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手冊內容舉例

第四章  漢字教學現況與需求分析

第四節 漢字文化課程之單元流程範例

五、 教師手冊內容舉例

五、 教師手冊內容舉例 

一、衣部

1、 古文字演變:ភ ភ 衣 ភ 衣 2、 部首及變體:衣、衤

3、 部首位置:

甲、「衣」:一般在字的上方或下方,如:裳、裔 乙、「衤」:一般在字的左邊,如:袖、褲、裙 4、 部首義類:凡從衣、衤部字,多與衣服有關。

5、 漢字與文化: 甲、服飾概說:

A. 中國服飾無論在文化藝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武術劍道、

音樂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 合的物品。在歷史的承傳與發展過程中,服飾文化充分展現 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內涵,也表現了傳統服飾藝術的重要象徵。

B. 服飾起源:很多人從古書中推測,在遠古三皇五帝時期,先 民以鳥獸毛皮為衣,進而用麻作布。後來黃帝正妃嫘祖植桑 育蠶,教導人民織布作衣。所以,黃帝時代服飾制度漸漸地 形成;夏商之後,冠服制度逐步建立;西周時期,周禮制度 形成,對衣冠禮制有明確的規定,冠服制度逐漸被歸入禮治 範圍內,成了表現禮儀文化的方式之一。

C. 中國服飾的特色: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領右衽、袖寬且長、以 繩帶繫結取代扣子,穿著漢服讓人神態舉止有含蓄內斂、端 莊穩重、瀟灑脫俗的氣質與美感。這些特色不僅有別於其他 民族的服飾,就連與深受漢服影響而產生的和服、韓服也不

同,跟西服更是大大的不相同。(埋下之後討論中西服飾差異 及西服對東方文化的影響的伏筆)

乙、從漢字看文化:

A. 「衣」:古代的衣字直接描繪衣服的形貌,就像一件上衣,上 面是領子、下面是下擺。古代中原地區的衣服是左襟壓右 襟,衣一般為大袖,衣字後來引申為衣服的總稱。

B. 「袖」:從衣由聲,一般上衣帶有長袖,古代歌舞時,舞動袖 子也是一種表演形式,後來我們有一種說法叫做「長袖善 舞」。

C. 「裳」:相對於上衣而言,「裳」是下半身的服飾,類似後代 的裙子,但是古代男女都穿「裳」。

D. 「裙」:衣部,君聲。等同於「裳」的樣式,但是裙從唐代以 後變成了女性專有的服飾,於是「裙」字的意義,也開始和 女性結合起來。例如:「裙帶關係」。(「裙帶」,比喻妻女、

姊妹的親屬。「裙帶關係」指相互攀援的婦女姻親關係。) E. 「褲」:衣部,庫聲。下半身的穿著後來受到外族的影響,而

出現了「褲」。(預設為之後討論西服影響東方服飾的引子)

※ 後來出現了上衣下裳連在一起的「深衣」,它的形式與後來的

「袍」類似,但是深衣是古代貴族上朝或祭拜時穿的。

F. 「袍」:衣部,包聲。從身上長到腳底,包有包住全身的意思,

袍不如裘,所以古代作品經常用袍來形容貧窮或人生活儉 樸。

G. 「裘」:衣部,求聲。原本即「求」字,古文字寫作「⊄」其 形像毛在外的皮衣,顯然是在「衣」字的基礎上,加上了外 毛形象。本義就是皮衣。「裘」在古代是比較昂貴的服飾,

H. 「表」:本義是穿在外面的衣服,後來引申指表面、人的外貌,

如「一表人才」;又引申指外親,如「表親」;引申指榜樣,

如「為人師表、表率」。

I. 「裡」:衣部,「里」聲,衣服的內層。後來引申有內部的意 思,是相對於「表」而言的。成語「表裡不一」是形容一個 人的言行不一致。

J. 「初」:字形由「衣」「刀」兩部分組成,寫作「初」意思是 用刀裁衣,是做衣服的開始,所以「初」的本義是開始。

二、巾部

1、 古文字演變:ᘑ巾ᘑ巾 2、 部首及變體:巾

3、 部首位置:一般以在字的左邊及下邊居多,如:布、帶、帽。

4、 部首義類:巾部的字多和巾部一樣的織類有關。

5、 漢字與文化:

甲、 從漢字了解文化

A. 「巾」:象形字,像毛巾掛在頭上,兩端下垂的模樣。巾可 用來裹頭,也可以用擦汗,以前貴族在頭上戴冠,平民則是 戴巾,戴頭巾的習慣從漢末開始流行,歷史上有黃巾之亂、

紅巾賊…等事件。

B. 「帽」:「曰」和「冒」是「帽」的古字。字從「冖」是覆蓋 的意思,「二」是紋飾,「冒」字從「曰、目」是「曰」蓋在 頭上的意思,古文字寫作「冒 ,」 而「帽」是「冒」字的後起 字,加上「巾」旁表示其義類歸屬。古代的帽特指用布帛作 成的圓形軟帽,不論男女老少,地位尊卑都可戴帽。

C. 「帶」:篆文寫作「帶」,巾部,整字的上半部代表一條帶子 繫在腰間把衣服束住的樣子。「帶」不僅起束腰的作用,是 服飾的重要部分,所束的腰帶樣式也有等級的分別。結合服 飾組成的成語如「寬衣解帶」、「衣不解帶」、「一衣帶水」、「裙 帶關係」。

※ 藉由「巾、帽」介紹了頭部服飾,此部分將延伸介紹頭部相 關服飾但非「衣、巾」部的漢字。

D. 「冠」:古字寫作「冠」,從「冖」從元,「寸」在字中,表 示有法制的意思,「冠」是貴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是貴族 的身分象徵。後來成年男子要加冠,所以「冠者」後來也表 示成年男子,以「弱冠」表示 20 左右的男子。在今日「冠」

有表示第一的意思,如「冠軍」。

E. 「冕」:從字形上看,「冕」從「曰」表示是一種帽子,「冕」

是天子、諸侯、大夫祭祀時戴的禮帽。

F. 「皇」:古文字寫作「ᬱ」,是祭祀時的一種冠,字形的下方 是放冠的架子,表示平常不戴時,放在架上表示尊貴。

三、玉部

1、 古文字演變:ᛜᛜ玉ᛜ玉

2、 部首變體:在整字中,多以「王」形為主。如:環、玦

3、 部首位置:位置比較多元,但大多出現在整字的左邊,如:玩、玫、

瑰、玲、珍;也有出現在整字上方的,如「琵、琶、琴」:也有出現在 字下方的,如「瑩、璧」

4、 部首義類:本義是一串玉片,凡從「玉」部字,接與玉義有關。

5、 漢字與文化:

由於玉器的漢字如「環、玦、璧」等字,在實際應用中並不普遍所以 就以這部分的漢字,不是主要重點,而是將重點擺放在「玉」在服飾中的 裝飾作用、象徵的身分,及延伸代表的意義,加強說明詞彙、成語中的文 化意義,詞彙如「玉食、玉女、玉容、玉貌」;成語如「金玉良言、亭亭 玉立、如花似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四、文化討論題:

※討論題必須與教師上課內容有所關聯,並最好能符合學習者的文化背 景,因此,此部分的討論題僅是提供幾個可能的方向,實際設計的討論題 需視課堂環境而定。

1、 中國服飾有何特色?對日本、韓國或其他國家是否產生影響?有什麼影 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2、 討論「裙」裝(中國古代服飾稱為「裳」)在古今中外的意義。

3、 討論「褲」裝的出現對漢民族的影響,延伸綜合討論裙裝、褲裝在現代 社會中的社會意義。

4、 討論西服的出現及西服對東方文化的影響。

5、 討論「玉」在服飾中的作用、在中華民族心目中的文化意義及在文學作 品中的象徵意義。

6、 討論課程中所舉的相關成語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