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學效能研究分析

壹、教學效能之定義

研究者彙整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學效能」之界定如下:

一、 Gibson與 Dembo(1984)認為教學效能就是教師相信自己可以影響學生 學習的程度。

二、 Ashton 與 Webb(1986)認為教學效能就是參與情境及教師可以幫助學 生的信念。

三、 Woolfork、Rosoff 與 Hoy(1990)認為教學效能為教師對於學校教育的 力量、學生學習成敗的責任、學習的作用、一般教育哲學以及對學生影 響力程度等方面的信念。

四、 Moneys(1992)認為教師教學效能應包括有效教授教學知識、親師的溝 通、教材的組織能力、激勵學習動機的能力及教室的管理技巧。

五、 Borich(1994)認為教師能夠有效教與學,包括教學必須有明確性、多樣 性、任務取向、全心投入才能提高學習的成功率,並達成教育目標。

九、 Putman(2012)認為教學效能為表現在老師強而有力的行為影響力,

其主要影響於教法選擇、努力意願、和持續意願。

生,以達最好的教學成效。

十六、 蔡春綢(2004)教學效能著重在「有效教學」,指教師在教室中運用 良好的教學技巧與策略,透過師生互動的歷程,讓學生有效學習,達 成教學目標。

十七、 林順智(2005)教師教學效能是教師自我覺察在教學歷程中,重視 施教的品質,擁有足夠的專業知能及專業素養,以進行教學活動,

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信念。

十八、 張家慶(2006)教學效能是教師對自我能力的肯定,且在教師從事 教學活動時,為達成教學目標,促進有效教學,會參考學生的個別 差異,設計有效教學活動,運用多元的策略營造良好學習氣氛,以 增進學生學習的成效及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信念。

十九、 黃錦桃(2007)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肯定,並能在教學過程中,

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依學生個別差異安排有效教學活動,營造良 好的學習氣氛,以達成教育目標。

二十、 徐進文(2007)教師欲進行有效教學,必須不斷汲取教育新知,以 豐富教材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技巧以增進教師自我效能,依據教學 計畫,進行有系統的教學並充份運用教學時間,努力達成教學目標;

營造良好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樂於向老師學習。

二十一、 馮益宏(2008)教師為追求最好的教學成效,達成教育目標,創造 有效率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以達成教育目標。

二十二、 陳俊雄(2010)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對自我的肯定,透過良好 互動歷程並根據學生個別差異,擬定完善教學計畫,建立系統化教 材,使用不同教學策略和實施多元評量,使教學氣氛及師生互動良 好,以激勵學生學習與達成教學目標的程度。

簡言之,教學效能係透過教學計畫準備、多元教學策略、班級經營管理,以 促進學生學習表現之歷程。

貳、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素。Gibson 與 Dembo(1984)進一步發展教師教學效能的測量工具,即運用「個 人教學自我效能」與「一般教學自我效能」兩個向度。

Hoover-Dempsey、Bassler 與 Brissie(1987)主張教學效能至少應包括下列 三項:

表 2-2

構面

研究

教學計畫 完備

多元教學 策略

班級經營 成效

學生學習

表現 其他

林炯炘(2005) V V V 教學互動、教學技

陳火城(2005) V 一般教學效能、自

我教學效能

楊瑞麟(2005) V V V 良好學習氣氛

郭朝渭(2006) V V

楊鯉榕(2006) V V 教學自我效能、班

級氣氛的維持

徐進文(2007) V V 教學時間

黃錦桃(2007) V V V

陳俊雄(2010) V V V V

根據表 2-2 國內外研究對教學效能研究層面顯示,大部分的研究多以教學計 畫完備、多元教學策略、班級經營成效、學生學習表現等四個構面,故本研究以 此四個構面做為教學效能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