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今天你懂的,可能明天就沒用了。最重要的是學習力,你必須不時地吸收、自己 教自己,怎麼用新方法做舊事情,或用新方法做新事情。

─湯瑪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教師進修是為了促進教師專業不斷的發展,而教師專業發展也是教育工作者 必要持續的;然而小學的週三進修符合教師的期待嗎?除了週三研習之外,教師 還能如何謀求自身專業成長呢?教師尋求專業成長的同時,能否從傳統的個體學 習行為,延伸為集體學習的社群組織呢?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能否符合教師 專業成長的期待?本節將針對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作說明。

壹、研究背景

面對日新月異、資訊爆炸、變動相當快速、人際疏離的時代,教師在教室裡 的專業,需要不斷的更新,除了累積熟練的教學經驗之外,積極的參加研習、進 修、與同事分享交流心得,甚至從網路上、電影中獲得新知,都是教師在離開師 資培育環境之後,可以為自己拓展再學習的管道,誠如佛里曼(2005)所說,能 讓孩子具備競爭力的,就是學習力。

然而,教師一向習慣於「關起門來」,在自己的教室裡,獨力完成所有教學 活動,彷彿是教學情境的主宰者,面對教學挑戰時,不習慣向同事求助,或詢問 解決方法,深怕會被誤以為能力不足,或是被同事看見自己的短處,「單打獨鬥」

漸漸成為教師工作的習性。

教師能授與給孩子的除了學科知識外,更大的啟發就是學習的熱情,讓孩子

樂於學習,主動學習,終身學習。教育部在 1998 年公布教育白皮書<邁向學習 社會>指出:「在未來的學習社會中,各類型教師將扮演推動終身學習的重要角 色。」如何培養具有終身學習素養的教師,以引導全民進行終身學習, 將是能 建立學習社會的重要關鍵。

要因應在這樣的時代裡,教師是否要從自身做起,拋開腦中既有的「舊方 法」,嘗試激盪出「新方法」,向學生展現教師同樣也有學習熱情,去面對每天 教學現場中發生的事件,重新看待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活,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學習 中展露笑顏。

正如 Senge(1990)在第五項修鍊(The Fifth Discipline)一書的「團隊學習」

一章中指出,當一個團體能整體搭配時,就更能匯聚出共同的方向,調和個別力 量,使力量的抵銷或浪費減至最少,而發展出一種共鳴或綜效(synergy)。教師需 要增能、精進教學,幫助學生熱愛學習,符合家長與社會的期望。「團結力量大」

的概念,正符合這個需要相互合作、不斷學習的時代背景。

面對現在少子化的趨勢,家長著眼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已不再是以往學習 學科知識而已,皆期盼教師能針對個別需求,量身打造一份「客製化」的教學計 畫,讓孩子得以「適性發展」;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不同的個體,也就是看見 孩子的個別差異,老師除了必須看見孩子的個別差異,還要有能力、有時間「對 症下藥」,或者是「開發潛能」。教師們理解來自家長這樣的需求,也認同要看重 每個孩子的特別之處,但執行起來確實不容易,「時間不夠」成為教師們最大的 挑戰(張杏合,2003)

教育背景因著時代的轉變,教育需求也隨之不同,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不 置可否,教師不能再靠著「一招半式闖天下」,度過教學生涯;舉例來說,太陽 星系定義的改變、「台灣鄉土」更名為「台灣本土」、原住民的族支不斷增加、科 技運用普及帶來的知識爆炸,若教師遲滯不前,將被時代的洪流淘汰,無法以專

業的角色自居(郭木山,2002)

有別於傳統教育中重視學科知識的傳遞,學生要能在瞬息萬變的社會裡具有 競爭力,儼然以成為萬眾期待的教育焦點;教師背負著家長的期待,在孩子的學 習生活中,要賦予給孩子所謂「競爭力」,其中包含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

語言溝通力、與人際相處的能力、受挫力、忍耐力等等(陳佩貞,2002;江芳盛,

2004),成為教師新的課題,新的挑戰,教師必須在這個新時代,警覺到能力的 培養重於知識的學習,教師自身是否有能力迎接這樣的挑戰呢?

綜觀目前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的方式,最常使用的是專家演講、教學觀摩、教 學技巧與資源分享,研習時間因為教師授課與學童於學校作息緣故,多固定在週 三下午,因此被稱為「週三進修」,另外也有不定期舉辦各種主題的研習,但是 能公假參與研習教師的名額多有限制,不然就是必須利用假日時間自行參加,研 習內容大多以知識、理論的宣導、教學政策推行為主,較少關切教師每天實務性 的教學議題(饒見維,1996;陳美玉,1999),「大鍋菜式」的研習菜單,填滿教 師一學年度的研習時段,無論是不是教師有興趣的議題,或是教師教學上會碰到 的問題,研習完畢,如同船過水無痕,在往後的教學過程裡,不知是否會產生化 學變化,對老師帶來實質上的轉變。對照研究者所處的教學環境,行政單位例行 公事般的舉辦幾場上級所交代的研習場次,填滿現職教師所需要的進修時數,雖 然偶爾有出現精彩的研習主題,但激勵效果也僅僅曇花一現,無法持續,其餘研 習,大多在進場參加研習時,同事們不是帶著作業去批改,就是帶著其他的書籍 去閱讀,甚至演講者還會以「小睡無妨,但請不要打呼」來自嘲研習內容的「不 可看度」,研習散場時,聽著同事耳語著「不知道叫我們來聽這個做什麼?」似 乎沒能從研習中「進修」了什麼,對於校內研習缺少了期待與熱誠。回想一學期 下來的週三進修時間,立意如此的寶貴,但教師實際的獲得卻如此的有限,更別 談對學生的助益有多少了。因著這樣的省思,研究者思想著,有沒有不同的進修 方式,是可以解決教師教學現場需要?讓參加的教師是出於自發性而非強迫的,

是期待前來參加,並能在進修過程中獲得想要的專業能力。

除了週三進修外,舉凡較為熟悉的進修方式尚有學位學分進修、校外研習、

實務工作坊。近年來出現了如雨後春筍般的學習社群,成為教師自發性進修的選 擇。在一場學術研習裡,研究者接受到有關教師專業成長不一樣的面貌−教師專 業學習社群。所謂「專業學習社群」是指一群專業工作者所組成的學習團體,團 體中的成員基於對其專業的共同願景與信念,有共同致力的目標,藉由協同探究 的方式,精進專業素養,為其服務對象帶來最大福祉,達成服務品質的卓越,各 行各業皆可組成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指在教學領域中,一群具有熱誠、

有意願且有相同志趣的教師,為了打破教師的孤立主義,增加對學校的認同感與 歸屬感,並在與同儕的互動學習中,採取策略,以建立共識、激發熱誠、全心投 入,觸發專業對話並提升專業知能,以促進學校效能與自己教學的效能感。藉由 定期而非單次性的聚會討論、分享、觀摩等策略,以合作方式共同協商、反省、

探究和解決問題,以追求教學精進和專業發展,使個人擁有持續進步的動力,促 進學生獲得更佳的學習成效。

貳、研究動機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概念儼然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趨勢,點亮了研 究者的研究之路,就是通過在相同學習目的的社群組織,能產生互助力量、達到 專業成長的途徑。研究者在歷經了十年的教學生涯,突然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這樣的一場演講中,被主講者關於教師進修態度的幾個提問,敲醒沈睡已久的心 靈,回想自己似乎就是那個帶著封閉的心去參加週三進修的人,對於研習的看法 就是「一些對自己沒教學幫助的演講罷了」、「還不如把時間留給老師們做級務處 理還更實際」;總在已經上手的教學生活中,不知不覺的用熟練的,不加思索的 教學技巧、教學方案,去解決其實截然不同的教學情境中的孩子與問題,雖然順 利的解決問題,卻也沒有因為解決了,而給自己帶來太大的驚喜。總是習慣找一 個最「有安全」、最「可靠的」、節省時間的方案,教學落入了「不過就那樣」的 框框裡,再拿出「趕進度」的授課壓力與「行政交辦業務」繁瑣為理由,自然而 然的以不變應萬變來度過每一天教學生活,面對這樣的自己,不禁慚愧。張德銳

(1998)指出了在我國中小學教師的生態中,許多不利於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

如教師過於個人主義,忽略合作學習、教師工作過於保障,缺乏向上的動力、教 師研究的能力與意願普遍不足等等,使得「教師專業發展」看來只有原先的教師 專業,卻不再發展,這樣是否足以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嗎?環顧與研究者共事的 教師,是不是有可以一同伸出學習的手的夥伴,一起在學習中專業成長,透過學 習增進彼此的教學熱誠,激發無限的創意與發展,為孩子創造更優質的學習條 件。這樣的新論點在研究者心裡埋下了研究的種子。

在深切體會到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教師也深感教學工作的挑戰,不能只 是靠以前所學的應付,許多學校紛紛組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而研究者所服務的 學校卻仍原地踏步,教師們大多以校方舉辦的週三進修為主要專業發展途徑,卻 又不滿足於自身教師專業發展的現況,因此研究者意圖在自身任教的學校裡,借

在深切體會到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教師也深感教學工作的挑戰,不能只 是靠以前所學的應付,許多學校紛紛組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而研究者所服務的 學校卻仍原地踏步,教師們大多以校方舉辦的週三進修為主要專業發展途徑,卻 又不滿足於自身教師專業發展的現況,因此研究者意圖在自身任教的學校裡,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