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有相關教材分析

第四章  漢字教學現況與需求分析

第二節 現有相關教材分析

教學與教材乃一體兩面,教材為教師與學習者最直接接觸的工具,因 此教材的開發與使用,對教師及學習者產生的影響力是可想而知的;教材 內容的設計也反映著時下普遍採用的教學理念、教學法…等,因此在接下 來的部分,筆者將針對現有的教材進行內容分析,了解現階段教材中關於 漢字的處理以及內容取向,以作為本課程設計的參考。

在教材分析方面,評析專門性漢字教材及綜合性教材,在專門性漢字

教材方面,由於這類教材專屬漢字教與學,因此筆者評析的項目切分地較 為細微,包括適用對象、教學目標、每課結構、教材特色;在綜合教材方 面,由於同系列的每一冊編寫體例大致相同,因此筆者在閱讀過所選的各 系列教材之後,針對教材中的漢字部分,進行綜合整理分析,而不做單冊 的詳細介紹與說明。漢字教材發展概況及內容評析如下:

一、 專門性漢字教材 

1. 漢語普通話教程─漢字課本 (張靜賢,1997)

《漢語普通話教程》在整體設計上,包含聽、說、讀、寫四個部分,

整套書的編寫原則是以提高口語能力與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相結合違主要 原則,以下評析《漢語普通話教程─漢字課本》的內容編寫。

(1) 適用對象:港澳地區外文學校畢業的學習者 (2) 教學目標:

《漢語普通話教程─漢字課本》裡,依據《漢語水平詞彙與漢字等級 大綱》選了 1000 個常用字,而該書的教學目標就是希望教學的時限裡能 使學習者有效認讀並書寫課本中的漢字。

(3) 內容架構:

書裡的內容架構包括統整的「生字表」,一課約 40~50 字左右,在生字 表之後,依序列出個別生字,每個生字標上拼音、筆畫數、英文解釋、練 習書寫格、寫法說明、漢字知識以及練習,而其中的寫法說明到了第五課 之後改為強化識字,也就是形聲字依聲旁或形旁歸類的方式來引導學習者 識字。

(4) 教材特色:

教材裡以集中分類的方式帶領學習者認識漢字,同時採取注音識字、

字源識字以及部件識字的方式,讓學習者可以依據教材的編排,循序漸進

地學習成群的漢字。

2. 漢字速成課本 (柳燕梅,2001)

《漢字速成課本》不依附於某教材,是設定為可以搭配任何教材進行 教學的一個獨立性的漢字教材,以下說明其編寫內容。

(1) 適用對象:初級學習者 (2) 教學目標:

《漢字速成課本》以構字規律為主軸,系統性地講解漢字構成要素,

希望學習者能夠獨立且系統性地學習漢字知識。

(3) 內容架構:

內容架構上每課包含「漢字知識」、「奇妙的漢字」、「學習建議」及「複 習」。在內容編寫上以「漢字知識」為主軸,第 1~7 課介紹筆畫、筆順、

部件、漢字結構…等基礎知識,第 8~14 課集中介紹形旁,第 15~18 課介 紹聲旁,第 19、20 課介紹多義字漢多音多義字。

除了有系統地編排介紹漢字知識以外,還以漢字實例來介紹漢字構成 中有趣的現象,例如,第一課「奇妙的漢字」中,介紹「一切從『人』開 始」,利用這樣的標題,帶出「人、大、太、天、夫」幾個字,並且以中 英文解釋;又如第二課介紹「不一樣的筆畫、不一樣的漢字」,舉了「目、

白、自、百」為例說明。

在教材裡規劃了一個部分是「學習建議」,為學習者提供漢字學習的小 秘訣,介紹一些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之後進行漢字的複習,著重認讀 和書寫兩個方面。

(4) 教材特色:

教材的特色是每一課的漢字數量,依據有效記憶單位 7 加減 2 分成若 干小組,並且提供學習建議。

3. 常用漢字部首 (張朋朋,2001)

張朋朋在《常用漢字部首》的前言裡提到聽說與讀寫教學的幾點原則 為:「教學初期把”語”和”文”分開」、「先進行口語教學和漢字字形教學,後 進行識字閱讀教學」、「閱讀教學應以識字教學打頭,採用獨特的識字教學 法」、「識字教學要和口語教學、閱讀教學相結合」,基於這樣的概念,張 朋朋撰寫了一套基礎漢語教材,包括「口語速成」用於口語課、「常用漢 字部首」用於寫字課以及「集中識字」用於綜合課。以下說明《常用漢字 部首》的內容。

(1) 適用對象:初級學習者 (2) 教學目標:

希望學習者能夠掌握最基本的漢字構件和漢字的組合規則,建立學習 者筆畫的概念,並教會學習者書中所列的部首。

(3) 內容架構:

在內容的編排上,遵守「從筆畫入手、以部首為綱、以部件組合為核 心」的原則。首先以中英文的方式介紹漢字相關術語,如筆畫、筆順規則、

獨體字、部首,先建立學習者的漢字基本常識,再從筆畫入手,帶領學習 者書寫漢字,再將部首依據筆畫數依序排入教學內容中。

在部首的教學部分,除了注重書寫以外,也以中英文說明該部首的由 來及常見的部首位置,例如,人部,書中解釋為:「人部的字多和人有關。

人字旁的位置一般在字的上部,也有在兩側的。」

(4) 教材特色:

利用部首學習寫字,同時也學習部首的義類,在初級的漢字學習階段,

奠定了書寫及部首字義的基礎。

4. 集中識字 (張朋朋,2001)

《集中識字》是張朋朋系列教材中主要針對識字所編寫的教材,是在

基礎階段的後期使用的綜合性教材。以下說明之:

(1) 適用對象:初級學習者 (2) 教學目標:

採用集中識字的方式,學完 750 個漢字。

(3) 內容架構:

內容架構裡包括「識字、組詞、口語、寫字、閱讀」五個部分,在識 字的部分,一課 30 個漢字,學了這些漢字之後,將這 30 個漢字編寫成句 子,使學習者能夠利用句子來記憶字音,之後在識字的基礎上組詞。識字、

組詞之後是口語練習,口語課文主要圍繞著日常交際的內容,內容的編寫 主要是以新學的詞語為主,藉以讓學習者反覆練習。之後再進行寫字的部 分,以臨摹的方式讓學習者練習。當學習者已經有一定的程度時,從第十 課開始,隔課出現短文,目的是為了複習所學的漢字,也為了將識字教學 逐漸進展到短文閱讀教學。

(4) 教材特色:

以集中的方式帶領學習者識字,並且將口語與讀寫結合起來。使聽說 與讀寫兩軌教學能夠相輔相成,而不致產生相互孤立的情形。

5. 畫說漢字 (汪春,鄭重慶 2005)

《畫說漢字》分兩冊介紹了大約 200 個漢字,包括字形和意義的演變,以 下說明該書的編寫情形:

(1) 適用對象:高級學習者 (2) 教學目標:

藉由漢字字形及字義的演變帶領學習者領略漢字文化,並能探究中國 文明使。

(3) 內容架構:

《畫說漢字》一書的內容包括「圖片、生字、漢語拼音、生字意義、

筆順、中英文釋字、部首、同部首字、詞語、例句」這幾個部分。每一課 裡以生動的圖片來突顯漢字的圖象性,隨即介紹該漢字的各個組成元素,

完成整字的教學,再藉由該漢字的部首學習其他同部首字,以字群的方式 來熟悉部首的意義,最後以漢字進行組詞、造句。

(4) 教材特色:

教材中在解釋漢字時採用六書、字源的說法,內容的編寫較為深奧,

以傳達漢字知識為主,書中沒有書寫的練習。

6. 漢字文化圖說 (韓鑒堂 2005)

《漢字文化圖說》是一本針對外籍人士的漢字文化教材,以傳統文字 學唯依托,將漢字文化表現在教材內,以下名《漢字文化圖說》的主要編 寫情形:

(1) 適用對象:高級學習者 (2) 教學目標:

藉由漢字文化基礎知識的形象性介紹,使學習者對漢字文化知識有進 一步的了解和認識,進而提高學習漢字的興趣,也培養識讀漢字及使用漢 字的能力,並能透過漢字文化了解中國人的思想和處世態度。

(3) 內容架構:

全書分成六個主題,在「漢字起源之謎」中,從遠古的傳說開始解析 漢字的起源;之後說明「漢字形體的演變」,介紹甲骨文到草書、行書之 間的字體演變;第三部分說明「漢字的構造」,解釋六書及漢字的形體結 構,如筆畫、筆順、部件;再進行「漢字的認識與使用」,說明獨體字、

合體字、形旁、聲旁的意義;第五單元為「漢字與中國文化」,透過漢字 解析中國文化,使學習者能夠透過漢字來了解中國人的思惟、處世態度以 及生活的情形;之後介紹「漢字藝術」,說明書法與美術字。

在內容的編寫上,大部分是屬於漢字知識的傳授,書中進行實際漢字

書寫的部分較少,每一課附有練習題,題目主要針對該課的漢字知識,例 如:「華字與花字的相通,透露的古代文化信息是什麼?」

(4) 教材特色:

循序漸進地介紹漢字相關元素,並以傳授漢字知識為主,在教材中突 顯漢字的歷史特質及文化意義。

除了上述的專門性漢字教材以外,筆者也針對綜合性的系列教材進行 觀察,如下:

二、 綜合性教材 

在綜合性教材部分,主要針對教材中處理漢字的方式進行調查,所選 的教材有以下幾套:新實用視聽華語系列、遠東生活華語系列、以及新實 用漢語課本系列,以下分別說明之:

1.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系列 (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 2008)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改版自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編輯委員會編寫 的《實用視聽華語》,全套書分為(一)、(二)、(三)、(四)、(五)等五套,每 套包含課本、教師手冊、學生作業本及語音輔助光碟,以下說明《新版實 用視聽華語》的編寫情形。

(1) 適用對象:全套書包含初、中、高級 (2) 教學目標:

培養學習者聽說讀寫的能力,課程設計以語法句型為主,重點在訓練 學習者的發音、語法及常用詞彙,以溝通式教學法為主,注重日常生活的 會話,希望學習者能達到語言流利的目的。

(3) 內容架構:

每冊的教材內容大致分為課文、對話、生字、生詞及用法、語法要點

及句型練習、課室活動、短文及注釋。

在課文、對話的部分,重視日常生活的會話並介紹各類文化差異;語 法則配合情境介紹句子結構用法;為了增加學習者識別手寫漢字的能力,

在課文、對話的部分,重視日常生活的會話並介紹各類文化差異;語 法則配合情境介紹句子結構用法;為了增加學習者識別手寫漢字的能力,