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壹、 臺東的英語師資與教學

教育部 1998 年公布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明定自九十 學年度起由國小五年級開始實施。臺東首次實施英語教學即向下延伸至一年級。

看起來政策立意良好,學校對新課程「教學創新」的改革用意也普遍支持與肯定,

但教育部公佈的調查卻顯示,由於英語師資資格限制較高,而且許多通過檢定培 訓的教師不願到偏遠地區任教,使得英語師資目前尚有六百四十六個缺額,教育

部粗估有十六個縣市學校的英語課程,將因為缺乏老師而「開天窗」(黃以敬,

2001)。

鑒於部分偏遠縣市要找到通過檢定培訓的教師願意到偏鄉任教有相當困 難,因此教育部昨日亦宣佈,將開放這些地區學校可找未通過檢定培訓的大學英 語科系畢業人士兼課任教,以解決燃眉之急。臺東即是在這樣的師資嚴重不足,

合格教師到偏遠縣市任教意願低落的狀況下,開始實施英語教學於國小的課程 中。而研究者則是第一批進入這教學領域的先鋒之一。在經歷十四年的時光後,

臺東雖在一百零三學年招募二十二位正式英語教師,但是在不穩定的師資結構 下,偏鄉的英語教學仍然是有待提升。陳超明教授(2014)指出臺東學生的英語學 習成功率極低,不少學生無法完成 26 個字母的聽說拼寫。如何提升學生英語學 習的成效?此為研究者的研究動機之一。

貳、 外籍英語教師的困境

教育部(2003)為積極改善偏遠地區學生的英語教學環境,提高英語溝通能 力,促進各國對研究者國文化的認識與交流,特別規劃引進外籍教師實施計劃。

為使此方案具體可行,曾於 2003 年 1 月 18 日召開學者專家諮詢座談會,吸取各 方的指教與意見。2003 年 2 月 21 日並召開第一次審查會議,邀請學者與部分縣 市代表討論,研擬各縣市的名額及分配規準之原則,以照顧偏遠縣市、合格教師 師資不足地區為主。

潘淑婷(2004)指出從新竹市國小引進外籍教師的經驗來看,外籍英語教師 進入傳統教學現場後,其異國文化的特色為國小英語教學帶來了生動活潑的教學 方式,並在自然而然的語言環境、引進多元的文化饗宴;同樣地,也帶來外籍人 士與中籍英語教師協同教學上的問題。例如,外籍教師管理問題以及與本地教師 的衝突。如何協助外籍英語教師解決教學困境是本研究動機之二。

參、 學習共同體的推行

臺東縣 102 學年度學習共同體推廣計畫提出,為構築學校課程與教學體系,

推動校本教師專業發展,實現「活化教師教學、改善學生學習」的願景。臺東縣

政府教育處,規劃以「試辦學習共同體先導學校」為出發點,帶領臺東縣中小學 的校長們,以讀書會的方式閱讀「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一書,並希 望透交流討論,找尋出「臺東縣學習共同體學校」的可行模式。此外更規劃由參 與校長中徵詢有意願者,成立「學習共同體試行學校」,讓學效能興起由下而上 的教育改革,以落實校本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想。最後,藉由讓這些學校成為推廣 典範,擴散其影響力(臺東縣政府教育處,2013) 。

潘慧玲教授在「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計畫」中指出臺東縣屬於偏遠縣市 之特殊性質,無論是在國中或國小的統計中,平均每班學生數及師生比相較於其 他縣市,均名列於後段。且按教育部核定「98 年度偏遠學校名錄」顯示臺東縣 超過九成以上國民中學均屬之,足見臺東縣多屬小班小校。受限於學生人數,行 政資源相對較少,基於扶助弱勢縣市及增益地方教育之理念,亦將臺東縣納入計 畫。於是在 2013 年來臺東舉辦「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臺東縣初階增能 工作坊」,正式開啟臺東學習共同體的推動 (潘慧玲,2014)。

在 2013 年研究者進入臺東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就讀,在教授的鼓勵下參 加了「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工作坊的研習活動。在會中聆聽淡江大學潘 慧玲教授及其他來自臺北的校長及老師的經驗分享,從學習共同體的基本概念到 如何實踐於課堂之中,不僅再次讓研究者省思自己的教學理念,也令研究者躍躍 欲試,原來讓學生彼此分享與合作更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及促進教師專業 成長,這樣與學生在透過探究、合作與表達的方式下,學生的學習更有效果。一 股動力取代了之前的無力感,更多的感動催促研究者要立即行動。如何透過學習 共同體提升教師專業成長是本研究之動機之三。

目前,研究者負責國小三年級和五年級的英語教學工作,並與外籍英語教師 一起進行協同教學,在提升學生英語學習力的使命感督促下,開始與外籍教師討 論該如何將學習共同體導入英語教學中,研究者們決定先從教室座位的安排開始 做調整,從傳統的「排排坐」改成「ㄇ字型」的座位,四個學生為一小組、採隨 機分組,在教學上融入合作學習教學法、採用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方式,研究 者們希望強調學生的合作、互相搭起學習的鷹架、提升彼此的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