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字文化課程之教學設定

第四章  漢字教學現況與需求分析

第二節 漢字文化課程之教學設定

本節說明漢字文化課程的教學設定,首先提出課程的學習目標,其次 撰寫教學原則,最後說明課堂三要素的角色定位。以下分項說明之:

一、 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為課程的方針,學習目標確立之後,教學者安排課程、選擇 內容或者學習者在學習歷程中,才有所依據,教學者與學習者也較能藉此 目標來檢視教學及學習成效。本課程的學習目標主要有三部分,以下分別 說明:

1. 學習部首並了解其字源─【字形掌握】

部首大多是由獨體字或獨體字經過改變之後形成的偏旁,在漢字系統 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漢字系統大致分為兩類,獨體字及合體字,獨體字包

字 A 部件

字源講述 集中識字

(B 部件)

+ 文化擴展、討論

及活動安排

+ (C 部件)

文化導入 組詞、造句、閱讀

+ (…)

括象形、指事;合體字以會意、形聲為主,合體字類型中又多是部首加上 其他部件形成的漢字,因此部首經常成為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偏旁。由此可 見,部首是漢字系統中的基本組成元素。

漢字部首也保留著比較深刻的文化意涵,如宀部、广部、阝(邑)部,

大多與家居建築文化有所關聯,礻(示)部則多與祭祀有關,教學時若能闡 明部首中的文化意涵,學習者將更能理解漢字的組成、字源,為深入漢字 學習奠定基礎。除此以外,部首的字源意義能引導學習者歸類同部首的字 群,成系統地記憶漢字,因此學習部首並了解其字源為本課程的學習目標 之一。

2. 透過字形結構學習文化內涵─【文化理解】

漢字是由各部件按照一定的規則組合起來的,當中蘊含著先民造字時 的社會風俗、思維習慣、日常器物與各種價值觀…等等,這些豐富的內涵 體現在漢字字形結構的組合裡,透過字形、字源的講解,可以更明白漢字 的涵義。講述和所學漢字相關的文化故事,可以使學習者便於運用聯想的 方式,將故事與漢字連結起來,並且使學習者從不同的角度了解漢字的深 刻意義和其相關的詞彙。

本課程設計在教學的安排上,除了分析字形、講解字源以外,亦將透 過字源闡釋相關的文化議題,並引導學習者進行文化討論,希望學習者能 夠透過漢字字形學習當中的文化內涵,並在文化議題的討論過程中,激盪 出更燦爛的成果。

3. 藉由學習漢字文化豐富華語學習的內涵─【延伸運用】

漢字形體蘊含大量且多元的文化,學習了漢字,也將延伸到字義、字 源、詞彙、造句、篇章閱讀…等各方面的學習,本課程設計希望學習者藉 由學習漢字開拓漢字學習的視角,使漢字學習不再侷限於書寫字形、明白 字音、記憶字義,而能擴展開來,通過字源歸納同類字族的涵義,透過漢 字字形推究漢字深層的各種意義,表現出其中的文化意涵,了解了這些潛 藏的漢字文化,期能有效豐富學習者的漢文化背景知識,如此一來,當學

習者在面對較艱深的文化詞彙、閱讀帶有濃厚文化性質的文章以及欣賞藉 由漢字表現的各類藝術時,能更快、更有效地理解當中的文化意義並吸收 新知識,交際時也更能體察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方式,提升華語學習的文 化意涵。

二、 教學原則 

基於上述的學習目標,本課程設計遵守以下幾點教學原則:

1. 以文化意涵為核心─部首優先,部件為輔

在課程設計原則上,以文化意涵為核心,由於本課程設計的宗旨為希 望學習者能透過漢字學習文化,並能運用所學文化,因此在課程中較大篇 幅地敘述漢字中蘊含的文化意義,引導學習者深刻記憶漢字形體與文化之 間的聯繫;為了有效引導學習者深入文化意涵,本課程以部首優先,部件 為輔的原則進行設計,由於部首為整字中代表義類的部分,可以藉由字源 歸類同部首字的基礎意義,因此教學時,首先教授部首及其字源,其次結 合部件教學,對於外籍學習者來說,漢字的組合較為複雜,因此當學習者 遇到一個合體字時,便以部件組合的方式,引導學習者學習並記憶漢字字 形,透過字形的拆解或組合,明白漢字中蘊含的文化意義,例如,「福」

字,拆分為「礻」「畐」,「礻」當作義類部首,一般標示與神相關之事、

物,可知在古人想法裡,「福」來自神明;而「畐」是根據酒杯的形狀形 成的字,表示以酒供奉神明。「福」字中含有「礻」及「畐」,代表著先人 雖然認為「福」來自於神,但神明將「福」傳送到人間則有賴於人民的供 奉。表現出漢字中的文化。

2. 兼具漢字的學習與文化的理解與討論

在課程的前半段,以漢字學習為主,並在過程中引入文化意義,課程 後半段則針對漢字文化進行討論,藉由文化交流,使學習者釐清自己對文

化意義的理解或提供不同的思維方式。因此,課程在時間的安排、文化議 題的設計,盡量遵守兼具漢字的學習與文化理解與討論的原則。

3. 遵守適量、適度的原則

漢字數量龐大,無法亦無須於短時間內窮究完全,因此在設計教學內 容的份量時,依據學習者的需求,適量地選擇材料;在字源、文化的講解 上,視學習者的程度及吸收度,適時、適度地調整欲輸入的知識量。而在 文化議題的討論上,必須均衡學習者的發言機會,教學者適度地介入討論 或移轉發言人,以達到均衡文化討論的效果。

4. 增加形象性、趣味性

漢字的圖像性濃厚,圖像亦有助於表現漢字的形象性與趣味性,因此 在本課程設計中,依據教學材料的特性,適時地提供圖像性材料,以增加 漢字學習的形象性;並於適當時機,將文化活動,如書法、篆刻、漢字藝 術欣賞…等相關文化活動融入教學中,以增加漢字學習的趣味性與文化體 驗性,讓學習者更深刻地體會漢字文化。

三、 課堂三要素的角色定位 

課程主要由教材、教學者及學習者三個要素構成。教學者在教學時扮 演著教導或者引導的角色,必須了解學習者的程度及其他學習特性,以便 選擇合適的教材,或設計合宜的學習活動,以下分別說明教材、教學者及 學習者在本課程設計中的角色定位。

1. 教材

根據本章前述對漢字文化課程的說明,可以明白漢字文化課程是一個 包含基礎漢字與漢字文化內涵的一門課,融合漢字字形結構、字源文化故 事的學習與文化議題的討論,具有漢字知識的輸入與口語輸出文化交流的 雙重目標,因此教材在課程中的定位,是一個提供基礎練習及課後檢視成 效的角色,亦即教材中呈現的是文字得以描述的部分,例如,在提供基礎 練習的部分,羅列課程中所選的部首,部件組合結構、相關字族及書寫練

習;在課後檢視學習成效的部分,除了一般識字、選字練習以外,還可包 含與該課教導的文化相關的閱讀文章、寫作練習或其他漢字相關藝術的創 作。然而在筆者侷限的研究及觀察範圍裡,發現較少針對中級學習者編寫 的漢字文化教材,換言之,筆者上述對於漢字文化教材的構想,仍待有志 之士繼續研究與開發,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發展出一個漢字文化課程,因此 不深入探討漢字文化教材。以下繼續說明教學者的角色定位。

2. 教學者

在漢字文化課中,教學者必須完成的任務包括:分析漢字構形、講述 字源和文化故事、相關藝術鑑賞、引導學習者進行文化討論或文化活動實 作。教學者的角色必須隨著課程的進展而變化,當教學者在分析漢字構形 及字源、文化故事講述時,其角色應是一個知識傳播者,必須熟悉當日教 材內容、具備文字學知識、了解中國文化;當教學者在進行相關藝術鑑賞 或者引導學習者討論文化時,教學者必須具備寬容的態度,接納學習者不 同的意見及看法,理解學習者在表達上的渴望及難處,並能適時地引導不 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針對同一議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文化分享,教學者在 此時彷彿扮演著一位節目主持人,適度地提問與適時地引導,但避免強勢 地介入學習者的談話。在課程的最後,教學者必須以自己的綜合歸納能力 引導學習者檢視該日學習成果。

3. 學習者

本課程設定之學習者程度為中級,中級程度的學習者,已具備語言溝 通交際能力,

因此教學者授課時,得以使用華語進行教學與溝通,不須煩惱教學過 程中應使用何種語言,只須注意在教學時,盡量運用學習者習得過的漢 字、詞彙、句型進行知識的傳授與文化的導入即可,由於學習者已有了交 流的能力,因此在進行文化討論時,學習者也能夠針對議題表達自己的看 法,在這個部分,學習者既能學習新的漢字文化內涵,也能練習口語交際 能力;中級程度的學習者,有一定程度的識字量及漢字基礎知識,對於部 件、部首的概念也有了較多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加入漢字文化,增加 學習者對漢字內涵的理解與學習,能夠擴大學習者學習漢字的面向,使得

學習者能透過字源、文化更深刻地記憶漢字,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

當教學者進行字形分析與字源講解時,學習者是個知識吸收者,接收 教學者傳遞的訊息,理解、記憶並於必要時提出疑問;當進行到漢字文化 相關藝術的賞析或文化討論時,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參與討論,一則確認 自己對於習得的文化是否認知正確,一則表達自己對該文化的看法或提供

當教學者進行字形分析與字源講解時,學習者是個知識吸收者,接收 教學者傳遞的訊息,理解、記憶並於必要時提出疑問;當進行到漢字文化 相關藝術的賞析或文化討論時,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參與討論,一則確認 自己對於習得的文化是否認知正確,一則表達自己對該文化的看法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