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

Copied!
1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東鐘 先生

嘉義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行政支援對 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之探討

研究生:張賀城 撰

(2)
(3)
(4)

誌 謝

四年的研究所生涯,就在論文完成的這一刻畫下美好的句點。此刻心情,難 以用言詞來形容,表達內心所要訴說的感謝。

首先最想感謝的就是指導教授蔡東鐘老師,蔡老師在論文批改與修正上一字 不漏的嚴謹態度,讓我十分敬佩。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無論研究題目的確定、

研究問題的形成、寫作的立論技巧等任何部分,老師無不秉持耐心和細心加以指 導,使資質駑鈍的我,也能完成論文。在此獻上我最深摯的感激。同時也感謝兩 位口委教授(鄭承昌老師、劉明洲老師),給予修正意見,使我的論文更趨完善。

另外,也要感謝同窗好友志華、黃陳育君、燕琦,謝謝你們的陪伴與打氣,

一同分享了我的歡笑與憂愁,是我順利完成論文的原動力;加上山美國小的同事 們的協助幫忙,讓我不用操心暑假期間的輔導課務問題。最後,更要感謝最親愛 的家人,爸爸、媽媽、姊姊、妹妹,謝謝你們時時刻刻地支持我,我要將這成就 的喜悅與你們一同分享。

張賀城 敬謝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八月

(5)

嘉義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行政支援對 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之探討

作者:張賀城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國小教師的資訊素養與學校行政支援對教師 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的影響。以嘉義縣 128 所國民小學教師(含主 任、組長)為研究對象,設計資訊素養與行政支援對教師應用資訊融 入教學方式之調查問卷,內容包含國小教師資訊素養量表、學校對教 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的行政支援量表、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量 表等三部分。蒐集的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發現:一、教師之資訊 素養,就「認知與評估資訊的能力」 、 「搜尋與存取資訊的能力」 、 「整 合與應用資訊的能力」等三個層面而言,其整體資訊素養具有中等程 度以上的水準;二、教師在實施資訊融入教學所獲得「行政支援」情 況,依「軟硬體設備」 、「人力資源」、 「態度支持」、 「提供進修管道」

等四個層面而言,其整體行政支援屬中上程度的水準;三、教師應用 資訊融入教學方式的情況,依「電腦軟體的應用」、「科技產品的應 用」 、 「網路資源的應用」等三個層面而言,其整體應用資訊融入教學 方式情況屬中等的水準;四、不同性別、年齡、教學年資、職務、不 同資訊研習時數之國小教師,其資訊素養有顯著差異;而不同學校規 模的教師資訊素養未達顯著差異;五、不同年齡、教學年資、職務、

學校規模、男女教師在實施資訊融入教學時獲得行政支援程度無顯著 差異;六、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擔任職務、不同資訊研習時數 之國小教師,其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的情形有顯著差異;而不同教 學年資、學校規模之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的情形無顯著差異;

七、教師資訊素養中,「整合與應用資訊的能力」對教師應用資訊融

入教學方式具有高度預測力;八、教師獲得行政支援中, 「提供進修

管道」對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具有中度預測力。

(6)

Study of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Administrative Support to Teachers Applying Information in Teaching 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iayi County

Ho-chen Ch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school administrative support to teachers applying information in teaching at elementary schools. The objective is teachers (including chiefs and division supervisors) at 128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iayi County to complete questionnaire of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school administrative support to teachers applying information in teaching. The questionnaire contains information quality scale, scale of school administrative support to teachers applying information in teaching and manners of teachers applying information in teaching. The collected data a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Major findings are: 1) overall information quality of teachers in ability of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bility of searching and accessing information and ability of integrating and applying information is above the medium level; 2) teachers have above medium level of overall administrative support in software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human resources, attitude support, and provision of study channels; 3) teachers have medium level of overall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in teaching in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oftwar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products, and application of network resources; 4) teach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ages, teaching time, posts and hours studying information have different information qualities; 5) teach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ages, teaching time, posts and hours studying

information share the same administrative support from schools; 6) teach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ages, teaching time, posts and hours studying information have distinctive different teaching manners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7) ability of integrating and applying information is highly predictive of teachers applying information in teaching; provision of study channels is highly predictive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in teaching among administrative support.

Keywords:information literacy, administrative support,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7)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影響資訊融入教學的因素... 7

第二節 國小教師具備的資訊素養... 10

第三節 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 23

第四節 學校行政支援的探討...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方法...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7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6

第五節 實施步驟...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8

第一節 教師資訊素養、行政支援及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之現況分析... 58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資訊素養、行政支援與應用資訊融入教學 方式的差異分析... 68

第三節 教師資訊素養與行政支援對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之預測 力分析...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1

第一節 結論... 91

第二節 建議... 94

(8)

表 目 錄

表2- 1 影響資訊融入教學的因素統計 ...9

表2- 2 資訊素養的意涵 ...17

表2- 3ISTE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18

表2- 4 我國教育部訂定之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短期指標 ...19

表2- 5 高雄市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指標 ...20

表2- 6 教師具備三層面的資訊素養指標 ...22

表2- 7 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統計表 ...32

表2- 8 網路學習環境的特質 ...33

表2- 9 國內教育學者對學校行政所下定義彙整表 ...34

表2- 10 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時所需的行政支援 ...40

表3- 1 預試學校及預試樣本回收情形 ...44

表3- 2 嘉義縣公立國民小學九十五學年度班級分層統計及學校抽樣分配表 ....45

表3- 3 教師資訊素養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47

表3- 4 學校行政支援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48

表3- 5 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48

表3- 6「資訊素養」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N=147) ...49

表3- 7「行政支援」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N=147) ...50

表3- 8「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N=147) ...51

表3- 9 整體問卷與其各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N=147) ...52

表3- 10 教師資訊素養層面與題目對照表 ...53

表3- 11 學校行政支援層面與題目對照表 ...54

表3- 12 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與題目對照表 ...55

表4- 1 嘉義縣教師背景資料分析表 ...59

表4-2 教師資訊素養量表三個層面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60

表4- 3 教師在「資訊素養量表」的各題之平均數、標準差、排序摘要表 ...61

表4- 4 行政支援量表四個層面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63

表4- 5「行政支援量表」的各題之平均數、標準差、排序摘要表 ...64

表4- 6 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量表三個層面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65

表4- 7「教師應用資融入教學方式量表」的各題之平均數、標準差、排序 ...66

表4- 8 不同性別的教師在資訊素養量差異分析表 ...69

表4- 9 不同年齡的國小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70

表4- 10 不同任教年資的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71

4- 11 不同職務的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72

(9)

表4- 12 不同學校規模的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73

表4- 13 不同資訊研習時數的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74

表4- 14 不同性別的國小教師在行政支援的差異分析表 ...75

表4- 15 不同年齡的國小教師在行政支援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76

表4- 16 不同任教年資的教師在行政支援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77

表4- 17 不同職務的教師在行政支援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78

表4- 18 不同學校規模的教師在行政支援各層面之差異分析表 ...79

表4- 19 不同性別的教師在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的差異分析表 ...80

表4- 20 不同年齡的教師在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之差異分析表 ...81

表4- 21 不同任教年資的教師在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之差異分析表 ...82

表4- 22 不同職務的教師在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之差異分析表 ...83

表4- 23 不同學校規模的教師在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之差異分析表 ...85

表4- 24 不同資訊研習時數的教師在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之差異分析表 ...86

表4- 25 教師資訊素養對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表 ...87

表4- 26 行政支援對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表 ...88

表4- 27 教師資訊素養與行政支援對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之預測力摘要表 ..89

表4- 28 人力資源對教師在整合與應用資訊的能力之預測力摘要表 ...90

(10)

圖 目 錄

圖2- 1 教師資訊素養提昇策略與流程 ...12

圖2- 2 資訊融入教學的使用時機 ...26

圖3- 1 研究架構圖 ...42

圖3- 2 研究實施步驟甘特圖(Gantt Chart) ...57

圖4- 1 各層面對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的聯合預測力關係圖 ...90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的基本理念與架構,共分為五節。根據研究背景、研究 動機,提出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最後將研究中的重要名詞加以界定。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資訊科技日益進步,電腦能迅速有效的處理大量資料,網際網路、多媒體技 術更突破傳統資料處理與傳播的限制,使得電腦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日漸普及,更 使電腦逐漸走入了家庭與學校,成為個人工作與學校教學的輔助工具。因此,運 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日顯重要,故九十二學年度全面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就將

「運用科技與資訊」列入所要培養的基本能力之一(教育部,1998)。

為了推動國小資訊教育,教育部依《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於八十六年 七月起全面配發各國小電腦及相關資訊教育設備,並與台灣學術網路連線,使全 國國小都建置電腦教室,達到一人一機的目標;完成硬體設備後,進一步培訓教 師,推動教導學生上網的工作(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999)。教育部還在八十八 年度至九十二年度間加強資訊與網路教育,除配合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推動方 案,陸續提升各級學校電腦軟體設備品質及建置網路化校園環境之外;還為了提 升教師資訊素養,積極培育資訊網路與多媒體教學師資。教育部分四年完成校園 資訊科技環境的建置,使得每間教室都有電腦設備供教學使用,達到班班有電 腦,教學資料與學習資訊傳輸無障礙,以提升資訊教育的教學成效(教育部,

2001)。

現今透過電腦與通訊的結合,使資訊的流通以及資料的擷取更為便利。而科 技的蓬勃發展帶來機會以及資訊的民主。因此,隨著網際網路與通訊科技的發 展,教育的內容與方式都起了革命性的改變,電腦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教師的教學

(12)

將徹底左右教育政策的方向(洪蘭、曾志朗,2006)。

現今將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習領域教學已經成為一股趨勢,教師使用電腦輔助 教學,以擴展學生學習經驗,並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目前每一位教師都 必須具備電腦操作的基本素養,以及將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習領域教學的能力。

第二節 研究動機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革新,學校教育首當其衝,將面臨全球化與市場化的巨 大變革,教學的模式、課程上呈現的內容、學習的範疇與師生的角色關係,都因 科技的影響而大幅改變。面對九年一貫的教育改革,不僅是教育課程內容的更 新,更重要的是教師教學方式的創新。何榮桂(2001)明白指出教師要有效地實 施資訊融入教學於各領域中,條件之一就是教師要擁有基本資訊素質,方能成 功。處於網際網路的發達的世紀,以全球資訊網(WWW)為教學環境的電腦輔 助教學已是多元化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學校教師已不能再使用一成不變的傳 統方式,來教育今日的學生,讓他們去面對與應付未來多變的生活環境與多元化 社會。科技對於教育,資訊對於教師、學生,其重要性與日俱增,教師所具備的 資訊素養能力將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也是教育成敗的關鍵,因此,對於嘉 義縣國小教師的資訊素養以及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之現況,值得了解;

且因資源或人力的差異,學校行政單位提供支援以協助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 情形,也是本研究想了解的部分。

身處二十一世紀多元社會的教師們,運用電腦輔助教學已是不可抗拒的潮 流,教師必須具備資訊素養,以達成資訊教育的目標。紀肇聲(2000)的研究發 現國小老師在應用教學科技時所面臨本身製作媒體或使用教學科技的專業能力 不足;且根據楊正敏(2007)的報導指出教育部調查國中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的情形,發現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能力上,在教材製作及硬體問題解決、教學 規畫與評量等方面的資訊素養仍有很大的加強空間。實際上,教師運用不同的資 訊融入教學方式,會對學生學習的表現產生不同影響,亦即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之素養能力,將直接地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效(劉世雄,2004)。因此,

面對傳統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應該具備足夠的資訊素養去評估、整合及應用資

(13)

訊融入教學方式,設計出符合學生需求的教材內容。而國小教師的資訊素養對其 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所產生的差異,也是本研究欲探討的情形。

杜正勝(2004)曾云:「創新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人的關鍵能力,有創新的 學校與教學,才能培養下一代的創新能力。」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位廚師身懷高超烹飪技術,若沒有上等的食材與鋒利刀具,也無法烹調出聞之 欲滴涎的料理。在資訊設備方面:一位教師不論擁有多麼出色的資訊能力,若遇 到教室或學校內欠缺資訊設備的輔助,頓時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將打 擊教師教學熱忱,若學校環境提供良好資訊設備能提升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 意願(李曉伶,2003;林育毅,2004;陳瑞鴻,2006),進而幫助教師實施資訊 融入教學的順利與成功(周永記,2003)。在人力支援方面:陳恩賞(2004)指 出國小教師面臨資訊融入教學的時,遇到教學設備的安裝或故障排除,缺少專業 技術的人力支援。以及蔡馥嬪(2004)研究國小推動資訊融入教學時,行政實務 支援缺乏資訊專業技術支援、設備管理維護不完善。在行政人員態度方面:溫家 榮、吳明隆(1999)建議學校行政人員在資訊科技教育的應用上,應扮演著推動 者、帶領者的角色。Hoffman(1996)更指出資訊科技教育的改革中,校長和行 政人員重視資訊科技的運用,導致教師積極運用科技提升教學品質。在進修活動 方面:學校在安排研習進修方面,其研習內容與教師實際教學需求不符,資訊融 入教學相關研習不足,影響教師在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能力(李介至,2002;王 筱涵,2004)。基於上述學校行政支援項目是促使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成功 因素,關鍵在於學校內的資訊設備、行政人員的態度、充足的人力支援、以及提 升教師教學能力的進修活動。然而,學校在經費與人力的限制下,學校資源必須 有效運用並合理分配使用,資訊軟硬體設備可以配合教師教學上的需求,學校行 政單位也能支援後續設備的維修工作,並提供技術上的協助是相當重要的。因 此,學校內資訊軟硬體設備與行政單位提供的維修及人力支援會對教師應用資訊 融入教學的方式造成何種差異,本研究也欲探究。

(1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提出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教師資訊素養、行政支援與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的現狀。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資訊素養、所獲得的行政支援及應用資 訊融入教學方式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教師資訊素養與行政支援對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之預測力 情形。

依據前述研究目的,列出下列研究問題作為研究的具體方向:

一、瞭解教師資訊素養、行政支援與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的現狀。

1-1 國小教師的資訊素養為何?

1-2 國小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時所獲得的行政支援為何?

1-3 國小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為何?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資訊素養、所獲得的行政支援及應用資 訊融入教學方式的差異情形。

2-1 不同背景的國小教師之資訊素養是否有差異?

2-2 不同背景的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時所獲得的行政支援是否有差異?

2-3 不同背景的教師在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是否有差異?

三、探討教師資訊素養與行政支援對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之預測力 情形。

3-1 教師的資訊素養對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是否具有預測力?

3-2 學校行政單位所提供的支援對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是否具有 預測力?

(15)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壹、資訊素養

本研究所稱資訊素養是指知覺資訊需求後,能有效評估、蒐集、整理及解決 問題的能力,並整合不同的資訊來源與外界有效溝通、互動及應用。

因此,本研究對教師資訊素養有以下三個層面:

(一)認知與評估資訊的能力:亦即對資訊需求的認知,並能有效分析、評 估資訊的內容,懂得合法運用資料。

(二)搜尋與存取資訊的能力:亦即知道如何查詢與獲取所需的資訊,並存 取檔案資料。

(三)整合與應用資訊的能力:亦即能組織所蒐集的資訊,並應用資訊科技 將資料呈現之,有效地解決工作上的問題,進而培養自我終身學習所 必備的基本能力。

由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國小教師資訊素養量表」上的得分決定,分數愈 高者表示其資訊素養愈好,分數愈低者表示其資訊素養不佳。

貳、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

研究者將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定義為:教師依學生需求或課程內容的需 要,運用適當的資訊相關軟體或設備融入教學活動中,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其應 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分為三類:

(一)電腦軟體的應用:係指選擇適合電腦軟體輔助教學教材內容,如小畫 家、文書處理軟體、多媒體軟體。

(二)科技產品的應用:係指藉助科技工具(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單槍 投影機)與課程內容相結合,呈現不同型式的教材資源。

(三)網路資源的應用:係指利用網際網路多元功能進行數位化的學習方式。

(16)

則顯示受試者的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之頻率越低。

參、行政支援

本研究之行政支援是指學校內的行政單位在推動資訊融入教學時,所提供給 教師之協助,包括軟硬體設備、人力資源、態度支持、提供進修管道等四方面,

分述如下:

(一)軟硬體設備:學校擁有足夠的電腦、相關設備(如單槍投影機、數位 相機)、教學資源(補充教材光碟)與方便的網際網路。

(二)人力資源:有專人進行軟硬體設備的管理維護與技術支援。

(三)態度支持:行政人員對資訊融入教學的重視,會適時鼓勵、獎勵資訊 融入教學成效不錯的教師。

(四)提供進修管道:為提升教師的資訊融入教學的能力,學校舉辦相關研 習或提供相關研習資訊。

由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學校對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的行政支援量表」上 的得分決定,分數愈高者表示其獲得行政支援愈充足,分數愈低者表示其獲得行 政支援愈貧乏。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的資訊素養與學校行政單位的支援對教師應 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的影響,本章依據此一主題進行相關文獻探討,內容分為四 節,第一節探討影響資訊融入教學因素;第二節探討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第三節 探討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第四節探討學校行政對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 的支援。

第一節 影響資訊融入教學的因素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教師必須善用資訊科技輔助教 學,以提升學生學習效能。若要使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發揮最大的效率,必先在推 動資訊融入教學前準備好相關配套措施。

Leggett 與 Persichitte(1998)分析教師實施科技融入教學的障礙有時間、專 業、使用、資源與支持等五項重要因素;Macneil 與 Prater(2001)指出在課堂 中使用電腦科技輔助教學的障礙有缺乏時間、缺乏基本設備、缺乏相關軟體支 援、缺乏培訓課程及缺乏行政的支援等五項因素。

另外,王千倖(1998)也指出落實資訊融入教學的三大問題分別是教師缺乏 資訊教育的基本素養、教學軟體的不足以及硬體設備不敷使用。蔡俊男(2000)

在〈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中指出:影響教師運用資訊 設備融入學科教學的障礙可分為電腦能力、行政支援、設備資源、時間以及效用 態度等五個層面。陳裕隆(2000)認為推行電腦融入教學應該考慮的因素,包含 學校的電腦設備、教室電腦的設置、教師的電腦素養、豐富的教材資源與學生資 訊素養等五項。

(18)

吳正己、吳秀宜(2000)指出影響國內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相關因素包 括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意願、教師所需具備的電腦知能、行政的支援、硬體 設備、資訊融入教材資源、專業技術的支援與同儕互動等七項。為提升實施資訊 融入教學的效果,必須要做好教師角色改變的認知、教師本身態度與經驗的改 變、提升教師本身的資訊能力、提供教師培訓、進修課程和相關的支援措施等準 備工作(謝秀玲、陳碧姬、郭閔然,2002)。

徐新逸、王培卉(2004)提出阻礙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因素為備課時間不足、

教室的電腦設備不夠、缺乏技術(含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援、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的技能不足。林燕珍(2003)則指出影響教師應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因素為教 師欠缺資訊技能與融入教學的專業素養、缺乏數位化教材、軟硬體設備以及行政 與專業技術的支援不足、學生能力待加強。

蔡馥嬪(2004)研究台南縣市國小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所遭遇到的困 難,結果顯示前七項為:工作負擔大時間不足、電腦設備不夠使用、教師本身資 訊素養或能力不足、缺乏資訊專業技術支援、缺乏合適的教學資源、管理機制不 完善、資訊經費爭取困難。

綜上所述,影響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因素眾多,因此,本研究將上述學 者的所提及之相關因素分別依教師資訊素養、學生資訊素養、教師的信念態度、

時間不足、軟硬體設備、管理維護、技術支援及提供進修課程等八方面歸納整理 為表2-1。

(19)

表2- 1 影響資訊融入教學的因素統計 影 響 因 素 學者 年代 教師

資訊 素養

學生 資訊 素養

教師 信念 態度

時間 不足

軟硬 體設

管理 與維

技術支援 提供 進修 課程

Leggett & Persichitte 1998 9 9 9

王千倖 1998 9 9

陳裕隆 2000 9 9 9 蔡俊男 2000 9 9 9 9

吳正己、吳秀宜 2000 9 9 9 9 9 Macneil & Prater 2001 9 9

謝秀玲、陳碧姬、

郭閔然 2002 9 9 9

林燕珍 2003 9 9 9 9

徐新逸、王培卉 2004 9 9 9 9 蔡馥嬪 2004 9 9 9 9 9

總計 9 2 3 5 9 1 4 2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根據上表的統計,可以發現教師的資訊素養是影響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 重要因素之一。故本研究將探討教師的資訊素養對其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之 差異與相關情形。另一方面,校園軟硬體設備也是影響的重要因素,但由於大部 分教師使用電腦的能力僅限於基礎操作以及基礎障礙排除,對於較專業電腦問題 的處理能力較為薄弱,因此有賴學校行政單位提供後續維修與技術等相關支援,

所以本研究也將探討學校行政單位在環境設備與人力資源所提供的支援,對教師 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產生之影響及相關性。

(20)

第二節 國小教師具備的資訊素養

民國八十六年起教育部推行《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劃》,使所有國民小學皆 有電腦教室且可上網搜尋資料,並辦理相關課程,提供教師多元進修機會,增進 教師對於電腦以及網路的基本知能,加速培訓所有中小學教師具備資訊基本素 養,並運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中(教育部,199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六大議 題之一的「資訊教育」,其課程目標旨在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創造 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合作的能力以及培養終身學習的態度。然而資訊教育是否 能成功地融入教學,教師本身資訊素養的優劣是其中的成敗關鍵。本節先探討國 小教師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再定義出資訊素養的意涵,最後歸納出目前國小教 師面對資訊融入教學時所應具備的資訊素養。

壹、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

根據統計,國中小教師在2002 到 2006 年參加有關資訊課程的研習已累積達 40 萬人次,且各縣市國中小教師參加過資訊研習的比率皆超過全縣教師人數的 35%(楊正宏,2007),但大部分教師在課程融入資訊科技之規劃以及教材設計 製作方面仍有待加強。由紀肇聲(2000)研究發現國小老師在應用教學科技時所 面臨本身製作媒體」或使用教學科技的專業能力不足;教育部調查目前國中小教 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情形,發現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資訊素養能力,在教材製 作及硬體問題解決、教學規畫與評量方面仍有很大加強空間(楊正敏,2007)。

王筱涵(2004)發現蒐集教材資源所面臨困境,依序為蒐集資料設計多媒體 教材花費太多時間、本身對電腦操作和應用能力尚不足、蒐集教學資源的能力有 待加強、校園網站對校內教師自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案整理尚不足。

由上述研究發現,大部分教師雖已參加不少有關資訊融入教學研習,但其內 容對教師面臨實際教學的協助有些缺乏,導致在資訊融入教學歷程,教師在蒐集 相關教材的規劃運用、評估設計製作、資訊科技操作整合應用方面仍有不足之處。

現今的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的提升自己的資訊素養,改變自己對資訊科技教 學的態度,靈活運用網路上的教材資源,進而落實專業能力將資訊科技融入實際

(21)

教學過程中。何榮桂、籃如玉(2000)提出提升資訊素養之策略與流程(見圖 2-1)。在教學資源呈現方面,教師除了對教學內容充分的瞭解外,也要對學校各 項資訊設備的硬體操作與了解各項設備的特性,才能將軟體資源以最適當的硬體 設備呈現在教學流程中,以達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用資訊策略的選擇 與教師個人的資訊素養,有相當大的關係(張雅芳,2001)。

根據王文玲(2003)在進行網路調查問卷研究時,發現教師資訊能力與資訊 融入教學的成效成正相關;劉世雄(2004)研究發現教師運用不同的資訊融入教 學方式,會對學生學習的表現產生不同影響,即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學 習活動將影響學生各種學習成效的表現;劉宏模(2007)研究顯示教師的資訊素 養能力對資訊融入教學之影響很大。由此可見教師所具備運用不同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模式之素養能力,將直接地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表現,因此,教師本身的資訊 素養要有評估規劃、獲取資源及整合運用資訊的能力,藉其發揮教師的專業能 力,進而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效,是身為教師所負的職責。

(22)

圖2- 1 教師資訊素養提昇策略與流程

資料來源:出自何榮桂、藍玉如(2000:28)。

貳、素養的意涵

Meadow 與 Yuan(1997)認為資訊是將所收到的訊息、資料或訊號轉換成知 識的過程。也就是說,知識會透過不同的媒介呈現出來,成為一般所稱的資訊(謝 清俊,1995)。

素養(literacy)這個詞是由拉丁字“literatus"所演變而來,原意是指讀寫 的能力,是日常生活裡不可或缺的技能(Cooper,1993)。吳美美(1996)認為 素養是瞭解與外界溝通的能力,標準會依需求產生變異。張一蕃(1997)認為素 養是個人與外界做合理而有效的溝通或互動時所需具備的條件。李傳彰(1998)

則認為素養具有特殊性及基礎性,也就是人們對任何學科的基本了解。《國際教

學校成立教師資訊素養提升小組

(成員包括校長、各處室主任、設備組長系統管理師、學年與各科主任)

進行教師資訊素養調查表

(利用教師資訊素養自我檢核表)

進行學校軟硬體設備普查

統計分析教師自我檢核的結果,邀請 資訊素養達高階程度的教師擔任種子 教師,負責提供隨時的協助。

依據適用領域與學習階段,整理普查 結果,建立多媒體教材庫與隨選視訊 系統,並列印清單。

依教師資訊素養的層級以及需要的項 目設計課程。

鼓勵已經了解資訊與領域整合理念且 具備足夠資訊素養的教師設計整合教 學範例,並舉辦資訊整合教學觀摩會。

教師依需要參與培訓課程並評估課程 的成效。

鼓勵全校教師設計資訊與領域教學整合教學計畫,定期舉辦教學觀摩與心得分 享,並將結果放在學校的網頁,提供其他學校參考。

依 軟 硬 設 備 更 新 情 形 或 新 進 人 員 的 需 求 重 複 需 要 的 步 驟

(23)

育百科全書》(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引自倪達仁,1987)

由基本技能的觀點來說明素養,涵蓋以下四個層次:

1.素養涵意包含於工具學科中:屬於讀、寫、算等科目的教學目標之一,亦 即視素養為一種工具性的能力,人們藉著素養來學習印刷品的內容,同時也用文 字來表達思想,用算的能力解決量的問題等。素養在這種觀點下,成為各科目的 基礎能力,也是人生各種非正式的學習工具。

2.素養之發展透過三個途徑:(1)獲得(acquisition);(2)運用(use of the skills);

(3)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

3.素養有最低素養(minimum literacy)與高級素養(advanced literacy)之區分。

最低素養可以透過:(1)對這些技巧的更高層次更直接的被教育;(2)經由被教育 並運用這些技巧於各學科以累積知識等兩種方式成為高級素養。

4.素養隨著工業社會在傳播媒體(尤其是電腦)上的科技發明,其定義更多 元化。

透過以上學者的看法,說明了素質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透過教育、學 習與經驗累積而內化成自己的能力,可表現出合理行為與外界溝通、互動。然而,

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轉換,素養的定義也非一成不變。

參、資訊素養的意涵

資訊科技的發展,讓資料處理數位化,透過虛擬化的網路,開啟了影音及時 通訊,因此僅具備讀和寫的能力已不能適應未來的資訊時代,更應具備所謂的資 訊素養。吳美美(1996)指出資訊素養是有效察覺自己的資訊需求,尋找獲得資 訊以及使用資訊的能力。李隆盛(1996)則認為資訊素養有廣義、狹義之分,前 者是有目的性之資料蒐集與處理的基本能力;後者則等同電腦素養。

劉淑娟(1998)認為資訊素養是個人有效處理資訊的能力,能從各種資料來 源有效地去查檢、評估與使用資訊。莊道明(1998)指出資訊素養是具備瞭解資 訊價值的能力,並對所需要的資訊使用適當的工具有效的查詢、蒐集、組織、評 估與利用。

(24)

1.能夠評估、組織以及利用資訊。

2.基於環境的需求,必須有相關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3.能夠體會資訊是一種能力及價值。

4.使用多種科技方式來存取所需資訊的能力。

5.能夠有效利用上網檢索或查詢來找尋所需資訊。

6.有別於一般素養能力,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素養。

關淑尤(2002)謂資訊素養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可以與外界做合理 有效的溝通和互動,且終身受用;不僅可讓人成為終身學習者,而且可以讓個人 體驗求知的樂趣,進而創造個人在生命過程中持續不斷主動學習的動機。

吳碧如(2005)指出資訊素養並非與生俱來,必須透過適當的教育與訓練才 能獲得,是個人能覺知何時需要資訊,並且能有效地運用適當的工具尋找、擷取、

評估與使用各種型態的資訊,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

Carol Kuhlthau(1987)認為資訊素養與功能性素養緊密相連,包含日常生 活的閱讀、使用資訊、覺知個人的資訊需求、主動尋求資訊以做決定與學習新科 技與知識等能力。

根據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簡稱 ALA)在 1989 年 所出版之《美國圖書館學會資訊素養委員會總結報告書》指出:在資訊時代中需 具備瞭解資訊價值的技能,如需要資訊時能有效地查詢、評估、組織與利用資訊,

以享受獨立追求真相與體認學習的樂趣,讓個人成為終身學習者,而且可讓自我 體驗追求知識的成果,進而創造個人終身學習的動機。

McClure(1994)把資訊素養視為一種觀念,同時也是能夠解決資訊問題的 能力,涵蓋了傳統素養(traditional literacy)、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媒 體素養(media literacy)及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等。

Shelly、Cashman 與 Waggoner(1996)將資訊素養分為內在與外顯的能力,

前者指能釐清問題所在的思考,並分析所需要的資訊,以正確解讀資訊,也就是 能分析、綜合並組織有用資訊的能力;後者指知道資訊的來源出處與如何獲取資 訊,並能用合適的方式將組織及內化後的資訊呈現出來,進一步利用資訊解決相

(25)

關問題的能力。

在 1999 年,國家與大學圖書館常會(Standing Conference of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簡稱 SCONUL)草擬出資訊素養的七柱(The Seven Pilla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目的是為了提供一個資訊的基本技能架構,在此架構下,

國家與大學圖書館常會規劃出個人的資訊素養必須具備下列七項的資訊技能:

1.具備對資訊需求認知的能力。

2.具備清楚處理的能力。

(1)知道各種合適的資源,包括紙本資料及數位資料。

(2)從資訊需求中選擇最符合的資源。

(3)瞭解需求的議題並知道如何從各種管道中取得資訊。

3.建構資訊搜尋策略的能力。

(1)清楚資訊需求所需要的資訊資源。

(2)發展出一套有系統並適合該需求的方法。

(3)瞭解建構的原則以及資料庫間的差異。

4.具備搜尋並存取資訊的能力。

(1)決定合適的尋求技術,如:使用布林邏輯。

(2)使用通訊及資訊技術,如:網際網路。

(3)使用合適的索引與摘要服務、引用索引、資料庫等。

(4)使用最新的方法或技術來取得資訊。

5.具備比較並評鑑從各種管道中所取得資訊的能力。

(1)曉得資訊中主要的觀點及根據的要點。

(2)曉得資訊的取得過程與資料來源。

(3)取出合適的資訊以符合資訊需求。

6.具備組織資訊的能力並且能將資訊應用在問題解決之處,以及藉由適當的

(26)

(1)在專案報告中著錄、記載書目及參考資源。

(2)建構個人的書目系統。

(3)將資訊應用到切身的問題中。

(4)有效率地使用適當的媒體來傳播資訊。

(5)瞭解關於版權、智慧財產權及其侵害的議題。

7.具備綜合與修正所尋的資訊之能力,並且能產生新的知識。

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CRL)(2000)視資訊素養是一種資訊能力 標準,個體有能力辨別哪些資訊是被需要,並且有效地搜集、分析,或是使用所 需的資訊能力解決問題。

Holley(2003)認為資訊素養要能知道何時需要資訊,能夠識別、找出和有 效使用該資訊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Perkins(2003)認為資訊素養便是知道自己何時需要資訊、需要什麼樣的資 訊、在哪裡可以找到資訊和如何評鑑及組織資訊。

Ehrmann(2004)認為能在圖書館、網際網路或任何其它地方發現、擷取、

分析和使用資訊的技巧就是資訊素養能力。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國內外學者對資訊素養的內涵看法不一,本研究根據上 述國內外學者對資訊素養所提出的觀點,整理出資訊素養的內涵包含知覺資訊需 求、分析及評估資訊、尊重著作權、查詢資訊、存取資料、組織資訊、應用資訊、

呈現資訊、解決問題、終身學習等十個概念(詳見表2-2),並將這十個概念依能 力表現的層次分為認知與評估資訊的能力、搜尋與存取資訊的能力、整合與應用 資訊的能力等三方面,以下依序說明:

(一)認知與評估資訊的能力:亦即知覺資訊的需求,並能有效分析、評估 資訊的內容,懂得合法運用資料。

(二)搜尋與存取資訊的能力:亦即知道如何查詢與獲取所需的資訊,並存 取檔案資料。

(三)整合與應用資訊的能力:亦即能組織所蒐集的資訊,並應用科技將資 料呈現,有效地解決工作上的問題,進而培養自我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本能力。

(27)

因此,本研究所稱資訊素養是指知覺資訊需求後,能尊重智慧財產權,有效 分析、評估、蒐集、整理及應用資訊,達成解決問題與個人終身學習的目標。

表2- 2 資訊素養的意涵

認知與評估 搜尋與存取 整合與應用

學者 年代 知覺 資訊 需求

分析

評估 資訊

尊重 著作

查詢 資訊

存取 資料

組織 資訊

應用 資訊

呈現 資訊

解決 問題

終身 學習

吳美美 1996 9 9 9 9

李隆盛 1996 9 9

劉淑娟 1998 9 9 9 9 9 9

莊道明 1998 9 9 9 9 9 9

顏嘉億 1999 9 9 9 9 9

關淑尤 2002 9 9

吳碧如 2005 9 9 9 9 9

Carol Kuhlthau 1987 9 9 9 9 9

ALA 1989 9 9 9 9 9 9

McClure 1994 9

Shelly, Cashman &

Waggoner

1996 9 9 9 9 9 9 9 9

SCONUL 1999 9 9 9 9 9 9 9 9

ACRL 2000 9 9 9 9 9

Holley 2003 9 9 9 9 9

Perkins 2003 9 9 9 9

Ehrmann 2004 9 9 9 9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8)

肆、教師資訊素養的指標

國際教育科技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

(引自賴錦緣,2001)提出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共歷經三階段的發展。第一階段 於1993 年提出,內容包括了十三個能力指標;第二階段於 1997 年提出,內容擴 充為三大能力、十八個指標;為使此標準具時效性,並與學生教育科技標準的內 容一致,ISTE 於2000 年提出第三階段,將三大能力進一步發展為六大能力,並 擴充為二十三個指標,其內容詳如表2-3 所述:

表2- 3ISTE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

六大能力 內涵 能力指標

具 有 科 技 的 操 作 及 概念

強 調 教 師 應 清 楚 地 瞭 解 科 技 的 操 作及概念

1.具備科技相關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概念的瞭解。

2.科技的認知與技能需持續成長、同時並進。

能 規 劃 學 習 環 境 與 經驗

教 師 使 用 科 技 下,有效地設計學 習環境和經驗

1.運用科技支援之策略,設計合適的學習機會,以滿足學生不 同的需求。

2.應用當前教學科技的研究,設計學習環境和經驗。

3.確認、尋找科技資源,並評估其正確性和適當性。

4.計畫科技資源的管理。

5.計畫學生學習環境管理的策略。

在 課 程 的 教與學

教 師 能 運 用 科 技 使 學 生 學 習 最 有 成效的課程計畫

1.促進學生科技能力提升的經驗。

2.利用科技支援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策略。

3.運用科技發展學生高層次的技能和創造力。

4.運用科技管理學生學習的活動。

能 評 估 和 評鑑

教 師 能 應 用 科 技 促 進 各 種 有 效 的 評量策略

1.運用科技上各種的評量策略,評估學生對學科內容的瞭解。

2.利用科技資源搜集、分析資料、以及解釋、傳達結果,以改 善教學實務,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最佳化。

3.運用多元的評估方法,來決定學生運用科技進行學習、溝通 和生產的適切性。

生 產 率 和 專業實務

教 師 能 利 用 科 技 增 進 其 工 作 效 率 和專業實務

1.利用科技資源於專業成長和終身學習。

2.持續評估並反思專業的實務,以做成運用科技支援學生學習 的教學決定。

3.運用科技增進生產率。

4.使用科技與同儕、父母和社區進行溝通、合作,以豐富學生 的學習。

了 解 社 會、倫理、

法律、以及 人 類 方 面 的議題

教 師 必 須 瞭 解 與 科 技 使 用 相 關 的 社 會 、 倫 理 、 法 律、以及人類方面 的議題,並應用於 教學實務上

1.進行科技使用上法律和倫理議題的教學和示範。

2.運用科技資源,使不同背景、特性和能力的學生均得以發揮 潛能。

3.確認並使用多樣化的科技資源。

4.促進科技使用的安全與健康。

5.促使所有學生使用科技的公平性。

資料來源:引自賴錦緣(2001)。ISTE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課程規劃之啟示。資訊與 教育,85,46-47。

(29)

由此可見,先進國家對提升教師的資訊素養相當重視。因此,教育部在資訊 教育基礎建設計劃中揭示:2001 年起將資訊素養列入教師資格檢定之項目,要 求初任教師具備資訊素養,以落實資訊教育的推動(教育部,1998);另外,教 育部並舉辦各項資訊應用研習來提升在職教師的資訊素養。除此之外,教育部也 在八十九學年度擬定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短期指標(如表2-4)以及教師資 訊基本素養短期指標評量表,以評估在職教師資訊研習成效。

表2- 4 我國教育部訂定之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短期指標 類別 具 體 目 標 行 為 目 標

一、能瞭解網路 禮節

1.會管理、收發自己的電子郵件。

2.了解使用 Telnet 的禮儀。

3.了解使用電子通訊的禮儀。

二、能尊重智慧 財產權

1.了解所有權與著作的意義,尊重智慧財產權。

2.了解網路管理與電子簽章、不仿冒、不翻製別人軟體教材。

3.了解電腦病毒傳染的發病原因。

三、能瞭解資訊 安全的重要

1.了解網路傳送資料的安全性。

2.知道防火牆的功能與網路加密的重要性。

3.能遵守網路安全守則、尊重個人資料保護法。

壹、

資訊 課程 專業 素養

四、能瞭解電腦 為一般教學工具

1.了解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

2.會電腦操作並利用電腦做教學活動。

3.會利用電腦分析學生學習成果。

4.會利用電腦工具做級務工作之處理。

五、會使用電腦 輔助教學軟體與

網路資源

1.了解 CAI 的效益與範圍。

2.會評選課程相關 CAI。

3.能安裝 CAI 於電腦主機上,並做教學使用。

4.能利用 CAI 做各種輔助教學活動。

5.會簡易上網操作,並使用瀏覽器。

6.會上網搜尋網路上的補充教材。

7.能下載、複製、編輯、存檔所搜集的網路資料。

8.能利用網路教材配合各科做教學活動。

六、會系統管理 及學生資料處理

1.了解網路管理的重要性。

2.使用電腦系統管理學生資料及學習資料。

3.會利用校務系統進行教學管理,並分析研判學習成效。

4.會使用校務系統出評量試題,進行教學評量。

貳、

套裝 軟體 及應 用軟 體操 作素

七、會系統操作 及相關應用

1.會簡易軟體安裝、文書軟體操作。

2.了解學校電腦系統、會操作電腦教室教學網路廣播系統。

3.會處理學生基本資料登錄、及學生輔導資料追蹤。

(30)

類別 具 體 目 標 行 為 目 標 八、能利用網路

資源進行個人教 學活動

1.會簡易設定網路連結、以使資料快速擷取。

2.會利用簡報系統剪貼設計教學。

3.利用網路配合各科教學活動。

九、能利用網路 資源進行參與互

動式教學

1.會指導學生上網利用網路學習。

2.能與科任老師配合協同教學活動。

3.利用學校網頁做簡易互動式學習活動。

4.能利用電腦設備做班際、校際之聯絡教學。

參、

各科 應用 網路 教學 基本

素養 十、能利用網路 資源進行遠距教 學與活動(有此

設備者)

1.了解遠距教學之意義與所需設備。

2.會操作遠距教學所需週邊設備。

3.利用視訊會議功能、進行互動式遠距學習活動。

資料來源: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擴大內需方案之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能力指 標。http://content.edu.tw/primary/info_edu/tp_tt/content/nerc-1/law/teacher_point.htm

另外,高雄市教育局也於2001 年 5 月 2 日,經學者專家與相關資訊教育執 行者討論後,訂定《高雄市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指標草案》,詳細列出教師 應用資訊科技教學的基本知識及技能(如表2-5)。然而目前國小老師具有高級指 標能力者,除了資訊組長及少數對電腦深入研究教師外,其他教師很難具有高級 指標能力,因此本研究擬探討一般教師的資訊素養能力。

表2- 5 高雄市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指標 指標分類 資 訊 素 養 能 力 指 標

初級指標

1.視窗作業系統的基本概念與操作能力。

2.文件編輯的基本能力。

3.使用電子郵件的基本能力。

4.利用 Internet 搜尋資料的基本能力。

5.具備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的知能。

6.會利用資訊科技輔助班級經營的能力。

中級指標

1.具有電腦及其週邊設備的使用、操作與簡易維修技術。

2.網頁設計的基本能力。

3.檔案傳輸的基本能力。

4.規劃親師生資訊課程的能力。

5.編製與整合多媒體教學的能力。

高級指標

1.電腦軟硬體維修與管理能力。

2.網路管理及伺服器建置能力。

3.規劃學校資訊教育中長程計畫的能力。

4.網頁設計的進階能力。

5.發展資訊系統能力。

資料來源:高雄市教育局(2001)。教師資訊能力認證檢定手冊。http://www.nzsmr.kh.edu.tw/rd/passport.htm。

(31)

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站在教育前線的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與基 本的資訊素養,才能肩負重大的教育使命。且提升教師資訊素養不僅可營造活潑 主動及豐富的學習環境,更有助於建立教師專業形象。

教師資訊素養的培訓必須是有計劃且依實際需求而設計(何榮桂、藍玉如,

2000),因此,教育部訂定了教師提升資訊教育能力之在職進修培育課程綱要,

培訓的內容主要為對於電腦軟體與硬體能有基本程度之認識與操作能力,並運用 連結網際網路功能進行資訊融入教學。茲將其課程內容歸納於下(教育部,

1999):

(一)電腦軟體之認識與操作能力:視窗環境應用、視窗簡報製作、視窗試 算表應用、視窗工作平台管理(如Outlook)、視窗文書處理(WORD)進階、電 腦輔助教學軟體應用(CAI)。

(二)電腦硬體之認識與操作能力:光碟教學應用、電腦維修與保養。

(三)網際網路之應用能力:網路教學應用、網路多媒體、網路網頁設計。

綜上所述,教師的資訊素養在指標上沒有統一的標準,故本研究將上述提及 的指標分別依認知與評估資訊的能力、搜尋與存取資訊的能力、整合與應用資訊 的能力等三層面歸類為表2-6。

(32)

表2- 6 教師具備三層面的資訊素養指標

層 面 素 養 指 標

認知與評估資 訊的能力

1.瞭解資訊科技相關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概念。

2.了解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

3.能評估多元的科技評量策略,來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4.能正確地評估教學資料的適用性。

5.能知道在網路上尋找教材配合各科做教學活動。

6.瞭解與科技相關的法律、倫理、文化,並能尊重智慧財產權。

搜尋與存取資 訊的能力

1.會利用 Internet、資料庫搜尋教學補充教材。

2.利用網路資源指導學生上網學習,如:資料搜集。

3.能下載、複製及存取所搜集的網路資料。

4.利用網路傳送、下載安全的教學資料。

整合與應用資 訊的能力

1.電腦的基本操作能力(簡易軟體安裝、文書軟體、瀏覽器)

與簡易維修技術。

2.會操作電腦週邊設備(如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並利用教 學軟體輔助教學活動。

3.網頁設計的基本能力。

4.組織教學資料並結合資訊科技的教學能力。

5.使用電腦軟體管理學生資料及學習資料。

6.會使用校務系統、電腦軟體進行學生學習評量並分析其學習 成果。

7.運用資訊科技輔助之策略,設計教學活動,改善教學實務,

達到學生最佳學習成效(如遠距教學)。 8.利用資訊科技以不同方式呈現教學資源。

9.使用網路功能與同事、學生及家長進行互動。

10.利用科技資源促進專業成長和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3)

第三節 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

本節旨在探究教師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故分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 涵、資訊融入教學的範疇與時機以及資訊融入教學應用模式的方式等三部分依序 探討。

壹、資訊融入教學的意涵

面對教育部推動的資訊教育,教師肩負無法逃避的責任,富有多樣化的網路 學習環境或生動活潑的多媒體豐富了教學活動,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 式是必然的趨勢(蔡福興,2000),也是世界各國教育的潮流。因此,在教學模 式改變下,我們應該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有明確的瞭解,方能不致於誤 用資訊科技,以免對於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毫無幫助,徒增浪費(何榮桂,

2002)。

Sheingold(1990)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一種協助教師達成整合學習課程 的科技工具。在各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融入資訊科技來教學,可依教材內容性質 在適當的時機運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以增進學生學習效果(何榮桂,2002)。

且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非僅是學生單純資訊技能的學習,必須將各項優勢資源與 媒體融入於課程、教材、教學及學習中,順暢且適切地置入各個環節(邱貴發,

1990;顏龍源,2000)。而網路的發達使學習不再侷限於同一間教室內師生的互 動,教師運用資訊科技功能讓學習沒有界線,並提供更多樣的師生互動關係,以 提升學習的意願以及,學習的效果(夏如春,2001)。

尹玫君(2003)進一步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以有效率(effectively),且 具效能(efficiently)的方式,在教學中使用資訊科技,使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林 燕珍(2004)提出老師運用電腦與網路的特性,改善原本成效不佳的教學模式,

並於適當的課程主題與適當的時機和各學科相結合,呈現有意義的教學方式,強 調如何利用科技來協助教師整合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學習課程內容,以達成教學 目標並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教學模式。

(34)

用,更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而非單純的操作方法(Mills & Tincher,2003)。因 此,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不僅是在教學過程中應用資訊科技,更重要的是為提升學 習成效而使用資訊科技整合其他資源或策略的一種教學過程。故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也就是教師運用電腦科技於課堂教學與課後學習活動上,以培養學生運用科技 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讓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張國恩,

1999)。

由上述可知資訊融入教學的意涵,係指教師於教學歷程中為了提升教學品質 與學生學習成效,有意義地結合資訊科技之特性於各學習領域中,使資訊科技成 為師生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教師藉此方式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提升學生主動 學習興趣與科技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貳、資訊融入教學的教材選擇與使用時機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主要目的便是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與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進一步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為了達成 此目的,教師在實施資訊融入教學,必先了解課程內容是否適合融入資訊科技,

繼而著手安排進行資訊融入活動於最恰當的時機,才可以轉化成實際的教學策 略,發揮理想的教學成效。因此,教材選擇的問題與資訊融入的時機對於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分別探討:

一、資訊融入教學的教材選擇

Dias 於 1999 年指出科技整合應該是使用科技來支援與延伸課程目標,使學 生從事有意義的學習。由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強調整合的概念,因此教師在教學 上不可只是讓學生單純的操作、觀賞或瀏覽網頁,必須搭配相關的學習理論將資 訊科技整合於課程、教材及學習中,深入瞭解到底哪些教材適合於資訊融入教學 的實施。張國恩(1999)認為以下的教材內容適合用資訊融入教學:

(一)具抽象化的知識概念:有些教材所呈現的知識是很抽象,學生不易理 解,造成學習動機低落,欲提高學習動機和增進學習效果,有必要將抽象化的概 念以視覺化展現。最方便的輔助工具便是電腦,利用電腦多媒體特性更能以多樣 化的方式表達出易於理解的效果。例如,將詩的含意以動態媒體呈現,更有助於

(35)

(二)需要培育從事實物演練的經驗:有些知識需讓學生實際不斷操作練習 以獲取經驗,如在自然實驗與電路實作中,教師應用電腦輔助教學軟體(CAI)

到實際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自行練習以獲取更多經驗。

(三)學校無法提供問題解決的環境:課程中有些重要教學活動會用到校外 的資源或不易取得的資源。目前學校網際網路建置完善,網路上提供了相當豐富 的教學資源,使得教師容易收集整合教學活動。例如,學生利用網際網路所提供 的資料庫去蒐集與整理資料以完成課後學習作業。善用網際網路工具來搜尋資料 是培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一種重要技能。

(四)某些學科是學校所欠缺的師資:現代的課程愈來愈多元化與專業化,

以致學校有些學科欠缺專業化的老師。此時若能利用遠距教學補足教師,有助於 學生接受完整性的課程。遠距教學方式也可應用到融入教學中。

(五)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有些教材用口述講授較為單調,無法引起學生興 趣,使得學習效果不佳。這些教材可用電腦軟體(powerpoint)特性結合文字、

音效、動畫、圖片等重新編製,使其以多媒體呈現更生動活潑,更能提升學生學 習動機,使學習目光集中以獲致較佳學習效果。

(六)學習診斷與評量:教學活動後,教師利用電腦線上診斷或評量系統不 但可減輕負擔,也快速得到學生學習成效的結果。

教師於課前設計教學活動,應深入了解教材的內涵,如較抽象的數學公式或 教材、學校教具比較無法取得的教材內容、教師本身專業比較缺乏的知識或需要 模擬實境的教材等,都是適合以電腦輔助教學的教材內容(雷新民,2002)。

因此,教師需有專業的知能來判定每一種教材內容性質,分析教材的難易,

配合學生的需求與能力,評估運用何種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最適合於教學中,以 資訊融入教學來提升實質教學成效。

二、資訊融入教學的時機

在教學活動適當的時機切入資訊融入教學的活動,更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 成效。因此,林燕珍(2004)指出資訊融入教學的適當時機如下:

(一)教師教學前準備:利用網路蒐集相關資料、文書或利用簡報軟體製作

(36)

(二)教室內教學活動進行中: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上課講授、學習活動。

(三)課後學習與評量:學生利用電腦科技完成作業並以電子電子郵件繳 交。線上診斷學生學習之成果。

張金鐘(2002)對資訊容入教學的時機切入看法,可從選擇教材、準備活動、

教學實施、教學評估中任何一個步驟切入。其相關時間點由下圖2-4 可清楚曉得:

教學前的選擇教材、準備活動;教學中的教學實施;教學後的教學評估,其適當 時間都屬於教學歷程的範圍。因此,綜合上述二位學者的意見,教師依教材內容、

學生學習的需求,可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用於教學歷程中的任一階段,以發揮 最佳的教學成效。

圖2- 2 資訊融入教學的使用時機

資料來源:出自張金鐘(2002:16)。

參、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

教育部在九年一貫課程的規劃中,頒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 要」,雖然資訊教育未列入學習領域,但特別強調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的策略,教 師的教學無論是在課程、教材、教法、甚至於評量上,都必須與電腦資訊科技的 應用相結合。從最初的電腦輔助教學的反覆練習式、教導式、模擬式、教學管理,

到目前結合網路、傳播科技,電腦科技提供了一個作為溝通與學習資源的網際網 路之學習環境(楊家興,1999),發展出更多元化利用電腦輔助教學的應用模式。

教學 目標

教學 對象

選擇 教材

準備 活動

教學 實施

評估 回饋

確定策略 選用媒體 分配時間 分配任務 表示可融入的時機

(37)

張國恩(1999)提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應用模式,係指老師從事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的方法,即教師為能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的進行,應考量教材的需 求性、資源應用時的可行性與取得的合法性,使資訊科技資源的運用,得以展現 出教材內容的內涵。教師依教材性質評估之後,就要考慮如何利用資訊科技有效 地將教材呈現出來,或是如何配合教學活動來實施,一般教師常用的資訊融入教 學的三種方式如下:

(一)電腦簡報的展示:此種教材以電腦簡報軟體的方式呈現,結合多媒體 的聲光動畫效果,比傳統的投影片教學更能提高學習動機與教學效果。但媒體的 展現必須蘊含教育意義。換言之,使用任一媒體的展示對教師需有輔助教學的功 能,對學生需有認知理解的效果。

(二)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運用:選擇適合教材內容的電腦輔助教學軟體,

如 CAI 軟體的功能將抽象化的概念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有助於學生觀念的 理解,或利用模擬軟體建立學習環境,來輔助教師教學的實施與學生的課後學習。

(三)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教師善用網際網路上豐富的資源,擷取相關的 教學資料來充實教材的內容,對教師編輯、整合教案助力良多。

何榮桂、顏永進(2001)亦提出了六種融入策略,包括資訊探索與整理、科 技產品的運用、心智工具的運用、透過網路的合作學習、問題導向的融入策略、

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評量等,說明如下:

(一)資訊探索與整理:此是最簡單的策略,就是老師提出一個問題或主題,

然後要求學生利用資訊或網路科技搜尋與主題或問題有關的資料,完成主題或問 題所要探索的相關課題。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整理與處理資訊及獨自解決問 題的能力。

(二)科技產品的運用:讓學生有機會運用科技產品(如數位相機、數位攝 影機、單槍投影機等)進行學習,讓學生有機會學會使用科技產品及相關的操作 知識。

(三)心智工具的運用:心智工具(mindtools)包括試算表、資料庫、專家系 統、多媒體、程式語言等軟體或工具,可以促進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以反映其

(38)

(四)透過網路的合作學習:指利用 e-mail、web 等網路溝通媒介,進行 班際、校際甚至跨越國界的學習活動。網路學習是打破時空限制,未必太強調知 識的學習,但此種學習方式除了知識的學習外,更適用於溝通以及表達能力的訓 練。

(五)問題導向的融入策略:由教師提出一個模擬真實情境的問題,培養學 生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教學方式是以往傳統教學較欠缺的,值得推 廣。

(六)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評量:善用資訊快速且存取容易的特性,才能進行 有效的學習評量。如多元評量中的檔案評量、學習歷程評量,或學生互評等(教 育部,2001)。藉著資訊科技的運用,教師實施學習評量更得心應手。

蔡淑燕(2003)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應用模式,分為教學媒體的運用、教 學軟體的應用與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等三類,依序說明如下:

(一)教學媒體的運用:包含錄影帶教學、隨選視訊教學、第四台教學節目 播放、虛擬教室教學、運用數位相機等。

(二)教學軟體的運用:包含文書處理、繪圖、多媒體製作、試算表、資料 庫、簡報、多媒體百科書、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等軟體。

(三)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

1.網頁化書本型態:指配合搜尋引擎,將傳統的教科書轉換成多樣化與多媒 體化的網頁。

2.網路化 CAI 軟體:有助於融入教學的實施,是利用抽象化的自然現象模 擬成視覺化的展現,對於教師教學具輔助的功用。

3.非同步論壇:透過網路化討論站的設立,如:電子佈告欄(Bulletin Board System,BBS)

4.遠距教學:指很多人同時在網路上進行合作學習的方式,使參與的學生可 經由相互地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林燕珍(2003)歸納國內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方式有下列九項:

(一)教師課前教學準備:上課前,到教學資源網站或使用光碟、軟體蒐集

數據

表 2- 1 影響資訊融入教學的因素統計  影  響  因  素  學者  年代  教師 資訊 素養 學生資訊素養 教師信念態度 時間不足 軟硬體設 備  管理與維護  技術 支援  提供進修課程
圖 2- 1 教師資訊素養提昇策略與流程  資料來源:出自何榮桂、藍玉如(2000:28)。  貳、素養的意涵  Meadow 與 Yuan(1997)認為資訊是將所收到的訊息、資料或訊號轉換成知 識的過程。也就是說,知識會透過不同的媒介呈現出來,成為一般所稱的資訊(謝 清俊,1995)。  素養(literacy)這個詞是由拉丁字“literatus"所演變而來,原意是指讀寫 的能力,是日常生活裡不可或缺的技能(Cooper,1993)。吳美美(1996)認為 素養是瞭解與外界溝通的能力,標準會依需求產生
表 2- 6 教師具備三層面的資訊素養指標  層    面  素      養      指      標  認知與評估資 訊的能力  1.瞭解資訊科技相關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概念。 2.了解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  3.能評估多元的科技評量策略,來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4.能正確地評估教學資料的適用性。  5.能知道在網路上尋找教材配合各科做教學活動。  6.瞭解與科技相關的法律、倫理、文化,並能尊重智慧財產權。 搜尋與存取資 訊的能力  1.會利用 Internet、資料庫搜尋教學補充教材。  2.利
表 2- 7 應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統計表  應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  電腦軟體的應用  科技產品的應用 網路資源的應用  學者  年 代  文書 處理 軟體  多媒體軟體  輔助教學軟體 單槍投影機  數位相機 數位攝影機  資料的搜尋  教育資源 網站  線上即時 教學  網路空間互動 張國恩 1999  9  9  9  9  何榮桂、顏 永進  2001  9  9  9  9  9  9  9  蔡淑燕  2003  9  9  9  9  9  9  9  林燕珍  2003  9  9  9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木工程/都市設計與規劃/建築設備) 全日制,兼讀制 先進科技及管理學理學碩士 全日制,兼讀制 金融與精算數學理學碩士 全日制,兼讀制

Finally, we use the jump parameters calibrated to the iTraxx market quotes on April 2, 2008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model spreads generated by the analytical method with

潘銘基, 1999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 及文學系,繼而於原校進修,先後獲得哲學碩士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each student at Chiayi City Schools are more than that of Chiayi County Schools because the size of class at most of Chiayi City Schools is

作者 李光裕 所在站點 臺大醫院站 設置年份 1998 年 11 月 選拔方式 邀請比件 作品經費 4,999,000 元 作品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