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相關性實徵研究

本研究是實際組織一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並記錄運作過程與成效,為此,

成功的研究經驗是相當寶貴,值得研究者參考,再者,從探討前人的相關研究來 分析,本研究的獨特性與研究價值。

研究者查詢歷年來國內有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論文,發現論文題目中有學 習社群的共有三十九筆,而其中研究網路學習社群就佔了二十三筆之多,另外的 十六筆又以企業領導、績效為議題的佔多數;而團隊學習的議題,則有二十四筆,

應用於教師學習的有八篇。另一方面,查詢了以教師專業為論文題目的共有二十 六筆,其中只有十二篇為個案研究法的質性研究,其中有五筆是以校長領導為 主。交叉比對與本研究之相關性與參考價值後,研究者從中挑選和本研究相關之 論文,說明如下:

壹、有關量化的實徵研究

本研究雖採個案研究法,其中於規劃、設計學習社群聚會內容與方向,所參 考的論點,部分來自量化數據所提供的背後意義,因此,有必要於此將相關實徵

研究做個簡要的探討。

陳雅慈(2010)探究國小教師對於數理教學專業合作學習社群建構的看法、

目前國小建立數理教學專業合作學習社群之現況,以及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其看 法是否存在差異。

以問卷調查為主,研究結果得到結論為,國小教師對數理教學專業合作學習 社群持正面的肯定態度。目前國小建立數理教學專業合作學習社群之現況大致良 好。不同學校規模、任教年級以及是否曾任教數理領域之教師對於建立數理教學 專業合作學習社群的看法有顯著差異。

施心梅(2010)探討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 的現況、差異及兩者之關係,進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 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差異性。最後,探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 展的預測力。

研究發現,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現況知覺屬於中上程 度,以「分享決策」與「分享實務」層面表現最佳,而以「共有願景」層面表現 最不好。

李美葺(2010)研究以中部五縣市已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且成立專業學習 社群的 65 所學校為研究單位,目的乃在探討目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動下,各 學校所成立的專業學習社群之形成的原因、面臨的困境,以及對參與教師的影響。

根據統計分析結果發現,社群以學校主任規劃及主導的占最大多數,其次才 是學校教師主動規劃及主導;而社群以成立一年的占多數,其次為剛成立及成立 兩年者,且社群聚會頻率以一個月一次為最多,其次是兩週一次;有關教師參加 專業學習社群的原因以專業成長需求占最多數,其次是教學需求。參加專業學習 社群的教師認為社群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以討論時間不夠為最嚴重,其次是造成個 人負擔。

廖美芬(2010)研究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的關係,以及進 一步分析教師學習社群對教師教學效能的影響。

採取問卷調查法,結果為,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發展現況屬中度發展,且 以人際互動最為明顯。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的發展會因教師性別、擔任職務、

學校位置的不同而有差異。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屬中上程度,以班級經營效能 最高。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會因教師年齡、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學校位置的 不同而有差異。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發展越好,越有助於提升教師教學效能。

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發展對教師教學效能具有影響力。

周宏欣(2010)探討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現況、不同背景變項教 師學習社群現況上之差異、教師學習社群發展的類型、策略及困境。

採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發現,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發展現況良好,以共 同願景面向表現最佳。學習社群發展之類型是以正式的教師學習社群為主。教師 知覺教師學習社群發展之策略以改善「學校環境」最受教師們認同。教師知覺教 師學習社群發展之困境,除了來自學校行政層面,教師層面亦是重要因素。

就量化研究而言,提供了幾項發現:

一、普遍認為學習社群在學校實施、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師持有正面態度。

二、對於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效能具有正面影響力。

三、關於學習社群的規劃部分,教師傾向分享決策與分享實務。

四、參加專業學習社群的原因以專業成長需求占最多數,其次是教學需求。

五、學習社群的教師效能會因為教師個人背景與人際互動不同而有所差異。

六、關於學習社群運作之困境,為教師缺乏「時間」。

研究者將上述研究發現對本研究的助益整理歸納如下表:

表 2-3- 1

貳、有關網路學習社群的實徵研究

由於 E 化時代的來臨,訊息交換的平台多元,以網路為學習社群平台的研究 也值得參考。

童建勳(2010)在該研究中探討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網路學習社群的現 況與教師專業成長的關係及其差異情形。

研究發現,台中縣國小教師偏向使用台中縣教學資源網參與網路學習社群,

通常在學校空堂時間使用網路學習社群,以平均一週使用 2-3 次網路學習社群的 人數最多,平均一週花 2-3 小時參與網路學習社群,使用網路學習社群解決及時 的問題,在校教學(工作)緊湊是利用網路學習社群進行教師專業成長所面臨的 最大困難。

劉姿均(2010)也在研究中探討教師在網路學習社群當中,其網路自我效能、

網路進修態度、網路進修動機。

用問卷調查和觀察法發現,教師從事與網路學習社群的動機主要在提昇自我 專業能力與網路進修態度表現皆為良好;網路進修動機對網路自我效能並無影 響,自我效能對學習成效沒有影響。

就網路為平台的學習社群,對國小教師而言,雖然有其從事的動機,但受限 於教學工作繁忙,時間不足,使用的機會不多,關於增進自我效能的學習成效沒 有太大影響,導致發揮的效能不大。

若以使用網路為學習方式的意願不高,那麼在檢核曙光學習社群的運作時,

可以列為檢核成效的對照參考。

參、有關教師團隊學習的實徵研究

團隊學習於定義上與學習社群相近,因此研究者在團隊學習應用於教師方 面,做一番簡要的探討。

倪士峰(2001)探究國民小學團隊學習的現況。研究的焦點在包括探討推動 教師團隊學習的背景、該校的教師團隊學習的種類、教師團隊學習當前所面臨的 困境與該校的教師在推動團隊學習之後,對於教師個人、組織文化與學校的影響。

發現教師教學工作繁忙,團隊學習的時間仍然不是很充足。由於學科的分化 與時間的因素,不同領域的科任老師間的互動與討論比較缺乏。對學校與教師的 影響方面,團隊學習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聯絡教師之間的友誼與感情、賦 予學校組織新的生命。

林春慧(2003)也在研究中探討國民小學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關係,

以個案研究探討個案學校推動教師團隊學習的背景及現況、教師團隊學習推展時 所面臨的困境與問題、學年團隊學習的發展歷程,與教師在推動團隊學習之後,

對於教師個人與學校組織文化的影響。

結論為該個案學校雖然發展出不同特色的年級教學團隊,但也面臨成員討論 時間不足、各團專才分配不均、成員人選等困境。由於教學工作繁忙及組成份子 來源不同之關係而導致學習領域團隊聚會時間與凝聚力皆不足。學年團隊成員的 認同感高、凝聚力夠,而建立完善的制度並朝著多元化課程發展,營造具活力、

行動力強、分工合作的團隊。過程中的誤解及插曲,讓成員雖有挫敗但也走出自 己的特色。團隊學習可以促進學校組織活力化、行政過程公開化、溝通管道多元 化。團隊學習可以促進教師在學科知能、專業知能、個人生活知能及教師專業態 度與精神等方面的成長。

黃美玲(2006)於論文中關注,國小數學教師團體團隊學習的運作、歷程、

影響與困境。

經由資料整理與分析,參與成員的動機多為內在動機,而較能引發對話與討 論的運作方式為影帶欣賞與現場問題的探討,多與教學切身相關問題有關。成員 彼此分享領導權力。團隊學習幫助國小數學教師團體之成長與改變。國小數學教

師團體團隊學習之困境,主要為習慣性防衛、對話與討論的技巧缺乏、對話與討 論的分組、時間運作與內容的限制及較難達成坦誠的發言。

余冠英(2008)研究的目的主要在瞭解國中數學教師組成讀書會,利用校內 每週教學研究會時間進行團隊學習之情形。

該研究提出,成員自發性的參與,在內在動機的驅使下,可增進團隊運作並 凝聚出對團隊的認同感。以資深成員為團隊運作的帶領人,在團隊學習上適時扮 演各種角色,可引導成員進行對話與討論,並增進新舊成員間的磨合。團隊學習 活動為教材編制與試題設計兩項,皆由成員協商產生且為切身相關的問題,可增 進成員間的討論與對話。團隊選擇解決方案時適度尊重成員的堅持,能增進團隊

該研究提出,成員自發性的參與,在內在動機的驅使下,可增進團隊運作並 凝聚出對團隊的認同感。以資深成員為團隊運作的帶領人,在團隊學習上適時扮 演各種角色,可引導成員進行對話與討論,並增進新舊成員間的磨合。團隊學習 活動為教材編制與試題設計兩項,皆由成員協商產生且為切身相關的問題,可增 進成員間的討論與對話。團隊選擇解決方案時適度尊重成員的堅持,能增進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