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目的

壹、研究背景

教育領導理論快速發展,自 1900 年迄今至少 110 年,20 世紀初領導已成為 廣泛的研究標的,經驗證「領導」的實證調查研究超過 3000 個以上(Lunenburg &

Omstein, 2008)。基本上,領導理論演進可分為領導特質論時期(約 1900~1945 年)、領導行為論時期(約第二次大戰至 1960 年)、領導情境論時期(約 1960~1980 年)(吳清山,2000;謝文全,2013)。1980 年代之後,教育領導的新理論則如 雨後春筍般出現,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新書探討 55 個教育領導理論,葉連 祺(2011)分析 150 教育領導理念,並建立理想性體系架構,其中「空間領導」

(space leadership)是其中最新的教育領導理論之一。

臺灣,近 20、30 年來,教育部、縣市教育局處每年項目投資至少新台幣 100 經費補助,如 2003 開始的「Innoschool 學校經營創新獎(校園環境美化組)」,2005 年開始的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 (校園營造向度)」(吳清基等編著,2005),2007 年開始的「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09 年 6 月 18 日),2010 年開始的「新北市卓越學校評選(環境營造向度)」(臺北縣 政府教育局,2009),2013 年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2)推動「國民中小 學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等計畫,引領新空間和新教育的發展,加以臺

理與創新經營的關係(莊明達,2012),探討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組織 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湯志民、施佩吟、魏琦,2013),探討空間領導與 教師工作滿意度之關係(陳炫佑,2013),建構國中空間領導指標(李慶裕,2012),

以及進行空間領導在本土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鄭女玲,2012)等。

有關校長領導與組織學習相關之研究如湯秀琴(2012)、劉明超(2011);而 有關校長領導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如柯份(2014)、郭亞婷(2014),相關文獻 與以上研究均顯示校長或教育領導對於組織學習及教學效能皆能產生影響。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的說明,本研究目的臚列於下:

一、 瞭解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之現 況。

二、 探討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組織學習的關係。

三、 探究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學效能的關係。

四、 建立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的關係 模式。

五、 研討空間領導於學校的實際作為、價值性、困境與解決之道。

六、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學校校長領導實施、教育決策者政策制 定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第二節、研究待答問題

本研究係探討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小學校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 能之間的關係,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之主要問題如下:

壹、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之 現況為何?

一、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環境變項學校在校長空間領導上是否有差異存在?

三、不同人口背景變項教師對於校長空間領導的認知是否有差異存在?

四、不同環境變項學校在組織學習上是否有差異存在?

五、不同人口背景變項組織學習是否有差異存在?

六、不同環境變項學校在教學效能上是否有差異存在?

七、不同人口背景變項教師對於教學效能的認知是否有差異存在?

貳、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組織學習之關係為何

? 一、校長空間領導與組織學習之相關分析

二、校長空間領導因素與組織學習之相關為何?

三、不同地區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在組織學習上是否有差異存在?

參、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為何?

一、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學效能之相關分析

二、校長空間領導因素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為何?

三、不同地區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在教學效能上是否有差異存在?

肆、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的 關係模式為何?

一、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之間的相關為何?

二、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的關係模式為何?

三、組織學習是否在校長空間領導對於教學效能影響間扮演中介變項的角色?

伍、空間領導於學校的實際作為、價值性、困境與解決之道為何?

第三節、重要名詞釋義

以上為本研究所分的「組織學習」五大構面,在問卷調查中,受試者得分愈 高,表示在組織學習上情況愈好。

參、教學效能

教學效能係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教學計畫的完備,精熟教學內容、善用多元 教學策略、塑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及班級經營管理,並透過合宜的教學方法,藉以 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其構面如下:

一、教學計畫完備:教師因應學生個別差異、了解學生先備知識和經驗,準備 合適的教材,並依課程難易,規劃適宜的教學進度,即教師教學前的準備 工作。

二、多元教學策略:教師於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所運用的教學方法並善用各種 資源輔助教學,用以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注意力維持和掌握教學時間等。

三、班級經營成效:教師研擬並善用適宜的班級公約或教室上課規則,藉以營 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班級氣氛。

四、學生學習表現:教學效能是教師為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時表現出的有效 教學行為,以期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如學生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對各項 學習表現積極。

以上作為「教學效能」的四大構面,受試者在問卷的得分愈高,代表教師知 覺教學效能的程度愈高,反之愈低。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北市及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為研究對象。依教育部 102 學年度 統計資料,研究母群共計 350 所學校,以 1170 位教師為問卷施測對象,每校 包括:教師兼教務主任、教師兼總務主任、教師兼教學組長、教師兼訓育組長、

3 名導師與 3 名科任教師,共計 10 名;並以 6 位在問卷調查校長空間領導部 分符合度得分高的校長為訪談對象。

二、研究內容

(一)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擔任職務、最高學歷、學校 地理位置、學校規模、學校得獎狀況。

(二)空間領導:包括形塑空間願景、建構教育空間、融入課程教學、使用 者共同參與。

(三)組織學習:包括建立願景、團隊學習、溝通交流、系統思考、資訊分 享。

(四)教學效能:包括教學計畫完備、多元教學策略、班級經營成效、學生 學習表現。

貳、研究限制

一、在研究對象上的限制

由於本研究對象僅以臺北市及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為研究範圍,並未包括 臺灣地區其他縣市,因此在研究結果之解釋與推論時,僅適用於臺北市及新北 市的公立國民小學。研究結果須審慎運用,若要類推適用應考慮相關可能之因 素,不宜過度推論。

訪談對象以臺北市及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為研究對象,宜考慮可能大部分 學校為都會型學校之校長空間領導模式,對於其他地區學校的校長是否適用,

應謹慎評估;雖訪談對象為校長,但其牽涉層面包含教師,如教師的教學效能、

教師的組織學習,校長僅能就其所知的內容做訪談,對於教師教學效能實際層 面,由任課教師陳述,會更為適當,但考量整體研究案係以國民小學校長空間 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乃以校長之空間領導為主,故訪談空 間領導符合度高的學校校長,以了解校長運用空間領導、增進組織學習與提升 教學效能之實際做法。

二、在研究方法上的限制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案的研究工具為自編問卷,受試者填答時,依其自身感受與獨立 思考判斷能力作主觀性評估,但可能受限於個人感受程度、敏感度的不同,

在知覺上易產生偏差,或是缺乏對於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的 理解,而影響填答精準性。其中,校長空間領導之題目,必須對校長空間領 導具有敏銳的觀察和感受能力;組織學習之題目,涵蓋態度情意的評估與行 政業務,故受試者情緒感受認知程度與接觸行政業務的經驗影響填答;教學 效能之題目,內容主要涉及課程、教學、班級經營與學生表現,受試者可能 因身分(如班級導師、科任教師與兼職行政)所接觸的教學層面深度不同影 響填答,且題目設計偏向教師自評,受試者可能因自我評估標準的不同,而 在答題上有所偏差。因此,應審慎推論或應用本研究工具。

關於以訪談作為研究工具的部分,訪談者的訪談技巧;受訪者對訪談題 目的認知、受訪經驗與表達能力等,皆影響質性研究之品質,故在行前應加 強訪談員的訓練,並與受訪者進行初步溝通訪談架構,以增加資料分析之正 確性。

(二)研究設計

基於人力、物力與時間上的限制,本研究在問卷施測對象上,以分層方 式抽取 117 所學校,每校抽取 10 位教師─包括教務主任、總務主任、教學組 長與訓育組長各 1 人,三位導師及三位科任教師,雖力求抽樣對象涵蓋廣泛 並具有代表性,但因抽樣人數有限,可能產生抽樣誤差,影響資料蒐集的客 觀性。

爰於研究時間之限制,對於國中、高中不同階段學校未進行研究,故本 研究之結果應用於不同階段學校時,須再加以修正以配合不同階段學校之情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