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學效能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之一,是想藉由學習共同體來探討外籍教師在教學上的成 效,因此先就教師教學效能的意義與層面作探討;進而透過文獻探討目前國內有 關外籍英語教師的研究。

壹、 教師教學效能

「教師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其整體的教學活動,能使學 生在學習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達成教育目標的能力(簡玉琴,2002)。

換句話說,教師 的教學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唯有提昇教師的教 學效能,以促進有效教學,才能讓學生得到良好的教育與學習成就。 具有高效 能教學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得到更充分的學習,李春芳(1999)指出一位具有高效 能教學的教師應該:具有設計教學的能力、靈活的使用教學方法與純熟的教學技 巧、 有效良好的班級經營、多元化的評量、保持良好心情並樂在教學、具有優 異的專業知能 與教學技巧。 林進財(1998)認為高效能的教師會在教學前先行 計畫,設計教學內容,準備好所需的器材。並能掌握學科特質與學生迷思,具有 豐富教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有 良好的互動,並能鼓勵學生多思考,依 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教學活動,而有效的掌握住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陳木金(1997) 認為教學效能展現在六個層面:自研究者效能的高低、教材內容的呈現、教學時 間的運用、師生關係的建立、教學技巧的展現、班級氣氛的營造。

本研究對於教學效能的意義採用陳木金(1997)之教學效能的定義與層面,共 分成六個層面:

一、教師的自研究者效能

教學自研究者效能信念是 Bandura 自研究者效能理論的延伸,也即是個人 對於採取必需行動,以應付未來情境之能力所做的判斷。教學自研究者效能信念 是指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其對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對學生影響程度的一種 主觀的評價。簡言之,教學自研究者效能信念即指教師對其教學能力及影響力的 信念。例如,教師之教學自研究者效能信念愈強,則愈傾向能掌握影響教學成效;

反之,則其教學自研究者效能信念較低,則較傾向於將教學成效委諸於己身以外 之因素 (陳木金,2006)。

外籍教師有自己本身的教學經驗、教學背景,對於一套從日本移植的教學理 念是否為其所接受、實施的過程是否能流暢進行、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是否能受 益、最重要的是,學生是否能提升其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這些因素都是影響學 習共同體成敗的主要因素。

外籍教師為三十歲的男性教師,來自於南非。在來臺灣之前已在南非的高中 任教過,在臺灣於何嘉仁國際學校任教五年,所教的學生從幼稚園至小學高年 級,何嘉仁的教學系統完整、老師都經過面試徵選,且來台都經過兩個星期的密 集訓練、分發至全台分校後還有有職前訓練,才會讓外籍教師實際任教。之後,

還須接受一個月、三個月,九個月及一年後的教師職後回訓。所以外籍教師其教 學經驗非常完整。

故外籍教師對於自己的教學技巧及教學知能有高度的知能,而且深信能對學 生的學習有正向影響,並能抗衡外在困難的教學環境,能利用有利的教學資源來 排除各種不利教學的因素,來達到教學目標。

二、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呈現

系統分析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與經營方式,以有系統的方式來呈現教材內 容,分析其中的交互作用關係,據以作最佳的組合,藉以獲得最佳的決定,以求 能獲得最佳的結果。因此,教師在教室教學時,必須有系統地呈現教材內容,明 確傳達教學意向,提供完整的知識架構,清楚地教導教材知識。簡言之,有系統 的呈現教材內容是教師進行有效能教學所必備的條件 (陳木金,2006)。 Skinner 將學習過程中相關的刺激與反應,做了比較廣泛的界定,把具有較正面意義的「獎 勵 」 (reward) , 改 用 意 義 上 較 為 中 性 的 「 增 強 」 (reinforcement) 來 替 代 (Skinner,1986),由行為主義的觀點,設計教材強調的是將內容有系統的整理之 後,呈現給學生,以增進學生學習的成效 (余泰魁、楊淑斐、陳慧珠,2003)。

外籍教師在每一學期的期末,會先確立下學期教學目標,進一步將教學內容 作教材分析,並在同時檢查學生的起點行為,了解學生在學習錢是否具備對課文 理解所需的基礎知識,針對每一學習單元外籍教師會預估學在每一單元學習後,

學予以社會性的增強,如擊掌、口頭讚許等。在教完一個單元後,外籍教師會舉 行一次聽力評量,藉此測驗結果中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小六學生在學習英 語時最感到困難的是上課時聽不懂、英語習作太難、課本內容太難(李漢文,

2003),外籍教師經常使用不同的英語教學策略,有計畫的引導學生學習,教學 策略包括使用肢體動作解釋英文(TPR)、使用簡報軟體 Powerpoint 將圖片與單字 結合來增加學生的理解度等。

三、教學時間的運用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一書提到,學校教學一向是 按照學科性質的不同來分配教學時間,此種安排成為時間分配(time allocation)。

在中小學,通常是語文與數學等基本科目,在時間分配上佔的比例最多,音樂藝 術等科目占時間較少。在各學科時間分配確定後,教育心理學家進一步探討的問 題是,在許可的教學時間內,教師應該怎樣分配時間,才會有良好的學習結果?

以下三點是近年來研究的發現(張春興,2012):

(一)善用教學專用時間

所謂教學專用時間(instructional time),是指教師在教學中純粹用於教學的時 間。

(二)掌握專心學習時間

教師在教學歷程中,除有效掌握教學專用時間外,能使學生在上課時間內專 注於學習,更是影響學生學學得重要因素。此乃學生專心學習時間(engaged time)。

(三)提供課業學會時間

在教材的難度較難的情形下,維持學生自行學習起由學習中獲得成功所需要 的時間,成為課業學會時間(academic learning time)。

針對「學習時間」而言,有效能的教師可以分配較多的「學科學習時間」而 不致影響到學生對學習「專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教室教學時,必須有效運 用教學時間,合理分配每一教學活動時間,維持緊湊流暢的教學步調,促使學生 能積極學習,增進教學與學習的效果。簡言之,能夠有效運用教學時間是教師進 行有效能教學所必備的條件。例如,教師之有效運用教學時間效能愈強,愈傾向 能夠有效運用教學時間進行有效教學;反之,則其有效運用教學時間效能較低,

則較傾向於較無法有效運用教學時間進行教學(陳木金,2006)。

四、師生關係的建立

建立和諧師生關係是高效能教師的重要指標,例如教師如能適宜地運用教師 權威,恰當地表現教師期望、有效地進行和諧溝通,時時言教身教為念,增進師 生之間的瞭解,建之良好和諧之師生關係。因此,教師在教室教學時,必須努力 建立和諧師生關係,重視學生個別的反應與需求,建立和諧愉快的教室氣氛,給 予學生公平的待遇,積極關懷激勵學生向上,增進教學與學習的效果。簡言之,

努力建立和諧師生關係是教師進行有效能教學所必備的條件。例如,教師之建立 和諧師生關係效能愈強,愈傾向能建立和諧師生關係進行有效教學;反之,則其 建立和諧師生關係效能較低,則較傾向於較無法建立和諧師生關係進行教學 (陳 木金,2006)。

Sharon Ritchie(2003)提出建立正向的師生關係可從以下方面來探討:第一是 處理教室中的衝突,學生必須知道當問題產生時老師會協助他們;但是學生也必 須知道如何自己獨力來處理問題。在國外,外籍教師面對學生衝突時,他會先制 止學生並將學生分開以避免衝突繼續發生;但是在臺灣,由於教學是使用協同教 學模式,外籍英語教師通常習慣將這樣的問題交給中籍英語老師處理。第二點是 做計劃,學生無法永遠在他們想要的時刻擁有他們想要的;但老師可以成為可信 任、持續做計劃來滿足學生的需求。外籍教師在學生想要打球卻無法去操場打球 時,會將球類遊戲融入課程中,學生都十分滿意。第三項是建立友誼,學生不需 要被所有人都喜歡;但是應該建立一個社群的期望,那就是營造一個尊重彼此的 氣氛且能彼此和睦相待。在外籍老師的教室,研究者感受到每一個人是被尊重、

平等對待,學生在友善的環境中學習。

五、教學技巧的展現

高效能教師採用多元有效教學技術似乎是最明顯的特徵,例如動動機的激 發、發問的技巧、討論的技巧、媒體的運用…。高效能的教學內涵包括:勤查前 次的學生作業、熟練表現新教材內容的技巧、提供學生引導性的練習、多給予回 饋和校正、提供獨立練習的機會等多元教學技術,以求能獲得最佳的結果。因此,

教師在教室教學時,必須採用多元有效教學技術,引起並維持學生注意力,能使 用多種不同教學方法,能運用教學媒體,及使用發問及討論的技巧,並給予學生

術是教師進行有效能教學所必備的條件。例如,教師之多元有效教學技術效能愈 強,愈傾向能使用多元教學技術進行有效教學;反之,則其多元有效教學技術效 能較低,則較傾向於較無法使用多元有效教學技術進行教學 (陳木金,2006)。

教學效能的研究學者 Borich(1994)在《有效教學的觀察技巧》(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一書之觀點為主要依據,其認為有效教學是:1.有

教學效能的研究學者 Borich(1994)在《有效教學的觀察技巧》(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一書之觀點為主要依據,其認為有效教學是:1.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