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學術樂觀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教師學術樂觀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Beard 等學者(2010)指出,教師對學術樂觀的感覺是個人教師的信念,

他們可以有效地教學,他們的學生可以有效學習,且父母會支持他們,因 此老師可以努力教學與學習。

壹、教師學術樂觀的發展背景與基礎理論

Beard 等學者(2010)指出學術樂觀是一種學校運作的集體的結構與效 果,其包含集體效能、信任及學術強調等三元素。首先,集體效能是教師 在一所學校的信念、期望、認知或看法,其會使得教師的努力結果將對學 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其次,教師對學生和家長的信任是基於學生和他們的 父母是仁慈、可靠、有能力、誠實和開放的態度;而學術強調則是指學生 學習的重點和學校的指定的發展行為。因此,學術樂觀被設想為是由集體 效能、信任及學術強調等三元素相互作用的集合,這三個元素不僅在性質 和功能上類似,其相互交融產生正向的學習環境,並對學生成就造成有力 且正向的影響。

在學校學術樂觀的發展下,Anita Hoy 依循者其丈夫 Wayne Hoy 在學 術樂觀的集體效用概念下,試圖用相同的理論基礎為假設,認為個人也可 以適用在學術樂觀的概念下,特別是學校中的教師學術樂觀感應該是一種 潛在的結構;W. Hoy 就指出,教師的學術樂觀感應包括三個高度相關的概 念,分別為教師個人的效能感、教師對學生和家長的信任、以及教師的學 術強調 (A. W. Hoy, Hoy, & Kurz, 2008),也因而,W. Hoy 就將原先運用在 學校為單位的集體學術樂觀感,轉而為在教師為單位的個人學術樂觀感,

並在實證研究中獲得證實,教師學術樂觀的構念是可建立。洪福源與鄭光 燦(2013)就曾於其論文中說明,教師學業樂觀與學校學業樂觀二個概念相 異之處則在於,教師學業樂觀的測量層面為教師個人層面,而學校學業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觀概念為學校層面;此外,教師學業樂觀之測量對象為教師個人,因此教 師學業樂觀的效能感組成因素為教師效能感,而學校學業樂觀之測量對象 係為學校所有教師,學校學業樂觀的效能感組成因素為教師集體效能。

以個人為單位的教師學術樂觀,其理論基礎是建構在 Bandura 的社會 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及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 theories)、Coleman 的社會資本理論(social capital theory)、Hoy 等人探討的學校文化和氣候,

以及 Seligman 習得樂觀(learned optimism)的研究(Hoy,2012),見如圖 2-2-1。

以下就說明社會認知理論與自我效能理論、社會資本論、學校組織文化與 氣候、習得樂觀等理論及其對學術樂觀的影響。

圖 2-2-1 教師學術樂觀理論基礎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綜合整理

一、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ve)與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

Bandura 在社會認知理論中摒棄了心理動力學與心理特質論的內因決 定論和傳統行為主義的外因決定論的思想模式,對個人認知、行為與環境 三者之間的關係提出了更為辯證和完善的三方互惠決定論;該因果模型認

教師 學術樂觀

社會資本 理論

社會認知 理論

自我效能 理論 學校組織

氣候與文 化理論 習得樂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個人」的內在認知與外在「行為」與「環境」三者之間構成動態的 交互決定關係,其中任何兩個因素之間的雙向互動關係的強度和模式,都 隨行為、個體、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柯志昌, 2006)。丁振豐(2000)指 出社會認知論主要研究的是分析刺激訊息如何經過編碼、組織或轉換進入 記憶庫中,並在社會情境裡化為個人的行動;社會認知論用以說明人類的 思考與社會行為,且是心理導向的,專注在認知行為的本質,並在人們進 行推論、判斷、選擇及決定時,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研究的主題包含:(一) 訊息的編碼與組織,即個人如何解釋訊息,以使之與已有的知識結構銜接;

(二)認知提取,也就是人如何提取先前的訊息,並在適當場合進行推論;(三) 有關訊息的統合,當人們面對情境,因基模或可用訊息卻不足時,特別是 當個人判斷未來情境時,如何判斷而作成決定;(四)反應的選擇,研究人 們如何檢索他們可能有的反應,並從中選一在行為上表現出來。

然而,就個人的學習而言,自我效能意指個人透過訊息的傳達而認知 的結果,在這些過程中,個人的動機、態度與行動將影響認知結果,儘管 組織中的人員操作組織環境中產生的知識與訊息,但是,個人仍然根據其 獨特的個人特質,用獨特的行動來處理及認知可用的信息,因而,Bandura 就稱之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這種心理概念經由 Bandura 的大量研 究後證實,該信念證明個人如何透過環境來控制個人行為以產生預期的結 果(Stajkovic & Luthans, 1998)。

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也就主要來自 Bandura 感知自我效能的工作,並 且被定義為人們對在特定情況下執行某些任務的能力的信念;其中很重要 的概念是,自我效能是人們執行任務或完成目標的能力之判斷,而不是人 們擁有的實際技能或知識,人們可能具有完成任務所需的技能或知識,但 是自我懷疑、動機欠佳、承諾低落和其他負面想法可能會阻礙他們;因此,

為了完成任務,人們需要自我效能,即他們需要信念來使用他們的技能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知識,其具有強烈的自我效能感的人會會以艱難的任務來接受困難的任務,

並保證他們能夠成功,除能夠克服挑戰外,還能擁有掌握任務的態度 (Bandura, 1994;Bandura, 1997)。進一步來說,教師自我效能是以「教學」

為特殊情境所形成的構念,且強調教師本身對完成某種教學行為的一種能 力判斷(孫志麟,2003)。

A. Hoy 就是以 Bandura 的社會認知理論與自我效能論,認為教師個人 的行為,在與環境(如學生及家長)交互影響下,教師會產生一種信念或判 斷的能力,來達成教師本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與期望,其所稱之為「教師 的自我效能」,亦為學術樂觀的構念之一。此外,此信念與環境交錯的對 象(及學生及家長)會影響教師本身的行為,這建構出學術樂觀的第二個構 念-「信任社會網絡」。因之,A. Hoy 從 Bandura 的社會認知理論與自我效 能論中,分別建構出教師學術樂觀的「自我效能」及「信任」等兩大構念。

二、社會資本理論(social capital theory)

Coleman (1988)在闡述社會資本的概念時,確定其應有了三種形式,

分別是義務(obligations)、期望(expectations)和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

其中,前兩者取決於社會環境的可信賴性(rustworthiness),而社會結構中 的信息交流,係伴隨特定的規範而形成功能。此外,Colemanu 亦指出,大 多數形式的社會資本所產生的共有財與其他形式的資本(例如人力資本)不 同的是,其是以公共利益而生,產生社會資本的一個或多個參與者通常僅 獲得其一小部分利益,這也會導致社會資本無法吸引個體進行投資。

此外,林南 (2007)指出,社會資本的定義雖然尚未得到統一的解釋,

但社會資本與其他資本明顯不同處為,社會資本是嵌於人際關係與社會網 絡資源之中,其必須要透過社會網絡來取得,也因為個人在社會網絡的建 設,因此社會資本應該是屬於公共的資源財產。紀家雄與陳木金(2013)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所取得的資本;其次,社會資本是一種存在於社會結構中的資源,其意指 在組織中的個體透過對社會關係進行投資,而獲取預期的利益;再次,社 會資本應具有公共性、民主性及卓越性等三種特性,公共性係指社會資本 乃是屬於組織的公共財,具有分享性而非個體所能獨佔;民主性則指出社 會規範及信任由人際網絡互動而生,組織成員共同創立並遵守規範,也共 同維繫信任感;卓越性則是強調個人在可以信賴的組織環境中,願意投入 自身資源以獲取更佳的回饋,完整地獲得了工具性和情感性的報償。

A. Hoy 之所以會將 Coleman 的社會資本論的概念視為學術樂觀的理論 基礎,其在於個人在獲取社會資本時建置的社會網絡關係所形成的公共財,

這樣的形成過程意義與學校中的教師個體在預期目標的情況下,所必須與 家長、學生甚至學校建立起社會關係,進而達到學校整體的效能。如此的 理論概念,也建構出 A. W.Hoy 在學術樂觀的「強調學業」(預期目標)、「信 任」(建構社會網絡關係)等構念。

三、學校組織氣候和文化

學校組織氣候是指教師對工作環境的看法,因之,學校組織氣候是學 校環境中一種相對持久的氛圍,其受到參與者的體驗並影響他們的行為,

更進一步說,學校組織氣候是一組區分一個組織與另一個組織的內部特徵。

(Hoy&Miskel,2013)。張德銳(2000)指出,組織氣候(climate)就是一個組 織有別於其他組織的獨特風格,進一步說,是組織內部環境相當持久的特 質,這種特質是由組織成員交互反應所構成,不但能被組織成員所體會,

並且能影響組織成員的行為,同時也能以組織特性的價值加以描述。

Schneider、Ehrhart 與 Macey(2013)指出,學校組織氣候的研究特別著重在 實踐,尤其重視當前存在的焦點氣候(focused climates),其意指測量出焦 點氣候,即可洞察或預測組織是否能有效產出;而 Hoy、Smith 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健康(health)」;所謂開放的學校組織氣候是指教師和校長的行為是真誠 (authentic)且相互尊重的,兩者間的開放行為是自然產生的;而健康的學校 氣候係校園充滿積極的師生互動關係,且教師喜歡並信任同事、學校及學 生,因而擁有追求卓越的學術驅動,簡而言之,學校的人際動態是正向積 極的。

Hoy(1990)指出,學校組織文化是組織中獨有的共享取向系統,這取 向依組織文化的深淺分別為:(1)心照不宣(tacit assumptions):係為自然且 真誠的人際關係;(2)價值觀(values-conceptions of the desirable):包含開放、

信任、協作(cooperation)、親密(intimacy)與團隊合作(teamwork);(3)準則規 範(norms):包含支持同事、處理自身問題、得到學生的好評。

就 Hoy(1990)所提,學校組織氣候著重在的行為知覺(perceptions of behaviors),而學校組織文化則著重在共同價值(shared values)。A. Hoy 之 所以將學校組織氣候與文化視為學術樂觀的理論基礎,應認為學術樂觀符

就 Hoy(1990)所提,學校組織氣候著重在的行為知覺(perceptions of behaviors),而學校組織文化則著重在共同價值(shared values)。A. Hoy 之 所以將學校組織氣候與文化視為學術樂觀的理論基礎,應認為學術樂觀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