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壓力之探討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進步、教改政策的積極推動,使得現在的教師除了要面對 繁瑣的教學工作外,更要應付來自家長、社區、及學生各層面的壓力和他們對教 育的期待。教師面臨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和家長,以及各式各樣的教育改革加上 繁重的非教學工作,導致教師工作壓力有增無減(郭生玉,1994)。本研究擬探 究補救教學方案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關係,因此本節擬就教師工作壓力之 意涵、理論進行探討,以作為研究架構設計與編製調查問卷之參考依據。

一、教師工作壓力意義

(一) 工作壓力的意義

壓力(press)是心理學與生物學的專用術語,但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卻是常 見的用語。隨著全球環境的競爭、變動之下,工作壓力已是現代社會的附屬品,

同時也是影響現代人日常生活作息以及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葉子明、楊健炘、

白凢芸,2011)。張春興 (1989)認為壓力是個體生理或心理上感到威脅時的一 種緊張狀態,此種緊張狀態,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受。工作 壓力係指個人於工作情境中,精神與身體對內在和外在事件的一種生理與心理反 應,而這種反應會導致個人心理不舒服或有壓迫感受(吳清山、林天祐,2005)。

壓力是一種個人主觀的認知所反應出的生理與心理現象,然而壓力並不全然是絕 對的不好,適度的壓力可以激勵我們採取行動,創新想法與表現,反之,過度壓 力則可能造成身體或心理上的疾病,甚至影響生活(林淑娥,2012)。

「工作壓力」顧名思義,由工作引發之壓力,都可稱「工作壓力」。以下就 國內外學者對「工作壓力」看法彙整如下:

工作壓力是個人與工作環境因素產生交互作用影響,個人的心理或生理產生 變化,導致個人的身心被迫偏離正常狀態的功能(Beehr&Newman,1978)。

林佳慧(2002)對工作壓力的定義是個人在工作環境中,對於超過負荷量的 要求,造成威脅感,產生緊張、挫折、焦慮、壓迫或苦惱的反應,這些反應改變 個人正常身心狀況,引發了消極、無助感,便造成「工作壓力」。

工作壓力是個人主觀的認知,一個人的壓力認知或感受,並不一定直接來自 現實環境的刺激,可能來自個人的認知或思考方式所引起,由於個人認知反應會 不同,對壓力的忍受度 (stress tolerance) 也會有所差異,因此壓力也可能因 人而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所以個人對工作壓力的認知具有高度主觀性(陳素 惠,2003)。

工作壓力係由於自身的工作因素所引起,個體與內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產生身

心不平衡之狀態,產生緊張、被壓迫、焦慮不安及倦怠的狀態(曾健忠,2013)。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工作壓力是個人面對工作負荷時,個人的心理或生理 產生變化,而這種變化會因人而異,有時會產生正向助益,有時卻會產生負向的 身心失衡狀態。

(二) 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

教師是芬蘭最受歡迎、最受人敬重的職業,26%的芬蘭中學生希望自己成為 教師(洪健峰,2011)。康軒文教基金會在 2014 年 9 月 12 日公布「老師幸福嗎?」

調查,針對全臺 1169 名國中小學教師進行問卷親訪,結果發現,在「互動關係」

方面,教師與家長互動頻率得分最低,其中年資 5 年內的教師,與學生、家長間 的積極得分偏低。調查發現,如果可以重來,竟有 27﹪的教師不樂意再當教師。

調查結果也發現,家長對孩子溺愛是教師的頭號壓力,其次是不穩定的教育政策;

在「自我價值」構面,四成四教師未感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張郁琦,2014)。

以上調查數據呈現,芬蘭與台灣人民對教師這個職業期待,顯然有很大的落差,

探究教師工作壓力現況,或許可以找到可能原因。茲就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工作壓 力定義彙整如下:

Kyriacou 與 Sutcliffe (1978) 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因工作上的被 期待、被要求所產生之負向情感(例如緊張、情緒失控、焦慮、生氣、沮喪等)

的反應。

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覺察到工作情境中發生某種狀況,威脅心理平衡,即 構成壓力。此種壓力將引致個體若干心理的、認知的、及生理反應,甚至造成身 心俱疲的工作現象(林幸台,1986) 。

林佳慧(2002)則認為教師工作壓力係指教師在學校工作中,與人、事、物 互動的過程所產生的負面情感,這些負面情感限於個人知覺,包括情緒與行為二 層面。

林保豊(2003)指出教師工作壓力為教師在和學校情境的互動中,在教學、

行政、學生、家長及同事的關係方面所產生個人無法適應而表現出負向的情感知 覺與反應。

教師的工作壓力即教師的職業壓力,教師面對其工作時除了具備專業知能,

還須配合學校行政措施,面對家長需求,參與社區活動,充實新課程理念,接受 訪視評鑑…等,其工作壓力不可說不大 (蘇美玉,2011)。

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在工作職場上,面對工作環境與教學情境時遭遇到的 困境,因無法解決或產生不愉快的感受,導致負面的情緒反應(林淑娥,2012)。

教師工作壓力為教師從事教學相關工作時,對於教學、行政工作,與同事及 家長、學生互動的過程以及外在環境變遷,因無法適應而產生一連串緊張、焦慮、

挫折、生氣等負面情緒,並影響其工作表現,造成生理與心理的不平衡狀態(劉 佳欣,2013)。

綜上所述,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面對教學、行政、親師溝通、學生輔導等 工作時,所感受到的沉重負荷,而產生個人的心理或生理變化,而這種變化通常 是負向的行為與情緒反應。

二、教師工作壓力內涵

台灣整個教育環境、社會現象已經和以往不同,教師所處的工作環境,面對 的工作內容與任務也和以往有差異,國民中小學教師不僅要面對繁重的例行性教 學事務,還必須完成學校方面與家長賦予的額外工作任務與要求,尤其台灣教育 改革的實施,社會大眾對教師角色的期望與要求逐漸轉變,還有管教輔導方式與 觀念的轉變、家長對學校事務的參與範圍擴增、學生原生家庭結構的多樣性、學 生偏差行為大增等,都讓教師在教學上產生極多的困擾(劉雅惠,2011)。

除了教育環境的變化造成教師面臨的工作壓力更加多元之外,台灣少子化現 象對學校的衝擊越來越明顯,許多學校面臨併校減班的危機,教師超額成為各校 亟待解決的問題。面對少子化現象,學校必須展現特色與績效,方能吸引家長選 擇學校就讀,為此加諸教師之工作壓力不減反增。

再者,從「績效責任」觀點來看,教育部門各類型訪視與評鑑方案不斷出籠,

林政宏 (2004) ˇ ˇ ˇ ˇ 郭耀輝 (2004) ˇ ˇ ˇ ˇ ˇ

劉妙真 (2004) ˇ ˇ ˇ ˇ ˇ ˇ

何永川 (2005) ˇ ˇ ˇ

陳怡臻 (2006) ˇ ˇ ˇ ˇ ˇ

蔣奎雨 (2006) ˇ ˇ ˇ ˇ ˇ ˇ

蔡玉董 (2006) ˇ ˇ ˇ ˇ

呂幸珠 (2007) ˇ ˇ ˇ ˇ ˇ 張芳毓 (2007) ˇ ˇ ˇ ˇ ˇ ˇ

張文賢 (2007) ˇ ˇ ˇ ˇ ˇ ˇ 吳至懿 (2008) ˇ ˇ ˇ ˇ ˇ ˇ

李小娟 (2008) ˇ ˇ ˇ ˇ ˇ 張曉雲 (2008) ˇ ˇ ˇ ˇ ˇ

潘淑珍 (2009) ˇ ˇ ˇ ˇ ˇ

林宜君 (2010) ˇ ˇ ˇ ˇ

陳昭宇 (2010) ˇ ˇ ˇ ˇ ˇ 吳明隆、吳彩鳳

(2011) ˇ ˇ ˇ ˇ

郭怡慧、蕭佳純

(2011) ˇ ˇ

劉雅惠 (2011) ˇ ˇ ˇ ˇ ˇ ˇ 林美慧 (2012) ˇ ˇ ˇ ˇ ˇ

林淑娥 (2012) ˇ ˇ ˇ ˇ ˇ

劉佳欣 (2013) ˇ ˇ ˇ ˇ

總計 27 10 17 5 12 1 10 2 14 22 6 7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自行整理

在表 2-7 可發現,學者研究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統計次數由高至低依序分別為:

工作負荷、人際關係、專業知能、學生行為、上級壓力..等。換言之,有關教師 工作壓力內涵,研究層面多數集中在教師的工作負荷、專業知能及上級壓力,其 次則是學生行為問題與人際關係互動,表示以上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的確造成教師 某種程度上的工作壓力。衡量問卷設計與填答之限制,研究者參酌以上相關文獻、

理論依據及實徵研究後,將本研究之臺中市國小補救教學方案教師之工作壓力內 涵歸納為下列五個主要層面:

(一)工作負荷

指補救教學方案教師在投入補救教學實施方案中對學生課業指導、教學活動 設計、評量測驗、觀察紀錄填寫、親師溝通等累積而成的工作份量與工作時間所 形成之壓力或感受。

(二)人際關係

指補救教學方案教師投入補救教學工作情境中,與校內行政主管、同事、學 生、家長、社區人士等溝通協調、互動時,所感受到的壓力。

(三)專業知能

指補救教學方案教師就補救教學專業知識與技能之運用、教學創新與適性輔 導、追求自我專業成長時,感受到教學專業知能有待提升的壓力或感受。

(四)學生行為

指補救教學方案教師指導受輔學生時,學生之學習態度、品行、學習動機、

學業成績等,所感受到的壓力或感受。

(五)上級壓力

指補救教學方案教師面對教育主關機關與學校行政單位要求之成果提報、行 政表格填寫,要求強化補救教學師資專業知能等,所感受到的壓力或感受。

三、教師工作壓力理論

有關教師工作壓力的研究,研究者參酌文獻依時間先後順序列舉以下理論模 式作為本研究之依據:

(一) Kyriacou 與 Sutcliffe 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Kyriacou 和 Sutcliffe 首先提出教師工作壓力模式,被公認為研究教師工作 壓力的先驅(胡保宏,2011),Kyriacou與Sutcliffe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如圖2-1,此 理論模式說明「教師個人特質」(圖2-1長方形7)對教師壓力解釋的重要性。

Kyriacou與Sutcliffe(1978) 認為教師工作壓力產生的過程可分為:

1. 潛在的壓力源(potential stressors):包括物理的外在環境和心理的感受程 度等。

2.評估(appraisal):當潛在的壓力源產生時,教師會依照個人特質如教師的 背景、性格、高階需求、適應能力、信念、態度、價值等進行評估。當壓力威脅 到個人自尊或福祉、安全時才會形成實際壓力源。

3.實際壓力源(actual stressors):環境中的人、事、物等實際壓力。

4.調適機制(coping mechanisms):因應的歷程包括對壓力情境的評估與反 應,透過調適機制以減少威脅或產生壓力反應。

5.教師壓力反應(teacher stress):產生負面的反應,包括心理的、生理的、

行為的。

6.慢性症狀(chronic symptoms):長期處於壓力之下,若無法調適則會產生

6.慢性症狀(chronic symptoms):長期處於壓力之下,若無法調適則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