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

本節旨在探究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故分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 涵、資訊融入教學的範疇與時機以及資訊融入教學應用模式的方式等三部分依序 探討。

壹、資訊融入教學的意涵

面對教育部推動的資訊教育,教師肩負無法逃避的責任,富有多樣化的網路 學習環境或生動活潑的多媒體豐富了教學活動,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 式是必然的趨勢(蔡福興,2000),也是世界各國教育的潮流。因此,在教學模 式改變下,我們應該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有明確的瞭解,方能不致於誤 用資訊科技,以免對於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毫無幫助,徒增浪費(何榮桂,

2002)。

Sheingold(1990)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一種協助教師達成整合學習課程 的科技工具。在各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融入資訊科技來教學,可依教材內容性質 在適當的時機運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以增進學生學習效果(何榮桂,2002)。

且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非僅是學生單純資訊技能的學習,必須將各項優勢資源與 媒體融入於課程、教材、教學及學習中,順暢且適切地置入各個環節(邱貴發,

1990;顏龍源,2000)。而網路的發達使學習不再侷限於同一間教室內師生的互 動,教師運用資訊科技功能讓學習沒有界線,並提供更多樣的師生互動關係,以 提升學習的意願以及,學習的效果(夏如春,2001)。

尹玫君(2003)進一步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以有效率(effectively),且 具效能(efficiently)的方式,在教學中使用資訊科技,使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林 燕珍(2004)提出老師運用電腦與網路的特性,改善原本成效不佳的教學模式,

並於適當的課程主題與適當的時機和各學科相結合,呈現有意義的教學方式,強 調如何利用科技來協助教師整合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學習課程內容,以達成教學 目標並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教學模式。

用,更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而非單純的操作方法(Mills & Tincher,2003)。因 此,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不僅是在教學過程中應用資訊科技,更重要的是為提升學 習成效而使用資訊科技整合其他資源或策略的一種教學過程。故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也就是教師運用電腦科技於課堂教學與課後學習活動上,以培養學生運用科技 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讓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張國恩,

1999)。

由上述可知資訊融入教學的意涵,係指教師於教學歷程中為了提升教學品質 與學生學習成效,有意義地結合資訊科技之特性於各學習領域中,使資訊科技成 為師生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教師藉此方式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提升學生主動 學習興趣與科技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貳、資訊融入教學的教材選擇與使用時機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主要目的便是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與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進一步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為了達成 此目的,教師在實施資訊融入教學,必先了解課程內容是否適合融入資訊科技,

繼而著手安排進行資訊融入活動於最恰當的時機,才可以轉化成實際的教學策 略,發揮理想的教學成效。因此,教材選擇的問題與資訊融入的時機對於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分別探討:

一、資訊融入教學的教材選擇

Dias 於 1999 年指出科技整合應該是使用科技來支援與延伸課程目標,使學 生從事有意義的學習。由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強調整合的概念,因此教師在教學 上不可只是讓學生單純的操作、觀賞或瀏覽網頁,必須搭配相關的學習理論將資 訊科技整合於課程、教材及學習中,深入瞭解到底哪些教材適合於資訊融入教學 的實施。張國恩(1999)認為以下的教材內容適合用資訊融入教學:

(一)具抽象化的知識概念:有些教材所呈現的知識是很抽象,學生不易理 解,造成學習動機低落,欲提高學習動機和增進學習效果,有必要將抽象化的概 念以視覺化展現。最方便的輔助工具便是電腦,利用電腦多媒體特性更能以多樣 化的方式表達出易於理解的效果。例如,將詩的含意以動態媒體呈現,更有助於

(二)需要培育從事實物演練的經驗:有些知識需讓學生實際不斷操作練習 以獲取經驗,如在自然實驗與電路實作中,教師應用電腦輔助教學軟體(CAI)

到實際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自行練習以獲取更多經驗。

(三)學校無法提供問題解決的環境:課程中有些重要教學活動會用到校外 的資源或不易取得的資源。目前學校網際網路建置完善,網路上提供了相當豐富 的教學資源,使得教師容易收集整合教學活動。例如,學生利用網際網路所提供 的資料庫去蒐集與整理資料以完成課後學習作業。善用網際網路工具來搜尋資料 是培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一種重要技能。

(四)某些學科是學校所欠缺的師資:現代的課程愈來愈多元化與專業化,

以致學校有些學科欠缺專業化的老師。此時若能利用遠距教學補足教師,有助於 學生接受完整性的課程。遠距教學方式也可應用到融入教學中。

(五)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有些教材用口述講授較為單調,無法引起學生興 趣,使得學習效果不佳。這些教材可用電腦軟體(powerpoint)特性結合文字、

音效、動畫、圖片等重新編製,使其以多媒體呈現更生動活潑,更能提升學生學 習動機,使學習目光集中以獲致較佳學習效果。

(六)學習診斷與評量:教學活動後,教師利用電腦線上診斷或評量系統不 但可減輕負擔,也快速得到學生學習成效的結果。

教師於課前設計教學活動,應深入了解教材的內涵,如較抽象的數學公式或 教材、學校教具比較無法取得的教材內容、教師本身專業比較缺乏的知識或需要 模擬實境的教材等,都是適合以電腦輔助教學的教材內容(雷新民,2002)。

因此,教師需有專業的知能來判定每一種教材內容性質,分析教材的難易,

配合學生的需求與能力,評估運用何種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最適合於教學中,以 資訊融入教學來提升實質教學成效。

二、資訊融入教學的時機

在教學活動適當的時機切入資訊融入教學的活動,更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 成效。因此,林燕珍(2004)指出資訊融入教學的適當時機如下:

(一)教師教學前準備:利用網路蒐集相關資料、文書或利用簡報軟體製作

(二)教室內教學活動進行中: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上課講授、學習活動。

(三)課後學習與評量:學生利用電腦科技完成作業並以電子電子郵件繳 交。線上診斷學生學習之成果。

張金鐘(2002)對資訊容入教學的時機切入看法,可從選擇教材、準備活動、

教學實施、教學評估中任何一個步驟切入。其相關時間點由下圖2-4 可清楚曉得:

教學前的選擇教材、準備活動;教學中的教學實施;教學後的教學評估,其適當 時間都屬於教學歷程的範圍。因此,綜合上述二位學者的意見,教師依教材內容、

學生學習的需求,可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用於教學歷程中的任一階段,以發揮 最佳的教學成效。

圖2- 2 資訊融入教學的使用時機

資料來源:出自張金鐘(2002:16)。

參、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

教育部在九年一貫課程的規劃中,頒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 要」,雖然資訊教育未列入學習領域,但特別強調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的策略,教 師的教學無論是在課程、教材、教法、甚至於評量上,都必須與電腦資訊科技的 應用相結合。從最初的電腦輔助教學的反覆練習式、教導式、模擬式、教學管理,

到目前結合網路、傳播科技,電腦科技提供了一個作為溝通與學習資源的網際網 路之學習環境(楊家興,1999),發展出更多元化利用電腦輔助教學的應用模式。

教學 目標

教學 對象

選擇 教材

準備 活動

教學 實施

評估 回饋

確定策略 選用媒體 分配時間 分配任務 表示可融入的時機

張國恩(1999)提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應用模式,係指老師從事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的方法,即教師為能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的進行,應考量教材的需 求性、資源應用時的可行性與取得的合法性,使資訊科技資源的運用,得以展現 出教材內容的內涵。教師依教材性質評估之後,就要考慮如何利用資訊科技有效 地將教材呈現出來,或是如何配合教學活動來實施,一般教師常用的資訊融入教 學的三種方式如下:

(一)電腦簡報的展示:此種教材以電腦簡報軟體的方式呈現,結合多媒體 的聲光動畫效果,比傳統的投影片教學更能提高學習動機與教學效果。但媒體的 展現必須蘊含教育意義。換言之,使用任一媒體的展示對教師需有輔助教學的功 能,對學生需有認知理解的效果。

(二)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運用:選擇適合教材內容的電腦輔助教學軟體,

如 CAI 軟體的功能將抽象化的概念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有助於學生觀念的 理解,或利用模擬軟體建立學習環境,來輔助教師教學的實施與學生的課後學習。

(三)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教師善用網際網路上豐富的資源,擷取相關的 教學資料來充實教材的內容,對教師編輯、整合教案助力良多。

何榮桂、顏永進(2001)亦提出了六種融入策略,包括資訊探索與整理、科

何榮桂、顏永進(2001)亦提出了六種融入策略,包括資訊探索與整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