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曙光學習社群的形成情形

以下從本學習社群形成的過程來分析探討。

壹、第一道曙光~共讀書本導讀單的設計

就在上學期初一次的學年會議中,研究者與同學年的老師們除了針對學校行 政交辦的議題作討論之外,就是一些例行的工作會報,如提醒教師們注意各個工 作重點的時程與安排,就在學年會議即將告一段落之際,有一位老師提出一個邀 請,就是全學年老師一同來為學生的共讀書本設計導讀單,學生的課外共讀書本 本學期一共有十六本,也就是十六箱,也就是每週每班都會輪讀共同的一本書,

並且學生被要求要寫下閱讀心得,老師必須批改,全班需全數參加,非自由性。

而對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而言,「閱讀心得」似乎超過他們的能力,恐會扼殺了 孩子喜愛閱讀的心,但若只讀而不寫,實在無法滿足學校的期待,折衷之下,有 了「導讀單」的想法,就是針對書本作幾個扼要的提問,只要根據所理解的回答 問題,或分享書中經驗,文字精簡順暢即可。這個想法一提出,就獲得所有學年 老師的迴響,紛紛表示很值得嘗試,提出此想法的老師,也毫不吝嗇的分享出她

已經設計好的幾份「樣本」給大家參考。同時,大家都一一的說出在班上如何實 施書箱共讀的方法,彼此交換心得,非常熱絡,針對「導讀單」的設計,有了更 進一步的修正,就在這樣的氣氛下,大家自發性的認領了導讀單設計的書目,集 結大家的力量,完成了對於自己一個人獨力完成來說,是負擔很重的工作,也是 明知道對學生有益處,卻會想逃避不做的工作。研究者看見了第一道曙光,就是 教師們平日的教學工作雖然忙碌,但是看見孩子的需要,再加上同儕的力量,彼 此觸發出來的專業分享,相當寶貴,大家也相當珍惜這樣的專業成長與收穫,因 此更堅定了研究者組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意志。

一、研究者的發現

經過閱讀導讀單的設計與實施之後,研究者有些許發現。

(一)共讀書本導讀單的實施結果

經過一個學期的導讀單使用,研究者原本以為各班的「成果」應該會大同小 異吧!卻在學校作業檢閱後的檢討報告會議中,揭露了意想不到結果,負責檢閱 閱讀心得的組長報告:

這次看到一年級學年的「閱讀護照」(本校實施閱讀心得與記錄的本 子),令人驚豔,不僅每位小朋友都完成十篇閱讀心得,老師的批改、

註記更是令我大為感動,雖然小朋友的語句很生澀,錯別字與注音很 多,分享的語意詞彙有限,可是一年級的老師仍然一一回應,看的出來 是花了很多時間在與孩子對話,舉例來說……,在小朋友寫的每一篇分 享都批註了老師的讀後感,更是令我佩服。(其-晨會 990606-甲老師)

(二)釐清疑問~要有相同的價值觀

在這一段發言之後,研究者心中產生疑問,不是大家使用的是同一份導讀單

嗎?導讀單的設計中沒有特別要求孩子寫出一篇想法的設計題目,怎麼會有需要 老師回應讀後感的情形呢?會議結束後,研究者立刻上前詢問該班老師,是否有 調整班級書箱導讀單的教學方式,得到的答案是,有幾個班級,因為教室位置鄰 近的關係,自然形成一個班群,這幾位教師也因此彼此比較熟識。一開始導讀單 的使用如同學期初討論的方式,但是寫過幾本書之後發現,預期達成的成效與教 師的期待有差距,大家就近討論之後,有了調整與改變,因為沒有遇到學年會議,

以及大家級務忙碌,就沒有特別再與其他班級老師分享這樣的改變,結果就演變 為某些班級的班群,修正後又共同產生一個班級書箱教學方案。

研究者思考著,若是成員中,存在著不敢「問」、不敢「說」的氣氛,那麼 學習社群的功能可以得以發揮的功效又有多少?是不是仍在單打獨鬥,孤軍奮戰 呢?甚至更不願意見到的是,教師是否會出現互相猜疑、「藏私」的心理,暗自 較勁,形成惡質的學習文化呢?因此,研究者更堅信了一點,就是成員的選擇,

彼此之間一定要建立在互信互賴的關係上,才真正能敞開胸懷,交換意見。

(三)計畫趕不上變化~只靠學年會議無法及時達到實務分享

所討論出來的教學方案,在執行後發現不如預期效益,或者與班上學生學習 特質不符,教師必需要有反思的能力並進行修正。修正必須立即,畢竟等待到學 年會議再討論時可能時程又已延宕了。

(四)熟識比較好說話~建立在「相挺」的關係上

誠如 Tulip 老師所回應,教師每日的級務繁瑣,能夠進行教學心得交換的時 間不多,會選擇先與鄰近班級教師商討,時間與次數多了,總是容易形成「默契」, 最常交換教學心得的同事,漸漸就會成為工作上的好伙伴,遇到心得交換或給建 議的時候,因為交情足夠,不會擔心不熟悉而傷了和氣,反而敢大方說出心裡的 想法,達到討論的意義。而其他班級的老師為何沒有得到修正後的教學方案,並

不是教師「藏私」心理,而是擔心冒犯了原本發起想法的老師(訪談 990918Tulip)。

二、研究者的省思

從本次課程設計過程到結果,研究者從中體察到一些值得反省改善的地方。

(一)以學年為單位無法符合學習社群「志同道合」的觀點

全學年教師雖然擔任相同的職務,面臨的教學情境幾乎相似,除了學生問題 之外,所要準備的教材內容也理應彼此有交集,但是每位教師之間熟識的情形不 同,在交換意見的場合中,教師趨於保守,不輕易提出與他人相左的看法;另外,

對學生的要求與教學成效的解讀,每位教師皆有其獨特性,若沒有在一個互信互 賴的氛圍下,恐怕學術交流有限。(省思 990920)

(二)學年會議討論時間間隔太久,學校需決議的雜項太多

原本策劃在不影響教師時間安排之下,利用學年會議的部分時間討論並共同 分享、開發教學方案,但是每次一攤開學年會議討論單張,就有密密麻麻的事項 等著決議,等到要進入教學分享時,大家都精疲力盡,不然就是時間已經接近散 會,沒有整段的時間可以好好使用,大家的教學分享在學校交辦的討論議題之 間,三三兩兩交換,變成閒聊,有的人有聽到,有的人沒有,非常可惜。(省思 990920)

其次,學年會議一個月召開一次,緩不濟急,無法提供立即修正、討論的機 會,有遭遇到困難的老師只能靠自行求救,解決教學難題,「團結力量大」的功 能只能發揮一部份而已。

貳、踏出的第一步

「萬事起頭難!」首先,就從最容易聚在一起的午餐時間開始,輕鬆的閒聊,

帶出每日教學分享,聽到好的點子互相學習,遇到難題,互相幫忙提供意見,漸

漸形成一個教學討論的氛圍。為了讓後續的社群運作能夠更順暢的進行,成員彼 此之間相互暢所欲言,聚會時間專心研討教師專業成長核心議題,而非被學校交 辦事項給分散心神,因此在正式規劃此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時,做了些許成員的考 量與修正。(研觀 991025)

一、學習社群成員的選擇

有了這次「共讀書本導讀單」的研討經驗,研究者重新思考學習社群的成員,

決定從鄰近班群的教師為主,再邀請幾位與之熟絡的教師一同加入。

至於領頭羊的角色,往往決定了之後社群運作的積極性、協調性與流暢性(池 榮尉,2004;余冠英,2008),如果曙光學習社群能尋覓一位成員,在社群成立 的初期領導大家,運作過程調節大家的工作分配等事宜,必定能為曙光學習社群 奠定成功的基礎。研究者鎖定並邀請成員中一位年資較深,具備領頭羊特質,能 夠起而號召、籠絡、調和大家,並在大家抉擇不已的時候,給予強而有力的意見 或決策。

二、學習社群聚集的時間

為了避免星期三必須參加全校性週三進修這樣的衝突,星期二為低年級必須 上全天課,以及其中一名成員現為高年級導師的緣故,聚會時間訂在星期一下 午,兩週舉行一次,期望能及時提供教師專業成長所需的養分。

低年級教師一直被其他年段教師所稱羨之處,就是擁有一週三個下午的「無 學生」時光,可以自由彈性的運用,不受學生打擾。但實際狀況卻是,低年級教 師早上幾乎呈現「戰鬥」狀態,從進校門的那一刻一直到中午放學前,幾乎沒有 空堂可以批改作業,因為所有科目幾乎都是導師擔任為主,一週只有兩堂課為科 任教師,所有的時間除了教課之外,生活指導、排除糾紛、收齊學生物品、安撫 學生情緒、回應家長聯絡簿事項等等,無一不得老師「親自上陣」,畢竟低年級

學生會的不多,要學的不少,能交辦事項的沒幾個。正因如此,一直到學生放學 前,老師必須掌控一切,排除所有疑難雜症,要批改的作業、能交換的教學心得、

想「求救」的事情,一律都得等到下午才能進行。

早上連上四節課,連去上個廁所都沒空,現在終於把他們送走了,不 然一個早上,一下這個來,一下那個來,連小事都要問,真的很煩耶!

下午再來把作業改一改啦!(錄音 990515Lily)

自己改作業很無聊耶,抱過來一起改,聊一聊比較不會覺得很悶啦!

順 便 還 可 以 聽 聽 看 學 校 有 沒 有 發 生 什 麼 特 別 的 事 啊 。 ( 錄 音 990515Tulip)

因為知道訴說的對象是自己所信任的同事,旁邊沒有不熟的同事,也

因為知道訴說的對象是自己所信任的同事,旁邊沒有不熟的同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