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文插圖的分類與圖像分析

教科書的插圖因為具有依附性,依附課文而存在,在教育意義上相對圖畫書 而言是輔助孩子學習的重要媒介,也是一項重要知識的來源。然而就圖像內容而 言:教科書與圖畫書的插圖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圖畫書的圖畫呈現具有連貫性,它 甚至可以獨立敘述故事。教科書插圖只是在搭配課文,給插畫家發揮的空間有 限。插畫家創作取材時常是個別獨立呈現課文的某一事件或某一訊息,或因課文 需要呈現景物、人物圖,因此課文的插畫大多不具連貫性。然而無論是圖畫書還 是教科書的插圖,都透過視覺要素、設計原理、媒材等傳達圖像的訊息。因此,

本研究在解讀圖像訊息時,仍是以視覺要素、設計原理、媒材等進行圖像分析。

目前教科書插圖的研究是付之闕如,圖像分析的研究以圖畫書的圖像分析最多,

因此,研究者借圖畫書圖像分析的研究探討教科書課文插圖圖像。

壹、插圖的分類:

洪文瓊(2007a)認為課文插圖具有並存性、依附性、非線性三個特性。 而 插圖的類型依文本依附程度分為:一、文本依賴插圖 二、非文本依賴插圖。其 中文本依賴插圖又可分為:呼應全文情境圖、呼應局部文本插圖、對照文本專類 詞項插圖;非文本依賴插圖又可分為:輔助學習插圖、裝飾性插圖。依內容屬性 分為:情節圖/情境圖、景物圖、人物圖、剖面圖、過程圖、過程圖、圖表(矩

陣圖、概念圖、流程圖、長條圖/圓餅圖)、裝飾圖。依繪製媒材可分為:手繪圖、

撕貼畫、版畫、紙雕畫、照片、其他。依風格類型:寫實、簡化變形、表現。

本研究進行的課文插圖分類,採用洪文瓊(2007a)依內容屬性區分的插圖 分類,逐一進行圖像分析。

貳、插圖的圖像分析:

Perry Nodelman(2007)認為圖畫書顏色的明度與飽和度、黑與白、形狀 與線條、媒材等都會影響故事的情緒與氛圍。圖像藉由這些視覺要素所隱含的心 理特質傳達特定的訊息與意義。插畫家可能藉由顏色的明亮與飽和表現快樂的主 題、激昂的情緒;透過黑與白的呈現暗示故事的嚴肅與逼真;利用不完整的線條 表達不安、不穩定的感覺;選擇媒材展現特殊的意涵、承載更多的意象。此外,

Perry Nodelman(2007)也認為圖像本身經由物件之間的互動與關聯突顯重要的意 義,表現的形式包含二度空間與三度空間。二度空間以形狀、大小、佈局與構圖、

身形與背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顏色呈現,三度空間則用透視、觀點、焦點、

重疊、光源與陰影、佈局來強調與表現故事的張力及寓意。

洪文瓊(2007a)認為圖像文本中其組構要素主要在突顯圖像信息。就整體 訊息的解讀而言:插圖的整個風格類型(寫實、簡化變形、表現….),整本書的 插畫其主色調及營造的氛圍想要賦予何種意義?每幅插圖的變化中產生的節奏 是否暗示著某種重要訊息?這些都會影響圖像訊息的傳達。其中談到的圖像組構 要素分為:線條、形狀、空間、色彩、紋理。表徵手法方面則依文字文本類別的 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不外乎選擇適合的媒材、圖像風格、質感氛圍的處理、適合 的構圖(視點、運鏡、強調、構圖美學原理)加強訊息的傳遞。

黃永瑩(2004)認為在做圖像解讀時,往往必須借助插畫中的人物背景等細 節的觀察或視覺要素的覺察來發現某種意念和感情。然而,黃永瑩所參考的視覺 要素共分:佈局、畫面焦點或空間透視、攝影角度、框線(畫面分割)、光線、

筆觸線條、色彩、比例、質感或質料、形狀、動感等十一項。插畫家可能利用「佈

局」組織畫面中角色之間的關係呈現各種不同的感覺;從「畫面焦點或空間透視」

巧妙的安排場景的空間感以及其畫面的動線;根據故事情節的展開改變「攝景的 角度」增加刻意傳達的效果與想像;設計環繞文本或插圖的「框線(畫面分割)」 創造空間的變化,並暗示情節的情緒與主角所隱藏的特別感覺;運用「光線」的 變化表達時間的消逝、呈現畫面物件之間的關聯,同時也營造出特殊的情境;各 式各樣的「筆觸線條」,除了型塑不同的形狀與結構以外,也容易表現動作感讓 圖像內容更豐富,同時給人某種心境與感覺;不同「顏色」的組合營造各種氣氛 與情緒;善用「比例」除了表現畫面物件之間的關係以外,也暗示主角與其他角 色的權力關係;圖像中不同的「質感與質料」經常創造出一種空間感與特殊的氛 圍;形狀的多變性會引人聯想不同的感受也充分發揮插畫家的創造力;「動感」

通常經過刻意重複規則的設計而產生視覺上的動勢。

周文敏(2004)認為圖像利用視覺要素、媒材以及技法表現故事的內容主題。

視覺要素的線條能表現方向與時空的變化、故事基調與氛圍。色彩的冷暖色調、

濃淡明暗的對比營造故事的氣氛並製造立體與平面空間關係。比例的大小落差來 強化所喻涵的意義。空間的平面、淺近、深遠通常結合一些繪畫技法來表達特別 的意象感覺。視點的變化可以增加不同的視覺感受和故事的趣味性。

陳韻竹(2008)提到關於圖像「前景」、「背景」的概念主要來自於兩位學者:

丹麥的心理學家魯賓(Edgar Rubin)和格式塔心理學代表人物美籍德裔心理學家 庫爾特.考夫卡(Kurt Koffka),探討圖像中前景與背景的關連。最早提出前景背 景觀念的學者魯賓(Edgar Rubin),以觀者視知覺的觀點探討圖像與圖像之間會因 為視覺生理的限制無法同時看清楚前景與背景兩種圖像,也就是說「前景」與「背 景」不可能在一開始觀察圖像時,同時被解讀出來,必須受限於觀者視覺的焦點 先看哪一個部份,而那一個部份就會成為該圖的「前景」,其餘的則是背景。然 而,人類在視覺上會反射性依循某些原則先去注意圖像的某些部份(即所謂的前 景),而魯賓(Edgar Rubin)透過研究歸納出這些原則。庫爾特.考夫卡(Kurt Koffka) 發展出格式塔心理學(即所謂的完形心理學),從圖形之間的空間關係提出雙重

建構理論:當兩個圖形重疊時,視覺上會將整體視為一個大單位,但卻不失個別 獨立所形成的空間建構,較小圖形依然存在。

Nodelman(2007)主要以圖畫書的圖畫作為分析的對象,試著以組成圖像的視 覺要素去擷取圖像訊息的重要意義,每一組成的要素給予的不同感覺也就表達出 特定的信息,接著再以畫面中背景與角色的空間互動進一步讓讀者了解圖像隱喻 的意涵。洪文瓊(2007b)在進行圖像文本的解讀時,同時將圖畫書的物理組構、

文體類型以及插畫家入畫取材的表徵手法都詳細的進行分析,讓讀者全面性的了 解圖像信息:一開始先概覽整體的圖像訊息,接著就每一圖像依視覺要素探討其 圖像訊息,最後依照不同的文類有著不同表徵手法的需求更深入的探究圖像信 息。黃永瑩的研究主要藉由圖畫書圖像的視覺要素分析,析理出視覺藝術欣賞的 重要元素,讓孩子學習藝術創作。周文敏的研究也是以圖畫書的圖像分析、媒材 介紹、圖畫書物理組構的介紹作為材料,引導孩子進行圖畫書的創作。陳韻竹

(2008)主要利用視知覺的理論,歸結出圖像前景與背景的原理原則,再進行圖 畫書圖像訊息中「前景」與「背景」的部分。

由上述可以發現:學者大多肯定圖像會透過視覺要素傳達訊息,插畫家也經 常利用一些視覺原理、設計的原則來突顯圖像所要傳達的信息、意象、寓意甚至 是一種情緒與氛圍。但也有學者利用解讀訊息的觀點進行圖像的分析。

本研究與上述研究相同的地方都以視覺要素、設計原理或完形學派的視知覺 理論讀取圖像訊息。然而,本研究的重點是以圖像的訊息解讀為主。因此,必須 借用完形學派:視知覺理論中的「前景」與「背景」的論點來解讀、分析課文插 圖中的「主訊息」與「次訊息」,再輔以視覺要素、設計的原理原則作為進一步 探究訊息來源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