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學術樂觀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根據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探討教師學術樂觀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文獻,以 做為實證研究的理論基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教師學術樂觀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探討,第二節為組織公民行為之意涵與相關研究探討,第三節為教師學術樂觀與組織公 民行為之相關研究探討。

第一節 教師學術樂觀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教師學術樂觀相關研究多為國外文獻,在國內的研究成果並不多,本節就教師學術 樂觀的意義、內涵與相關研究加以探討,以做為本研究教師學術樂觀的理論基礎。

壹、教師學術樂觀意義

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備受研究者關注的主題。在 日益複雜的教育生態環境,無論是教師、學生、家長皆面臨艱鉅的挑戰;然而,學校教 育成功執行的核心在於教師,教師為學校重要的資產。教師擁有積極正向的信念,可以 使學生在學業的表現上產生差異;讓教師相信自己的能力,有足夠的韌性和毅力能克服 困難,重視學生學習並且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然後再設立更高的期望,讓學生發揮更 大的努力,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謝傳崇,2013)。再者,教師如能樂在教學中,持續 發揮積極正向的價值與功能幫助學生成功的學習,勢必能為教育帶來莫大的助益(孫文 梅、呂紅梅、嚴文蕃、郭芳芳,2010)。近年來,隨著積極心理學觀點的不斷融入以及 多學科的不斷交融,對學生學業成就影響因素的研究也有所突破,從劉文章(2010)研 究中發現,教師學術樂觀是以教師為主體,其可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發展出學校學 術成功的重要特徵。

國外學者 Beard、Hoy 和 Woolfolk-Hoy(2010)研究指出,教師學術樂觀係指教師 個人的一種信念,教師可以有效教學,學生願意努力學習,學生家長亦給予教學協助和 支持,因此教師會制定更高的學術要求。如此可發現,教師學術樂觀不僅能展現出學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教師高度的重視學術,教師對家長和學生彼此也具有更高度的信任關係,教師本身亦能 察覺在教學上具有高度的效能等特徵。張春興(2004)表示,教師的教學品質(教師效 能)是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決定性因素。王建祥(2013)研究中也有同樣一致的結果,

因此教師須要提升本身的效能感之外,更須促進教師與同儕教師的共享信念。張奕華、

許正妹和顏弘欽(2011)指出,教師學術樂觀係為教師本身的一種正向信念,其反映出 教師對學校學術的重視,而且相信學生是可以學習的;同時,教師有自信地認為自己有 能力可以讓學生學得更好;不僅如此,更和學生、家長、學校成員們彼此信任,進而產 生一股對教學工作的正向期待。是故,該項研究發現,正逐漸地帶動國內學術界開始重 視教師學術樂觀發展的重要性。

歸納以上文獻所述,教師學術樂觀係為教師在教學上積極的態度與信念,反映著對 學術的重視,除了讓學生能獲得有效率的學習,還能不斷地激發學生潛能與成就,不僅 如此,亦與學校教職成員、學生以及家長彼此保持良好的互動並建立信任的關係,有助 於教育實踐與革新。

貳、教師學術樂觀的內涵

一、教師學術樂觀特性

學術樂觀(academic optimism)係由「注重學術強調」、「教師效能感」及「教師 對家長和學生的信任」等,三項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種結構,同時全校教職員均表 現出對教學的積極信念與態度,形成一股提升學生學業成就的良好學校氛圍 (Hoy, Tarter, & Woolfolk-Hoy, 2006a)。

Beard等人於2010年指出,學術樂觀是一個集體的架構,其面向「有集體效能」、「教 職員的信任」、「學術強調」(Beard, Hoy, & Woolfolk-Hoy, 2010)。根據國內研究發現,

學術樂觀的內涵大致都確認其結構為教師集體效能、學術重視、教師信任學生和家長,

且普遍與學生的學習成就都有顯著的相關,是一個可以預測學生學習成就的重要變項

(劉文章,20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教師學術樂觀同樣地具效能感、學術強調與信任感等概念的複合變項,這些概念則 是學校及教師在學術上成功的重要特徵(王建祥,2013;張奕華等人,2011;劉文章,

2010;謝傳崇,2013;McGuigan & Hoy, 2006),茲將其內涵分述如下:

(一)學術強調

Hoy 等人認為「學術強調」是正向的且與學生的學習成就相關連,無論是教師對學 校的承諾、教師對學校的效能判定,或是學生的測驗分數,學術強調和學校的成功具有 相當大的關係(Hoy & Beard, 2010)。學術樂觀所言之「學術」,非單指學生的課業成績,

而是一種追求更為精進的學習,包含學習環境、態度與目標,亦重視學習的成果。再者,

學術樂觀並不會試圖去評估一位教師所展現的實際效能,相對地,其所關注的是效能感,

亦即教師覺得其自我效能或學校教師的集體效能是良好的。總言之,教師必須先相信自 己有達成目標的能力,並進而遂行之,係為一種正向的心理狀態(張奕華等人,2011)。

除此之外,Beard 等人主張,學術強調是指學校對學術卓越重視的程度,也是一種學術 成就的推進。同時更進一步對學術卓越提出四項要點,主要有:學校為學生設定高水準 且可達成的目標、學習環境是有秩序且嚴謹的、學生有強烈的學習動機並肯努力用功及 學生重視學習成就(劉文章,2010;Beard 等人,2010)。學術強調不單只是重視學業成 績的好壞表現,而是整個學校為學生規劃出有效的學習目標、態度及整體有效能的軟、

硬體設施環境,以促進學生學習成果最佳展現的動態歷程(王建祥,2013)。在學術強 調的環境中,將會引起高度的期待感,學生會受到教師的啟發而認真學習,進而促使全 校同仁重視學術成就。當校園呈現嚴謹有序的學習環境時,且學生也願意為師長所設定 的高學術成就為目標而努力時,校園充滿具教學熱忱的師長、認真學習的學生時,學校 氣氛將變得師長相信學生有能力去學,學生富有認真學習的動機以及習得高成就感(謝 傳崇,2013)。

綜上所述,學術強調係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且重視學生們的學習狀況,老師會為 學生設定較高的學習目標,力求營造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同時顯現出一種學校組織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化,意即學校追求學術卓越的程度,以及組織具高成就的價值觀。

(二)教師對學生與家長的信任、對同事的信任、對校長的信任

學術樂觀探討之「信任感」,係教師對於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的正向期待,包含了 對家長、學生、同事與學校領導者的信任等,教師相信彼此等人員會給予支持與協助,

可以促進學生更佳的學習品質(張奕華等人,2011)。信任(trust)係指一個人基於相 信另一人善心、可靠、有能力、不設限的、且誠實,而願意展現自己倚賴的一面(Hoy &

Tschannen-Moran, 2003)。信任能增進成員間的合作關係,亦能促進組織整體的績效(牟 鍾福,2001)。學生的學習是在多方通力合作過程中完成的,根據孫文梅、呂紅梅、嚴 文蕃和郭芳芳(2010)研究中發現,當教師認為學生及其家長是真誠、可靠、善良、開 明、稱職,並且能配合自己工作時,教師就會對家長和學生產生信任感,當教師對學生 和家長產生信任感並持有共同的學習目標時,合作具有實質性,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學 習成效。不僅如此,王建祥(2013)在其研究中指出,教師透過信任感,建立與學生學 習的交流、維持與家長溝通的橋樑、開展與同儕情感的培養、促進與領導者學術的重視,

其目的就是增益學生的學習成就。

總而言之,當教師、家長或學生知覺與相關人員具有良好信任關係時,即會更具信 心並引發感動與共鳴,形成一種正向積極的態度,目的使學生能獲得有效的學習。

(三)教師效能感

教師效能感(teacher efficacy)源自於 A. Bandura 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擴展而來,

張春興(2004)主張,教師效能係指在教學歷程中教師所表現的一切有助於學生學習的 行為。McGuigan 和 Hoy(2006)同樣於其研究中發現,「效能感」則是教師在教學上獲 得成功的信念,並將其歸類於認知部分。Beard, Hoy 和 Woolfolk –Hoy(2010)指出,

教師效能感係指教師相信他們的研判與期望結果是一致的,即使是學業成就不佳的學生,

相信他們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除此之外,Gibson 和 Dembo 將教師自我效能分成個人 教學效能及一般教學效能,個人教學效能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自信程度,亦即是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師評估個人教學能力的自我覺知;一般教學效能是指教師預期教學工作在外在環境限制 下,仍能夠改變學生學習成果高低的一種教學能力覺知(引自潘義祥,2007)。根據國 內有關於學術樂觀研究文獻發現,教師效能涵蓋了「教師自我效能」與「集體效能」; 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與集體效能感是密切關係,但卻是不相同的概念,另外教師集體效能 感是教師與同儕互動下的產物,而非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加總。「教師自我效能」指的是 教師在特定情境或特定任務中,對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成功達成任務的自我判斷,而「教 師集體效能」係指團體成員對其所屬團體能力的判斷,更是一種社會認知歷程,存在於 團體每一個成員的心中,成員將依據此共享信念進行認知、抱負、動機及調適;也會透 過團體行動而影響團體對未來目標的追求及影響團體的表現(張奕華,2009;劉文章,

2010)。另外,教師自我效能感亦會受組織文化氛圍的影響,當教師與同儕互動中,必 會有所互相影響;相對地,當集體教師都具有集體效能感時,教師個人亦會受到同儕們

2010)。另外,教師自我效能感亦會受組織文化氛圍的影響,當教師與同儕互動中,必 會有所互相影響;相對地,當集體教師都具有集體效能感時,教師個人亦會受到同儕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