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意涵

Lindstrom 與 Speck(2004)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是終身的合作學習歷程,經由 日常工作、學習者中心、焦點研究取向,關注個人、團隊與學校的成長。專業發 展是每日工作的統合,並非附加的工作或只是維持需求。如果我們每天以同樣的 方式處理事務,那麼只會得到相同的結果。因此,教師專業發展應為一個循環歷 程(如圖 2-1-1):

採取行動分享知識

檢驗學生資料與學校需

建立合作專業發展行動計

反思專業能力與學習需求

辨別個人、團隊與學校目 分析學生資料結果

圖 2-1- 1 專業發展的循環圖。修改自“The principal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eader," (p. 11), by P. Lindstrom and M. Speck, 2004.,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從專業發展的循環圖來看,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反思學習、與達成教師自 身的專業成長,交互影響,其中一個環節斷掉,即會使教師專業發展出現斷口。

而面臨現今教育時代的改變,教師專業的內涵與以往不盡相同,教師的挑戰也與 日遽增,需要時時思考、更新,盡其所能的獲取教育專業素養。本節先說明教師 在專業成長方面所處的現況與面臨的困境,再從教師專業的意涵來探討,教師所 需要具備的教師專業成長。

壹、教師專業成長的意涵

「教師專業」的核心內涵為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為關鍵活動,焦點在於增進有 效班級經營、提升教學成效、促進學生的學習,如教案、評量、課程發展等。而

「教師專業發展」則定義為教師在專業工作場所期間,主動積極參加各種提升專 業的學習活動和反省思考的過程,教師是持續發展的個體,透過持續學習與探究 的歷程,提升其專業表現(饒見維,1996;呂錘卿,2000)。學科知識一直在增 加改變、社會不斷變遷、教育政策與措施的變革、學生與家長等情境脈絡的變動,

所以教師必須持續學習。透過參加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強化同儕優質文化,分享 教師個人智慧,增加他人教學效能。

張德銳、李俊達(1999)曾引述 Hoyle 提出的兩種教師專業,一種是「限制 的專業」(restricted profession),另一種則為「擴展的專業」(extended profession),

前者的專業,純粹依賴經驗;後者則是以經驗為基礎,有系統的分析教學並探討 相關理論,是一種廣泛而全面性的專業。

饒見維(1996,頁 15)認為:

教師工作乃是一種專業工作,而教師則是持續發展的個體,可以透過持 續學習與探究的歷程,來提升其專業水準與專業表現。

陳美玉(1999)在「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探討----以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為例」

研究中提出:

教師經驗是建構實踐知識、發展實踐智慧的基礎;教師專業經驗反省,

是促成專業能力不斷成長的重要動力來源;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對 於教師專業發展能展現極高的價值。

呂錘卿(2000,頁 47)以兼重過程與結果的觀點,對教師專業成長定義為:

教師在專業工作場所與期間,經由主動積極參加各種提升專業的學習活 動和反省思考過程,以期在專業知識、技能及態度上達到符合教師專業 的標準,而表現有效率的教學行為,做出合理的專業判斷。

綜合幾位學者的看法,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的教學效能有正向的相關,而教 師參加專業成長活動,對本身要有所改變,並能增進學生的學習(呂錘卿,2000), 所以教師專業成長是提升教育品質的手段;同時教師專業成長有助於教師專業 化,提昇教師的專業尊嚴與專業地位,並且促使個人的自我實現,對教師而言,

專業成長也是一種目的。

國內許多學者也曾經對於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投入研究,饒見維(1996,頁 173)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看法,並且以簡潔易懂的方式,將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以(圖 2-1-2)呈現。這個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將教師專業成長的所關注的議題 做了完整的架構,也成為師資培育體系以及教師檢核中,參考的框架。

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 教師通用知能 通用知識

問題解決與個案研究 通用能力

創造思考能力 創造思考能力 學科知能

批判思考能力 批判思考能力 教學的理念取向

一般課程知能 教育目標與教育價值

教學的原理原則 教育專業知能 課程與教學知 一般教學知能

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學科教學知能

心理與輔導知

教學的技巧 班級經營知能

教學資源知能

教育環境脈絡知識

教學評量知能 教育專業精神

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實施能力

圖 2-1- 2 饒見維的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取自「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饒 見維,1996,頁 173。台北:五南。

貳、教師專業的現況與困境:

以下說明目前教師在教學上有待突破的困境與進修方面的現況。

(一)教師對自身的教師專業發展感到不足

單打獨鬥的時代既然已經無法應付現在多元文化的教育環境,教師就算是十 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仍然會有自認不足的時候;教師正遭遇到的教學困境,如少

子化、新住民文化差異、課程內容多元等等,再再都需要教師不斷的提升自我專 業能力,對教師而言,體認自己的不足,這樣的危機感是自我向上提升很好的動 力,單單只靠「自己」聽演講來達到進修的目的似乎行不通(魏秀燕,2006),

因此教師們轉而在志趣相投的社群中尋求專業成長的養分,漸漸的,開始思考教 師專業發展的其它途徑。

歐用生(1998)針對我國國小階段教師進修教育的情形,提出五項問題:

1.進修教育尚未制度化:缺乏行政或法令上的支持,以及結構性的規畫,各單位 自行辦理,缺少聯繫,效果有限。

2.偏重於正式的進修:缺少教師自主性的進修或非正式的進修,例如教師自組成 長團體,自我進修,彼此成長等等。

3.進修意願並不強烈:教師參加進修的意願並不強烈,雖然某些進修可計點、加 分,做為考試或調動之用,但也僅能吸引少數教師參加。

4.研習課程與方式不甚理想:課程也沒有完整的安排,大都是由外在的專家決定 的,不一定適合學校或教師的需要,這種研習方式對課程與教學革新的落實,

並沒有太大效益。

5.缺少專業發展的中心概念:進修教育要培養教師能作生涯規劃、自我成長;能 獲取知識,充實自我;能實施研究,改進教學;能批判、反省,自我更新;這 些都是今後進修教育努力的重點。

(二)教育部或教育處辦理的研習僅少數人參加

教育部(2002)公佈基礎及進階研習課程,目的希望透過研習活動來充實教 師的專業能力,以促進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創新的真正落實,此更加證明教師研 習活動對於教育改革政策宣導與落實的重要性。但可惜的是,教育部或教育處為 教師精進或政令宣導而規劃的研習活動,礙於人力、經費、講師、場次等等操作 執行因素,往往都採「種子培訓」的方式舉辦,由各校派一至兩名教師參加,通

常是與該項業務相關的教師,或是該教學研究領域教師參加,若有教師都不屬於 前面兩者,單純的只是有興趣或有需求,想參加該項研習,就不一定能得到機關 首長的同意,以公假前往。在未能獲得公假前往研習,甚至需要課務自理的條件 之下,教師明明知道此進修活動對自己的教師專業發展會很有幫助,仍然免不了 的會降低教師進修的意願,相形於當初教育部或教育處所辦理研習的美意,教師 們領受到的程度,有待商榷。

(三)個別進修學位

高學歷時代的來臨,在職教師紛紛重回校園,攻讀更高的學位,一方面滿足 個人生涯規劃的自我實現,再者,除了每日的教學工作之外,有機會再獲得教育 新知與學術洗禮,另一方面能為自己獲得更高的薪俸;因此重點在於學位的取 得,進修內容未必針對教師專業成長,依各個研究所別不同而有所差異,一旦取 得學位,即代表此進修活動的結束,較無法在教師進修活動中扮演一個持續不停 的角色。

(四)教師在進修活動中是被動的角色,無法依個人需求自己決定

彭仁晃(2000)研究指出,國民小學雖重視學校本位教師進修的實施,卻較 忽略實施進修後評鑑。課程的安排必須是來自教師的需求,而活動的型式宜採多 元方式,依據學習主題和目的之不同而予以變化,滿足教師不同需求,尤其儘量 讓教師參與各項進修決定的機會。進修實施結果的評鑑能做為進修的回饋和改 進,並確保進修的成效。調查結果卻是多數學校的進修評鑑工作都不夠落實,值 得深入檢討(沈靜濤,2008)。正因如此,教師處於「聽命進修」的被動狀態,

缺少為自己進修做決策的機會,也就無法滿足教師進修的需求(李美葺,2010)。

綜上所述,傳統的靜態教師研習模式已無法滿足教師在面對多元能力培養的 現實需求,教師必須親自透過參與課程發展的過程與實施,來培養自身的能力,

而因應整個社會的變遷,教師也必須不斷透過不同的進修活動,來規劃、安排、

進行自我的專業成長。

參、教師專業發展的進修方式

教師要從事教師專業發展的進修方式,國內有許多研究已經做過精闢的分 析,研究者於此簡要引用說明。

彭仁晃(2000)歸納學校本位教師進修的活動型式有八類:專家指導的研習、

參觀與觀摩、協同成長團體、協同行動研究、學校專業領導、引導式自我探究、

一般專案研究、個人導向式學習。簡毓玲(2001)以研習進修方式區分:包括學 分學位上課、演講、座談、論壇、影片欣賞多媒體運用、角色扮演、戲劇、工作

一般專案研究、個人導向式學習。簡毓玲(2001)以研習進修方式區分:包括學 分學位上課、演講、座談、論壇、影片欣賞多媒體運用、角色扮演、戲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