及需要改善 之處,而與華語教師和幼稚園經營者進行訪談,分別為 7 名華語教師、1 名經 營者,本研究限定對象的教學與經營經驗下限為一年,每個人訪談時間為 30 至 60 分鐘,受試者的詳細資料將在第四章之第三節詳述。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 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的方式設計題目,該方式介於結構性訪談及非 結構性訪談之間。在半結構性訪談中,有調查表或訪談問卷,有著結構性訪談 的嚴謹和標準化的題目,訪談員雖然對訪談結構有一定的控制,但給被訪者有 較大的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的空間。訪談員事先擬定的訪談提綱可以根據訪談 的進程隨時進行調查。

訪談目的為了解受訪者對於「泰國幼兒華語教學」的看法與相關建議,以 作為本文設計之參考。訪談內容主要可歸納為兩大部分:(一)、受訪者背景 資料、(二)、訪談內容,包含學生組成、對目前學生華語程度的看法、教師 進行教學的困難、對泰國幼兒華語教學的建議。在進行訪談的過程,本研究全 程錄音,訪談結束後根據訪談內容整理、歸納與分析。

三、家長問卷調查

因學生的年紀幼小,本研究藉由問卷了解學生家長對實際需求、對目前課 程的看法與建議。本研究選擇便利抽樣法(convenience sampling)以達到研究 時間及零預算的限制,受試者限在泰國開設華語課程之幼稚園家長。由於受訪 者的母語不一,大多數的國籍為泰國籍,少數為其他國籍,因此本問卷分為 2 版本:一為泰文版,給予泰國籍受試者填寫;另外為中文附英文版,提供給外 籍受試者填寫。本研究共發出問卷 90 份,回收有效問卷 77 份,受試者詳細資 料請參見第四章的第二節。

問卷內容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受試者相關背景資料,包括其國籍、

排列家庭使用語言的頻率;第二部分為受訪者對課程的滿意度及需求;第三部

分為受訪者對學生學習的需求與建議。前兩部分為封閉式的選擇式題型,而第 三部分皆有封閉式及開放式之應答題目。

四、教學試驗安排

此教學試驗的內容材料取自於第五章課程設計中第七單元,題目為出去玩

(自然風景)及出去玩(市區),教學時間為兩週,每週五天,一天 30 分鐘,

上課時間為 5 小時。試驗對象為泰國幼稚園學習者,共有 8 名,年齡為 3 至 6 歲之間,國籍皆為泰國籍,母語皆為泰語,家庭使用語言為泰語或泰語與英語,

學習華語時間為 6 個月至 3 年,程度都歸於初級。具體教學試驗為在課堂中進 行教學、觀察與側錄,並於提出建議與日後課程設計的修改。

教學試驗的資料蒐集包括教學者課中觀察與側錄以及教學者課後自我陳述 三部分。至於教學者觀察與陳述部分,因課程設計者與教學者為同一人,是直 接觀察者(direct observer),故能獲得第一手資料,觀察學習者間的互動與反 應,並且能從學習者的回答中得知對於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為何,以及學習難 點。本研究以 Cangelosi(1991)的非正式課堂觀察(informal observation)為 觀察方式,即是非預先準備的觀察可讓觀察者評量教學的表現,可收到既準確 又真實的資料。在課堂中同步錄影教學狀況,以便本研究在課後觀察全面的課 程,之後從課堂觀察中寫出教學心得,將上課情況、學習者的表現及反應、課 堂的秩序管理、課程的流暢度與教學者的觀察心得為當日課程記錄,作為課程 修正之參考。

五、研究之可信度

為避免在分析資料時因個人主觀偏好而做出錯誤的判斷,本研究採用三角 交叉檢視法(triangulation)1,即採用多種且不同形式的方式、資料、觀察者與 理論,以查核資料的來源、資料的蒐集策略、時間與理論架構等的效度,使得 內容較可靠性、可讀性及可檢驗性(秦麗花,2001)。

首先本研究利用訪談、發放問卷、課程觀察、教學錄影多種方式(方法的 檢證)所取得的各種來源、不同型態的資料,包含訪談記錄、問卷內容、教學 手札、學習評鑑(資料的檢證),再藉以不斷地回顧研究文獻(理論的檢證),

讓本研究涉入了互動與交互的作用,以檢驗所得資料的可靠性。以下為本研究 採用甄曉蘭(2003)的研究設計所繪製之檢驗圖,為本研究之可信度建立過程:

圖 三-2 研究效度建立過程圖

資料來源:甄曉蘭(2003)的研究設計所繪製之檢驗圖

1三角交叉檢視法(triangulation):即是利用不同方式來提升研究的準確性,以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