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提問設計的檢視與討論

壹、Chapman「描述性」教學提問宜配合 LATA 圖像欣賞教學模組中「導向 作品討論」策略適合用來引導聚焦觀察。

教學活動如果每一次進行圖像的觀察都只用「描述性」提問,則容易失焦或 引起學生無中生有、自由聯想的回應,因此需要配合 LATA 圖像欣賞教學模組中

「導向作品討論」策略來聚焦觀察,尤其詩歌體的插圖內容是「鑲嵌」的組構類 型,所以在提問引導時,必須比其他類型的插圖更需要使用 LATA 圖像欣賞教學

策略中的「導向作品討論策略」,去注意觀察該節課所要討論的主題。甚至運用 在圖像的比較與回憶:如圖 10-綜-2 的建築物的比較,希望學生透過比較,延伸 思考建築物的意義,引導其說出「世界各地」的圖像訊息。請學生直接注意某一 區塊的圖像或特定某一個人物的觀察,方便學生直接聚焦在主題探索的討論,這 樣一方面可以讓整個討論節省時間,一方面可以讓提問的變化豐富許多。

貳、綜合圖適合在課文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融入國語科的教學;個別 的事件圖比較適合在教學中對應課文的訊息引導觀察。

綜合圖因為融合了課文所有的重點,因此無論是教學前概覽課文重點,或教 學中經由圖文訊息的對應,進行詞彙意義的理解,甚至是用在教學後的統整活動 中,做重點的歸納與整理。但由於圖像訊息具綜合性,用於教學前、教學後更為 適合。而「事件圖」內容訊息屬於單一事件的敘述,因此比較適合用來理解主角 人物行為事蹟,或特定詞彙訊息意義的解讀。

教學前的「概覽課文重點」,可以先從圖像的引導中掌握一些重要訊息,引 導學生進入學習的預備狀態時,比較多描述性的提問,提問的原則則以主訊息的 觀察為主,較少細節的觀察。

教學中的「圖文訊息對應」,越詳細且深入的提問觀察,可以讓學生更容易 了解詞彙的意義,尤其是詩歌體中,「精練的語言:詩句」和「抽象感受」的理 解。例如:第十課「詩歌體」的課文更需要利用圖像來解釋「音樂神童」、「音樂 特色」。教學後融入,適合用來討論插畫中的插畫家是畫了課文哪些地方(入畫 取材),藉此圖像回憶課文,增強對課文的理解。

参、具象詞彙的理解適合透過「先看文再看圖」的圖文對應,從入畫取材 的觀點解釋詞意。

第十一課「窮苦人家」的詞意解釋可經由插圖人物的穿著,插畫家透過什麼 來表現「窮苦人家」。了解抽象感受的句子適合以「先看圖再看文」的圖文對應,

透過圖像物件的表現,分析物件傳達的訊息與感受,從感受中體會課文的句意:

例如:第十課阿瑪迪斯課文中關於「音樂特色」的描述,必須透過插圖中「散落 的樂譜、魚兒的悠游、自在飛翔的鳥兒、白兔的跳躍、精靈的彈跳輕吟、耀動的 水滴、金黃色的光暈、繽紛的花朵、若有似無的曲線、明亮的色調:象徵莫札特 的音樂特色輕柔曼妙、變化無窮。」 讓學生透過觀察去體會其音樂特色。

肆、改變提問方式,可避免學生的回答都很類似。

研究者在設計教學提問時,起初採用的問法都是千篇一律的「你看到什麼?」

這樣的提問在同一幅插圖裡,學生的回答都很類似,導致在看每一個教學活動時 會讓人覺得重複性太高。曾興廣教授建議或許可以改變提問的方式,提問時請學 生直接注意插圖中的某一個區塊,或某一個人物,讓提問的重點可以更清楚。

伍、圖象訊息不明時,在圖文對應上以「先看課文再看插圖」較佳。

引導學生透過圖像解讀訊息時,如果圖像訊息不明,並不一定非得從插圖的 觀察入手,可以從課文的訊息中去尋找插圖所要傳遞的訊息,讓學生利用插圖入 畫取材的觀點,探討插圖究竟取材自課文中的哪些訊息?再將插圖的訊息與課文 的訊息做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