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文插圖教學活動設計

研究者試著從圖畫書的圖文關係中尋找國小國語文教科書插圖與課文間的 圖文關係。由於教科書的插圖具有依附性,主要扮演著輔助學習的功能,因此插 圖與課文訊息的相對應是教科書的基本訴求。插圖的訊息也必須注意到對課文的 正確理解與忠實呈現客觀事實。在圖畫書中經常提到的衝突對立關係是為了增加 閱讀的樂趣而發展的圖文關係,然而教科書插圖與圖畫書最大的差異在於教科書 插圖賦予教育性,強調圖像訊息的傳遞與課文的呼應。因此圖畫書裡的衝突對立 之圖文關係並不適合應用在教科書的插圖。此外,插圖要具有延伸關係才能發揮 插圖對學習的效能。

綜合上述分析之後,本研究對教科書圖文關係的分析借用圖畫書中普遍談到 的補充延伸關係以及洪文瓊(2007a)特別提及的對應、違反、背離這三種關係,

來探討教科書的課文與插圖的圖文關係。

第四節 課文插圖教學活動設計

在教科書插圖發展教學活動設計的文獻中,真正以教科書插圖做為教學活 動設計的文獻並不多,大多是原則性的教學建議,並沒有實際的教學過程細節。

有鑑於此,本節的文獻回顧,除了探討國內教科書插圖的教學活動設計以外,同 時也參考國外圖畫欣賞教學的模式。

壹、教科書插圖教學應用:

張鳳鳴(2000)提出教科書插圖教學的應用:首先,針對教科書插圖的依附 性可以利用插圖作為輔助學習的材料-引起學習的動機、理解課文中的詞語、總 結課文重點。其次,也可以試著從圖像訊息解讀的訓練中,培養孩子觀察的習慣、

方法。再者,將課文插圖加以想像、改變以另一種呈現的方式加深孩子的學習。

最後,透過插圖結合上述孩子的觀察與想像進行口語方面完整、清楚的表達。

陳曉娜(2003)認為教學上可以利用插圖,培養孩子對事物的觀察與觀察的 策略。課文教學前經由插圖的觀察,對課文主題先有個整體的概念,有助於日後 教學能加深學習的印象。課文教學中,插圖可以幫助主題概念的理解,教學結束 後,更可以藉由插圖進一步讓孩子體會課文所要傳達的情感與意念。

李興舉(2003)提到在教學現場中實際利用課文插圖進行教學的例子:一開 始試著從古井插圖的觀察引導學生說一說古井為何稱古井?你如何知道它是一 口古井,孩子透過觀察發現:由古井旁邊參天古樹的描繪,可以窺知古井的「古」

刻畫著歲月的痕跡。接著,再輔以蒐集的資料引導學生畫出多幅的插圖加深孩子 對課文的理解。最後則是利用插圖寫寫看,結合觀察與想像,利用寫的方式做最 後的檢核。

王和丹(2007)利用課文人物插圖「布衣元帥」的觀察,引發學生熱烈的討 論與質疑,在從激烈的討論中彼此腦力激盪,誘發孩子以不同的思考觀點去發現 主角人物內在特質的真正意涵,最後老師歸納總結出課文的中心思想。

張鳳鳴從學習的教材的觀點認為插圖是幫助課文的學習以及深化學習最佳 的輔助教材,此外,從語文能力訓練的角度而言,課文插圖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 媒介。陳曉娜則從教學過程的觀點,省視插圖在孩子學習課文認知、情意、技能 三方面的影響。李興舉主要從教學的現場中先觀察細節再從「做中學」習得語文 能力。王和丹也以課文插圖的觀察入手,結合討倫學習進行腦力激盪,最後從討 論的激辯中學習課文的主題概念。

由上述資料可以發現:大部分的研究者均肯定教科書課文的插圖是引起學生

學習的動機、理解課文和詞語、突破難點、體會文章的主旨意涵、幫助學生深化 學習的重要資源。插圖是完整的心智功能架構的一部分,我們應善加利用空間圖 像的多元智慧,來協助學習者學習與思考並解決問題,此外,藉由插圖引導孩子 學習如何觀察、培養審美觀以及培養語文表達的能力。

貳、DBAE(學術本位的美術教育)和 Dobbs, S.M.(1998)的藝術批評 本研究中的教學提問設計中,關於課文插圖的圖像導賞解讀訊息的策略、使 用,主要是採用 DBAE(學術本位的美術教育)四大範疇中的「藝術評論」10Dobbs, S.M.不但是研究 DBAE 的重要學者之一,而且他所使用的教學策略是很多 學者普遍運用的 Chapman 圖像欣賞教學提問法。因此本研究也採用了 Chapman 圖像欣賞教學提問法,同時也參考Dobbs 的提問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Dobbs(1998)認為:在 DBAE 的教室討論裡,很重要的部分是需要學生對作品 仔細的觀察,比較與對照不同的作品其社會性的考慮以及作品產生的背景。對學 生的提問有:一、這件作品的主題是什麼?二、他如何利用視覺有形的元素去傳 達有意義或重要的主題?三、什麼是作品中最重要表達的意涵?或是在作品中視 覺的焦點是什麼?四、作品中最主要的批評是什麼?五、「What is there?」有 什麼?(描述出自己的感覺和想法)「What it means?」是什麼意思?(分析和 解釋)「What its worth or value is?」(有何價值或重要性?)雖然Dobbs(1998)

在討論的提問設計中也強調:作品意圖想要表達的想法、社會性和政治性的主題,

但是這部份並不是本研究的重點,因此,關於作品中「社會性和政治性的主題」

的探討將省略不予以討論。

10DBAE 包含四大範疇:「藝術創作」、「藝術評論」、「藝術史」、「美學」。其中藝術評論的內涵:

「使學生有機會應用藝術的要素、形式和原理等特殊的方法去分析、學習和描述視覺世界。」(郭 禎祥、楊須美,1988)

參、LATA 圖像欣賞教學模組教學模組和 Chapman 圖像欣賞教學提問法 研究者大學畢業於美勞教育學系,曾修過曾興廣教授的兒童美術發展、圖像 欣賞教學、美勞科教材教法等課程,直覺上認為可利用過去所學,特別是 Chapman(1992)圖像欣賞教學提問法,引導學生進行課文插圖訊息的解讀。筆者 為了進行本研究,特地多次再向曾教授請益。曾教授除了再次推介美國藝術教育 大師級 Chapman 氏的提問法外,還推介 LATA 圖像欣賞教學模組。

Chapman 氏的提問法包含描述、分析、解讀、判斷四個層面,以提問的方式 引導學生進行圖像欣賞。描述:從客觀對圖像內容的描述,讓學生透過觀察,說 出畫面上呈現出的訊息,就像新聞記者從事報導一樣,不帶主觀的批判以及個人 審美觀的措辭。分析則是從提問的引導帶領孩子思考視覺要素之間的關係。解讀 主要依據圖像的訊息進行主觀的思考,讓圖像訊息在思考中產生化學變化,可能 結合觀者個人的生活經驗、環境背景等多種因素說出個人的感覺、看法、想法甚 至是聯想。最後判斷層面的提問主要是讓學生對自己思考的表白提出背後說服別 人的理由,同時對自己建構想法的過程提出批判思考與省思。教學過程中,提問 的四個層面並沒有順序的要求與規範,主要目的是讓提問的面向更周全,讓學生 透過提問進行多面向的思考進而達到教學的目的。(2007,曾興廣教授「圖畫書 欣賞」上課講義)

Wilson, T. & Clark, G.(2000)的 LATA 圖像欣賞教學模組(詳見表一),共分 為四個部分:準備工作(Preactivity)、教學策略(Pedagogical Strategies)、與藝術無 關的事項(Non-art work related)、回顧(Review)。第一部份:準備工作(Preactivity) 指的是教學前的課前準備,包含教材與時間的分析規劃、教材的準備、確認討論 的主題、教室環境的布置等等。第二部分:教學策略(Pedagogical Strategies)則是 針對教學主要活動的進行所建議的方法、策略,告訴教學者可以依循的具體方 向,包含教學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ies)11、個別互動策略(Individual Interaction

11 教學策略提供老師們在教學中關於提問的方法、原則。例如:一開始的提問可以是一個開放 性的問題,讓學生踴躍的發言,或針對圖像中某一意象的討論,甚至透過票選來引發、鼓勵學生

Strategies)12、討論流向策略(Discussion Flow Strategies)13、導向作品討論(Strategies for Approaching Art Work)14。第三部分:與藝術無關的事項(Non-art work related) 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班級經營,舉凡行為常規的規範、處理、行為管理的策略,甚 至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提問無關主題的討論,老師必須回答,但是仍須適時的 將學生的提問作結束,盡快導回課程主題的討論過程。第四部份:回顧(Review) 是在課程討論即將結束時,老師把今天課程的重點做一個摘要式的總結與歸納整 理,讓學生回憶今天的課程重點,再一次加深學習的印象。

本研究的重點將以教科書課文插圖作為教學的重要資源,試著結合 LATA 圖 像欣賞教學模組和 Chapman 圖像欣賞教學提問法,發展插圖融入教學的活動設 計,在 LATA 圖像欣賞教學模組 的教學模組中主要借用教學模組中的四種教學 策略,並把「導向作品討論策略」的提問改為以引導學生從圖文的對照發現圖文 的關係,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圖像解讀訊息主要也以 Chapman 圖像欣賞教 學提問法中描述、解讀兩種層面的提問居多。

對圖像觀察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學生的反應回答中老師應是時的回應、評論、詳細的做回饋,

其方法可以彈性應用與改變。

12 師生的互動的原則應該將學生的問題再說一遍,對於學生的想法應予以尊重、接受,甚至老 師針對問題再提問,引導學生將細節說清楚。

13 此策略是為了引導學生對圖像進一步的觀察,以問題為中心,老師可基於學生的回應、陳述,

或以問題做引導,或老師以自己的知識引導學生觀察。過程中適時的將師生的問答做摘要,並視

或以問題做引導,或老師以自己的知識引導學生觀察。過程中適時的將師生的問答做摘要,並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